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以湖北省“江夏区—咸安区—通山县”为例 被引量:44
1
作者 文高辉 杨钢桥 +1 位作者 汪文雄 赵微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29-1143,共15页
农户是耕地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基于农户视角构建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合理。本文选取湖北省"江夏区—咸安区—通山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 农户是耕地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基于农户视角构建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合理。本文选取湖北省"江夏区—咸安区—通山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细碎化程度衡量指标的选取应基于耕地细碎化的属性特征,从农户微观视角,选取地块平均面积、地块数量、地块间的平均距离3个指标,衡量某一区域的耕地细碎化程度;(2)耕地细碎化在岗地平原地区与低山丘陵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岗地平原地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低于低山丘陵地区;(3)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呈现出"北部岗地平原—南部低山丘陵"的分布特征,耕地细碎化的综合程度基本上呈现出"北部低—南部高"的分布规律;(4)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细碎化存在显著差异,在岗地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越高;而在低山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农户 评价指标 TOPSIS法 湖北省
原文传递
粉垄栽培对旱地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韦本辉 申章佑 +5 位作者 甘秀芹 刘斌 陆柳英 胡泊 李艳英 吴延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粉垄栽培"是一种新的农耕方法,与传统种植(拖拉机整地等)相比,粉垄栽培玉米、花生、大豆、甘蔗和桑树,其产量分别增加25.60%、13.78%、10.00%、21.91%和54.81%;大豆蛋白质增加12%,甘蔗蔗糖分增加3.81%;相应地,作物的根系数... "粉垄栽培"是一种新的农耕方法,与传统种植(拖拉机整地等)相比,粉垄栽培玉米、花生、大豆、甘蔗和桑树,其产量分别增加25.60%、13.78%、10.00%、21.91%和54.81%;大豆蛋白质增加12%,甘蔗蔗糖分增加3.81%;相应地,作物的根系数量增多,长度增长,垂直分布下移,水平分布拓宽。表明这几种旱地作物的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与"粉垄栽培"能促进根系发达密切相关。并对这一农耕新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栽培 根系 产量 农耕方法
下载PDF
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管理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害虫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韩宝瑜 崔林 董文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38-1443,共6页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属于89种50科.在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中:①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头和25%、14049头和33%、17590头和50%;茶尺蠖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340头和1.6%、13099头和30.8%、7154头和20.3%.②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的总种数和总个体数分别是40种和2620头、33种和1898头、以及29种和1610头;③天敌与害虫种数之比依次为1:0.60、1:0.64和1:0.71,个体数之比依次为1:0.84、1:3.21和1:3.17;茶尺蠖与茶尺蠖绒茧蜂个体数量之比依次为3.4:1、18.8:1和17.0:1.有机茶园中蜘蛛与叶蝉数量相关显著(p<0.05).x^2测验表明,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相互间物种的数量组成差异较大.结果表明,强烈的人为干预显著影响群落组成和主要害虫数量;茶园禁用农药且周围的非茶园生境中植物相丰富,将涵养天敌、减轻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群落组成 田间管理方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柑橘园不同耕作方式的水土流失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江才伦 彭良志 +2 位作者 曹立 淳长品 凌丽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1,35,共7页
在重庆忠县坡度为11°的紫色土柑橘园,设中耕、覆盖、生草和清耕4种处理,用自动雨量记录仪记录降雨过程及降雨量,通过径流小区集水池测量不同耕作方式的地表径流量,取水样测定和统计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和流失量。结果表明:4种处理... 在重庆忠县坡度为11°的紫色土柑橘园,设中耕、覆盖、生草和清耕4种处理,用自动雨量记录仪记录降雨过程及降雨量,通过径流小区集水池测量不同耕作方式的地表径流量,取水样测定和统计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和流失量。结果表明:4种处理的地表径流量为清耕>生草>覆盖>中耕,相互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清耕年地表径流量分别比生草、覆盖和中耕高8.88%,10.79%和22.51%;处理间的地表径流水中的泥沙含量差异极显著,生草的泥沙含量分别比覆盖、清耕和中耕的低11.43%,38.00%和60.00%;不同耕作方式间的年泥沙流失量差异极显著,生草的泥沙流失量分别比覆盖、清耕和中耕的低10.84%,46.40%和58.99%。生草栽培可显著减少三峡库区坡地紫色土柑橘园的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柑橘园 耕作方式 土壤地表径流 泥沙流失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佳倩 李福 +5 位作者 孙峰成 刘亚楠 王丽芳 张婷婷 且天真 张德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9-772,共14页
【目的】研究旨在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和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 【目的】研究旨在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和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SH)、深松浅翻+重耙(SSS)、重耙(SH)、旋耕(SRT)、免耕(SZT)和传统耕作(CK)7个耕作处理,其中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CK)为对照组,探究2年内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确定提升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地力和优化土壤结构的最佳耕作方式,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浅翻+重耙处理在0~60 cm土层均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大团粒结构。各处理土壤容重在0~60 cm土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孔隙度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40~60 cm土层,深翻+重耙、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处理较为显著的降低耕地容重,分别降低了11.00%、9.00%和5.00%,同时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两年内各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时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峰值。【结论】在设置的7个耕作处理中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较其他处理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能力强,为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可优先选用深松及深松浅翻作为试验地玉米种植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土壤 物理性状 深松 深松浅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和养殖方式的刺参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9
6
作者 高岳 林研彤 +5 位作者 侯淑敏 李智博 祁艳霞 胡玉才 宋莉莉 赵前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8-501,共4页
对不同产地(大连、青岛、烟台、福建)和不同养殖方式(深海、圈养)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体壁基本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养殖方式刺参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Zn、B、Al、Cr、Mn含量... 对不同产地(大连、青岛、烟台、福建)和不同养殖方式(深海、圈养)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体壁基本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养殖方式刺参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Zn、B、Al、Cr、Mn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7组刺参样品中,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43.3%~55.3%、23.9%~30.7%、1.7%~4.1%,体壁中Zn、B、Al、Cr、Mn、Cu含量分别为62.8~98.8、25.5~44.8、56.2~224.7、5.8~9.5、16.1~29.2、1.5~4.0 mg/kg,筋中Zn含量为141.7~179.5 mg/kg,约为体壁中Zn含量的2倍;福建圈养刺参蛋白质含量最高,青岛圈养刺参粗灰分含量最高,烟台圈养刺参粗脂肪含量最高,大连刺参体壁Zn和Mn的平均含量最高,烟台刺参体壁B、Cu的平均含量最高,福建刺参体壁Al、Cr的平均含量最高;不同产地圈养刺参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高于深海刺参,而深海刺参体壁中B、Cr和Cu含量均高于圈养刺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微量元素 产地 养殖方式
下载PDF
茶园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丁文芹 肖宏儒 +3 位作者 宋志禹 肖苏伟 韩余 夏先飞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0,共4页
以免耕为对照,研究茶园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设置免耕(MG)、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耕作(YG)、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耕作(KG)、C-6耕作机耕作(CG)、KM3CG-30茶园翻耕机耕作(FG)5种方式,分析其对茶园0~30cm土层土壤紧... 以免耕为对照,研究茶园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设置免耕(MG)、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耕作(YG)、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耕作(KG)、C-6耕作机耕作(CG)、KM3CG-30茶园翻耕机耕作(FG)5种方式,分析其对茶园0~30cm土层土壤紧实度、容重、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耕作深度最深,对0~30cm土壤紧实度、土壤总容重、孔隙度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且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作业效果略优于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C-6耕作机耕作宽度最宽,对0~10cm土壤总容重降低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茶园 平缓坡茶园 耕作方式 单螺旋耕作施肥 深耕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营养和风味品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郭亚男 韩刚 +4 位作者 杨臻 宋金龙 王潇 穆迎春 孟娣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3期26-33,共8页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广泛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域,以黄海、东海产量居高。三疣梭子蟹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等成分含量可直接反映其营养品质,而游离氨基酸、脂肪酸、甜菜碱、核苷酸、糖原及矿物质等非挥发性...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广泛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域,以黄海、东海产量居高。三疣梭子蟹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等成分含量可直接反映其营养品质,而游离氨基酸、脂肪酸、甜菜碱、核苷酸、糖原及矿物质等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均与三疣梭子蟹的风味品质存在密切关系。文章根据近年来三疣梭子蟹营养和风味品质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了三疣梭子蟹的性别、可食用部位以及养殖方式、成熟阶段及饵料组成等因素对三疣梭子蟹的营养成分及风味品质的影响,并对现有的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归纳比较,以期为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生产及品质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检测方法 营养品质 风味成分 养殖方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含水率和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凯超 刘淑慧 +3 位作者 卢垟杰 张勇康 赵笃勤 王永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27,共7页
【目的】了解土壤环境、肥力变化,为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分别为平作不覆膜(TW)、平作覆膜(TM)、垄作不覆膜(RW)、垄作覆膜(RM),分析了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 【目的】了解土壤环境、肥力变化,为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分别为平作不覆膜(TW)、平作覆膜(TM)、垄作不覆膜(RW)、垄作覆膜(RM),分析了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对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与TW耕作方式相比,TM、RW、RM耕作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且对0~20 cm土壤酶活性影响最为明显。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表层0~10 cm范围内的含水率影响显著,与9月相比,7月4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更大。4种耕作方式中垄作覆膜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平均株高最高,产量最大(7.42 kg/m^2)。【结论】4种耕作方式中,RM耕作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平均值最高,土壤肥力状况最好,而在深度为0~60 cm范围内,0~20 cm深度处土壤酶活性变化最为明显;与耕作方式相比,季节性因素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更大;RM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含水率 耕作方式 紫花苜蓿
下载PDF
宁南旱作农区不同施肥模式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兆敏 贾志宽 +2 位作者 韩清芳 刘世新 丁瑞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6-29,共4页
宁南旱作农区是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苜蓿人工草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如何在干旱条件下提高苜蓿产草量,成为农业生态经济研究的战略课题。通过对苜蓿施肥梯度、施肥模式的试验研究,在宁南地区... 宁南旱作农区是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苜蓿人工草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如何在干旱条件下提高苜蓿产草量,成为农业生态经济研究的战略课题。通过对苜蓿施肥梯度、施肥模式的试验研究,在宁南地区当年生苜蓿地以过磷酸钙500 kg/hm2,尿素43 48 kg/hm2 作为底肥施入效果最佳;多年生苜蓿则以过磷酸钙300 kg/hm2、尿素60 kg/hm2 施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旱区 苜蓿 施肥模式 研究
下载PDF
华南农业大学农事训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以养蚕与缫丝课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志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0期239-240,共2页
以养蚕与缫丝课程模块为例,对其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特点、考核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其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探讨,旨在为进一步提高相关实践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养蚕与缫丝 农事训练 课程模块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下载PDF
隔两年深松配合条旋耕显著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
12
作者 王庆源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3-872,共10页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2007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2007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ST)和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4个处理。2023年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各器官含氮量。在开花后0~28天,每隔7天取一次样,测定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于成熟期,调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PT、RT和ST处理相比,STS处理提高了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开花期植株各部位和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吸收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了8.53%~30.15%,籽粒氮分配比例增加了4.59%~14.06%,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4.20%~9.96%和7.83%~18.39%,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7.85%~18.40%。【结论】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氮素的吸收和同化能力,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同时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 氮代谢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种养结合生产模式的农村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分析
13
作者 闫琼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9期97-100,115,共5页
农村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意”主体,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经营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种养结合等,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该文以种养结合生产模式为例,基于Probit模型、PSM法对农村家庭农场经济效益进行评... 农村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意”主体,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经营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种养结合等,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该文以种养结合生产模式为例,基于Probit模型、PSM法对农村家庭农场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农村家庭农场效益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家庭农场中应用种养结合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农场经济效益21.26%,同时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研究结果,可为政策制定者和农村家庭农场经营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家庭农场的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家庭农场 种养结合 经济效益 PROBIT模型 PSM法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三江平原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玉凤 李庆 +4 位作者 张翼飞 付健 薛盈文 郭伟 杨克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2018~2019年三江平原云山农场设置旋耕(RT)、隔行深松(GS)、深松(ST)、浅翻(CT)、深翻(SF)5种耕作方式,以旋耕(RT)为对照,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耗水量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较旋耕处... 2018~2019年三江平原云山农场设置旋耕(RT)、隔行深松(GS)、深松(ST)、浅翻(CT)、深翻(SF)5种耕作方式,以旋耕(RT)为对照,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耗水量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较旋耕处理相比能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受降雨量影响各耕作处理表现不同,2018年(生育期降雨量505.3 mm),隔行深松、深松、浅翻和深翻4种耕作处理蓄水量分别提高3.67、2.87、2.23、2.68 mm;2019年(生育期降雨量833.6 mm),深松处理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最低,表现为浅翻>深翻>旋耕>隔行深松>深松。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呈“S”型曲线,各处理表现为深松>隔行深松>深翻>浅翻>旋耕,在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深松处理平均比旋耕提前5 d到达干物质最快积累时间。4种耕作方式与旋耕相比均能改善耕层土壤水分状况,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LAI,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干物质运转 水分利用率 产量
原文传递
麦玉复种连作田土壤性状及周年产量对耕作与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雅琦 王亚南 +3 位作者 霍瑞轩 乔月静 郭来春 杨珍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松(SS)、免耕(NT)),副区为4种施肥水平(不施肥对照(CK)、全量化肥(CF)、50%化肥+50%有机肥(OF)、全量有机肥(OM)),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容重、速效养分及麦玉周年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后SS、NT处理0~20 cm土壤容重较DT处理有所下降,其中小麦季SS+OF处理下耕层土壤容重为1.13 g/cm^(3),显著低于DT+OF处理。整个周年复种连作体系中,以NT+OM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最高,较其他施肥处理平均升高7.88百分点;SS+OM处理下土壤的三相比更为理想,三相比偏离值偏低。3种耕作方式下,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大小总体呈现OM>OF>CF>CK的趋势,速效钾含量与施肥方式存在极显著关系,其中CF处理下含量最高;玉米季增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了糯玉米鲜穗产量,但有机肥施用比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SS+OM处理下麦玉周年产量最高,达19145 kg/hm 2。综上,该试验条件下,SS、NT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施用结合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SS+OM处理更有利于黄土高原地区麦玉周年复种连作田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周年产量 耕作措施 施肥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三相比 速效养分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不同农户经营规模的农业土地利用综合效应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袁承程 刘黎明 +2 位作者 叶津炜 邱孟龙 任国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88-696,共9页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合理确定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从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选取9项指标,构建农业土地利用综合效应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尝试对洞庭湖区不同农户农业用...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合理确定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从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选取9项指标,构建农业土地利用综合效应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尝试对洞庭湖区不同农户农业用地经营规模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应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以桃江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仅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单一效应分析,农户经营规模在>6.67~20.00 hm2时社会效应最佳,>0.67~2.00 hm2时经济效应最大,>20.00 hm2时环境效应最优;从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应分析,在政府视角下,经营规模在>6.67~20.00 hm2之间的农户综合效应最高;而在农户和学者视角下,>3.33~6.67 hm2时农户综合效应最佳;结合协调度分析,桃江县农户适度经营规模应在>3.33~6.67 hm2之间,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效应,而且社会-经济-环境效应的协调度较好。开展不同农户经营规模的农业土地利用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探寻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均适宜的农户经营规模,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经营规模 层次分析法(AHP) 熵权法 综合效应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特性及烤烟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文锦涛 程传策 +5 位作者 张晓强 简盛义 黄宁 李余江 肖丽娜 李文渊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63-69,共7页
为改善贵阳烟区的土壤质量,提高烟叶品质,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机肥对土壤特性及烤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方面,T2处理(深耕+油枯20 kg+烟草专用有机肥30 kg)相较其他处理提高了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及烟草生长前期脲酶活性;在植... 为改善贵阳烟区的土壤质量,提高烟叶品质,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机肥对土壤特性及烤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方面,T2处理(深耕+油枯20 kg+烟草专用有机肥30 kg)相较其他处理提高了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及烟草生长前期脲酶活性;在植株方面,T1处理(深耕+油枯15 kg+烟草专用有机肥20 kg)有利于烟草茎围生长和叶面积及烟株的株高,同时T1和T2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烟株单株有效叶片数,提高烟叶产量;在烟叶品质方面,T1处理有利于协调烤后烟叶化学组成、致香物质组成,且T1处理的经济性状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表明,深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提升,T1处理对植株的生长、烟叶产量和品质及经济效益的效果更佳,更适宜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有机肥 土壤改良 烤烟 烤烟品质
下载PDF
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覆盖耕作模式的响应
18
作者 刘继龙 王志卓 +3 位作者 曹晓强 董泽 刘倩倩 曹冉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6-834,共9页
为揭示不同覆盖耕作模式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设置顺坡免耕碎秆均匀覆盖(SM)、顺坡免耕覆盖作物(SC)、横坡免耕碎秆均匀覆盖(CM)和传统耕作(CK)4种覆盖耕作模式,研究分析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 为揭示不同覆盖耕作模式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设置顺坡免耕碎秆均匀覆盖(SM)、顺坡免耕覆盖作物(SC)、横坡免耕碎秆均匀覆盖(CM)和传统耕作(CK)4种覆盖耕作模式,研究分析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不同覆盖耕作模式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不同覆盖耕作模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顺坡免耕碎秆均匀覆盖(SM)、顺坡免耕覆盖作物(SC)和横坡免耕碎秆均匀覆盖(CM)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防治土壤侵蚀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SM处理、SC处理与CM处理较CK处理0~80 cm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9.34%~18.20%,5.30%~11.54%和9.12%~19.84%;径流量、侵蚀量、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I_(30))均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性;SM处理、SC处理和C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处理均有提高,其增幅介于1.18%~10.76%.通过对比分析减流减蚀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发现在防治土壤侵蚀,蓄水保墒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横坡免耕碎秆均匀覆盖模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分利用效率 覆盖措施 耕作方式 坡耕地
下载PDF
农地确权如何影响农地利用方式?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明忠 万盼盼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4-992,共9页
农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将对农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农地确权政策实施的背景,以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的问卷调研数据为例,将农地利用方式细分为农地耕种方式和耕种作物品种... 农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将对农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农地确权政策实施的背景,以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的问卷调研数据为例,将农地利用方式细分为农地耕种方式和耕种作物品种选择两个方面,在采用基准OLS回归分析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的农地自耕率、出租率和抛荒率分别为69%、8%和23%,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占比分别为36%和64%,农地利用方式以农户自耕粮食作物为主。农地确权对农地出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农户选择种植粮食作物具有积极影响。可见,应充分认识农地所具有的禀赋效应和保障功能,并提高农地的可交易性,加强农地流转市场建设。同时,需避免村庄频繁进行农地调整,增强农户对农地产权制度的稳定性预期,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地利用 耕种方式 耕种作物品种 政策效应 倾向得分匹配
原文传递
雷达探测分析下的广西蔗田土壤优先流空间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思佳 陈晓冰 +3 位作者 刘俊杰 秦梓城 姜波 吴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3-1280,共8页
以广西垄耕和免耕两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对象,将染色示踪与雷达探测技术相结合,通过染色图像形态分析与雷达图像信息解译,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的土壤优先流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以广西垄耕和免耕两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对象,将染色示踪与雷达探测技术相结合,通过染色图像形态分析与雷达图像信息解译,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的土壤优先流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介电常数和雷达剖面图像幅值随土壤深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介电常数在不同土壤深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免耕耕作方式下在20-50 cm土壤深度仍有幅值变动区域,变化范围在-0.3×10^(6)-0.3×10^(6),表明免耕方式下水分发生垂向运动;垄耕甘蔗地的电磁波幅值变动集中在0-20 cm土壤深度,优先流多为横向运动,波峰与波谷间变动值为0.27,小于免耕甘蔗地的变动值(0.34),二者电磁波幅值变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饱和导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是雷达探测下优先流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雷达探测可定量表征土壤中的优先流空间分布情况,垄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蔗田土壤水分的快速运移,提高了田间保水蓄水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优先流 空间变异系数 电磁波幅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