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经济生态施氮量及对氮素环境承受力
被引量:
40
1
作者
李玉英
余常兵
+3 位作者
孙建好
李春杰
李隆
程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3-227,共5页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间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间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0~16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与施氮量间以二次曲线模型相关性最高;种间互作显著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增幅分别为23%和33%;间作系统生产力、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如果充分考虑到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则间作系统适宜施氮量为186 kg/hm2,对应生产力为10.6×103 kg/hm2,增产14%,节约38%氮,减少75%土壤无机氮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氮素吸收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累积
适宜施氮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系统生产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
8
2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1 位作者
李隆
李伟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89-196,共8页
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生产力,因此,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获得高产的前提。本研究总结归纳了2010年甘肃武威和2014年甘肃张掖的小麦/玉米、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玉米行距试验,旨在探明间作玉米在不同种植行距下对...
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生产力,因此,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获得高产的前提。本研究总结归纳了2010年甘肃武威和2014年甘肃张掖的小麦/玉米、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玉米行距试验,旨在探明间作玉米在不同种植行距下对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差异。试验设置5个间作玉米的种植行距处理(D0:10 cm、D20:20 cm、D40:40 cm、D60:60cm、D80:80 cm),测定了作物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累积。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配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主要影响间作玉米产量;2010年,两间作体系间作玉米产量、体系混合产量、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vity)均以D60最高,2014年均以D40最高;随玉米行距增大,系统生产力先增加后减小,拐点均出现在D60;玉米行距变化显著改变了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小麦/玉米体系,两年单株粒重峰值分别出现在D60(132 g·株^(-1))和D40(216 g·株^(-1));蚕豆/玉米体系均出现在D40,分别为158g·株^(-1)(2010年)和220 g·株^(-1)(2014年);不同行距处理下玉米共生期和单独生长期生长速率均存在差异,共生期各处理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单独生长期,无论哪个时期,D40和D60处理的生长速率均占优。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中玉米种植的最佳行距为40 cm和60 cm,此行距下间作系统可得到最大系统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
蚕豆/玉米间作
行距
系统生产力
生长速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经济生态施氮量及对氮素环境承受力
被引量:
40
1
作者
李玉英
余常兵
孙建好
李春杰
李隆
程序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甘肃农业科学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出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基金
国家“973”计划项目(2006CB100206)
文摘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间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0~16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与施氮量间以二次曲线模型相关性最高;种间互作显著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增幅分别为23%和33%;间作系统生产力、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如果充分考虑到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则间作系统适宜施氮量为186 kg/hm2,对应生产力为10.6×103 kg/hm2,增产14%,节约38%氮,减少75%土壤无机氮残留。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氮素吸收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累积
适宜施氮量
Keywords
faba
bean
/
maize
intercropping
system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soil
inorganic
nitrogen
accumulation
appropriate
amou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分类号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系统生产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
8
2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李隆
李伟绮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89-196,共8页
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0)
文摘
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生产力,因此,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获得高产的前提。本研究总结归纳了2010年甘肃武威和2014年甘肃张掖的小麦/玉米、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玉米行距试验,旨在探明间作玉米在不同种植行距下对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差异。试验设置5个间作玉米的种植行距处理(D0:10 cm、D20:20 cm、D40:40 cm、D60:60cm、D80:80 cm),测定了作物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累积。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配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主要影响间作玉米产量;2010年,两间作体系间作玉米产量、体系混合产量、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vity)均以D60最高,2014年均以D40最高;随玉米行距增大,系统生产力先增加后减小,拐点均出现在D60;玉米行距变化显著改变了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小麦/玉米体系,两年单株粒重峰值分别出现在D60(132 g·株^(-1))和D40(216 g·株^(-1));蚕豆/玉米体系均出现在D40,分别为158g·株^(-1)(2010年)和220 g·株^(-1)(2014年);不同行距处理下玉米共生期和单独生长期生长速率均存在差异,共生期各处理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单独生长期,无论哪个时期,D40和D60处理的生长速率均占优。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中玉米种植的最佳行距为40 cm和60 cm,此行距下间作系统可得到最大系统生产力。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
蚕豆/玉米间作
行距
系统生产力
生长速率
Keywords
wheat/
maize
intercropping
faba
bean
/
maize
intercropping
row
spacing
system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分类号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经济生态施氮量及对氮素环境承受力
李玉英
余常兵
孙建好
李春杰
李隆
程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4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系统生产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赵建华
孙建好
李隆
李伟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7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