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泰5.9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异常及中短期预报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4 位作者 陈文胜 张希 陈兵 张四新 王继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初步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甘肃景泰 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 ,断层形变 (应变 )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 .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 初步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甘肃景泰 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 ,断层形变 (应变 )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 .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在显著差异 ,与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密切相关 :海原断裂带西段出现的α,β,γ相断层形变异常 ,显示了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 ,与断层形变 (应变 )类信息指标高值异常区相配合 ,反映蕴震区应变积累程度高 ;而构造汇聚部位的六盘山断裂带等远场区较大幅度的突跳尖点异常 ,并不反映所在地的应变积累 ,而可能是蕴震过程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强的一个标志 .在此基础上 ,结合对景泰 5.9级地震中短期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泰5.9级地震 断层形变异常特征 短期预报 中期预报 时空分布 地震前兆
下载PDF
柔性连接隧道在正断层黏滑错动下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学增 林亮伦 +1 位作者 王煦霖 李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545-3551,共7页
针对穿越60°倾角活动正断层情况,隧道采取节段长度为0.5D(D为隧道洞径)、节段间柔性连接的隧道抗断措施;并对柔性连接隧道在正断层黏滑错动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征进行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距离土体主破裂面1D范围内,柔... 针对穿越60°倾角活动正断层情况,隧道采取节段长度为0.5D(D为隧道洞径)、节段间柔性连接的隧道抗断措施;并对柔性连接隧道在正断层黏滑错动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征进行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距离土体主破裂面1D范围内,柔性连接隧道衬砌结构的纵向、环向应变变化较大。柔性连接隧道的主要破坏形式为节段间转动和错台,隧道节段连接处发生2处转角为33°和28°的转动破坏,破坏范围为2.5D。在相同条件下,与未采取抗断设计的完整隧道相比:柔性连接隧道衬砌结构纵向应变要小于完整隧道应变,其破坏范围也小于完整隧道的破坏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正断层 黏滑错动 柔性连接 变形特征
下载PDF
采动条件下断层构造的变形特征实测与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平松 鲁海峰 +2 位作者 韩必武 孙斌杨 李圣林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1-356,共6页
采场围岩中断层构造的活化效应一直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文章结合淮南某矿工作面地质条件,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在井下布设钻孔测试系统,对FS2断层进行岩层变形实时监测,获得了测试空间岩体的应变连续观测数据。数... 采场围岩中断层构造的活化效应一直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文章结合淮南某矿工作面地质条件,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在井下布设钻孔测试系统,对FS2断层进行岩层变形实时监测,获得了测试空间岩体的应变连续观测数据。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当工作面推进距离断层40 m左右时,断层开始活化;当工作面距离断层20~30 m时,断层活化效应明显增强。同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断层受力变形破坏进行模拟验证,两者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析认为:采动引起的断层构造面附近岩层的应变变化特征显著,进一步证明了断层存在采动诱导活化的可能性;且光纤传感测试技术所提供的数据信息量大、精度高,可为矿井评价断层危险性及断层活化导致的冲击地压和矿井突水判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构造 变形特征 分布式光纤传感 断层活化
原文传递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1 位作者 张希 陈文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 3 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 ,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 ,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 .结果表明 :1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主要...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 3 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 ,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 ,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 .结果表明 :1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主要边界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 ,远离则衰减 .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状态随时间演变 ,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 ;2印度板块的北推碰撞引起的青藏块体持续 NE向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 ,是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 .构造形变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 ,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 ;3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垂直形变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 ,以及显著地断层形变异常 ,是块体运动受阻、构造应力场强化而蕴育强震的一个标志 ,往往伴随有 6级左右及以上强震活动 ,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 .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 ,往往是应变能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 大地垂直形变 水平运动 变形 地质构造 断层形变异常 蕴震特征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深部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断层形变空间分布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晨桦 张慧 +1 位作者 苏鹤军 周慧玲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5-963,共9页
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形变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具有物理预报思路断层气流动观测网络布设的重要课题。选择有大量温泉出露点且形变较剧烈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对跨断层形变测量场地进行断层土壤气剖面重合布设及现场测... 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形变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具有物理预报思路断层气流动观测网络布设的重要课题。选择有大量温泉出露点且形变较剧烈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对跨断层形变测量场地进行断层土壤气剖面重合布设及现场测量,重点研究断层气分段性特征与断层形变、地震活动性特征耦合关系,探讨利用多种方法开展断裂带强震危险性分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断层水准形变特征的分布具有良好相关关系,二者对比结果同时显示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东段——武山段断层活动性相对活跃,渭源—漳县段次之,天水段断层相对闭锁的特征;且武山和甘谷走滑拉分区因流体活动的影响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天水段和漳县段西部及与武山段交汇的盘古川地区,流体活动较弱,应变速率较小,存在孕育强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土壤气 断层形变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断裂带变形特征、演化及对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9
6
作者 谢会文 陈新伟 +4 位作者 朱民 李龙江 王祥 陈汉林 程晓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78-1589,共12页
玛扎塔格断裂带的演化过程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最新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构造解析,分析了玛扎塔格断裂带的变形结构、样式和变形过程.玛扎塔格断裂带的变形分为上、中、下(深)3层结构,分... 玛扎塔格断裂带的演化过程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最新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构造解析,分析了玛扎塔格断裂带的变形结构、样式和变形过程.玛扎塔格断裂带的变形分为上、中、下(深)3层结构,分别形成于不同时期.玛扎塔格断裂带变形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层构造,从东往西控制中层构造发育的逆冲断层及其反冲断层的位移量不断加大,褶皱核部的剥蚀量也向西持续增加.玛扎塔格断裂带深部背斜构造存在发育盐下白云岩原生油气藏的可能,后期的变形没有破坏早期形成的深层背斜构造.玛扎塔格断裂带深部背斜构造的盐下白云岩是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扎塔格断裂带 变形特征 深层构造 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典型强震震前跨断层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长云 郑智江 +1 位作者 李腊月 畅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60,共14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8.0级以下地震,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震...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8.0级以下地震,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震前1-1年半左右异常达到峰值、震前部分场地异常恢复的特征对区域强震预测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中期或短期前兆意义;震前跨断层场地异常震中距和异常类型对强震震级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无论是跨断层异常类型、空间分布,还是异常的时间进程特征均与区域强震发生地点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汶川MS8.0地震前出现趋势异常多、中短期异常较少、外围异常多和中心异常少的特征;异常最早出现在7-8年前,震前3年左右明显增加,震前部分异常恢复;异常以趋势异常和速度变化为主,没有破年变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地震预测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下载PDF
黑龙江铜山断裂的变形特征及铜山铜矿床蚀变带-矿体重建 被引量:8
8
作者 庞绪勇 秦克章 +4 位作者 王乐 宋国学 李光明 苏仕强 赵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8-414,共17页
黑龙江铜山铜矿床系多宝山铜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多宝山矿床同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最古老的斑岩铜矿床(奥陶纪)。铜山断裂为铜山斑岩铜矿床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成矿后断裂,它截切矿体和蚀变带,因而导致矿化中心、深部找矿方向不明。现阶... 黑龙江铜山铜矿床系多宝山铜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多宝山矿床同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最古老的斑岩铜矿床(奥陶纪)。铜山断裂为铜山斑岩铜矿床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成矿后断裂,它截切矿体和蚀变带,因而导致矿化中心、深部找矿方向不明。现阶段的研究对其运动学特征还存有较大争议,缺乏对该带变形特征与性质的细致观察与鉴别。据此,本文开展详细地野外及室内研究工作,取得如下新认识:1)铜山断裂为近东西走向的压扭性断裂,最典型的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发育北东-北东东走向劈理、构造透镜体、以及岩脉及热液脉扭曲现象。2)断裂带内石英、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的镜下变形特征和石英C轴组构特征显示低温变形条件,依据矿物和岩石变形特点判断铜山断裂主体为脆性断裂。3)构造解析表明铜山断裂运动学特征为:上盘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斜向逆冲。综合断裂上、下盘地质体界线、蚀变和脉系分布特征等,判断上盘相对下盘大致沿NW320°方向水平移动距离700~800m,垂向抬升550~700m,错开蚀变外带(青磐岩化带、石英-绢云母-伊利石-绿泥石化带)和矿化带。4)铜山断裂的次级断裂截切了中晚三叠世白云母花岗岩,推测铜山断裂活动时限晚于中晚三叠世。5)复原铜山断裂上盘和下盘的空间位置至铜山断层活动前,重建铜山铜矿床蚀变带-矿化体,初步判断铜山断裂活动前铜山矿床为纺锤形态。根据重建后矿化和蚀变的分布规律推断下盘Ⅲ号矿体的南侧位置应有尚未发现的成矿斑岩和矿体,为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斑岩矿床 铜山断裂 变形特征 蚀变带-矿化体重建
下载PDF
溪洛渡库区河口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6
9
作者 梁宇 严磊 +3 位作者 苏培东 邱鹏 龙伟 汪意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4期14500-14507,共8页
溪洛渡库区河口滑坡位于金沙江下游溪洛渡水电站东南岸坡上,永善县城至大兴集镇、莲峰镇公路横穿滑坡。滑坡一旦失稳将切断两个镇的生命线,甚至对库区形成危害。在现场地质测绘、勘察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口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 溪洛渡库区河口滑坡位于金沙江下游溪洛渡水电站东南岸坡上,永善县城至大兴集镇、莲峰镇公路横穿滑坡。滑坡一旦失稳将切断两个镇的生命线,甚至对库区形成危害。在现场地质测绘、勘察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口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滑坡是一个大型深层岩质滑坡;变形特征上可分为强变形区、弱变形区和松弛区;破坏模式上可分为前缘倾倒破坏模式和中后部滑移破坏模式;滑坡整体变形模式为倾倒-滑移-拉裂-剪断模式。滑坡主要影响因素有库水作用、地质构造、卸荷作用;河口滑坡若继续在库水作用和卸荷作用的影响下将继续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滑坡 变形特征 形成机制 库水作用 莲峰断裂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带分区差异变形特征与控储模式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中祥 马庆佑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岩心观察、样品分析化验、FMI与试油资料分析等手段,详细剖析了塔河油田不同地区奥陶系走滑断裂带的差异变形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探讨了其对中—下奥陶统规模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岩心观察、样品分析化验、FMI与试油资料分析等手段,详细剖析了塔河油田不同地区奥陶系走滑断裂带的差异变形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探讨了其对中—下奥陶统规模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塔北古隆起演化,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三大走滑断裂系统。托普台—主体区X型对称共轭断裂系统:NNE、NNW走向的两组断裂呈X型对称共轭切割,密集成网,主次级断裂伴生;于加里东中期同时形成,印支期—喜马拉雅期NNE走向断裂持续活动。于奇中西部非对称共轭断裂系统:NE、SN走向的两组断裂非对称共轭,呈带状和断续状展布,局部相互切割;先后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初始形成,印支期—喜马拉雅期两者均持续活动,NE走向断裂晚期活动更强。东南斜坡区多走向复合断裂系统:NNE、NEE、SN、NNW走向的4组断裂均呈断续展布,NNE与NEE走向断裂限制SN走向断裂延伸;先后于加里东中期—海西期形成,印支期—喜马拉雅期NE与NEE走向断裂持续活动。②三大走滑断裂系统的差异变形与形成演化,控制着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3类与走滑断裂相关的控储模式。塔河主体区表层岩溶+断裂同期耦合型:经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表生岩溶作用,同期X型共轭走滑断裂带叠加耦合活动,形成T74界面之下大面积分布的岩溶缝洞型储集体,沿印支期—喜马拉雅期持续活动的NNE向主干断裂带储层更发育。于奇中西部内幕岩溶+晚期断裂改造型:经历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多期表生岩溶作用,导致T74界面之下表层岩溶缝洞型储层普遍被夷平化或严重充填,早期岩溶形成的未充填内幕储集体叠加印支期—喜马拉雅期走滑断裂的改造,可保留现今的规模有效储层。东南斜坡区断控缝洞型:处于上奥陶统覆盖区,加里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 走滑断裂 变形特征 构造演化 控储模式 奥陶系 塔河油田
下载PDF
走滑断层作用下跨断层隧洞错断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天强 崔臻 +3 位作者 盛谦 宁宝宽 马亚丽娜 周光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7-605,共9页
隧洞抗错断研究中,正、逆断层研究较多,走滑断层研究较少。针对走滑断层引起的隧洞变形破坏、应变分布规律以及上覆围岩的破裂形态等关键问题,以滇中引水输水隧洞为依托工程,制作了隧洞模型开展走滑断层作用下断层隧洞的抗错断模型试验... 隧洞抗错断研究中,正、逆断层研究较多,走滑断层研究较少。针对走滑断层引起的隧洞变形破坏、应变分布规律以及上覆围岩的破裂形态等关键问题,以滇中引水输水隧洞为依托工程,制作了隧洞模型开展走滑断层作用下断层隧洞的抗错断模型试验研究,得到隧洞在走滑断层断层错动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隧道衬砌结构在走滑断层作用下的破坏形式是弯曲张拉破坏以及直接剪切组合破坏,其中剪切破坏是主要破坏形式;②隧道衬砌结构沿纵向以受拉为主,主要集中在活动盘距离错断面⁃0.5D~2.0D(D为隧洞直径)范围内的隧洞衬砌顶部以及两侧拱腰沿纵向位置处,而受压区主要在活动盘距离错动面⁃0.5D~0.5D内与活动盘移动方向一致的一侧拱腰;环向应变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断层错动面附近;③活动盘受断层错动影响范围和剧烈程度均小于固定盘,故断层错动作用下的固定盘是隧洞抗错断控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 走滑断层 模型试验 应变分布 变形特性
下载PDF
盾构法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方案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翔 孙文昊 +1 位作者 孙州 陈立保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69-375,共7页
为研究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的合理抗错设计措施,结合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采用案例调研、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3种不同抗错方案下隧道结构变形、接缝张开、错台形态以及钢筋应力、螺栓轴力等关键控制指标,探讨不同措施的抗错效果。研究表明... 为研究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的合理抗错设计措施,结合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采用案例调研、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3种不同抗错方案下隧道结构变形、接缝张开、错台形态以及钢筋应力、螺栓轴力等关键控制指标,探讨不同措施的抗错效果。研究表明:1)3种不同抗错措施在断层错动作用下管片结构沿纵向受力变形规律相同,断层错动对隧道结构影响主要集中在破碎带上盘边界外30 m到下盘边界外30 m的范围;2)断层错动作用下钢筋受力整体表现为“顶底部钢筋受压、两腰部钢筋受拉”状态,环宽1.5 m钢筋拉应力最大为436 MPa,3种工况下钢筋均未发生屈服;3)环宽1.5 m管片环缝张开量为3.8 cm,比其他2种工况减小60%~70%;4)提出了管片环宽1.5 m以及抗震设防区域为上盘左边界2D至下盘右边界2D(D为15.0 m)范围的抗错设计方案。研究成果对盾构法穿越大错动量断层带的抗错方案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大错动断层 变形特征 抗错措施 接缝张开量
下载PDF
跨博-阿断裂隧道的抗错断性能模型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继国 郭韬 +2 位作者 苗宝栋 彭文波 魏龙海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许多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穿越不良地质区段,受到来自活动断层的错动威胁.为探究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机制,以天山胜利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光纤传感技术,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许多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穿越不良地质区段,受到来自活动断层的错动威胁.为探究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机制,以天山胜利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光纤传感技术,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开展了走滑断层作用下分节段铰接隧道变形破坏研究.结果显示,隧道衬砌的变形主要发生在断层破碎带内部及边缘附近,隧道整体的破坏模式为拉压剪切组合破坏模式;沿隧道纵向,断层破碎带处隧道受力模式总体上为拱顶与拱底受拉,两侧既有受拉也有受压;沿截面环向,环向应变分布呈“W”形,存在两个拉应变峰值及两个压应变峰值,截面变形趋势为两侧受到水平挤压作用,迫使截面由马蹄形向椭圆形发展.研究结果揭示了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的变形破坏形式以及衬砌变形规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走滑断层 模型试验 铰接隧道 光纤传感 变形特征
下载PDF
新疆阜康断裂带甘河子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传勇 陈建波 +3 位作者 沈军 宋和平 吴国栋 罗福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2-640,共9页
为了解阜康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准确评价该断裂的大震危险性,在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变形的微地貌进行了测量,开挖了2个大型古地震探槽,并采集了系列释光年龄样品,对阜康断裂甘河子段进行了细致研究.甘河子断裂段是一条... 为了解阜康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准确评价该断裂的大震危险性,在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变形的微地貌进行了测量,开挖了2个大型古地震探槽,并采集了系列释光年龄样品,对阜康断裂甘河子段进行了细致研究.甘河子断裂段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全长约33km,构成博格达北麓与山前冲洪积扇的界线.该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活动性较强,运动方式以向盆地方向的逆冲为主,形成了一系列地质地貌现象.晚第四纪晚期以来,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在0.34~0.43mm/a.全新世中期以来,断裂有过2次古地震事件,断裂大震(特征地震)的复发周期为2100~3750a,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造成的地表垂直位移量为1.5m左右,对应的古地震震级在7.2~7.4之间,该次古地震事件离逝时间已达4.11ka,目前该断裂已经累积了较高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康断裂带 构造地貌 晚第四纪 变形特征 古地震
原文传递
利用唐山地震台资料研究唐山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海涛 张立成 王连山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1-937,共7页
本文研究了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形变、断层活动协调比、断层土壤气CO2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近35年来整体上在水平方向呈微弱的右旋张性活动,垂直方向呈正断活动,但不同时段的运动状态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 本文研究了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形变、断层活动协调比、断层土壤气CO2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近35年来整体上在水平方向呈微弱的右旋张性活动,垂直方向呈正断活动,但不同时段的运动状态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唐山地震台形变和流体前兆观测对附近及华北因区域地壳应力场调整引起的中小地震有一定的显示,说明该台具有一定的前兆异常显示能力;随着观测资料和经验的持续积累,在该区域发生更大地震前,有望捕捉到更显著的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 跨断层 形变特征 协调比
下载PDF
受断层控制的下组煤开采底板变形特征及突水危险性探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冰渡 张民 +1 位作者 贾儒雅 朱术云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1-155,共5页
为了探究杨村煤矿十采区下组煤17煤层首采10703工作面断层突水危险性,在系统分析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确定了该工作面属于典型的受断层控制的带压开采范畴,主要突水含水层为十三-十四灰和奥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集完整和有断层... 为了探究杨村煤矿十采区下组煤17煤层首采10703工作面断层突水危险性,在系统分析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确定了该工作面属于典型的受断层控制的带压开采范畴,主要突水含水层为十三-十四灰和奥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集完整和有断层于一体的10703工作面所在区域的三维工程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模拟获得了16上和17煤两薄煤层依次开采后受断层控制的底板变形破坏深度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安全带压系数法系统评价了完整和有断层条件下十三-十四灰和奥灰对10703工作面带压开采突水危险性,结果认为均是安全的,与突水系数法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对该工作面带压开采底板水防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煤 逆断层 底板变形特征 薄煤层 数值模拟 突水危险性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断层映秀—南坝段的活动方式、形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卢海峰 张世民 +4 位作者 马保起 侯治华 何仲太 赵俊香 王金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6-1383,共8页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中央断裂映秀—南坝段地震地表破裂、地表形变及断裂上余震迁移等特征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自映秀至南坝,断层活动方式表现为由逆冲逐渐过渡为逆冲-右旋走滑、再到走滑...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中央断裂映秀—南坝段地震地表破裂、地表形变及断裂上余震迁移等特征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自映秀至南坝,断层活动方式表现为由逆冲逐渐过渡为逆冲-右旋走滑、再到走滑分量与逆冲分量大致相当,同时断层两盘滑动伴有相对弱旋转活动;(2)在断层总体走向NE向、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活动方式下,局部表现为走向NW向、逆冲为主兼左旋走滑活动方式;(3)地震裂缝与单侧破裂面关系,以及地表重叠缩短形变特征表明,断层活动、应变能释放是在近EW向区域构造应力及NE向局部构造应力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依据断层沿线地表裂缝产状的变化,粗略推出映秀至南坝段主应力方向由SEE向NEE方向变化,与前人使用CAP(Cut and Pasate)方法求出的主余震源机制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地表破裂 地震裂缝 形变特征 主应力方向
下载PDF
深部过断层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
18
作者 冉霞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9期241-245,共5页
针对过断层破碎带巷道围岩变形大、难支护的问题,以焦家寨煤矿南翼回风巷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为工程背景,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和数值计算,研究了巷道过断层破碎带围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了“U型钢+喷射混凝土+注浆+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 针对过断层破碎带巷道围岩变形大、难支护的问题,以焦家寨煤矿南翼回风巷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为工程背景,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和数值计算,研究了巷道过断层破碎带围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了“U型钢+喷射混凝土+注浆+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并进行了现场实践。结果表明,优化支护方案下,巷道顶板下沉量、底鼓量及两帮收敛量分别为138、114、164 mm,巷道变形量明显减小,且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没有发生冒顶和片帮等现象,确保了巷道掘进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变形特征 影响因素 联合支护
下载PDF
含正断层倾斜煤层底板变形特征及开采危险性研究
19
作者 段临风 李晓斌 +1 位作者 刘敬东 武智东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85-88,共4页
为研究含正断层倾斜煤层开采时受断层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对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底板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监测断层面的应力和位移量变化对开采危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时,靠近断层面的底板破坏深度约为完整底板的2倍,上盘底... 为研究含正断层倾斜煤层开采时受断层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对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底板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监测断层面的应力和位移量变化对开采危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时,靠近断层面的底板破坏深度约为完整底板的2倍,上盘底板塑性破坏区比下盘范围更广,深度更大;对垂直应力变化分析,开采上盘煤层时对煤层和煤层底板影响较大,而开采下盘煤层时对煤层顶板和煤层影响较大;垂直位移量在煤层底板和煤层处具有明显变化,煤层底板变化较小;煤层开采易导致断层活化,尤其位于煤层顶板和煤层附近的断层带表现最活跃,冲击地压更容易发生在此区域内,而煤层底板处所受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倾斜煤层 数值模拟 底板变形特征 危险性
下载PDF
控制性断层对洞室群围岩稳定及衬砌破坏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海轮 李刚 +2 位作者 李奇 王川 冷先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8-163,共6页
与地下洞室群相交的控制性断层是围岩开挖稳定性和衬砌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亦是工程施工的主要关注对象。以河北丰宁一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为依托,针对2条控制性断层,以FLAC3D数值分析软件为平台,采用结构面单元模拟岩体与断层的相对... 与地下洞室群相交的控制性断层是围岩开挖稳定性和衬砌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亦是工程施工的主要关注对象。以河北丰宁一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为依托,针对2条控制性断层,以FLAC3D数值分析软件为平台,采用结构面单元模拟岩体与断层的相对作用关系,开展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的三维模拟,研究了围岩应力重分布、变形发展规律和塑性区演化及其与断层之间的关系。采用衬砌强度校核方法,研究了断层与洞室群切割处衬砌的破坏形态。结果表明:在断层与地下洞室群围岩相交处,围岩应力存在不连续现象;围岩塑性区在断层带附近呈由开挖面向岩体内延伸的条带状;断层与洞室群相交处,断层上盘岩体的竖向变形增加,下盘岩体的回弹变形减小,在洞室的高边墙处,顺倾断层的上盘岩体易沿断层向临空面发生滑移;断层相对于围岩的滑动是导致衬砌开裂的主要原因,断层处衬砌发生以拉弯和拉剪为主、压弯和压剪为辅的破坏形式,与断层处衬砌的空鼓、拉裂、压碎、剪断等破坏形态相对应;最后,针对断层处衬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 控制性断层 变形规律 塑性区演化 衬砌破坏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