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山西侧极端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与传播特征 被引量:47
1
作者 张家国 周金莲 +3 位作者 谌伟 张蒙蒙 黄小彦 牛奔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1-304,共14页
2012年7月12—13日中国鄂东北连续2 d出现特大暴雨,过程最大总雨量达600 mm。重点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等,分析了7月12日大别山西南侧极端强降水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构和传播特征等。研究表明:(1)鄂... 2012年7月12—13日中国鄂东北连续2 d出现特大暴雨,过程最大总雨量达600 mm。重点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等,分析了7月12日大别山西南侧极端强降水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构和传播特征等。研究表明:(1)鄂东北特大暴雨是由一个向后传播-准静态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后向建立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2)该类型中尺度对流系统频发于鄂东北地区,与鄂东北东侧大别山脉对雷暴冷池的阻挡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大别山山脉对雷暴冷池的阻挡导致冷空气在山前堆积并形成回流,回流使中尺度对流系统传播由向下风方转为向上风方。(3)向后传播方式演变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因少动或因列车效应明显,常在山前一定距离内产生极端强降水。(4)雷暴冷池向上风方运动导致对流单体向后向传播,是指状对流云团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冷池 地形 传播 锋前暖区
下载PDF
闽西山区“7·22”极端降水过程中尺度对流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晋勤 刘铭 蔡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8-758,共11页
2015年7月22日福建西部山区经历了一次罕见的极端降水过程,6 h降水量高达254. 9 mm,24 h最大降水量达295.5 mm。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风廓线雷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此次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条件及... 2015年7月22日福建西部山区经历了一次罕见的极端降水过程,6 h降水量高达254. 9 mm,24 h最大降水量达295.5 mm。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风廓线雷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此次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条件及结构演变特征。分析表明:低空季风槽北抬减弱后的切变和高空高压之间的南北向槽缓慢向东北移动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不稳定能量加大、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低、大气可降水量大及中等到弱的垂直风切变形成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环境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结构发生改变,由线状对流伴随层云(TL/AS)的结构转变为静止后向建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极端降水出现在静止后向传播阶段。高空冷空气入侵,低空西南急流加强并伴风速辐合,冷暖空气交汇导致中尺度对流系统加强发展,边界层西南气流在有利的喇叭口地形作用下加强抬升,北上受到山脉阻挡形成小涡旋,西北侧对流单体移入后不断加强,对流单体的移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相反,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静止后向传播,产生列车效应,出现极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中尺度对流系统 静止后向传播
下载PDF
福建西部山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冯晋勤 卢芸芸 +1 位作者 赖巧珍 蔡菁 《干旱气象》 2022年第1期62-72,共11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及地面自动站、风廓线雷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 0.125°×0.12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5年5月19日福建西部山区一次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分为锋前暖区降水和锋面...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及地面自动站、风廓线雷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 0.125°×0.12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5年5月19日福建西部山区一次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分为锋前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两个阶段,暴雨区位于低空西南急流轴左侧,水汽充足,冷暖空气交汇,不稳定能量大,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低,大气可降水量大及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形成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vective system, MCS)发展的环境条件。(2)锋前暖区降水期间,西南气流携带高能量和水汽充足的空气移入暴雨区被中尺度边界附近的冷出流空气抬升,不断产生新的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排列形成短雨带;若干条东北—西南向长度不等的短雨带在中尺度出流边界北侧建立,缓慢向东移动,依次重复影响关键区;暴雨关键区存在辐合线和风速辐合,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向西南开口的河谷地形加强了对流的发展;对流单体不断后部建立和东北西南向多个短雨带重复影响同一地区的列车效应是此阶段MCS主要发展方式。(3)锋面降水期间,对流单体在低涡切变南侧风速辐合、水汽和能量大值区发展东移南压,中高层先于低层转偏北气流,表现出前倾特征,垂直风切变加大,冷空气从中高层先扩散南下,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使对流加强,冷暖气流的交汇叠加风速辐合使得强降水加强并维持。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向东移动产生的列车效应是此阶段MCS主要发展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极端降水 中尺度特征 中尺度出流边界 前倾特征 列车效应
下载PDF
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事件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25
4
作者 孙继松 雷蕾 +1 位作者 于波 丁青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9-623,共15页
利用北京地区5 min间隔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SA雷达观测资料、FY-2卫星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NCEP/NCAR最终分析资料,对2006—2013年发生的10次极端暴雨事件(14个区(县)中,... 利用北京地区5 min间隔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SA雷达观测资料、FY-2卫星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NCEP/NCAR最终分析资料,对2006—2013年发生的10次极端暴雨事件(14个区(县)中,任意一个区县代表站24 h内降水量≥100 mm,且暴雨区内至少有一个自动气象站降水强度≥40 mm/h)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生命周期的单体或多单体组织合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暴雨中心一般位于北京西部山前地区或中心城区,这种分布与低空偏东气流的地形强迫作用或城市强迫作用有关;"列车效应"对应的多单体中尺度对流系统(第Ⅱ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事件往往与两次不同属性的降水过程有关:锋前暖区对流过程和锋面附近的对流过程。因此,降水分布往往平行于低空急流轴或锋面。(2)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过程局地性更强,全市平均降水量远小于暴雨量级(50 mm),其中,由混合型降水主导的极端暴雨事件一般是由几乎不移动的长生命周期单体反复生消造成的,对流高度相对较低;而深对流主导的极端暴雨事件一般由多单体组织、合并、加强造成,由于对流单体的上冲云顶很高,最低TBB一般低于-55℃,这类极端暴雨事件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显著的间歇性:第一阶段的强降水与单体对流发展过程对应,以后的短时强降水与对流单体组织、合并过程对应。(3)"列车效应"对应的多单体中尺度对流系统暴雨过程,初始阶段一般表现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对流带,即与锋面系统对应的对流带和与低空急流轴对应的暖区对流带,随着锋面对流带逐渐向暖区对流带移动,低空冷空气逐渐侵入到暖区对流带中,两条对流云带逐渐合并,对流活动进一步发展;或者由于暖区对流带截断锋面对流带的水汽入流,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事件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下载PDF
四川盆地极端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佳津 肖递祥 王春学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68-1783,共16页
论文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104个国家气象站资料和同期NCEP资料,筛选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并进行分型,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 4),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极端暴雨过程850 h Pa和700 h Pa上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 论文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104个国家气象站资料和同期NCEP资料,筛选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并进行分型,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 4),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极端暴雨过程850 h Pa和700 h Pa上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全盆移动型和盆西型极端暴雨不同层次上的水汽输送轨迹有所不同。850 h Pa上全盆移动型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有4条,而盆西型主要有5条;700 h Pa上全盆移动型和盆西型水汽轨迹都主要有3条。2)不同后向追踪时间,两类极端暴雨过程850 h 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有所不同。后向追踪1 d,两类极端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大值区都出现在西南地区东部;后向追踪3 d,全盆移动型的水汽大值区出现在两广交界处以及北部湾附近,而盆西型的水汽大值区出现在湖北西部至两广交界处以及印度半岛北部;后向追踪9 d,两类极端暴雨过程相同的水汽来源大值区为斯里兰卡岛附近的印度洋洋面,此外,全盆移动型的另一个大值区为菲律宾岛附近的太平洋洋面,盆西型的另一个大值区为中南半岛东部沿海。3)追踪到不同类型极端暴雨过程不同层次上的水汽源地,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水汽源地的贡献率。850 h Pa上全盆移动型主要水汽源地有3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西太平洋、东亚大陆及临海。盆西型主要水汽源地也有3个:南海、孟加拉湾、中国东部及沿海;700 h Pa上全盆移动型水汽源地有3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东海。盆西型主要水汽源地有2个:孟加拉湾和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格朗日气块追踪法 极端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源地
原文传递
“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维持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马圆 张稼乐 +1 位作者 李林蔚 黄骏莉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4期1-12,共12页
利用地面观测站降水观测数据、CRA再分析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分析与诊断的方法,研究了“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维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有暴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的特点。在过程期间,河南省对流层中、低... 利用地面观测站降水观测数据、CRA再分析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分析与诊断的方法,研究了“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维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有暴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的特点。在过程期间,河南省对流层中、低层受低压系统控制和切变线的影响。台风稳定少动,环流形式难以调整,过程得以维持。在副高南侧和“烟花”北侧有一条强东南风速带,将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不断输送至内陆,为“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河南省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在大气的“抽吸”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河南省西部山地丘陵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强降水起到促进作用;对流层低层为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对流不稳定条件。湿位涡的分析表明,925 hPa上湿位涡对降水的落区和层结状况有指示作用。“列车效应”对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7”河南特大暴雨 维持机制 列车效应 湿位涡 天气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