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民交叉案件中的事实认定与证据使用 被引量:37
1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20,共18页
生效裁判事实认定的预决性证明效力,与既判力、争点效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刑民交叉案件中,预决效力及证据使用制度的设置,应考虑司法的统一性与诉讼的独立性、效率与公正、刑事优先与民事诉讼自身规律等因素,同时注意我国司法制度... 生效裁判事实认定的预决性证明效力,与既判力、争点效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刑民交叉案件中,预决效力及证据使用制度的设置,应考虑司法的统一性与诉讼的独立性、效率与公正、刑事优先与民事诉讼自身规律等因素,同时注意我国司法制度与诉讼机制的特殊性。应确认刑事生效裁判事实认定的特别效力,但要受制于"必要事实原则"与"确定事实原则"。民事生效裁判可作为书证,交由刑事法庭判断并说明采纳与否的理由。刑事法庭判断民事诉讼判定的同一事实,应慎用"穿透原则"否定其合法性及有效性,即使否定亦应采用适当方式。对于特殊类型案件,刑事法庭应将民事诉讼判定的事实作为预决事实。对于证据交互使用,应区别裁判已生效与未生效、定案根据与非定案根据、人证与物证等不同情形进行处理。民事诉讼使用刑事诉讼中形成的人证,应遵循民事诉讼规律。对讯问、询问笔录、鉴定意见均应依法审查,注意证据方法与证据形成要素而作适当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民交叉 事实认定 预决效力 证据使用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四维审计模式构建——以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为视角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晓冬 马元驹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13,共15页
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发挥监督保障治理效应、服务乡村振兴重要而有效的监督方式,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在实践中未能做到对乡村振兴审计监督的完全覆盖。针对这一局限,本文首先对借鉴... 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发挥监督保障治理效应、服务乡村振兴重要而有效的监督方式,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在实践中未能做到对乡村振兴审计监督的完全覆盖。针对这一局限,本文首先对借鉴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构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四维审计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以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形式、事实和价值维度为基础并加以拓展,构建基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形式(事前)、事实(事中)、价值和受众(事后)四维审计模式,提出一种涵盖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的全覆盖跟踪审计观,以实现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全覆盖,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应然目标的生成与显现。研究旨在为审计机关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全覆盖提供理论基础、实践启示与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全覆盖 公共政策评估 形式 事实 价值 受众
下载PDF
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三维评价标准构建研究--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为例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晓冬 《会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8,共16页
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发挥监督治理效应的有效方式,是国家治理内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较为匮乏,形式、事实和价值三维标准虽应用广泛,但仍存在理论基础缺失、认识异化等问题。基于此,... 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发挥监督治理效应的有效方式,是国家治理内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较为匮乏,形式、事实和价值三维标准虽应用广泛,但仍存在理论基础缺失、认识异化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三维标准进行理论溯源并廓清其内涵,充分论证了将三维标准引入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可行性,建立了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评价标准的三维逻辑框架,即形式合法性(形式维度)、结果有效性(事实维度)、价值合理性(价值维度)。文章还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为例,对三维视角下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及维度进行了分析与界定,构建了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评价标准各维度的评价指标,以期为审计机关大力推进公共政策审计评价的全覆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评价标准 形式 事实 价值 精准扶贫
原文传递
教学论研究的事实与价值之思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森 潘光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138,共9页
教学论,既究教学事实之理,也求教学价值之理,是事实之学与价值之学的统一。价值负载的研究态度,数学方法在教学论研究中应用程度不高,教学论知识可靠性有待提高,教学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对立,是目前困扰教学论研究的... 教学论,既究教学事实之理,也求教学价值之理,是事实之学与价值之学的统一。价值负载的研究态度,数学方法在教学论研究中应用程度不高,教学论知识可靠性有待提高,教学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对立,是目前困扰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论研究者的科学素养,完善学术规范,树立学术信念,加强教学论史研究,提高教学论知识的科学性,加强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基础研究,把握人与社会之间价值关系的历史发展动向,研究和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价值关系,是教学论研究的脱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之学 价值之学 教学论研究 困境 出路
下载PDF
论普特南对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批判 被引量:10
5
作者 丛杭青 程晓东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41,112,共4页
普特南重新审视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历史和现实。他剖析了二分法赖以存在的经验主义背景,阐明浓厚伦理概念中的价值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与事实的交织,揭示出价值在科学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价值中立的幻想对于科学的实际后果。
关键词 事实 价值 二分法
下载PDF
法律拟制及其刑法视域的中国检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邵栋豪 《刑法论丛》 CSSCI 2009年第1期126-151,共26页
广泛存在于各部门法的法律拟制,是法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学界对于法律拟制尚存诸多误解。法律拟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历史法学派、实证法学派以及新自然法学派的论争史,也是一部越来越重视基本人权的历史。我国刑法中部分拟制条款违... 广泛存在于各部门法的法律拟制,是法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学界对于法律拟制尚存诸多误解。法律拟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历史法学派、实证法学派以及新自然法学派的论争史,也是一部越来越重视基本人权的历史。我国刑法中部分拟制条款违背了法律拟制的本质,未来刑法立法应寻求人权价值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拟制 事实改变 人权保障 内在价值
原文传递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复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8,共13页
价值与事实的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实践哲学试图弥合价值与事实的分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与论争,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教育学在内)追求自身科学化的努力,都为我们讨论价值与事实关系提供了问题领域和背景。从... 价值与事实的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实践哲学试图弥合价值与事实的分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与论争,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教育学在内)追求自身科学化的努力,都为我们讨论价值与事实关系提供了问题领域和背景。从历史的角度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人们试图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用什么样的态度、规则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事实与价值关系才是关键的问题。在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坚持价值与事实二分法的基础上,有人强调价值无涉,有人主张要遵循主观性原则,有人则坚持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的综合论。但实际上,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坚持事实与价值综合的辩证关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价值 事实 二分法 方法论
下载PDF
对名家及名学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13
8
作者 曹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110,共8页
20世纪名学研究既有巨大的成就,也有严重的偏差,这种偏差在于将对"名"自身(语言结构、论述方式、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对"名"功能(伦理功用、政治作用)的研究混为一谈。无论从思想史实际情况看,还是从后世对"名家... 20世纪名学研究既有巨大的成就,也有严重的偏差,这种偏差在于将对"名"自身(语言结构、论述方式、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对"名"功能(伦理功用、政治作用)的研究混为一谈。无论从思想史实际情况看,还是从后世对"名家"的定义看,都显然存在着两种"名家",语言学逻辑学意义上的、从事"事实判断"的名家远没有政治学伦理学意义上的、注重"价值判断"的名家影响大,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要远多于继承,如果对两种"名家"没有明确的区分,不以此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那么,"名家"研究就很容易走上歧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家 名学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下载PDF
两类需要视角下的实然与应然关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清平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1年第1期22-30,共9页
实然与应然、是与应当、事实与价值三对概念都涉及认知、意志以及情感三种心理机能的纠结互动,并且还经常因为这种同构性被人们混为一谈。其实,由于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复杂关联,它们各自的哲理内涵在交织渗透中又形成了微妙的差异,... 实然与应然、是与应当、事实与价值三对概念都涉及认知、意志以及情感三种心理机能的纠结互动,并且还经常因为这种同构性被人们混为一谈。其实,由于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复杂关联,它们各自的哲理内涵在交织渗透中又形成了微妙的差异,需要仔细辨析。尤其对于从是与应当那里衍生而来的实然与应然,更有必要通过将实然仅仅和认知需要关联、将应然仅仅和非认知需要关联的途径加以区分,才能彰显它们有别于另外两对概念的相对独立意义,并且纠正法律实证主义等在实然法与应然法的关系问题上造成的扭曲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然与应然 是与应当 事实与价值 认知需要 非认知需要
下载PDF
事实、价值与道德选择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敬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4-137,共4页
在道德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中,必然遇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与价值统一于"实际活动着的人"自身。正确的道德选择应建立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统一的基础上,忽视了事实判断作用的道德选择,必然会最终导致对道德价值自身的... 在道德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中,必然遇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与价值统一于"实际活动着的人"自身。正确的道德选择应建立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统一的基础上,忽视了事实判断作用的道德选择,必然会最终导致对道德价值自身的否定。从人格完善过程的角度来分析,道德选择又是德行与智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选择 休谟问题 事实 价值
下载PDF
犯罪客体:曲解、质疑与理性解读——兼论正当事由的体系性定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彭文华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7,共9页
通说将犯罪客体与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严格区分,并将之限定为刑法分则规定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是不可取的。否定犯罪客体在犯罪认定中的作用,缺乏说服力。以法益等替代犯罪客体中的社会关系,并不可取。犯罪客体具有事... 通说将犯罪客体与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严格区分,并将之限定为刑法分则规定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是不可取的。否定犯罪客体在犯罪认定中的作用,缺乏说服力。以法益等替代犯罪客体中的社会关系,并不可取。犯罪客体具有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双重功能。法律关系是犯罪客体的重要内容。正当事由符合特定法律关系,没有侵犯犯罪客体,不能认定为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客体 事实判断 价值评价 法律关系 正当事由
原文传递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崴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5-28,43,共5页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现象。根据教育管理问题的性质,可从不同的角度把教育管理研究的问题分为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常规问题与革命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必须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对象 分类 教育管理现象 教育管理研究 管理问题 价值问题 概念问题 真问题 假问题
原文传递
智慧教学概念的多元理解及新解释 被引量:8
13
作者 罗生全 张雪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2年第11期6-14,74,共10页
概念是智慧教学研究的起点,概念理解基本范式是学术共同体在概念理解中共同遵循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对国内智慧教学代表性文献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对智慧教学概念的多元理解主要表征为技术与教育双重视角的认识论,物的智能、人的... 概念是智慧教学研究的起点,概念理解基本范式是学术共同体在概念理解中共同遵循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对国内智慧教学代表性文献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对智慧教学概念的多元理解主要表征为技术与教育双重视角的认识论,物的智能、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人的智慧三种本质属性的本体论,以及技术、艺术和技艺与教学互促共进的方法论。看似系统丰富的概念理解范式实则存在着促使智慧教学走入无主体认识深渊的思维陷阱和发展风险。重构智慧教学概念内涵,需确立智慧教学从科学事实至价值事实的概念理解范式转换,形成从要素说走向关系说的智慧教学新理解图景,构建以主客体尺度统一、技艺与人和谐共长为思想内核的智慧教学新实践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学 智慧教育 多元理解 范式转换 科学事实 价值事实 无主体认识 实践路向
原文传递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进路及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为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5,共10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古老的观念,几乎与中国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依次经历了四种形态,这就是王权天授、礼乐文明及其实践落实、个体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论基础上的天人比附四种类型。直到理学...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古老的观念,几乎与中国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依次经历了四种形态,这就是王权天授、礼乐文明及其实践落实、个体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论基础上的天人比附四种类型。直到理学的开创者张载,传统"天人合一"的含义才形成了一种新突破。张载的天人合一从肯定"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起始,通过"稽天穷地之思",首先剥离古人加于"天"的神性主宰与道德根源的含义,从而仅从生生的角度肯定"天地之大德曰生",进而通过"诚明两进",形成本然存在层面的"与天地参"和功夫实践中的"与天为一"的追求,这就使其必须从体与用以及本体与功夫两个不同层面展开;而这两个不同层面又必须成为一种互渗互证的关系。张载的这一深入,既将中国传统的体用智慧推向高峰,从而显现出儒与道、孟与荀相互融合的特色,同时也面临着在现代社会中"真"与"善"、"事实"与"价值"之重新定位以及如何具体把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特殊进路 真与善 事实与价值 现代意义
下载PDF
逻辑学的革命:从形式逻辑到价值逻辑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伟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116,共6页
形式逻辑处理的对象主要是超主体的、客观的事实问题,是一种无主体逻辑、必然性逻辑、静态化逻辑、程式化逻辑。由于事实与价值存在深刻的"异质性",因而不可能简单地照搬、套用形式逻辑处理主体性、相对性的价值问题。由于逻... 形式逻辑处理的对象主要是超主体的、客观的事实问题,是一种无主体逻辑、必然性逻辑、静态化逻辑、程式化逻辑。由于事实与价值存在深刻的"异质性",因而不可能简单地照搬、套用形式逻辑处理主体性、相对性的价值问题。由于逻辑是对人的生活实践的提炼与总结,生活实践中关于事实和价值问题的思考,对于各种事实和价值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并且应该上升、提炼、总结为逻辑的格、式与规律、规则,从而实现逻辑学的发展和飞跃。立足人们的价值生活实践,处理价值现象、反映价值思维的价值逻辑应具有如下基本特性:实践性、主体性、具体性、生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学 形式逻辑 事实 价值 价值逻辑
原文传递
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化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6-20,共5页
将事实与价值对立,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确立严格区分的鸿沟,这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传统。由于受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哲学家一直未走出事实与价值分离的困境。其实,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不但是一个逻辑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仅... 将事实与价值对立,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确立严格区分的鸿沟,这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传统。由于受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哲学家一直未走出事实与价值分离的困境。其实,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不但是一个逻辑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事实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事实;价值高于事实,事实与价值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价值 实践 关系
下载PDF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翻译研究中描述与规约之关系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冬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124,共4页
描述性翻译研究以翻译之"是"为研究对象,规约性翻译研究以翻译之"应该"为研究对象。描述与规约之争是"是"与"应该"、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这一哲学难题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投射。本文从描述与规约之... 描述性翻译研究以翻译之"是"为研究对象,规约性翻译研究以翻译之"应该"为研究对象。描述与规约之争是"是"与"应该"、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这一哲学难题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投射。本文从描述与规约之争的哲学根源入手,探索描述与规约之争的实质及其症结所在,并借鉴元伦理学、价值学、实践哲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紧扣事实与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彼此缠结的关系,剖析描述与规约的学术差异与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价值 描述 规约
原文传递
宽容的底限:期待可能性的消极构成 被引量:4
18
作者 庄劲 罗树志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61-66,共6页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欧洲的衰落 ,源于学说上对其判断构成研究的忽视 ,因此 ,有必要研究期待可能性的消极构成。期待可能性的消极构成包括事实要件和价值要件。前者由客观要素和心理要素构成 :行为客观情状的非常性 ,行为动机形成的受涉性...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欧洲的衰落 ,源于学说上对其判断构成研究的忽视 ,因此 ,有必要研究期待可能性的消极构成。期待可能性的消极构成包括事实要件和价值要件。前者由客观要素和心理要素构成 :行为客观情状的非常性 ,行为动机形成的受涉性。后者是指行为在刑法上的可宽宥性。必须同时具备事实要件和价值要件 ,才能成立期待可能性的弱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可能性理论 事实要件 价值要件 消极构成 犯罪构成
下载PDF
事实与价值可分吗——以生态伦理学为视角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嘉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8-43,共6页
"价值"这一概念只是对人而言的,没有人也就没有价值的问题发生。撇开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语境而单纯地谈论事实与价值问题,只会陷入一种简单的"是或不是"的二值逻辑。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多样性的,既有单纯的事实存在... "价值"这一概念只是对人而言的,没有人也就没有价值的问题发生。撇开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语境而单纯地谈论事实与价值问题,只会陷入一种简单的"是或不是"的二值逻辑。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多样性的,既有单纯的事实存在,也有关联着价值的事实存在。对语言在认识世界中的中介作用的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填平在事实与价值之间被人为划定的鸿沟。应当区分开认知、意向和评价三类动词,以及相应的三类判断。有关某个事实的判断是否涉及价值,这在根本上取决于判断者的主观取向。通过对有关事实的思考,人们可以从中引出价值判断。认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观点是不恰当的。价值观念的得出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由对事实的反思而得出,如李奥帕德的生态伦理学的观念;另一种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与观念的演绎而得出,如罗尔斯的正义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价值 生态伦理学
原文传递
“价值”的层次与“相对普世价值”的生成 被引量:6
20
作者 鲁品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4,共7页
正像个体的"言语"不同于社会的"语言",商品对个体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一样,价值哲学中的"价值"是社会关系价值,它不同于物对人的"价值事实"。人的普... 正像个体的"言语"不同于社会的"语言",商品对个体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一样,价值哲学中的"价值"是社会关系价值,它不同于物对人的"价值事实"。人的普遍需要是个体层次的物对人的关系的"普遍事实",而不是社会关系层次的"普世价值"。以普遍人性与普遍理性为基础的"绝对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而作为评判社会关系行为的共同准则的"相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在人类历史实践发展中考察其存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只有在和平与发展作为全球化主题的当代,才产生了对"相对普世价值"的社会需要和生成条件。以自由、法治、民主三层构成的近代西方社会价值标准,适合于个人本位的、具有法治与基督教传统的早期资本主义移民社会,已经不适应于金融资本与垄断资本网络支配的当代社会,更非全球"普世价值"。各国传统价值将在当代实践中发生巨大变革,进而融入正在生成的当代"相对普世价值"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层次 事实 普世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