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nual variations of black carb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2015 to 2018 被引量:11
1
作者 Yue Tan Honglei Wang +8 位作者 Shuangshuang Shi Lijuan Shen Chen Zhang Bin Zhu Song Guo zhijun Wu Ziyi Song Yan Yin Ankang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72-84,共13页
In this study,the black carbon (BC) measurements in the atmosphere of Nanjing,China were continuously conducted from 2015 to 2018 using a Model AE-33 aethalometer.By combining dataset of PM_(2.5),PM_(10),CO,NO_2,SO_2,... In this study,the black carbon (BC) measurements in the atmosphere of Nanjing,China were continuously conducted from 2015 to 2018 using a Model AE-33 aethalometer.By combining dataset of PM_(2.5),PM_(10),CO,NO_2,SO_2,O_3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the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he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BC were given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M_(2.5) mass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in Nanjing,with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variation of 6.50μg/(m^3·year).Differently,the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BC increased with an average annual variation rate of 214.71 ng/(m^3·year).The seasonal variations showed the pattern of BC mass concentrations in winter>autumn>spring>summer.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BC mass concentrations showed a double-peak in all four seasons.The first peak occurred at approximately 7:00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and around 8:00 in winter.The second peak took place after 18:00.The average AAE (absorption ?ngstr?m exponent) was 1.26 with a maximum of 1.35 during wintertime and the lowest(1.12) during summertime.In addition,the AAE was smaller in the daytime than that at night,with a minimum occurring between 13:00 and 14:00.BC and visibility show a good power-function relationship at different humidity levels.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visibility thresholds of the BC mass concentrations in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were 1.326,5.522,1.340 and 0.708μg/m^3,respectively.The greater the relative humidity,the smaller the visibility threshold for the BC mass concentrations w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carbon(BC) Absorptionngstrm exponent(aa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北京市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2
作者 曹阳 安欣欣 +3 位作者 刘保献 景宽 王琴 罗霄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633-5643,共11页
为探究北京市黑碳(black carbon,BC)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4个站点2019年的ρ(BC)、ρ(PM_(2.5))、ρ(CO)和φ(NO_(x))及同期气象因子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背景区(BA)、城区(UA)、城区路边(UR)和外环路边(HR)的平均ρ... 为探究北京市黑碳(black carbon,BC)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4个站点2019年的ρ(BC)、ρ(PM_(2.5))、ρ(CO)和φ(NO_(x))及同期气象因子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背景区(BA)、城区(UA)、城区路边(UR)和外环路边(HR)的平均ρ(BC)分别为(1.58±1.15)、(2.27±1.67)、(3.35±2.13)和(3.57±2.40)μg·m^(-3),ω(BC/PM_(2.5))分别为(5.3±1.6)%、(6.0±2.3)%、(9.0±3.6)%和(8.1±3.5)%;除UR站点ρ(CO)高于HR站点以外,4个站点的ρ(BC)、ρ(PM_(2.5))、ρ(CO)和φ(NO_(x))由低到高排序均为:背景区<城区<城区路边<外环路边,且采暖季是非采暖季的1.1~1.7倍;用最大频率法估算各站本底ρ(BC),UR站点最高,BA站点最低,分别为0.56μg·m^(-3)和0.19μg·m^(-3);交通排放导致路边站点本底ρ(BC)、平均ρ(BC)和ω(BC/PM_(2.5))均高于其他站点.ρ(BC)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结构,非采暖季早高峰时段(07:00~08:00)峰值较高,采暖季全天浓度高于非采暖季且凌晨时段(00:00~02:00)峰值较高,谷值均在午后(14:00~16:00)出现.4个站点的平均吸收埃斯特朗指数(AAE)为1.38、1.34、1.26和1.26,表明全市BC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采暖季平均AAE为1.46,高于非采暖季的1.23,主要是由于采暖季生物质燃烧排放占比增加;非采暖季各站点AAE日变化曲线主要受机动车活动时间影响,一致呈凌晨低、午后高的分布特点,采暖季曲线各异.BC与PM_(2.5)、CO、NO_(x)、风速和相对湿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86、0.81、0.69、-0.37和0.34;由于燃煤源作为4种污染物的共同来源贡献增加,采暖季较非采暖季|r|更高.4个站点的ΔBC/ΔCO值分别为3.1×10^(-3)、3.5×10^(-3)、3.9×10^(-3)和4.1×10^(-3).一次污染过程中,城区站点BC以区域传输为主要来源,路边站点局地排放BC积累过程较明显,易发生颗粒物二次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BC) 路边站 浓度特征 日变化 吸收埃斯特朗指数(aae) 污染过程
原文传递
广州城区黑碳气溶胶吸光增强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嘉胤 吴晟 +10 位作者 吴兑 李梅 邓涛 杨闻达 程鹏 梁粤 谭健 何国文 成春雷 李磊 周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177-4189,共13页
本研究运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使用元素碳(EC)作为示踪物,得到一次排放的质量吸光效率(MAEp),结合黑碳仪(AE33)和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获得实测的质量吸光效率MAEt,进而通过MAEt/MAEp的比值得出吸光增强系数(Eabs).采样站点位于广州市... 本研究运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使用元素碳(EC)作为示踪物,得到一次排放的质量吸光效率(MAEp),结合黑碳仪(AE33)和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获得实测的质量吸光效率MAEt,进而通过MAEt/MAEp的比值得出吸光增强系数(Eabs).采样站点位于广州市城区暨南大学大气超级监测站,采样时间涵盖了干季(2019年1月26日~3月31日)和湿季(2018年5月1日~7月31日).对广州市城区的黑碳气溶胶及其光学特征进行分析,EC在干季的平均浓度(1.93±1.38)μgC/m^3高于湿季(1.46±0.75)μgC/m^3,而Eabs520在干季的均值(1.26±0.34)低于湿季(1.63±0.55).Eabs520在干湿季的日变化差异明显,但有机碳(OC)、EC、OC/EC、波长指数(AAE470-660)均为干季高于湿季.分析发现气溶胶负载补偿参数k值与Eabs520在湿季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而在干季相关性较差,可能与生物质燃烧的影响有关;探讨了O3、NO2和SOC/OC对Eabs520的影响,在干季O3与Eabs520的相关性较差(R2=0.21),在湿季较好(R2=0.46),SOC/OC却展现出了相反的关系,而NO2在干季和湿季与Eabs520的相关性都较差(R2=0.01),并发现温度对Eabs520存在一定的影响.通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长距离传输气团的的黑碳Eabs520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BC) 广州市 黑碳吸光增强(Eabs) 最小相关系数法(MRS) 波长吸收指数(aae)
下载PDF
基于在线观测的大气PM2.5中棕色碳吸光贡献估算 被引量:5
4
作者 崔杰 黄晓锋 +4 位作者 袁金凤 曹礼明 王川 兰紫娟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1-406,共6页
使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度计(PASS-3)和气溶胶质谱仪(AMS),于2011年秋季在浙江城市点金华和2014年夏季河北区域点望都进行了大气在线观测,采用改进的光吸收Angstrom指数(AAE)的方法统计外推黑碳AAE值,估算这2个典型地区PM_(2.5)中棕色碳... 使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度计(PASS-3)和气溶胶质谱仪(AMS),于2011年秋季在浙江城市点金华和2014年夏季河北区域点望都进行了大气在线观测,采用改进的光吸收Angstrom指数(AAE)的方法统计外推黑碳AAE值,估算这2个典型地区PM_(2.5)中棕色碳的吸光贡献.结果表明:经统计外推获得的金华和望都的黑碳AAE在405nm下的基准值分别是1.12和0.77,532nm下的基准值分别是0.87和0.63;进而估算金华和望都PM_(2.5)中的棕色碳在405nm下的吸光贡献分别为9.8%和22.3%;532nm下的吸光贡献分别为5.9%和15.2%,表明我国大气中气溶胶棕色碳在短波段下的吸光贡献和辐射强迫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碳(BrC) 黑碳(BC) 光吸收系数 光吸收Angstorm指数(aae)
下载PDF
地壳元素铁的吸光贡献对黑碳吸光增强估算的影响——以武汉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谭健 夏瑞 +10 位作者 吴兑 孔少飞 陈楠 成春雷 邓涛 陶丽萍 张雪 吴柏禧 吴良斌 王庆 吴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33-3045,共13页
传统方法使用固定的波长吸收指数来估算地壳元素或棕碳吸光,但该方法只能处理仅存在两种组分的情形(黑碳/棕碳,或黑碳/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武汉在线观测数据(2021年2、3、8、9月),采... 传统方法使用固定的波长吸收指数来估算地壳元素或棕碳吸光,但该方法只能处理仅存在两种组分的情形(黑碳/棕碳,或黑碳/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武汉在线观测数据(2021年2、3、8、9月),采用铁作为地壳元素的示踪物,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得出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在扣除地壳元素吸光之后,再得到黑碳吸光增强系数(E_(abs)).结果显示观测期间370nm波段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均值为12.3%,月均值范围5.7%~15.5%,且波长吸收指数与铁的浓度正相关,表明地壳元素吸光贡献不可忽视.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呈现出冬季低,春季高的特点.地壳元素吸光的分离前后计算的E_(abs)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了黑碳和铁的相关性的影响.观测期间扣除地壳元素吸光后,E_(abs)均值为1.43±0.53,在季节性上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特性,春季较高E_(abs)值与春季黑碳较高的老化程度有关.E_(abs)对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存在正的依赖关系,证明了这些包裹物质对吸光增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尘吸光贡献 黑碳吸光增强 最小相关系数法(MRS方法) 波长吸收指数(aae)
下载PDF
2009年11月13日至12月19日北京气溶胶吸收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凤霞 戚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21-928,共8页
利用北京地区供暖期间2009年11月13日至12月19日共计37d的黑碳仪测量数据,以气溶胶吸收ngstrom指数(absorption ?ngstrom exponent,AAE)和各种气溶胶特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气溶胶组分指示器,分析了北京冬季燃煤和交通排放对环境气溶胶组... 利用北京地区供暖期间2009年11月13日至12月19日共计37d的黑碳仪测量数据,以气溶胶吸收ngstrom指数(absorption ?ngstrom exponent,AAE)和各种气溶胶特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气溶胶组分指示器,分析了北京冬季燃煤和交通排放对环境气溶胶组分的影响。37d平均(average)、清洁大气(clean)和雾-霾大气(fog-haze)三种天气状况下AAE的日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verage和fog-haze状况下的AAE均在交通高峰时段达到最小值,在其他时段相对增大;clean状况下的AAE则从夜间到白天逐渐减小,在交通高峰时段出现相对变小的拐点;AAE在clean状况下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天气状况,且在夜晚差值增大。结合各种天气状况下的气象条件的变化,证明了北京冬季夜间燃煤时段含有褐碳气溶胶的较高排放和交通时段细颗粒物的显著增加,及两者对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组分变化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 大气气溶胶吸收Angstrom指数(aae) 黑碳气溶胶 褐碳气溶胶
下载PDF
疫情管控前后黄石市黑碳气溶胶的对比分析
7
作者 谌月星 魏梦蝶 +4 位作者 杨定炜 占长林 周变红 张家泉 刘红霞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21-26,共6页
于2020年1—2月期间在黄石市团城山经济开发区利用AE-42型便携式黑碳仪对黑碳气溶胶(BC)进行观测,分析了疫情管控前后的BC浓度变化特征,计算了波长吸收指数(AAE),并据此推测当地BC的来源,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一次特殊BC污染... 于2020年1—2月期间在黄石市团城山经济开发区利用AE-42型便携式黑碳仪对黑碳气溶胶(BC)进行观测,分析了疫情管控前后的BC浓度变化特征,计算了波长吸收指数(AAE),并据此推测当地BC的来源,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一次特殊BC污染事件的起因。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间,BC浓度为0.60~5.09μg/m^(3),平均浓度为2.02μg/m^(3),本底浓度为1.58μg/m^(3)。疫情管控期间BC浓度下降明显,下降幅度平均达到30%,其日变化曲线呈现较为明显的双峰特征结构。AAE值的日变化范围为1.08~1.37,平均值为1.21,说明BC污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AAE值变化很小,说明BC污染源较为稳定。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1月23日的BC高污染事件主要受到来自东南亚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气团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BC) 浓度 波长吸收指数(aa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