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80
1
作者 陈伟 吴智平 +1 位作者 侯峰 孔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4-780,共7页
含油气盆地中断层的发育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野外划分,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断层进行了定性的内部结构划分和常规测井刻度标定,总结测井响应特征,并运用指... 含油气盆地中断层的发育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野外划分,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断层进行了定性的内部结构划分和常规测井刻度标定,总结测井响应特征,并运用指示曲线计算法和交会图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带主要由位于中部的滑动破碎带和其两侧的上、下盘诱导裂缝带等具有不同变形和物性特征的结构单元组成,而且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同一断裂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内部结构存在差异;空间上,断裂带具有横向上的不对称性、垂向上的分层性和走向上的分段性。正是这些差异引起断裂带内部不同结构单元物性的非均质特点,致使断裂带对油气的输导和封堵能力也存在时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内部结构 测井学 物性 时空差异 油气运聚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与2014年康定M_S6.3地震 被引量:47
2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3 位作者 吴萍萍 郑晨 叶庆东 梁明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41-1953,共13页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S6.3地震的成因,本文先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康定地区及周边所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在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5日期间所记录到7397次区域地震事件的99287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上地壳范围内不同深度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再对康定震区及周边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密度的横向变化信息和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雅江—九龙一带的低速区与泸定—宝兴高速区的速度结构特征表明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两侧壳内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康定MS6.3地震发生在该高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上;结合康定MS6.3地震的1028个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可以看出,重新定位后的余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呈条带状分布,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深度为8~15km,该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深部介质条件密切相关.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特有的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特征反映了康定地区东西两侧块体的基底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所表现出的磁异常高和重力高的位场特征,反映该区域由强磁性、高密度物质组成,而康定MS6.3地震就发生在康定—石棉重力梯度变化带上、雅安—泸定磁性穹窿区的西边界线上.随着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受到四川盆地西缘边界刚性基底对川青块体的强烈阻挡,加剧了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基底岩层的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康定地震 速度结构 视密度 视磁化强度反演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 被引量:46
3
作者 曹敬贺 孙金龙 +1 位作者 徐辉龙 夏少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8-508,共11页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km/s,上地壳速度5.2~6.1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km/s,莫霍面的埋深由滨海断裂带陆侧的29km抬升至其海侧的27km.滨海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南海减薄型陆壳分界断裂的性质.在华南沿海和海陆过渡带的下地壳顶部探测到厚约3km、层速度为5.5~5.9km/s的低速层,往海域逐渐减薄尖灭.壳内低速层是地壳中的力学软弱带,与近似正交的NEE向滨海断裂带和NW向断裂带共同组构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孕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断裂带 海陆地震联测 地壳结构
下载PDF
断裂带内部结构与油气运移及封闭 被引量:39
4
作者 高君 吕延防 田庆丰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7,122,共4页
通过野外观察认为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2部分,破碎带以发育有黏结力断层岩和无黏结力断层岩为特征.通过断裂静止期各带物性特征和断裂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认为,油气沿断裂运移存在3种类型的通道,油气沿断... 通过野外观察认为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2部分,破碎带以发育有黏结力断层岩和无黏结力断层岩为特征.通过断裂静止期各带物性特征和断裂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认为,油气沿断裂运移存在3种类型的通道,油气沿断裂运移的通道是变化的,沿每种类型通道运移的机制、动力、持续的时间、运移速度和效率都是不同的,基本划分为3个阶段断裂活动时期油气在“地震泵”抽吸的作用下,以管道流形式沿优势裂隙快速运移,是断裂输导油气效率最高的阶段;断裂停止活动后到诱导裂缝充填前,油气沿诱导裂缝以浮力流或管道流形式运移,是断裂输导油气效率较高的阶段;诱导裂缝充填后,油气沿无黏结力断层岩带以渗流形式缓慢运移的阶段,是断裂输导油气效率较低的阶段.油气沿这3种通道运移并非同时并存,而是连续发生的过程.因此,从运移角度看,只有活动期形成的通道和静止期都封闭,断裂才是封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内部结构 流体运移 断层封闭性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李超 刘富财 吴琼 卢海建 焦利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破裂带分为三段:西段、中段和东段,与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较为吻合。西段为破裂带的南支,呈N93°E走向,长约4.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85 cm;中段为北支破裂带西侧部分,主要呈N102°E走向,长约7.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7 m;东段为北支破裂带东侧部分,走向呈N110~120°E走向,长约1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0 m。门源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带分布规模和变形强度的对比,表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可能远小于10 km深。这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断裂带呈挤压弯曲部分的冷龙岭断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由于本次地震余震向SE方向扩展,表明具有应力向东迁移趋势,因此,冷龙岭断裂东侧处在海原断裂带上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22年门源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的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断裂未来强震危险性升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海原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剖析油气沿断层运移规律 被引量:33
6
作者 宋胜浩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20,共4页
为研究油气沿断层的运移规律,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油气沿断裂运移存在3种类型的通道,即断裂活动时期形成的优势裂隙、诱导裂缝带的裂缝网络和无黏结力断层岩带孔... 为研究油气沿断层的运移规律,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油气沿断裂运移存在3种类型的通道,即断裂活动时期形成的优势裂隙、诱导裂缝带的裂缝网络和无黏结力断层岩带孔隙系统.断层活动至静止期的演化过程中,油气沿断裂运移基本划分为3个阶段:断裂活动时期油气在“地震泵”抽吸的作用下以管道流形式沿优势裂隙快速运移阶段;断裂停止活动后到诱导裂缝充填前油气沿诱导裂缝以浮力流或管道流形式运移阶段;诱导裂缝充填后油气沿无黏结力断层岩带以渗流形式缓慢运移的阶段.油气沿这3种通道运移并非同时并存,而是连续发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内部结构 流体运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成藏系统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吉光 张宝玺 陈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8,59,共5页
苏仁诺尔断隆带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北部,是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的断裂构造带,其轴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北东东段为收敛段,南西段为撒开段,中段弧顶向北西突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该断裂带经历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由早、... 苏仁诺尔断隆带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北部,是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的断裂构造带,其轴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北东东段为收敛段,南西段为撒开段,中段弧顶向北西突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该断裂带经历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由早、中期的右旋张扭转为晚期左旋压扭,局部构造和地层的发育时序及岩浆活动时序都有由收敛端向撒开端迁移的规律,因之使其油气成藏系统具有被弧形构造控制的特殊规律性。该断隆带处于烃源岩区,虽缺乏深埋条件,但岩浆活动造成了相对高古地热条件,使上侏罗统南屯组烃源岩成熟、大磨拐河组烃源岩低成熟,形成西部下气(二氧化碳及其它非烃气)上油而东部以油(低熟轻质油)为主的成藏系统,主要有4种成藏模式:侧向运移为主的披覆背斜型,双向运移断块型,垂向运移为主的逆牵引背斜型,侧向运移为主的滑陷背斜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油气藏 油气聚集带 盆地
下载PDF
断裂带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层防水煤柱留设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唐东旗 吴基文 +1 位作者 李运成 侯江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对F3,F4断层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测试研究,并结合钻探、物探资料,对F3,F4断层进行了导水和含水性分析,得出了F3,F4断层为不导水、不含水断层.分别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对F3,F4断层间块段不同水平留设断层防水... 对F3,F4断层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测试研究,并结合钻探、物探资料,对F3,F4断层进行了导水和含水性分析,得出了F3,F4断层为不导水、不含水断层.分别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对F3,F4断层间块段不同水平留设断层防水煤柱开采进行了模拟,得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顶、底板的采动效应;根据F3,F4断层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及模拟结果,对F3,F4断层防水煤柱进行了重新留设,减小煤柱压煤量23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带 岩体结构 断层防水煤柱 煤柱留设
下载PDF
断裂在纯净砂岩中的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 被引量:31
9
作者 付晓飞 肖建华 孟令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7,共13页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在未固结半固结成岩阶段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和滚动,即为颗粒流,形成的微构造为解聚带,孔渗性同母岩比没有明显降低,断裂带尽管具有断层核和破碎带二分结构,但渗透率比母岩高,为流体垂向运移的通道;在固结成岩阶段(孔隙度大于15%)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碎裂作用,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即为碎裂流,形成的微构造为碎裂带,渗透率同母岩比一般降低1~3个数量级,形成侧向有一定封闭能力、垂向渗透的断裂带;固结阶段(孔隙度小于15%)发生断裂,开始由于破裂作用,形成断层角砾岩,伴随着碎裂流发生,形成碎裂岩,因此早期形成高渗透断裂带,后期断层逐渐封闭。固结成岩的砂岩在抬升过程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形成无内聚力的角砾岩,为高渗透断裂带。在不同成岩阶段发生变形,形成多类型变形构造的叠加,对于一条晚期形成的断层而言,由于不同深度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不同,导致油气选择性充注,碎裂带和压溶胶结碎裂带阻止油气向高孔隙度砂岩中充注,解聚带会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裂缝有利于油气优先充注。因此,高孔隙性砂岩中孔隙度较低的储集层由于碎裂带不发育常常含油气性最好,而低孔隙性砂岩由于裂缝产生含油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变形机制 颗粒流 碎裂流 解聚带 碎裂带 断裂带结构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徐辉龙 叶春明 +2 位作者 丘学林 孙金龙 夏少红 《华南地震》 2010年第S1期10-18,共9页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断裂带西北部为华南亚板块的典型陆壳,地壳厚30km,上地壳下部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埋深约10~18km;断裂带东南部为南海亚板块减薄型陆壳,厚25~28km,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逐渐减薄并最后尖灭。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SE的低速破碎带,宽度6~10km。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滨海断裂带的发震构造属NEE向与NW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NEE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NW向断裂带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海陆联测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冷龙岭地区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30
11
作者 姜文亮 李永生 +2 位作者 田云锋 韩竹军 张景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6-549,共14页
青海门源北部的冷龙岭断裂带于2016年发生M_S6.4地震,该地震与1986年发生的另一次M_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截然不同,并且二者与冷龙岭主断层几乎表现为纯左旋走滑的性质也差异很大。为明确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分析二者与冷龙岭主断层... 青海门源北部的冷龙岭断裂带于2016年发生M_S6.4地震,该地震与1986年发生的另一次M_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截然不同,并且二者与冷龙岭主断层几乎表现为纯左旋走滑的性质也差异很大。为明确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分析二者与冷龙岭主断层的关系,利用Sentinel-1A数据干涉处理得到了2016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结合高分辨率影像、余震精定位及GPS资料对断层构造样式及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地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带西段北侧的分支断层上,地震造成分支断层两侧发生背斜式褶曲隆升。2次地震分别发生在分支断层的东西两端,其两端分别向冷龙岭主断层弯曲收敛并交会,在平面上形成左行右阶与左行左阶的几何结构,在区域整体剪切环境下,分别发生剪切挤压与剪切拉张,因而造成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别表现为压性与张性为主又兼具一定的走滑性质,综合认为分支断层与主断层之间的构造组合样式是导致2个不同震源机制解的主要因素。2次地震活动皆反映了冷龙岭断裂带整体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特征,该构造变形机制也体现了祁连-海原构造带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调节作用,即来自于青藏板块的构造运动在受到北部戈壁-阿拉善块体及东部华北克拉通块体的阻挡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通过一系列左旋走滑断裂的调节,构造运动方向逐渐发生顺时针旋转。门源地震使得对冷龙岭断裂带地震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更加紧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冷龙岭断裂带 发震构造 同震形变场 剪切作用
下载PDF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性特征和断裂带的结构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黄尧 司家亮 刘栋粱 李勇 王焕 杨光 孙立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01-1218,共18页
以WFSD-2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心编录和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研究,识别出该钻孔岩心具有6段岩性,从上向下依次为彭灌杂岩(0-599.31m)、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599.31-1211.49m)、彭灌杂岩(1211.49-1679.51m)、三叠系须家... 以WFSD-2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心编录和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研究,识别出该钻孔岩心具有6段岩性,从上向下依次为彭灌杂岩(0-599.31m)、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599.31-1211.49m)、彭灌杂岩(1211.49-1679.51m)、三叠系须家河组三段(1679.51-1715.48m)、彭灌杂岩(1715.48-2081.47m)、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2081.47-2283.56m)。彭灌杂岩主要以花岗岩和火山岩为主,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岩以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煤层(线)和砾岩为主。3套彭灌杂岩与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岩重复出现,时代较老的岩性段逆冲覆盖在新的地层之上,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由一系列逆冲岩片叠置而成。岩心中断裂岩较为发育,主要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断层泥,反映出脆性变形作用的特点。通过对断裂岩的统计分析,厘定了20余条产状不同、规模不等的次级断裂带,断裂带宽度和断裂密度峰值显示FZ600、FZ720、FZ782、FZ817、FZ922、FZ951、FZ1449、FZ1681、FZ2082为主要断裂带,其中FZ1681系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依据断裂岩的组合特征可以将岩心中断裂带的结构以断层泥为核部划分为两大类:对称型断裂带和不对称型断裂带。根据地表破裂带、WFSD-1钻孔岩心中主滑移带位置的几何关系、岩性分层等因素,可推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应位于FZ1134、FZ1449或FZ1681之中,同时也暗示该地区经常发生类似汶川地震的大地震活动。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缩短和快速隆升作用,暗示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非常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 断裂岩 断裂带结构 映秀-北川断裂带 龙门山
下载PDF
郯庐断裂南段走滑和伸展断裂的深部结构及位置关系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交东 杨长春 +5 位作者 刘成斋 刘德良 杨晓勇 刘传鹏 黄松 任凤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4-873,共10页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析了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明确了伸展和走滑断裂体系组成和平面位置,认为该段由多条主干断裂组成,具有断裂属性横向分区的特征:以池河太湖断裂为界,东侧主要发育池河—太湖(隐伏)、嘉山—庐江和古河—散兵等断裂,组成正花状构造样式,主要呈现压剪性走滑活动特征;西侧主要发育五河—合肥、石门山和池河—太湖(浅部)等断裂,呈现半地堑结构,其中2条断裂往南伸入合肥盆地而消失,只有池河—太湖断裂继续南延为合肥盆地的东部边界,主要呈现伸展活动特征.本文提出的断裂带横向分区等认识,既融合了前人有关"裂谷论"和"平移论"的重要成果,又弥合了二者的认识分歧,为今后精细研究郯庐断裂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嘉山-庐江段 走滑断裂体系 伸展断裂体系 深部结构
下载PDF
新疆康古尔塔格断裂带地球物理场及深部地质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梁月明 黄旭钊 +4 位作者 徐昆 于学政 王越胜 张文志 蔡玉梅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8-403,367,共7页
利用重力、航磁、航电、航空γ能谱、地震测深等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对新疆北部的康古尔塔格断裂带深部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有较大差异,北侧地壳为二层结构,上地壳中发育有高密度、强磁性、高速度的镁铁质岩;... 利用重力、航磁、航电、航空γ能谱、地震测深等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对新疆北部的康古尔塔格断裂带深部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有较大差异,北侧地壳为二层结构,上地壳中发育有高密度、强磁性、高速度的镁铁质岩;南侧地壳为三层结构,同时有低速度层发育。康古尔塔格断裂带是划分准噶尔与塔里木两大板块的一条重要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球物理 断裂带 深部构造 地壳结构 重力场 地震测深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鑫 张景发 +1 位作者 付萍杰 高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1-747,共17页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新构造运动显著,是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带之一。文中收集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有效分离,研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及断裂空间展布,并应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区域莫霍面...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新构造运动显著,是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带之一。文中收集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有效分离,研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及断裂空间展布,并应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区域莫霍面进行反演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重力区域场显示,沂沭断裂带形成了NNE走向的大型重力梯度带,分隔了鲁西、鲁东地块,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2)重力局部场显示,中上地壳结构复杂,沂沭带内部呈现两堑一垒的重力异常格局,5条主干断裂形成线性梯度带分布于东、西地堑内,鲁西块体的多条NW向活动断裂交切于沂沭断裂带,多数断裂只交切于西地堑,而蒙山山前断裂和苍尼断裂横穿沂沭断裂带;下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发生明显的褶曲构造,表现出大规模高、低密度异常相间排列的典型特征。3)区域莫霍面形态东高西低,沂沭断裂带形成了莫霍面陡变带,造成了东西分异格局,潍坊东—莒县—临沂一线出现莫霍面上隆区,具有强震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4)区域内地震多发于高、低重力异常转化带之间,特别是活动断裂对应的重力梯度条带之上,地震的发生与断裂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沂沭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最强,且东地堑强于西地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地壳结构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析 地震活动
下载PDF
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 被引量:21
16
作者 邱贻博 王永诗 刘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共3页
作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通过野外露头及室内岩心观察发现,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高裂缝带,同时影响断裂带输导作用的物质因素主要有断裂带破碎程度、... 作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通过野外露头及室内岩心观察发现,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高裂缝带,同时影响断裂带输导作用的物质因素主要有断裂带破碎程度、泥岩涂抹和矿物沉淀3方面。根据断裂带流体活动周期性变化特征,在断裂发生、发展和封闭的不同时期,将断裂带的输导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油气沿断裂带的高效运移阶段、断裂静止期前后油气沿断裂裂缝带的连续运移阶段和断裂静止期油气沿断裂破碎带的低速运移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内部结构 输导作用 流体活动 断裂活动
下载PDF
阿尔泰地区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滑脱构造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朝文 刘援朝 魏显贵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1-7,共7页
阿尔泰地区在地质上不但以华力西期岛孤,广泛发育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及其稀有金属矿产资源而著称;而且还发育韧性剪切带,深、浅两种断裂,是一个巨型复式推覆-滑脱构造。它是在额尔齐斯俯冲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滑脱面位于中、上地壳之... 阿尔泰地区在地质上不但以华力西期岛孤,广泛发育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及其稀有金属矿产资源而著称;而且还发育韧性剪切带,深、浅两种断裂,是一个巨型复式推覆-滑脱构造。它是在额尔齐斯俯冲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滑脱面位于中、上地壳之间约20km深处,地表额尔齐斯断裂带是这个主滑脱面上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剪切带 推覆构造 滑脱构造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hypocentral tectonics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Nan'ao earthquake (M7.5),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9
18
作者 XU Huilong QIU Xuelin +2 位作者 ZHAO Minghui SUN Jinlong ZHU Jun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2期95-106,共12页
1918 Nan’ao earthquake (M7.5)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history materials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estima... 1918 Nan’ao earthquake (M7.5)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history materials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estimated to locate in the intersection part of the Binhai fault zone (Littoral) and Huanggangshui fault, which strikes NEE and NW, respectively. The activities of the NEE-striking thrust fault and NW-striking extensional fault that were attributed to 1918 Nan’ao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Dongshan Island of the epicentral area; they reflected the focal stress field with compression in NW-SE direction and extension in NE-SW direction. The isoseismal contour of seismic intensity X shows a shape of ‘X’ composed of two mutually overlapping ellipses with two axes striking NEE and NW, respectively, and such shape impli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is earthquake is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conjugate seismotectonic faults constituted by the NEE-striking Binhai fault zone and the NW-striking Huanggangshui fault.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 dominant seismogenic structure, and the NW-striking Huanggangshui fault is the subdominant one. The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that crossed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wa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Binhai fault zone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seismic data,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defined as a low velocity zone with SE dip-slip in thecrustal structure section.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 boundary faul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ubplate and South China Sea subplate. The crust structure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Binhai fault zone is a normal continental crust with a thickness of 30 km, and the one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fault zone is a thinning continental crust with a thickness of 25―28 km.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seismogenic fault and also is an earthquake-controlling fault. The intersection part between the Binhai fault zone and the low velocity zone of upper crust is advantageous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strain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1918年南澳地震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震源构造 震中区
原文传递
胶西北新城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潮 黄涛 +3 位作者 刘向东 刘育 赵海 王旭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33-2450,共18页
新城金矿床是胶西北金矿集区中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其矿体受控于NE-NNE向焦家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系统,主要赋存于断裂下盘(黄铁)绢英岩与红化花岗岩体中。焦家断裂下盘分带性明显,自主断裂面向外依此发育主断裂面和断层泥、挤压... 新城金矿床是胶西北金矿集区中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其矿体受控于NE-NNE向焦家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系统,主要赋存于断裂下盘(黄铁)绢英岩与红化花岗岩体中。焦家断裂下盘分带性明显,自主断裂面向外依此发育主断裂面和断层泥、挤压片理带、构造透镜体带、密集节理带和稀疏节理带。其中,主断裂面和断层泥发育粘土化蚀变;挤压片理带发育面状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其内赋存黄铁绢英岩型矿体;构造透镜体带发育脉型(黄铁)绢英岩化、面状绢英岩化和硅化蚀变,其次级断裂内赋存石英硫化物脉型矿体;节理带(包括密集节理带和稀疏节理带)主要发育成红化和细脉型(黄铁)绢英岩化,沿节理面赋存细脉型矿体。碳酸盐化蚀变叠加于上述热液蚀变之上。焦家断裂带表现为以水平为主的蚀变-矿化特征,(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与金成矿关系最为密切。论文在厘定断裂构造分带与蚀变-矿化分带空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蚀变岩与新鲜新城花岗岩体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剖析了热液蚀变作用过程及其机制。选取TiO_2作为不活动组分,质量平衡计算表明,成矿前新城花岗岩体发生红化作用时,带入组分有Fe_2O_3、K_2O、Al_2O_3以及少量Au、Ag、Cu、Pb、Zn、Sb和Bi等,而被带出组分有SiO_2、CaO和Na_2O等;成矿期红化花岗岩体蚀变为(黄铁)绢英岩过程中,明显带入组分有SiO_2、Fe_2O_3、FeO、Al_2O_3、Mg O、K_2O、Au、Ag、As、Cu、Pb、Zn、Sb和Bi等,而被带出组分为Na_2O。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曲线表明,红化和(黄铁)绢英岩化热液蚀变作用影响REE迁移。REE分别在红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中带入和带出;Eu在红化过程中呈显著带入,表现为显著Eu正异常(δ_(Eu)=1.34),而在(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中活化带出,表现出Eu负异常(0.89~0.95)。成矿期发生(黄铁)绢英岩化蚀变时,Eu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 质量平衡 断裂带结构 新城金矿床 胶西北
下载PDF
昆仑山断层围陷波的分析和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楼海 王椿镛 +3 位作者 丁志峰 何正勤 杨建思 周民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796,共9页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产生的断层带,布设了沿断层和横跨断层的两条人工地震测线.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和处理,求得了昆仑山断层带内部的细结构.分析工作包括从S波震相开始的振幅谱计算、速度频散计算、群速度测量,并用面...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产生的断层带,布设了沿断层和横跨断层的两条人工地震测线.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和处理,求得了昆仑山断层带内部的细结构.分析工作包括从S波震相开始的振幅谱计算、速度频散计算、群速度测量,并用面波频散方法反演S波速度结构,用振幅谱比的方法估计断层带的Q值.野外试验结果表明,S波震相与围陷波组的时间差随炮点与台站之间距离增大而增加,在断层带外的测点上观测到与断层带相关的场地效应.最后得出昆仑山断层带宽度为250m、速度结构为断层内低速的分层结构和Q值为15(断层内)和30(围岩).虽然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比美国加州Landers地震的震级(Ms7.6)大,且地震产生的破裂带长度长得多,但是这两个地震断层带的宽度却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带 围陷波 人工爆破 速度结构 面波频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