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垩纪时期赣杭构造带的伸展作用 被引量:64
1
作者 余心起 吴淦国 +3 位作者 舒良树 颜铁增 张达 狄永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43,共13页
前人研究认为赣杭构造带在晚中生代有两个阶段拉张活动:第一阶段发生于晚侏罗世,造成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喷发;第二阶段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形成断陷红盆带,伴随基性玄武岩喷溢。以白垩纪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为依据,认为两个... 前人研究认为赣杭构造带在晚中生代有两个阶段拉张活动:第一阶段发生于晚侏罗世,造成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喷发;第二阶段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形成断陷红盆带,伴随基性玄武岩喷溢。以白垩纪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为依据,认为两个阶段玄武岩浆喷发均发生于白垩纪时期,但对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认识与之不同,且赣江断裂带对这期活动有限制和转换作用。早期((143±1.1)^(139±0.7)Ma)在赣杭带西端没有酸性岩出露,赣江断裂带附近的玄武岩浆来自亏损地幔,没有地壳物质混染,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属于板内拉张作用的产物。晚期(105~98 Ma)的玄武岩浆来自于富集地幔,有俯冲陆壳成分的不均匀混染,岩石属于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玄武岩浆喷发伴随着强烈的区域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红层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拉张作用 赣杭带 赣江断裂带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裂系统成因的构造解析 被引量:63
2
作者 童亨茂 赵宝银 +3 位作者 曹哲 刘国玺 顿小妹 赵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47-1661,共15页
本文在对南堡凹陷三维联片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先存构造条件下的断层作用模式,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成果,系统分析了南堡凹陷的断裂系统和构造样式。表明,南堡凹陷是典型的斜向伸展变形样式,其中受铲式和(或)坡坪式边界正断... 本文在对南堡凹陷三维联片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先存构造条件下的断层作用模式,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成果,系统分析了南堡凹陷的断裂系统和构造样式。表明,南堡凹陷是典型的斜向伸展变形样式,其中受铲式和(或)坡坪式边界正断层及先存断裂共同控制的复式"Y"形样式是南堡凹陷基本的构造样式,其次是复式"X"形、"多米诺式"、"阶梯式"和"铲式扇"断块构造样式。平面上划分出4个断裂系统:北堡-老爷庙断裂系统,高柳断裂系统,柏各庄断裂系统和南堡断裂系统,其中高柳断裂系统和南堡断裂系统进一步分别划分为2个和3个子断裂系统;纵向上划分出下部(E2s3构造层)和上部(E2s1-Q地层)两个断裂系统,E2s2是上下两个断裂系统的过渡层,断层不发育。断层的平面组合形式有4种,分别为:平行状、平行交织状、"梳状"和"帚状"。"两期伸展"的变形叠加模式可以合理地解释南堡凹陷新生代的构造变形:E2s3期的构造变形是以中生代形成的先存构造为基础,北西—南东方向伸展作用的结果;E2s1以来的变形是以E2s3期形成的断裂为先存构造,南北向伸展作用的结果;E2s2是应力体制转换的过渡阶段。凹陷边界断层(西南庄断层、柏各庄断层和高柳断层)存在显著的分段性,不同段落断层的走向、性质和活动性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而且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生显著的变化。凹陷边界断层及凹陷内的南堡断层、和蛤坨断层组成的构造格架对南堡凹陷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复杂的先存构造是造成断裂系统横向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断裂系统 伸展构造 先存构造两期伸展
下载PDF
小秦岭地区中深部含金石英脉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义天 毛景文 +4 位作者 叶安旺 叶会寿 李永峰 卢欣祥 李永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0-279,共10页
对小秦岭地区中深部含金石英脉的氢、氧、硫、氦和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表现出深源流体不断与浅部流体混合的演化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成矿作用与区域伸展构造演化之间... 对小秦岭地区中深部含金石英脉的氢、氧、硫、氦和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表现出深源流体不断与浅部流体混合的演化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成矿作用与区域伸展构造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小秦岭地区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的后碰撞阶段,在由深部过程引发的伸展构造背景下,深部流体沿伸展构造系统向上运移,不断与浅部流体混合,与围岩发生水_岩相互作用,使流体系统中的成矿物质不断富集,最终在剪切扩容空间中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含金石英脉 氢、氧、硫、氦、氩同位素 成矿作用 伸展构造 小秦岭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武当地区古生代伸展构造 被引量:23
4
作者 胡健民 赵国春 +2 位作者 马国良 张森琦 高殿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5-319,i001,共16页
武当地块位于勉 (县 )略 (阳 )地区东侧 ,南部逆冲于扬子板块北缘之上 ,中 晚古生代期间曾经历过一期伸展构造作用。伸展构造系统以现今中元古代武当山群与新元古代耀岭河组之间的界面为主滑脱面 ,盖层系统由南往北滑脱拆离。沿主滑脱... 武当地块位于勉 (县 )略 (阳 )地区东侧 ,南部逆冲于扬子板块北缘之上 ,中 晚古生代期间曾经历过一期伸展构造作用。伸展构造系统以现今中元古代武当山群与新元古代耀岭河组之间的界面为主滑脱面 ,盖层系统由南往北滑脱拆离。沿主滑脱面上、下侵位了大量的基性岩席 ,其单颗粒锆石U Pb年龄为 40 1± 1 4Ma和 40 7± 1 2Ma。滑脱系统上部次级滑脱面上新生白云母的40 Ar 39Ar年龄为 2 82± 8.5Ma和 2 61± 0 .2 5Ma,表明伸展作用可能一直持续到二叠纪。考虑到邻区同时代的碱性岩浆作用 ,作者认为伸展构造是伴随着古生代大规模的上地幔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发生的 ,很可能代表了勉略洋打开的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底侵作用 武当地块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颜丹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19,共7页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①通过研究基底滑脱带与盖层脆性断层的产状变化,认为递进变形中基底滑脱带原始产状可能是水平的,而上盘盖层中脆性正断层的产状从高角度开始变化;②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及...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①通过研究基底滑脱带与盖层脆性断层的产状变化,认为递进变形中基底滑脱带原始产状可能是水平的,而上盘盖层中脆性正断层的产状从高角度开始变化;②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及由此引起的伸展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③变质核杂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 剥离断层 新进展 杂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早第三纪伸展盆地的证据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光玉 卢华复 +4 位作者 王良书 贾东 王胜利 印栋浩 李树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5,共6页
库车坳陷早第三纪伸展构造的证据有三,一是盆地在早第三纪时虽然沉降范围较大,但沉降速率较低.其沉降速率与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的侏罗、白垩纪盆地相似,而与处于挤压构造环境的三叠纪前陆盆地和晚第三纪前陆盆地相去甚远;二是在盆地东部... 库车坳陷早第三纪伸展构造的证据有三,一是盆地在早第三纪时虽然沉降范围较大,但沉降速率较低.其沉降速率与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的侏罗、白垩纪盆地相似,而与处于挤压构造环境的三叠纪前陆盆地和晚第三纪前陆盆地相去甚远;二是在盆地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的北翼与南面塔北隆起的下第三系砾岩中发育有高角度的同生正断层;三是在盆地下第三系地层中发现的灰质砾岩、含砾灰岩等海相沉积和海相腹足类化石及膏盐层均运离古南天山造山带分布,剖面上也不具有前陆盆地沉积典型的楔状沉积的特征,由此不仅说明本区早第三纪海侵的存在,而且还说明在早第三纪发生过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地区 早第三纪 伸展构造 前陆盆地 伸展盆地 沉陷速率 沉降速率
下载PDF
断裂系统形成机制: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新启示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建勋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0-265,共6页
由于断裂系统的形成大多与大变形构造过程有关,故从小变形岩石力学实验归纳得到的库仑破裂准则及相关的安德森断层模式,并非总能对其形成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物理模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许多原先认为具有... 由于断裂系统的形成大多与大变形构造过程有关,故从小变形岩石力学实验归纳得到的库仑破裂准则及相关的安德森断层模式,并非总能对其形成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物理模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许多原先认为具有复杂形成机制的断裂系统,其实可以是简单构造变形过程的产物,也无需复杂的动力学机理解释。本文通过一些伸展、挤压和反转这三类常见构造的典型研究实例,以展示物理模拟实验所能带给我们的有关断裂系统形成机制的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断裂构造 形成机制 伸展构造 挤压构造 反转构造
下载PDF
Extensional Tectonic Framework of Post High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in Dabieshan,China 被引量:5
8
作者 Zhong Zengqiu Suo Shutian You Zhendong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7,共5页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extensional tectonic framework of post high pressure (HP) and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rphism in Dabiesha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 layered extension detachment zones ...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extensional tectonic framework of post high pressure (HP) and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rphism in Dabiesha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 layered extension detachment zones surrounding the core of the Luotian dome,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UHP, HP and epidote blueschist units by the detachment zones, which form the vertically stacking sheet like slices of the HP and UHP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core outwards, exist the HP and UHP rock barren Dabie complex, UHP unit, HP unit and epidote blueschist unit. The extension tectonics of post HP and UHP metamorphic event constrain the distribution and present configuration of the HP and UHP metamorphic rocks, and the extensional tectonic framework bears some similarities to the Cordiller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It is suggested that partial melting happened in the Dabie gneiss complex (DGC) and UHP unit contemporaneously with the extrusion of UHP metamorphic rocks into the lower-middle crust. The formation and emplacement of the migmatite and granites are the response to the change in thermal state, facilitating the transfer from the compressive regime to extensional regime in the crust. The large scale crustal extension and uplift and the accompanying anatexis in Dabieshan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delamination and magmatic underplating in the mantle and the low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post collision extension tectonics Dabieshan.
下载PDF
南堡凹陷北端古近系地层构造解析——断层链接处“变换生长”现象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晓文 常迪 +2 位作者 施尚明 何春波 魏华彬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87-1294,共8页
选择构造位置最为典型的南堡凹陷北端作为研究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针对不同时期开展了活动断裂分析、沉降中心位置分析等工作.明确了研究区沙三期主控断层活动强度最大位置走向与次级活动断层主要走向均为北东向,至沙一期... 选择构造位置最为典型的南堡凹陷北端作为研究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针对不同时期开展了活动断裂分析、沉降中心位置分析等工作.明确了研究区沙三期主控断层活动强度最大位置走向与次级活动断层主要走向均为北东向,至沙一期转变为近东西向.通过观察主控断层的三维空间形态,提出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链接处存在"变换生长"现象,表现为断层深部连续、至浅部分开,且走向发生改变.同时指出与先存断层走向相差近45°方向的伸展应力条件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揭示了该区域应力体制转换后的性质为南北向伸展而非走滑.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沙三期的应力体制为强烈的北西-南东向伸展;沙二时期为应力体制过渡时的平静期(剥蚀期);从沙一期开始应力体制变为强烈的南北向伸展,并派生出走滑分量;东营期后强度减弱.南堡凹陷与研究区应力体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柏各庄断层 西南庄断层 构造解析 伸展构造 断层“变换生长”现象
原文传递
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机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俊来 倪金龙 +4 位作者 陈小宇 Craddock JP 郑媛媛 孙彦琪 季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31-2343,共13页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机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基于岩石学、岩石地球的化学分析研究突出强调深部过程的重要性。前人提出了两种重要模式:包括以拆沉作用为代表的top-down tectonics模型和以热-机械侵蚀与化学侵蚀,或地幔置换、交代...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机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基于岩石学、岩石地球的化学分析研究突出强调深部过程的重要性。前人提出了两种重要模式:包括以拆沉作用为代表的top-down tectonics模型和以热-机械侵蚀与化学侵蚀,或地幔置换、交代作用的bottom-up tectonics模型。然而,对于这两种模式而言尚存在许多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比如在此深部过程中,区域性岩石圈伸展有多大的贡献?地壳伸展构造是作为深部过程的响应,还是同为岩石圈伸展的产物?本文基于早白垩世东亚地区(尤其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的综合分析,揭示出华北克拉通东部不同地区伸展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之间的时、空和成因关系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看,岩石圈伸展起着主导作用,控制着岩浆上侵和就位,在拆离断层下盘侵入形成各种规模的花岗质为主的侵入体,或于上盘喷发形成火山-沉积岩盆地。在伸展构造发育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伸展早期、伸展期及伸展期后的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强度及岩浆源区特点有显著的时空变化。一方面,在同一地区不同演化阶段其源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主体上是早期以古老下地壳源为主,随着壳/幔伸展作用演化,逐渐向混合源或独立幔源的演化。同时,不同地区岩浆源区的变化规律也显著不同。以胶辽地区为例,胶东整体上是壳幔混合源区对于岩浆演化有重要贡献;而辽东地区具有显著的源区演化特点:从剪切早期古老下地壳源区为主,并伴有幔源物质加入,剪切期古老下地壳为主,到剪切晚期和剪切期后以新生下地壳为主。本文认为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可以合理地解释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性。在该模型中,遭受伸展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壳-幔拆离作用。在岩石圈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不均匀伸展 壳幔拆离 同伸展岩浆作用 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福建漳州角美花岗岩与闪长质包体的岩石成因及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金豹 盛丹 +5 位作者 赵志丹 丁聪 周红芳 崔圆圆 蒋婷 胡兆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004-4010,共7页
本文选择福建沿海漳州地区的角美花岗岩和包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06.4±1.8Ma)和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105.6±1.0Ma和106.5±1.0Ma)具有相同的锆石U—Pb... 本文选择福建沿海漳州地区的角美花岗岩和包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06.4±1.8Ma)和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105.6±1.0Ma和106.5±1.0Ma)具有相同的锆石U—Pb年龄,为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它们都是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岩石。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较为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2.2~3.7),表明其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闪长质包体具有更亏损的锆石Hf组成(εHf(t)=0.9~5.5)。地球化学数据结合野外证据表明岩体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福建沿海地区96~106Ma岩浆作用的发育处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造成的伸展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闪长质包体 岩浆混合 白垩纪伸展构造 福建
下载PDF
内蒙古阿巴嘎旗甘珠音敖包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多 李萌萌 +4 位作者 龚全德 陈天红 毛磊 秦天 赵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60-1674,共15页
对内蒙古阿巴嘎旗甘珠音敖包地区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给予制约。研究区主要发育中生代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和梅勒图组中性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 对内蒙古阿巴嘎旗甘珠音敖包地区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给予制约。研究区主要发育中生代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和梅勒图组中性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2组火山岩形成年龄分别为163.6±0.6Ma和139.6Ma±0.7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为碱性系列,具有高硅、富碱、低TFeO、Al2O3、TiO2、MgO、CaO和Na2O的特征,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强烈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明显富集,Ba、Sr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强烈亏损,具有A型花岗岩特点,形成于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梅勒图组中性火山岩亦为碱性系列岩石,富碱、富钠、贫钾,高Al2O3、TiO2、MgO,贫CaO,LREE富集,HREE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微弱的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Ba、Th、U、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Y、Yb、Lu等,来源于下地壳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结合岩石学及该地区构造背景特征,认为满克头鄂博组和梅勒图组火山岩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的俯冲作用导致的大兴安岭西坡—冀北—辽西地区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作用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火山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伸展构造环境 甘珠音敖包地区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锦雄 杨亮 +2 位作者 陈萌超 王文义 高勇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1期54-60,共7页
为探讨乌兰浩特地区正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及其构造环境,对其进行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9. 7±1. 2) Ma,代表了其成岩年龄;岩石高硅、高碱,贫铝、钙、镁、铁;岩石稀土含量偏高,轻重稀... 为探讨乌兰浩特地区正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及其构造环境,对其进行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9. 7±1. 2) Ma,代表了其成岩年龄;岩石高硅、高碱,贫铝、钙、镁、铁;岩石稀土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Eu负异常明显;在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贫Sr、Eu、Ba,富高场强元素U、Th、Hf、HREE,贫Ti; 10 000×Ga/Al值(3. 53~5. 09)均大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2. 6),明显高于I型和S型花岗岩的平均值(分别为2. 10和2. 28)。因此,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推断其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造山后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浩特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A型花岗岩 伸展构造环境
下载PDF
西大别大悟地区闪长玢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正琦 蔡逸涛 +2 位作者 周向辉 戚文龙 丁文秀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8-328,共11页
基性岩浆能反映地幔源区性质、成因环境和形成演化过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区域岩浆源区性质、成因及构造环境。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闪长玢岩样品SiO2含量为49.97%~55.01%,属中-基性岩系列,MgO含量为4.6... 基性岩浆能反映地幔源区性质、成因环境和形成演化过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区域岩浆源区性质、成因及构造环境。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闪长玢岩样品SiO2含量为49.97%~55.01%,属中-基性岩系列,MgO含量为4.63%~5.49%,Mg^(#)为60.17~90.19,Nb/Ta值为13.06~18.47,Zr/Hf值为40.09~44.05,暗示该岩浆源区可能源自于富集地幔。LREE/HREE值为9.45~13.97,整体表现为较陡右倾型,且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Ti)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表明岩浆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闪长玢岩脉穿切花岗斑岩脉,花岗斑岩结晶时代为(130.8±1.8)Ma,闪长玢岩的侵位时间可能为早白垩世。在Zr-Ti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闪长玢岩样品落于板内玄武岩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笔者认为闪长玢岩应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大别 大悟地区 闪长玢岩 基性岩 伸展-拉张构造环境
下载PDF
湖北大冶地区板内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坤光 马昌前 《湖北地质》 1996年第2期38-48,共11页
位于杨子板块北缘的湖北大冶地区,印支运动后进入复杂的板内变形阶段。印支阶段(224-195Ma)近南北向挤压产生了13.1%的板内收缩率;燕山一阶段(195~150Ma)SEE—NWW挤压而产生11.7%的板内收缩率... 位于杨子板块北缘的湖北大冶地区,印支运动后进入复杂的板内变形阶段。印支阶段(224-195Ma)近南北向挤压产生了13.1%的板内收缩率;燕山一阶段(195~150Ma)SEE—NWW挤压而产生11.7%的板内收缩率;燕山二阶段(15~100Ma)自南而北挤压产生22.0%的板内收缩率;燕山三阶段(110—25Ma)南北向的板内拉伸率大于3.7%。印支运动形成东西向开阔褶皱,燕山二阶段剧烈的构造运动形成区域性轴面南倾褶皱、倒转褶皱以及一系列北冲道断层,构成该区基本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大冶 印支运动 板内收缩率 板内拉伸率 褶皱 构造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