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荣
苏永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5-623,共9页
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0~300cm土层NO3-N含量平均值介于1.27~83.60mg·kg-1;受土壤结构、施肥及灌溉的影响,NO3-N含量在0~40cm和135~3...
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0~300cm土层NO3-N含量平均值介于1.27~83.60mg·kg-1;受土壤结构、施肥及灌溉的影响,NO3-N含量在0~40cm和135~300cm土层含量较高,40~135cm土层含量较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NO3-N含量差异极为明显,大棚蔬菜地各土层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农田利用类型,土壤NO3-N累积量表现为大棚蔬菜地>番茄地>棉花地>制种玉米连作田>小麦-玉米轮作田>小麦/玉米间作田>苜蓿地>枣树园;大棚蔬菜地0~300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高达2171.45kg·hm-2,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较为严重,番茄地和棉花地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次之,粮田、苜蓿地和枣树园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较小,但其污染潜力仍不容忽视.冬灌前后NO3-N含量随土壤层次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0~80cm土层冬灌后NO3-N含量低于冬灌前,并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80~300cm土层基本表现为冬灌后NO3-N含量高于冬灌前,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增加趋势;冬灌前后0~80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的损失量基本为正值,80~300cm土层基本为负值,并且随灌水量的增加表层土壤NO3-N损失量增大,表明冬灌是造成土壤累积的NO3-N向深层淋溶的主要原因.从减少淋溶和地下水污染的角度考虑,需要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适当减少高NO3-N积累作物的种植,并确定合理的冬灌方式和灌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灌农
田利用方式
沙地土壤硝态氮
原文传递
典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12
2
作者
李欣
陈小华
+4 位作者
顾海蓉
钱晓雍
沈根祥
赵庆节
白玉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34-1641,共8页
土壤酶是参与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关键成分,其活性可以用作衡量土壤健康的指标。了解土壤酶活性对农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评价土壤健康状况、建立可持续耕作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农田生产方式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及主要...
土壤酶是参与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关键成分,其活性可以用作衡量土壤健康的指标。了解土壤酶活性对农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评价土壤健康状况、建立可持续耕作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农田生产方式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及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以果园、蔬菜大棚、水田3种农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农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S-CAT)、脲酶活性(S-UE)、水解酶活性(FDA)、中性磷酸酶活性(S-NP)分布特征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酶活性因耕作管理方式不同,存在较大差异(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蔬菜大棚<果园<水田,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蔬菜大棚<水田<果园,水解酶活性在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无显著差异(P>0.05),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水田<蔬菜大棚<果园。前3种土壤酶活性的变异系数大于16%,为中等变异,中性磷酸酶为强变异。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全钾TK(P=0.002)、水解性氮HN(P=0.002)、呼吸通量SR(P=0.002)、pH(P=0.008)、有效磷AP(P=0.016)、全氮TN(P=0.002)和阳离子交换量CEC(P=0.040)。在上海农田的主要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呼吸通量、pH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农田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进行土壤健康评价时,应合理选择针对性的酶活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酶活性
RDA分析
农田利用方式
土壤健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层次递进判别法对耕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关系的综合分析
3
作者
杨晓明
韩雪梅
+4 位作者
杜瑞卿
王丽
龚子乐
朱伊鑫
韩贝贝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38-44,共7页
探讨了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的变化关系.设置了4a露天菜地、1a温室大棚、4a温室大棚和常规农田4种耕地利用方式,在5月份和10月份测定了土壤有机质、碱解...
探讨了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的变化关系.设置了4a露天菜地、1a温室大棚、4a温室大棚和常规农田4种耕地利用方式,在5月份和10月份测定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7个理化指标,分析了原生动物的种类、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依据土壤原生动物指标的性质采用层次递进判别分析法和综合相关分析法进行了3个层次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和10月份的结果基本相同;耕地方式对有机质、碱解氮、pH值、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对纤毛虫丰度有显著影响,对其他类群丰度和多样指数无显著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综合指标正确区别4种耕地方式的有效率达91.7%;土壤7个理化指标与原生动物7个指标两两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直接相关性,但两指标群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系数.由此得出结论:耕地利用方式已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和原生动物群落总体上的差异性;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能够克服单一指标逐一分析的不足,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4种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生长分布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的总体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方式
原生动物
层次递进判别法
综合相关分析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荣
苏永中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生态水文与流域科学实验室
出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5-623,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375)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41B91001)资助
文摘
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0~300cm土层NO3-N含量平均值介于1.27~83.60mg·kg-1;受土壤结构、施肥及灌溉的影响,NO3-N含量在0~40cm和135~300cm土层含量较高,40~135cm土层含量较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NO3-N含量差异极为明显,大棚蔬菜地各土层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农田利用类型,土壤NO3-N累积量表现为大棚蔬菜地>番茄地>棉花地>制种玉米连作田>小麦-玉米轮作田>小麦/玉米间作田>苜蓿地>枣树园;大棚蔬菜地0~300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高达2171.45kg·hm-2,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较为严重,番茄地和棉花地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次之,粮田、苜蓿地和枣树园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较小,但其污染潜力仍不容忽视.冬灌前后NO3-N含量随土壤层次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0~80cm土层冬灌后NO3-N含量低于冬灌前,并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80~300cm土层基本表现为冬灌后NO3-N含量高于冬灌前,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增加趋势;冬灌前后0~80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的损失量基本为正值,80~300cm土层基本为负值,并且随灌水量的增加表层土壤NO3-N损失量增大,表明冬灌是造成土壤累积的NO3-N向深层淋溶的主要原因.从减少淋溶和地下水污染的角度考虑,需要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适当减少高NO3-N积累作物的种植,并确定合理的冬灌方式和灌水量.
关键词
冬灌农
田利用方式
沙地土壤硝态氮
Keywords
winter
irrigation
farmland
use
type
sandy
farmland
soil
NO3^--N.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典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12
2
作者
李欣
陈小华
顾海蓉
钱晓雍
沈根祥
赵庆节
白玉杰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34-1641,共8页
基金
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沪农科推字(2020)第2-1号)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科研项目(沪环科[2020]第11号)。
文摘
土壤酶是参与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关键成分,其活性可以用作衡量土壤健康的指标。了解土壤酶活性对农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评价土壤健康状况、建立可持续耕作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农田生产方式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及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以果园、蔬菜大棚、水田3种农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农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S-CAT)、脲酶活性(S-UE)、水解酶活性(FDA)、中性磷酸酶活性(S-NP)分布特征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酶活性因耕作管理方式不同,存在较大差异(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蔬菜大棚<果园<水田,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蔬菜大棚<水田<果园,水解酶活性在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无显著差异(P>0.05),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水田<蔬菜大棚<果园。前3种土壤酶活性的变异系数大于16%,为中等变异,中性磷酸酶为强变异。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全钾TK(P=0.002)、水解性氮HN(P=0.002)、呼吸通量SR(P=0.002)、pH(P=0.008)、有效磷AP(P=0.016)、全氮TN(P=0.002)和阳离子交换量CEC(P=0.040)。在上海农田的主要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呼吸通量、pH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农田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进行土壤健康评价时,应合理选择针对性的酶活性指标。
关键词
农田
土壤酶活性
RDA分析
农田利用方式
土壤健康
Keywords
farml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RDA
analysis
farmland
use
type
soil
health
分类号
S154.1 [农业科学—土壤学]
X171.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层次递进判别法对耕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关系的综合分析
3
作者
杨晓明
韩雪梅
杜瑞卿
王丽
龚子乐
朱伊鑫
韩贝贝
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38-4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442)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18B18002,19B18000)
文摘
探讨了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的变化关系.设置了4a露天菜地、1a温室大棚、4a温室大棚和常规农田4种耕地利用方式,在5月份和10月份测定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7个理化指标,分析了原生动物的种类、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依据土壤原生动物指标的性质采用层次递进判别分析法和综合相关分析法进行了3个层次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和10月份的结果基本相同;耕地方式对有机质、碱解氮、pH值、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对纤毛虫丰度有显著影响,对其他类群丰度和多样指数无显著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综合指标正确区别4种耕地方式的有效率达91.7%;土壤7个理化指标与原生动物7个指标两两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直接相关性,但两指标群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系数.由此得出结论:耕地利用方式已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和原生动物群落总体上的差异性;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能够克服单一指标逐一分析的不足,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4种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生长分布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的总体关系.
关键词
耕地利用方式
原生动物
层次递进判别法
综合相关分析法
Keywords
farmland
use
type
protozoa
layer
progressive
discriminant
comprehensive
correlation
analysis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S19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杨荣
苏永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3
原文传递
2
典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欣
陈小华
顾海蓉
钱晓雍
沈根祥
赵庆节
白玉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层次递进判别法对耕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关系的综合分析
杨晓明
韩雪梅
杜瑞卿
王丽
龚子乐
朱伊鑫
韩贝贝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