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控制的非暴露型大气水岩溶作用模式——以塔北英买2构造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47
1
作者 乔占峰 沈安江 +3 位作者 邹伟宏 张丽娟 倪新锋 朱永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70-2083,共14页
岩溶储层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过去一直认为表生期碳酸盐岩地层抬升至地表受大气水潜水面控制的岩溶作用是其主要成因。本文在充分认识塔北英买2地区构造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与岩溶成因和控制因素... 岩溶储层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过去一直认为表生期碳酸盐岩地层抬升至地表受大气水潜水面控制的岩溶作用是其主要成因。本文在充分认识塔北英买2地区构造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与岩溶成因和控制因素关系的综合分析,提出在地层沉积序列完整的内幕区也可形成大气水岩溶作用改造的缝洞型储层。以岩芯和薄片观察为基础,进行不同组构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电子探针、阴极发光和包裹体等地球化学分析,综合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岩溶流体性质和来源,认识到大气水是主要的岩溶流体,对储层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深层热液在后期起到了改造作用。通过对英买2高陡构造和走滑断裂发育特征与演化分析,认识到构造形成和断裂的发育为岩溶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进而,建立了一种受高陡构造和断裂控制的新型大气水岩溶作用模式,即碳酸盐岩地层虽上覆厚层碎屑岩地层,但在后期抬升形成隆起,并伴生走滑断裂发育的背景下,大量裂缝发育于隆起顶部的碳酸盐岩地层上部,大气水可沿断裂下渗并在裂缝带发生岩溶作用,从而形成大型缝洞型储层。该模式突破了暴露型潜山岩溶模式的局限,深化了地层沉积序列完整的碳酸盐岩内幕区岩溶储层成因机理的认识,扩宽了岩溶储层油气藏勘探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非暴露型 大气水 岩溶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段盐下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左智峰 熊鹰 +6 位作者 何为 杨勃 任灵 文汇博 刘耘 刘灵 谭秀成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5-164,共10页
马五段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和新拓展的油气探勘领域,近期在盆地中部的该层位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示出马五段盐下的巨大探勘潜力。基于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及储层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了马五段盐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 马五段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和新拓展的油气探勘领域,近期在盆地中部的该层位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示出马五段盐下的巨大探勘潜力。基于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及储层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了马五段盐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结果表明,马五段盐下发育一套台内丘滩相的碳酸盐岩储集体,储层孔隙类型丰富且经历了多阶段多种成岩作用的共同改造,包括准同生白云石化、压实压溶、暴露溶蚀、埋藏重结晶及胶结充填作用等。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准同生期大规模白云石化作用增强了储层岩石抗压能力,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随后丘滩体的局部暴露溶蚀是原生孔隙扩溶增大和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产生了粒间溶孔、铸模孔、窗格孔、溶洞等大量次生孔隙;埋藏成岩阶段相对高孔渗的丘滩储集层在地层流体的改造下发生强烈重结晶作用,使储层岩石结构和孔隙空间得到优化调整,最终形成现今以晶间孔占主导的粉-细晶白云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暴露溶蚀 马五段盐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储层分布 被引量:43
3
作者 李振宏 胡健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0-647,655,共9页
利用地层残余厚度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结合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古构造演化过程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为中部高、东西低,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东部缓坡带发育含膏白云... 利用地层残余厚度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结合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古构造演化过程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为中部高、东西低,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东部缓坡带发育含膏白云岩沉积相带,为古岩溶储层的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自奥陶系沉积后,缺失了大约1.3×1012a的沉积,古构造面貌继承发育,中部古隆起东斜坡带在古地貌上隶属于岩溶斜坡区,水流集中,径流活跃,为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石炭纪本溪期重新接受沉积后,至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部剥蚀面始终保持了中部高、东西低的古构造面貌,古隆起带是地下活动性流体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隆起斜坡带在早期风化壳岩溶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埋藏期岩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膏白云岩 风化剥蚀面 裸露风化壳期 埋藏岩溶 古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相控早期高频暴露岩溶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6 位作者 罗冰 张亚 张本健 芦飞凡 苏成鹏 肖笛 钟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82,共17页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变粗型和亮晶颗粒云岩—中晶云岩—细粉晶藻云岩的向上变细型两类向上变浅序列。两类序列早期高频暴露岩溶具有如下特征:①旋回顶部存在暴露不整合面,并见下一旋回初始海泛沉积物充填于先期岩溶系统和向微地貌高地超覆现象。②旋回上部的多孔基岩受优势岩溶通道切割形成近原地角砾。③部分旋回顶部发育斑块状岩溶系统,其内为陆源黏土、粉屑和少量角砾充填。④少数旋回内部发育岩溶洞穴角砾岩,角砾间多为碳酸盐岩渗流粉砂充填。⑤暴露面之下稳定碳、氧同位素存在一定负偏现象。进一步开展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岩溶作用强度较强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下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较弱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上部,储层储集空间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适中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洞穴垮塌角砾间的残余孔洞。这些叠合准同生期云化作用的白云岩为基岩的早期暴露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有效储集空间。因此认为不同强度的早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是栖霞组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高频暴露岩溶 深层—超深层 孔洞成因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 栖霞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