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与时间》为什么重要?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汝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6,共10页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从表面上看是要纠正西方人在存在论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实际上却是以存在论问题为进路思考时代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变成事物的意义问题的同时,也把理论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当哲学的理论问题变成哲学的实践问题时,哲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地位,开始了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事实的生命 存在的意义 实践哲学
原文传递
论目的意思独立的事实行为 被引量:10
2
作者 常鹏翱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85,共7页
住所设立与废止、物的表见成分认定、从物的认定以及无因管理均包含了明显的意思要素,但法律效果由法律规定而非由该无需表示的意思而设,与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的特性不符,在定位上属于事实行为。鉴于该意思要素在事实行为规范要件中... 住所设立与废止、物的表见成分认定、从物的认定以及无因管理均包含了明显的意思要素,但法律效果由法律规定而非由该无需表示的意思而设,与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的特性不符,在定位上属于事实行为。鉴于该意思要素在事实行为规范要件中独立存在,它们属于目的意思独立的事实行为,有其独特规律,但与代理规范以及其他事实行为规范存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行为 目的意思 独立性 定位
原文传递
唐诗本事与宋代早期诗话 被引量:7
3
作者 余才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60,共6页
宋代早期诗话自唐诗本事演化而来。一方面,诗话明显继承本事的形式,二者体制格调相近,叙事类型趋同。另一方面,诗话逐渐偏离本事的体式,证事变异,议论提升,诠事扩展。宋代早期诗话与唐诗本事的复变关系体现了唐诗本事的学术化发展。
关键词 唐诗本事 诗话 证事 议论 诠事
下载PDF
占有行为的规范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常鹏翱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占有行为是指占有的取得或丧失行为,它既不同于遗失等可归于自然事实的占有取得或丧失,也不同于埋藏物发现等形式上有占有要素、但该要素并无实质效用的形似行为,还不同于善意占有变为恶意占有等占有变更。占有行为包括了取得占有或丧... 占有行为是指占有的取得或丧失行为,它既不同于遗失等可归于自然事实的占有取得或丧失,也不同于埋藏物发现等形式上有占有要素、但该要素并无实质效用的形似行为,还不同于善意占有变为恶意占有等占有变更。占有行为包括了取得占有或丧失占有的目的意思,该意思不能独立于取得或丧失对物支配的事实状态,故占有行为是目的意思不独立的事实行为。尽管占有行为与法律行为相当不同,但它们之间存有协力、制约、衔接、并存等紧密的规范关联。在法律效果归属领域,在适用占有辅助规范和间接占有规范的基础上,还应类推适用代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有 取得与丧失 事实行为 目的意思 规范分析
原文传递
光照的世界与善照的世界——西方传统哲学两重世界理论新解 被引量:2
5
作者 强以华 王娟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3,共8页
西方传统哲学家大都把世界看成是现象和本质(本体)两重世界,其实,他们(尤其是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家那里)对于两重世界的区分既包含了在事实意义上的(第一种含义的)区分,又包含了在事实与价值双重意义上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柏拉图... 西方传统哲学家大都把世界看成是现象和本质(本体)两重世界,其实,他们(尤其是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家那里)对于两重世界的区分既包含了在事实意义上的(第一种含义的)区分,又包含了在事实与价值双重意义上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柏拉图首先系统地提出了两重世界的理论,他不仅在事实的意义上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看成是真实程度不同的两重世界,而且还在事实和价值的双重意义上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看成是在“太阳”照耀下的事实世界和在“善的理念”照耀下的价值世界。他关于两重世界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其实也被绝大多数西方传统哲学家所继承,并在近代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强有力的呼应和发挥。康德直接消除了柏拉图以及其他传统哲学家关于两重世界在事实意义上的区分,而仅仅保留了它们之间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在通常的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总喜欢基于第一种含义去看待西方传统哲学的两重世界理论,并为此简单地批评唯心主义的两重世界理论,但是,我们若是换一种视野在第二种含义上去看待西方传统哲学的两重世界理论,就会更为深入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事实世界的价值底蕴,这既有助于我们发现事实世界在功利的意义上向人类发生的原始根源,又有助于我们发现事实世界在道义的意义上向前发展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世界 善照世界 事实意义 价值意义 地位
下载PDF
银行破产法理论的现实意义解读
6
作者 吴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6-110,共5页
金融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法学家,都满怀热情地把目光投向银行破产问题的研究。在现实背景之下诞生的银行破产法理论必将在对银行危机及银行破产制度安排的理解、当今破产运动的发展认识、加强银行破产立法工作以及澄清... 金融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法学家,都满怀热情地把目光投向银行破产问题的研究。在现实背景之下诞生的银行破产法理论必将在对银行危机及银行破产制度安排的理解、当今破产运动的发展认识、加强银行破产立法工作以及澄清理论的模糊四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破产法 现实意义 制度安排
下载PDF
论-ing式和to-infinitive式的区别——英语动词非谓语形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小川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1期64-68,共5页
传统语法对“_ing”式和“to_infinitive”式的用法区分作了一系列规定性阐述 ,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 ,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本文将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采取比较的方法 ,从认知的角度... 传统语法对“_ing”式和“to_infinitive”式的用法区分作了一系列规定性阐述 ,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 ,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本文将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采取比较的方法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两种形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 ,揭示其含义及规律 ,力求清楚地区分两种形式的不同语义 ,以利于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意义 事实意义 动作潜势 动作实施 区别
下载PDF
事实作品独创性判断的类型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凯旋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9-57,65,共10页
事实作品是利用事实进行创作的作品,依照事实利用类型和方式可分为已知事实展示、演义与未知还原三类,即著作权就是要判断各类事实利用的独创性有无。依事实与表达二分法和符号学理论,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具体表达携带的独创性意义,故判断... 事实作品是利用事实进行创作的作品,依照事实利用类型和方式可分为已知事实展示、演义与未知还原三类,即著作权就是要判断各类事实利用的独创性有无。依事实与表达二分法和符号学理论,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具体表达携带的独创性意义,故判断的关键便在于不同类型事实利用方式所产生表达的独创性意义有无。在具体判断时,不能仅因作者具有事实展示或还原意图认定缺乏独创性,应以作品表达意义为判断依据而非作者意图。同时,独创性判断属事实判断,应以作品所面向的读者作为判断主体,并依据不同事实利用类型和方式分别适用一般、敏感或专业读者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作品 类型化 独创性意义 作者意图 读者标准
下载PDF
在认识与评价之间——关于阐释的定位与特性问题
9
作者 李春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4,241,共14页
阐释与认识、评价都是人的主体性精神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认识指向知识,阐释指向意义,评价指向价值,三者各有各的效用范围。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理论反思而言,认识属于知识论(认识论)范畴,阐释属于阐释论(阐释学)范畴,评价属... 阐释与认识、评价都是人的主体性精神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认识指向知识,阐释指向意义,评价指向价值,三者各有各的效用范围。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理论反思而言,认识属于知识论(认识论)范畴,阐释属于阐释论(阐释学)范畴,评价属于价值论(价值学)范畴,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但三者之中阐释比较特殊。由于阐释所指向的目标是意义,不能离开知识和价值而独立存在,因而阐释也就与认识和评价有着交融互渗的复杂关联。阐释过程始于认识而终于评价,对阐释与认识和评价之间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对阐释本身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准确地确定其在人类精神结构中的位置及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认识 评价 事实知识 意义知识
下载PDF
释例阐述非谓语动词“v_ing”式和“to_v”的语义区分
10
作者 张庆凤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82-84,共3页
语法书上都有"v_ing"式和"to_v"式的用法区分,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文章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使用释例对比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两种形式... 语法书上都有"v_ing"式和"to_v"式的用法区分,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文章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使用释例对比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两种形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揭示其含义及规律,力求清楚地区分两种形式的不同语义,以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的非谓语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_ing”式 “to_v”式 动作潜势 动作实施 事实意义 理论意义
下载PDF
英语动词非谓语形式“v+ing”式和“to+v”式的语义区分
11
作者 张庆凤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85-87,共3页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动词的两种非谓语形式"v+ing"式和"to+v"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揭示其含义及规律,力求清楚地区分两种形式的不同语义,以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的这两种非谓语形式。
关键词 动词的两种非谓语形式 理论意义 事实意义 动作潜势 动作实施
下载PDF
民法典中意思表示解释规则视野下的重大误解——以意思表示错误为基础
12
作者 隋彭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4,共12页
对重大误解的认定是一项意思表示解释的工作。民法典第142条区分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对前者采表示主义的解释标准,对后者采意思主义的解释标准。解释标准,是对错误应否救济、应否认定为重大误解的标准。通过提出动... 对重大误解的认定是一项意思表示解释的工作。民法典第142条区分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对前者采表示主义的解释标准,对后者采意思主义的解释标准。解释标准,是对错误应否救济、应否认定为重大误解的标准。通过提出动机他项事实错误和动机同项事实错误两个创新概念,解决立法例尚未解决的动机进入效果意思的问题。不能对抗善意相对人的错误、非重大错误以及可以通过意思表示解释修正的错误,不构成重大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误解 原因错误 动机他项事实错误 动机同项事实错误 意思表示解释标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