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仪式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明证 李阳 +2 位作者 尹金荣 李修梅 孙晓玲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家庭仪式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以家庭仪式问卷、生命意义感问卷和亲社会倾向量表对89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家庭仪式、生命意义感、亲社会倾向之间均呈... 目的:探讨家庭仪式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以家庭仪式问卷、生命意义感问卷和亲社会倾向量表对89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家庭仪式、生命意义感、亲社会倾向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家庭仪式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3)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亲社会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家庭仪式能够促进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进而促进其亲社会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仪式 亲社会倾向 生命意义感
原文传递
“复礼”抑或“从俗”:论宋代家礼中的婚礼 被引量:6
2
作者 杨逸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8,159,共8页
"礼"与"俗"是宋代家礼的基本范畴。早期道学家多由"以礼论俗"出发,进而要求"因礼废俗",通过礼学考证与道学思辨,批判与抵制各种鄙俚婚俗。同时,宋儒也"以俗合礼",将自以为合乎经义... "礼"与"俗"是宋代家礼的基本范畴。早期道学家多由"以礼论俗"出发,进而要求"因礼废俗",通过礼学考证与道学思辨,批判与抵制各种鄙俚婚俗。同时,宋儒也"以俗合礼",将自以为合乎经义、不害义理的婚俗纳入礼文,进行"合礼化"。在这方面,程颐、司马光导夫先路,吕祖谦集其大成。然而,这种做法却遭到朱熹的反对,其著《家礼》以经义为本,"以礼化俗",赋予古礼以新生。由"复古"到"从俗"而归于"复古",宋儒的家礼立制完成了一个类似"正反合"的圆圈,为考察宋代家礼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礼 民俗 宋代 家礼 婚礼
原文传递
朱子《家礼》思想在越南陈、黎、阮朝的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卫民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3期148-156,206,共10页
陈朝时,越南思想界逐步改变重佛轻礼的国策,朱子学“家齐而后国治”“纲常名分”等思想被接受。明初性理本《家礼》南传,对后黎朝治国理想、知识阶层价值观念以及民间社会礼俗产生了深远影响。黎圣宗等通过圣谕向家族与村社普及《家礼... 陈朝时,越南思想界逐步改变重佛轻礼的国策,朱子学“家齐而后国治”“纲常名分”等思想被接受。明初性理本《家礼》南传,对后黎朝治国理想、知识阶层价值观念以及民间社会礼俗产生了深远影响。黎圣宗等通过圣谕向家族与村社普及《家礼》的忠孝观,《黎贵惇家礼》一书更成为政府与民间冠婚丧祭仪的蓝本。阮朝时,《寿梅家礼》整合《胡尚书家礼》与《捷径家礼》,其丧祭礼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被知识阶层与民间社会反复传习,衍生出大量具有汉喃文献特征的礼俗写本。越南在《家礼》的继受上汉喃并行、礼俗不分、儒释杂糅,加之大量写本的创制,从而呈现鲜明的本土化、仪文化与宗教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家礼》 越南 《寿梅家礼》 汉喃礼俗写本
下载PDF
近世日本的排佛融儒:以丧、祭礼为视角
4
作者 谭甜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5,共9页
近世日本深受儒教影响。在该时期,朱熹《家礼》中的丧、祭二礼尤为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并拥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和深入的实践基础。然而,在寺请制度下,佛寺垄断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丧祭事务。为了摆脱佛寺的控制,神道群体吸收并挪用儒... 近世日本深受儒教影响。在该时期,朱熹《家礼》中的丧、祭二礼尤为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并拥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和深入的实践基础。然而,在寺请制度下,佛寺垄断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丧祭事务。为了摆脱佛寺的控制,神道群体吸收并挪用儒学知识,从而构建起了系统化的神道葬祭礼仪。在该过程中,早期的吉田流葬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佛教元素,然而,自吉川神道与垂加神道的开创者吉川惟足、山崎暗斋开始,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儒学知识,并在参考儒礼的基础上实践丧、祭礼,显示了排佛融儒的学问倾向。不仅如此,为了凸显神葬祭的纯粹性与历史延续性,垂加神道的后继者与国学神道者或将儒式神主改造成神道式灵玺,或引述神代卷来解释儒礼做法,试图抹除儒礼元素,以此“复兴”古神道之法,从而走向了儒礼的“神道化”。这也是近世神道群体在丧祭层面自主意识的显著体现。最终,神道群体的自主意识酿成了幕末神葬祭运动,而儒学知识充当了排除佛教并实现神道自立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神葬祭 《家礼》 三礼 神道化 寺请制度
原文传递
朝鲜王朝礼书考略——兼论《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学中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彭卫民 赵子尧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54-59,共6页
在中国礼学朝鲜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一大批礼经汉籍,这些礼书在域外汉学中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但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庆星大学校(KyungSung University)韩国学研究所近期编纂的《韩国礼学丛书》全面整理了朝鲜王朝从15世纪至2... 在中国礼学朝鲜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一大批礼经汉籍,这些礼书在域外汉学中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但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庆星大学校(KyungSung University)韩国学研究所近期编纂的《韩国礼学丛书》全面整理了朝鲜王朝从15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500年的礼学研究成果,洋洋大观,是汉学界迄今规模最大、收录最多且最富代表性的一次礼经汉籍的整理工作,不仅能为东亚礼学研究者提供取用之便,也可为重新认识东亚儒教文明提供充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 家礼 域外汉籍 《韩国礼学丛书》
下载PDF
越南家礼学研究概况与意义试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柏宏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28-146,171,172,共21页
位处东南亚的越南,历来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南亚占婆文化等多方影响,越南礼学自有不同于日、韩的特殊性,值得留意。越南家礼学有其渊源,却也与《朱子家礼》互动密切。以目前所存17部汉喃家礼文献为例,其性质以指导行礼目的为多,较少有礼... 位处东南亚的越南,历来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南亚占婆文化等多方影响,越南礼学自有不同于日、韩的特殊性,值得留意。越南家礼学有其渊源,却也与《朱子家礼》互动密切。以目前所存17部汉喃家礼文献为例,其性质以指导行礼目的为多,较少有礼学知识类之作。除《朱子家礼》外,《寿梅家礼》对各书内容亦颇具影响。唯今碍于语言隔阂,越南家礼学较少受到汉语学界关注,仍值得努力发掘。以《清慎家礼大全》为例,与《朱子家礼》等书比对,明显可见该书有意将亲族细致化分类,并融合道法术数与儒礼于一。学界可以借此对儒家礼教之性质与局限,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朱子家礼 礼教
原文传递
以礼化俗视野中的理学道统世界——以管志道、刘宗周的家礼实践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91,共9页
文章以晚明思想家管志道、刘宗周的家礼实践为例,在以礼化俗的历史视野中勾画理学家在回应时代难题时所涉及的多层面内涵:礼与俗、三代之治、性命之学建构、封建与郡县、宗法与宗族建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理学道统论的思想世界。由此说明... 文章以晚明思想家管志道、刘宗周的家礼实践为例,在以礼化俗的历史视野中勾画理学家在回应时代难题时所涉及的多层面内涵:礼与俗、三代之治、性命之学建构、封建与郡县、宗法与宗族建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理学道统论的思想世界。由此说明,理学家以十六字心法诠释儒家道统,并非将儒学局限于"微观内在"的个体精神与心灵建构,而是对于宏观的社会政治难题的理想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道统 以礼化俗
下载PDF
浦江郑氏家族的《家礼》实践——以家族祭祀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逸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浦江郑氏家族于宋元之际开始以《家礼》为中心自觉建设自家礼法,经历了一个从"一遵朱子《家礼》"到损益《家礼》以"求可行于今"的转变。至明初,郑氏家族已有三世实践《家礼》的传统,不但塑造了"最有礼法"... 浦江郑氏家族于宋元之际开始以《家礼》为中心自觉建设自家礼法,经历了一个从"一遵朱子《家礼》"到损益《家礼》以"求可行于今"的转变。至明初,郑氏家族已有三世实践《家礼》的传统,不但塑造了"最有礼法"的家族形象,还成为当时践行儒家伦理的乌托邦。依据《家礼》,郑氏家族建立了祭田并不断增扩。在明代中期的分居异财后,家族祭田不断流失。随着捐助祠产的增加,祭田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终于在道光四年(1824)废止。祭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嬗变,捐助者得以更多地干预家族祭祀活动。于是,祭祀种类不断增加,淫祀现象开始出现,祭祀逐渐失去"事亡如事存"的古礼内涵,蜕变为家族的娱乐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家礼》 浦江郑氏 祭田 祭祀
下载PDF
明末清初儒者家庭伦理观念及其困境——以父子伦理为中心
9
作者 王法周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82-87,共6页
在明末清初极为动荡的社会状况下,人们往往举家避难,特殊时期的特殊境遇,更加凸显了家庭之于士大夫安身立命的价值意义。时儒关于家国天下的言说,对于政治——社会秩序的思考,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家庭伦理问题放在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在明末清初极为动荡的社会状况下,人们往往举家避难,特殊时期的特殊境遇,更加凸显了家庭之于士大夫安身立命的价值意义。时儒关于家国天下的言说,对于政治——社会秩序的思考,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家庭伦理问题放在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由于当时家风以整肃为尚,人们对于传统家礼大多过分地拘执与文饰,造成了过分理想化的伦理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巨大落差。因此,时儒对于这种父子伦理困境,多有深切的体会与反思,尤其是黄宗羲、陈确等睿智之士,对于父子之爱等家庭情感因素的重新考量,反映了明末清初儒者在人性观念上的趋向宽容的一些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家礼 伦理困境 儒者家庭
下载PDF
论朱熹《家礼》中“家”的政治伦理学内涵
10
作者 陈力士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15,共8页
朱熹《家礼》中的"家",具有三重内涵,具备"修齐治平"的功用。其一,伦理内涵,"家"为家族之家,是一个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伦理空间。作为伦理空间的"家",可用于家族成员日常"修身"... 朱熹《家礼》中的"家",具有三重内涵,具备"修齐治平"的功用。其一,伦理内涵,"家"为家族之家,是一个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伦理空间。作为伦理空间的"家",可用于家族成员日常"修身"。其二,宗教内涵,"家"为宗族之家,是以宗子为家长、重孝重德的宗法教育空间。作为"宗教"空间的"家",可用于宗子"齐家"。其三,政治内涵,"家"为国家之家,通过"家国一体""化孝为忠"等观念的植入,以及礼的庶民化处理,"家"成为与"国"同构的政治空间。作为政治空间的"家",可用于君主"治国平天下"。《家礼》呈显了朱熹对"家"的政治伦理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政治伦理学 “修齐治平”
下载PDF
论家礼中的政治意识及其政治作用——以《礼记》为中心
11
作者 刘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1-17,共7页
从《礼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礼的实质就是将个人固定在家族的宗法关系之中,贯穿家礼的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等级思想,这种宗法等级观念对于维系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有重要作用。家礼的各种仪式都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尤其是家... 从《礼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礼的实质就是将个人固定在家族的宗法关系之中,贯穿家礼的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等级思想,这种宗法等级观念对于维系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有重要作用。家礼的各种仪式都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尤其是家礼的核心观念孝,与政治伦理忠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古代家国同构的历史事实,齐家就可以治国。家礼培养的是孝父尊君的社会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礼记》 政治意识
下载PDF
明清家礼变迁的内在逻辑——以《家礼·昏礼》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逸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7,共11页
朱熹《家礼》深刻影响了明清家礼的编纂,促成一种不同于礼学研究的知识门类——家礼学的形成。《家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问,重要原因之一是该书本身的不完备。作为朱子“早年未定之本”,《家礼》不但对古礼存在误读、曲解之处,还有... 朱熹《家礼》深刻影响了明清家礼的编纂,促成一种不同于礼学研究的知识门类——家礼学的形成。《家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问,重要原因之一是该书本身的不完备。作为朱子“早年未定之本”,《家礼》不但对古礼存在误读、曲解之处,还有不少不易施行、不合人情的仪式设计。其中,《昏礼》删“六礼”为“三礼”,回避了他所理解的六礼矛盾;设计“从下做上”的亲迎礼序,以体现先卑后尊的礼义;改三月庙见为三日,混淆庙见之礼与拜祖之俗。这些问题成为明代家礼聚讼之处,学者试图补完六礼以全古意,却发现《家礼》对六礼名义的理解无法包容问名、纳吉;试图补入拜祖礼俗以安人情,却发现《家礼》无处安置两次庙见。明中期之后,学者对《家礼》的质疑与反思愈发深刻,终于在清代汇集为一场批判、重构家礼的风潮。随着相关问题的穷尽,家礼学在清中期后丧失理论活力、归于沉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家礼 婚礼 朱熹 内在逻辑
下载PDF
礼学思想与明代徽州女子生活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慧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0-72,共3页
以文公阙里的徽州为研究模本,从徽州女子所受的教育入手,试图从中寻找礼学这一儒家传统思想浸透民间生活的历史轨迹,以求对明代徽州女子的生活状态做以下根源性的探讨。以应用伦理学的观点,去发现古代伦理观中有超时代意义的思想,古为今... 以文公阙里的徽州为研究模本,从徽州女子所受的教育入手,试图从中寻找礼学这一儒家传统思想浸透民间生活的历史轨迹,以求对明代徽州女子的生活状态做以下根源性的探讨。以应用伦理学的观点,去发现古代伦理观中有超时代意义的思想,古为今用,对创建新的社会核心伦理价值观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思想 徽州女子 家礼
下载PDF
礼仪下乡:明代浙江地区《家礼》类文献小识
14
作者 吴凌杰 黄照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4-51,共8页
明代浙江地区《家礼》类文献繁多,经统计,至少有43部,几乎占明代《家礼》类文献总数的1/4。通过对明代《家礼》类文献的量化分析,发现它存在着地域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进而指出:明代浙西地区随着科举与经济实力的崛起,其文化影响力逐... 明代浙江地区《家礼》类文献繁多,经统计,至少有43部,几乎占明代《家礼》类文献总数的1/4。通过对明代《家礼》类文献的量化分析,发现它存在着地域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进而指出:明代浙西地区随着科举与经济实力的崛起,其文化影响力逐渐上升,并对浙东地区产生了压制作用;浙东文教匮乏,私塾学堂屡遭毁废,这使得当地官员与文人意识到重塑民风的重要性,他们为了革新教化,意图通过修撰、倡行《家礼》,达到敦清风俗的目的,这有可能是浙东地区《家礼》类文献远高于浙西之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浙江地区 《家礼》 量化分析
下载PDF
礼俗共生:家庭礼仪的教育隐喻与文化难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阳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第1期1-51,共51页
近代以来,随着“家–国–天下连续体”的断裂,以之为核心意义的“礼”和家庭礼仪逐步走向瓦解。然而,吊诡的地方在于,曾经信誓旦旦要与礼教迷信决裂的不少新派知识人,在“打倒孔家店”之后,开始发起“文明(礼仪)再造”的思想运动,他们儿... 近代以来,随着“家–国–天下连续体”的断裂,以之为核心意义的“礼”和家庭礼仪逐步走向瓦解。然而,吊诡的地方在于,曾经信誓旦旦要与礼教迷信决裂的不少新派知识人,在“打倒孔家店”之后,开始发起“文明(礼仪)再造”的思想运动,他们儿时(清末民初)所经历的家庭礼仪成为思想运动的支持性资源。尽管他们未能阐明礼仪中的“礼俗结构”及“礼”“俗”相互作用的文化机制,但却为今人思考文化重建的难题提供了“礼俗难以两分”的线索。家庭礼仪,正是通过“礼俗共生”中的互补强化、“世俗激励”和共同生活的机制,达致仪式参与者社会文化经验的纵向时空超越和横向情感贯通,这种个体经验的延展和转化成为家庭礼仪之教育隐喻的精髓所在。面对高度竞争的社会、学校教育给家庭文化滋养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或许可以借助“互惠性”这一家庭礼仪教育隐喻的历史智慧,使家庭成为更适合个体精神健全发育、获得人生幸福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礼仪 文明再造 礼俗共生 教育隐喻 互惠性
原文传递
《家礼》与明清徽州男子伦理生活定位
16
作者 周晓光 周慧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家礼》是南宋朱熹撰写的一部礼学专著,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个部分将古代礼义充分糅合于其所制定的礼仪规范中,对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地方伦理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以明清时期的徽州为典型区域,以徽州男子为特定人... 《家礼》是南宋朱熹撰写的一部礼学专著,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个部分将古代礼义充分糅合于其所制定的礼仪规范中,对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地方伦理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以明清时期的徽州为典型区域,以徽州男子为特定人群对《家礼》的实践理路加以探究,认为:一方面,明清时期徽州男子伦理生活的定位,以朱熹《家礼》为旨归,其孝行、悌友、义举等伦理生活,与《家礼》中的孝道、悌友观以及义利观等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家礼》对古代地方伦理生活的影响展示在礼义和礼仪两个层面,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于生活中的推广也颇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家礼 徽州男子
下载PDF
情理之辨——论宋代家礼中的墓祭
17
作者 杨逸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6,共12页
墓祭风行于宋代,并展现祭祀时令多样化、墓上建筑多层次性的新特点。墓祭习俗的盛行与宋人对坟墓的认知有关,展现出宋代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对此,儒者态度十分严谨,多以经典文献为据,展开对墓祭起源的历史考证与鬼神魂魄之理... 墓祭风行于宋代,并展现祭祀时令多样化、墓上建筑多层次性的新特点。墓祭习俗的盛行与宋人对坟墓的认知有关,展现出宋代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对此,儒者态度十分严谨,多以经典文献为据,展开对墓祭起源的历史考证与鬼神魂魄之理的思辨。朱熹与张栻虽有重"情"与重"理"的差别,却都同意将墓祭融入理学系统,编入新时代家礼。从"以礼论俗"到"缘情制礼",宋儒将原本不合古礼的民间俚俗转化为有礼可依、合乎义理的新礼,对后代家礼民俗影响深远。另外,宋儒对具有佛教色彩的坟庵、坟寺作功能化解读,将其转化为儒家孝道的守护者。在这些诠释与转化的过程中,儒学展现出强大的阐释力与广博的包容性,为当代儒学的复兴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墓祭 人情 家礼 朱熹
原文传递
君子行礼,亦求变俗——北山学派的礼仪传播与实践
18
作者 杨逸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125,共9页
北山学派传自朱门高足黄榦,继承了朱熹晚年重视践履的治学特点。作为学派的开创者,何基以"居敬持志"为教,将"敬"作为功夫的着落处。王柏则益之以"博文约礼",把内在的"敬"进一步外在化为礼仪实... 北山学派传自朱门高足黄榦,继承了朱熹晚年重视践履的治学特点。作为学派的开创者,何基以"居敬持志"为教,将"敬"作为功夫的着落处。王柏则益之以"博文约礼",把内在的"敬"进一步外在化为礼仪实践。通过北山之丧,学派树立了考礼、议礼、行礼的礼学实践品格,实现了学派的"礼学转向"。此后,北山学者以章句训诂考订礼,以文学创作传播礼,积极参与到地方家族礼仪的建设中。金履祥的弟子柳贯及其再传弟子宋濂与浦江郑氏义门交往密切,不但主持、参与了不少典礼,还教导了郑涛、郑泳等杰出学者,编纂了《家范》《家仪》等家族礼书。这些礼学实践经验最终促使北山学派由金华走向全国,塑造了明初洪武儒学的经世品格。同时,《家礼》所代表的朱子礼学也由地方实践推广到全国,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北山学派 家礼 礼仪实践 家族
原文传递
朱熹《家礼》“四书”学理念探究
19
作者 毛国民 《文化发展论丛》 2018年第1期163-184,共22页
自朱熹始,儒家经学发展格局从以“五经”为主演变为以“四书”为主的系统。《家礼》是这位“四书”学奠基人的重要礼学代表作品,其中蕴含诸多“四书”学理念。它将“天理节文”“人事仪则”贯通,使心性论落地于实际人生和社会关怀;力主... 自朱熹始,儒家经学发展格局从以“五经”为主演变为以“四书”为主的系统。《家礼》是这位“四书”学奠基人的重要礼学代表作品,其中蕴含诸多“四书”学理念。它将“天理节文”“人事仪则”贯通,使心性论落地于实际人生和社会关怀;力主庶民化,将中央集权的政教秩序治理模式转向了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积极倡导庶民生活礼仪化及其存在理念与生活方式;与“四书”学“修齐治平”的人生理论相合,敬宗聚族而反佛家,尊亲、顺人性、缘人情而排“不孝”,崇入世而反出世。这些理念的灌入,使《家礼》伴随着“四书”学系统一并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四书”学 地方自治 秩序重建
下载PDF
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美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礼 庶民化 教民化俗 《朱子家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