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县域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基于水系流域的视角 被引量:6
1
作者 范辉 刘卫东 吴泽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7-213,219,共8页
以河南省境内分属于4个水文流域的县域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县域耕地和县域人均耕地两个视角探索4个流域在不同研究时期耕地规模、耕地非农化数量、耕地非农化率,以及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河南省境内的4个流域的... 以河南省境内分属于4个水文流域的县域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县域耕地和县域人均耕地两个视角探索4个流域在不同研究时期耕地规模、耕地非农化数量、耕地非农化率,以及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河南省境内的4个流域的耕地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均与流域内的土地面积和地形地貌有关。各流域内部县域耕地面积增减的态势和空间格局不尽相同。(2)在研究前期(1994—1999年),全省大部分县域耕地面积变化率为负,且区间分布集中,而在研究后期(1999—2004年),全省大部分县域耕地面积变化率为正,且区间分布分散。(3)4个流域的人均耕地面积均减少,在不同研究时期各流域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幅度却有差异。(4)全省及其4个流域的耕地非农化均以中产田为主,各流域因耕地非农化而造成的粮食损失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粮食产量 水文流域 河南省
下载PDF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社会风险问题研究
2
作者 张志泽 王丽 《行政与法》 2011年第9期55-57,共3页
农地非农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使其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就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并完善我国征地制度,妥善协调农... 农地非农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使其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就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并完善我国征地制度,妥善协调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等途径来构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规避农地非农化所带来多种社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失地农民 规避风险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玉恒 胡智超 刘彦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0-134,共5页
构建了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益评价模型,测算了2001—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益。结果表明:(1)除海南省外,沿海各省均处于农地过度非农化状态,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强依赖和农地非农化利用的低效益;(2)沿海各省份的... 构建了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益评价模型,测算了2001—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益。结果表明:(1)除海南省外,沿海各省均处于农地过度非农化状态,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强依赖和农地非农化利用的低效益;(2)沿海各省份的农地非农化均有较大的净收益,即农地非农化的效益远大于农地本身的效益;(3)快速城镇化的需求和农地资源的稀缺性对农地非农化在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出了紧迫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城乡土地利用 配置效益 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耕地非农流转的驱动因素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4
4
作者 谢瑾岚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2-385,共4页
受区位条件、比较利益、土地级差收益和城市经济辐射的影响,城市边缘区是我国农地非农流转最集中的地区和耕地流失最主要的区域。特别是近10多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边缘区范围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向四周乡村扩展推进... 受区位条件、比较利益、土地级差收益和城市经济辐射的影响,城市边缘区是我国农地非农流转最集中的地区和耕地流失最主要的区域。特别是近10多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边缘区范围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向四周乡村扩展推进,造成了大量耕地资源不可逆转的流失,加剧了我国本已紧张的人地矛盾。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耕地非农流转的驱动因素,并从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城市边缘区耕地资源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农地非农流转 耕地保护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耕地非农流转适宜性评价及管制分区初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伟 肖丽群 吴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4,共6页
研究目的: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对耕地非农流转进行管制区划分,总结各管制区土地利用特点和管制方向。研究方法:首先以标准粮产量指标为基础,考虑生态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影响,进行耕地非农流转适宜性评价,然后从耕地保护、土地承载、经... 研究目的: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对耕地非农流转进行管制区划分,总结各管制区土地利用特点和管制方向。研究方法:首先以标准粮产量指标为基础,考虑生态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影响,进行耕地非农流转适宜性评价,然后从耕地保护、土地承载、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管制压力出发构建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耕地非农流转管制分区。研究结果:长三角地区中北部多数城市耕地不适宜非农流转,特别是耕地质量较好的长江冲积平原及环太湖地区。长三角地区可划分为4个级别管制区,不同管制区应实行差别的耕地非农流转管制措施,以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研究结论:耕地非农流转适宜性区域和管制分区能为各地实行差别的耕地非农流转管制措施和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管制 适宜性评价 耕地非农流转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扬州市农地非农化生态效应测评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飞 孔伟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3-178,共6页
农地非农化对区域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影响较大,测算区域农地非农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扬州市农地非农化规模较大,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农地非农化对区域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影响较大,测算区域农地非农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扬州市农地非农化规模较大,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扬州市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1996—2004年扬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扬州市农地非农化引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估算和比较。研究表明,9年间扬州市共有17 450.91 hm2农地实现非农化,并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15.47×106元。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来看,废物处理价值减少最多,娱乐文化价值减少最小;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来看,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非农化造成的损失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扬州市
下载PDF
江苏省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社会生态价值损失及区域差异研究
7
作者 许恒周 郭忠兴 郭玉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6-200,共5页
由于残缺的资源价值体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农地资源价格扭曲,造成人们决策过程没有或极少考虑具有社会生态价值的农地资源在非农化过程中的隐性消耗。以江苏省为例,深入分析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社会生态价值的损失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 由于残缺的资源价值体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农地资源价格扭曲,造成人们决策过程没有或极少考虑具有社会生态价值的农地资源在非农化过程中的隐性消耗。以江苏省为例,深入分析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社会生态价值的损失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2000—2007年期间,江苏省因农地非农化导致的农地资源社会生态总价值的损失达到9.93×106万元。从单位农地社会生态价值来看,该价值较大的地区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江苏北部,而长江以南的苏南大多数地区的农地非市场价值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社会价值 生态价值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土地市场发育与农地非农化——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 被引量:38
8
作者 李永乐 吴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5-49,共5页
研究目的:验证土地市场发育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方向,估算其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全国土地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省份处于转型期土地市场经济阶段;(2)土地市场发育与农地非农... 研究目的:验证土地市场发育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方向,估算其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全国土地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省份处于转型期土地市场经济阶段;(2)土地市场发育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1999—2005年,全国因土地市场发育而得到抑制的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为25624.79 hm2,占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1.76%,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抑制作用还不高。研究结论:缓解农地保护压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调整可从两方面开展:(1)提高拍卖出让方式比例,出让方式由低市场化方式向高市场化方式转变,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2)加强土地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土地市场发育 农地非农化 面板数据模型 市场化
下载PDF
中国东、中、西部之间耕地保护协调——土地效率理论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竹 张安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8,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效率理论(以效率分配农地非农化指标理论)存在的问题,研究地区间耕地保护协调的方法。研究方法: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及计量经济方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指标的分配不应该仅根据效率差异决定,而应综合考虑各生产要素之...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效率理论(以效率分配农地非农化指标理论)存在的问题,研究地区间耕地保护协调的方法。研究方法: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及计量经济方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指标的分配不应该仅根据效率差异决定,而应综合考虑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1)如果在地区间实行非农化指标转移,补偿机制是否建立依赖于两地区资金对土地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2)以用地效率来指导非农化指标分配的思路能够提高两地区总体的产出水平,但两地区之间公平会受到损害;(3)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等类似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补偿 农地非农化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0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演变特征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粤东北耕地非农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李晓健 马林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12,共13页
[目的]探究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该地区防治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粤东北为例,基于该地区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影像提取非农化信息,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耕... [目的]探究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该地区防治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粤东北为例,基于该地区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影像提取非农化信息,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耕地非农化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①1990-2020年,粤东北耕地非农化呈“平稳发展到骤降”的变化趋势,累计非农化面积2.29×105 hm^(2),非农化率25.31%,林地和建设用地是主要的非农化类型。②垂直方向上,海拔1000 m以上和坡度25°~35°的耕地更容易非农化;水平方向上,与建设用地距离50 m以内和与河流距离1000~1500 m的耕地更容易非农化。③粤东北耕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全局莫兰指数由0.371逐渐下降至0.255,“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的变化主导着耕地非农化率空间自相关格局的演变。④农业人口和耕地破碎度始终对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近10 a来社会经济因素对非农化的解释力有所减弱。多因素特别是农业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能够进一步增加对耕地非农化的解释力。[结论]近30 a来,粤东北耕地非农化面积和空间集聚呈下降趋势,但农业人口和耕地破碎化对非农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应合理控制城镇扩张速度,整合破碎耕地、引入小型农机改善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普及农村电子商务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以应对耕地非农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粤东北
下载PDF
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及分配测算——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数据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永健 耿弘 +1 位作者 孙文华 李传武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97-103,共7页
划分出农地非农使用增值收益产生的3个阶段,并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额进行匡算;利用基尼系数对增值收益分配的不公平程度进行测算;探讨了改进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 划分出农地非农使用增值收益产生的3个阶段,并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额进行匡算;利用基尼系数对增值收益分配的不公平程度进行测算;探讨了改进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产生于征收阶段、出让阶段和开发阶段,其增值收益分别被农民、政府、开发商获得,分配比例大约为1∶3∶6;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分配基尼系数大都处于0.4这一国际"警戒线"附近,需加以警惕和防范;Shapley值法根据局中人对合作联盟的贡献程度进行利益分配,对改进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非农使用 增值收益 分配不公平 SHAPLEY值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