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 被引量:51
1
作者 潘海颖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5期88-93,共6页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显的、独立的、本真的人性;它所追寻的审美境界是自由的、升华的、解放的审美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审美 休闲
下载PDF
什么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完整体验? 被引量:33
2
作者 刘静 孙向红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106,共13页
用户体验是以用户与产品的交互为基础而形成的用户对产品的完整感受。研究其决定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用户体验。早期研究表明,可用性、美感和情感都有重要影响但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多因素整合理论及其模型... 用户体验是以用户与产品的交互为基础而形成的用户对产品的完整感受。研究其决定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用户体验。早期研究表明,可用性、美感和情感都有重要影响但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多因素整合理论及其模型的建立。在总结实效/享乐结构理论、用户-企业-产品双层结构理论和四种过程模型以提取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研究的突破点可在三方面,一是深入探讨各因素的作用,二是揭示社会型产品用户体验的形成规律,三是揭示用户体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体验 社会型产品 美感 可用性 任务场景
下载PDF
论课程作为审美经验——美学取向的课程理解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良 靳玉乐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9,共6页
课程作为审美经验是美学视域下课程本质观的集中概括。这一美学取向的课程本质观旨在揭露由于技术理性的霸权学校课程被遗忘的审美维度,借助美学视角进而澄清课程的美学本质及其特征,以期实现师生审美意识的觉醒、恢复课程与审美经验的... 课程作为审美经验是美学视域下课程本质观的集中概括。这一美学取向的课程本质观旨在揭露由于技术理性的霸权学校课程被遗忘的审美维度,借助美学视角进而澄清课程的美学本质及其特征,以期实现师生审美意识的觉醒、恢复课程与审美经验的连接以及凸显课堂教学的艺术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验 课程美学 课程观 美学取向课程探究
下载PDF
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 被引量:18
4
作者 阿诺德.柏林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1,共7页
城市是一个在它成为任何别的东西以前的体验环境。无论城市体验可能是什么,它都可能是组成城市的多维度中最重要并最有力的一个维度。应把都市体验当作可供分享的环境,一个凝结在一起的却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一部分来... 城市是一个在它成为任何别的东西以前的体验环境。无论城市体验可能是什么,它都可能是组成城市的多维度中最重要并最有力的一个维度。应把都市体验当作可供分享的环境,一个凝结在一起的却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一部分来探究,从外部、从远处这样一个不同的视角来探究。在城市体验的基础上建构起城市美学的内涵,进而通过分析城市的变迁,探寻理想的都市体验样态,以及都市美学在这种都市体验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体验 审美
下载PDF
文遗主题类APP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萍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3-66,共4页
目的研究文遗主题类APP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方法分析优秀的文遗主题类APP的用户体验设计要素,总结文遗主题类APP在功能设置与界面设置上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和策略。结论文遗主题类APP的设计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 目的研究文遗主题类APP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方法分析优秀的文遗主题类APP的用户体验设计要素,总结文遗主题类APP在功能设置与界面设置上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和策略。结论文遗主题类APP的设计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功能问题、信息组合方式和界面视觉效果,同时还要满足用户的民族情感需求,让用户体验中式设计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遗主题 APP 用户体验 设计美学
下载PDF
后全球化时代空间与地方的关系演进及其内在理路——兼论一种地方美学的构建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娜 高小康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7-97,159,共12页
在由地理空间、移动互联空间等构成的后全球空间中,“地方”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与“空间”的互生与互塑中呈现出深度融合关系。后全球空间与地方经验的混杂与再融显现出“地方”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地方”逐渐从实体社区空间走向情感的... 在由地理空间、移动互联空间等构成的后全球空间中,“地方”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与“空间”的互生与互塑中呈现出深度融合关系。后全球空间与地方经验的混杂与再融显现出“地方”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地方”逐渐从实体社区空间走向情感的、符号的、虚拟的空间,或者说这是多重空间互渗后的体验空间。这种变化极大拓展了“地方”的意义结构,使其变成透视后全球化的一个窗口、界面或方法。由此,我们提出后全球空间的一种建构——地方美学,以审视高度全球化影响下的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等。地方美学的构建具有维护文化多样性、重构文化主体间性,召唤、延续后全球空间的地方情感,理解网络文化与新型虚拟地方关系等多方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 空间混杂 微空间 地方经验 地方美学
原文传递
基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的人机交互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耿阳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回顾了实用主义美学视角下人机交互的4种研究范式,经比较性分析得出杜威美学的经验主义为进一步探究人机交互技术美学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杜威美学中关于创造性的审美经验的概念,从结构线索、情感线索和整体方法3个维度,... 回顾了实用主义美学视角下人机交互的4种研究范式,经比较性分析得出杜威美学的经验主义为进一步探究人机交互技术美学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杜威美学中关于创造性的审美经验的概念,从结构线索、情感线索和整体方法3个维度,分析交互技术与审美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面向用户经验的人机界面交互设计应从人道主义出发,基于行为学和感知理论探究主体、环境与技术媒介之间的交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界面 用户经验 杜威美学
下载PDF
数字艺术的交互本质与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曹田泉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7年第1X期79-81,共3页
本文试图通过交互与经验的讨论,证明数字艺术的根本特征在于交互,以及交互作为经验的一种方式在何时成为审美的,交互的审美特征等。
关键词 数字媒体 交互 经验 审美 替身
原文传递
从权力在场到审美在场:旅游体验视角下场所精神的变迁——以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茂陵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孙佼佼 谢彦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在现代大众旅游中,帝王建筑从权力的象征转化为审美的对象。本文以茂陵为例,剖析了其空间关系从权力到审美的转变过程。研究发现,这一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茂陵原有的膜拜价值在两方面转变为展示价值,一是原创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变... 在现代大众旅游中,帝王建筑从权力的象征转化为审美的对象。本文以茂陵为例,剖析了其空间关系从权力到审美的转变过程。研究发现,这一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茂陵原有的膜拜价值在两方面转变为展示价值,一是原创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变为复制品的展示价值,二是权力表征的膜拜价值转变为旅游产品的展示价值;其次,权力的退场和审美的在场通过艺术构造和艺术家得到印证;第三,空间功能元素实现了三个阶段的价值变迁,即从原始实用价值到重构实用价值,再到审美价值的过程。同时,其建构方式从权力关系中场对人的建构转变为审美体验中人对场的建构。总之,帝王陵墓作为现代大众旅游的观赏对象,其场所精神经历了从权力在场到审美在场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场所精神 旅游体验 权力 审美
原文传递
民间吉祥文字图像发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垠光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0-285,共6页
目的吉祥文字图像是民间造物艺术中的小众类别,其张扬的个性、原生的表达与丰富的想象力极具学术价值。对吉祥文字图像发生进行研究,可以为民间造字思想形成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从由内而外的次序入手,挖掘文字图像产生的思想动因;从经验... 目的吉祥文字图像是民间造物艺术中的小众类别,其张扬的个性、原生的表达与丰富的想象力极具学术价值。对吉祥文字图像发生进行研究,可以为民间造字思想形成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从由内而外的次序入手,挖掘文字图像产生的思想动因;从经验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探究该动因影响下的文字构成方式;从文字图像的美学表现入手,思考该动因影响下的图像形式感表达。结论民间吉祥文字图像具有意象合一的特点,这是天道内核观念影响下的创作驱动。在图像的形成过程中,天道内核一方面作用于直觉经验,形成创作动机;另一方面作用于实践,形成了类比联想式的构字手法。在天道内核的主导下,文字图像具备了象像互化、形意相生、意境绚丽、祈福祥瑞的美学特征。最终,在内核、方法与表现三个环节递进式的阐释下,还原了吉祥文字图像发生的整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内核 直觉经验 类比联想 图像美学
下载PDF
当代产品设计中的侘寂文化审美观照与流变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睿 高森孟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6-150,共5页
目的小众文化往往通过工业设计以产品载体的形式赋予大众式的体验。而产品体验所蕴含的文化审美观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化,设计师需要对创意过程中的审美流变具有更清晰的认知。方法针对侘寂文化,立足于物化审美的设计视角,分析工业设计如... 目的小众文化往往通过工业设计以产品载体的形式赋予大众式的体验。而产品体验所蕴含的文化审美观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化,设计师需要对创意过程中的审美流变具有更清晰的认知。方法针对侘寂文化,立足于物化审美的设计视角,分析工业设计如何将侘寂文化演变为适合于大众审美取向的视觉特征,以及侘寂的精神内涵在迈向大众体验过程中的误读和异化。结论提出了当代产品物象呈现的禅意风格,是工业设计寻求文化体验的普适性的缩影,而小众文化的流变则是消费主义影响设计难以避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侘寂 文化体验 工业设计 小众文化 产品美学 文化创意
下载PDF
界面服务系统的审美体验特征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6
12
作者 谭浩 吴永萌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界面服务系统的审美体验特征与其设计实践,为基于界面的服务设计提供审美层面的方法论指导。方法基于实用主义美学理论与交互体验审美体验特征的研究,结合界面服务系统特点,分析界面服务系统的审美体验特征,并将理论研究应用到... 目的探讨界面服务系统的审美体验特征与其设计实践,为基于界面的服务设计提供审美层面的方法论指导。方法基于实用主义美学理论与交互体验审美体验特征的研究,结合界面服务系统特点,分析界面服务系统的审美体验特征,并将理论研究应用到设计实践中。结论定义了界面服务系统审美体验的特征,并通过应用实例初步验证了研究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服务系统 服务设计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审美体验特征框架 实用主义美学
下载PDF
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及美感生成场域的构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泽元 李健 丁月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人类对美学的探索表明,绘画是绘画者自我生命和心灵的艺术化投射,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创造过程。绘画教学必须建基于审美取向之上,以审物之美、审意之美和审形之美为基础改进现有的教学范式。在绘画的审美过程中,美学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对美学的探索表明,绘画是绘画者自我生命和心灵的艺术化投射,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创造过程。绘画教学必须建基于审美取向之上,以审物之美、审意之美和审形之美为基础改进现有的教学范式。在绘画的审美过程中,美学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的融通为绘画者带来了美感体验。实证研究发现,个体在美学场中的美感体验是由内趋性等8个因素构成。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要求教师重视美学场域的价值,从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三个方面做好绘画教学美学场域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审美教学 审美场 美感
下载PDF
技术美学:对杜威之审美经验理论再阐释 被引量:4
14
作者 耿阳 张学昕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70-74,共5页
审美经验是杜威美学的关键概念,出于不同原因对其意义的领会长期处于晦暗中。为了澄清审美经验概念,通过置于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框架下,经对比性分析阐明美学研究方法就是基于逻辑学的探究理论,因此作为动态经验的审美性质具有工具与智... 审美经验是杜威美学的关键概念,出于不同原因对其意义的领会长期处于晦暗中。为了澄清审美经验概念,通过置于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框架下,经对比性分析阐明美学研究方法就是基于逻辑学的探究理论,因此作为动态经验的审美性质具有工具与智力的特征。基于此,艺术创作的内涵扩展为一种生产性技能而进入到技术领域。审美经验理论超越现代科技与审美生产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强调艺术创作在现代科技和工业生产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指向一种基于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在协作性社会关系之中的技术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美学 艺术 经验 技术美学
下载PDF
基于视觉动力理论的薛下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探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勤智 邱丽珉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398-404,443,共8页
基于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动力理论,探讨了针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对复杂的景观形态元素进行分析解读与设计的方法。从对景观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浙江省薛下庄村旅游景观设计实践,对... 基于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动力理论,探讨了针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对复杂的景观形态元素进行分析解读与设计的方法。从对景观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浙江省薛下庄村旅游景观设计实践,对乡村景观要素、景观主题、景观空间布局、景观交通组织和景观构筑物及公共艺术装置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在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人们在乡村景观审美体验活动时的知觉规律和心理本源,提出了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薛下庄村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理念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 视觉动力 乡村旅游 景观设计 体验美学
下载PDF
什么样的艺术才能承担文化使命?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一川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2期5-14,共10页
当前急需克服厚古而薄今的分裂情境,认真分析艺术承担文化使命的具体方式。当前艺术作品创作和生产往往来自三种艺术机构:艺术产业、艺术事业和互联网产业,由此分别产生产业型艺术、事业型艺术和网络型艺术。而当前艺术产业总是形成多... 当前急需克服厚古而薄今的分裂情境,认真分析艺术承担文化使命的具体方式。当前艺术作品创作和生产往往来自三种艺术机构:艺术产业、艺术事业和互联网产业,由此分别产生产业型艺术、事业型艺术和网络型艺术。而当前艺术产业总是形成多重交融的共生状态:产业-事业型艺术、产业-网络型艺术和产业-网络-事业型艺术。这导致艺术产业的文化使命现实地需要审美性、商业性和政治性的紧密交融和统一。承担文化使命的艺术产业需顾及多方面诉求:艺术产品体验、艺术作品审美、艺术文化涵养。艺术产业的产品还应当让观众从艺术作品想象的审美意象世界里持续上升,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深厚中去体味。这种朝向民族文化传统的素养养成,正是当前艺术产业需要承担的文化使命。承担文化使命的艺术必须能产生创生感,它是艺术的文化涵养力在艺术品中的具体存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的文化使命 产品体验 作品审美 文化涵养 创生感
下载PDF
“味”: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建民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6-49,共4页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对象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感知模式及审美经验转换——论韩炳哲对“平滑美学”的批判与反思
18
作者 缐会胜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71-388,449-450,共20页
作为“数字时代精神分析师”的当代德国新生代批判理论家,韩炳哲用“平滑”概括当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在当下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图景中,韩炳哲对数字技术与主体感知、审美经验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推动当代美学从机械复制技术、电子技术... 作为“数字时代精神分析师”的当代德国新生代批判理论家,韩炳哲用“平滑”概括当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在当下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图景中,韩炳哲对数字技术与主体感知、审美经验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推动当代美学从机械复制技术、电子技术背景下的技术美学向数字美学的转变。凭借对当代美学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他揭示了当代美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其一是从数字技术与感知的维度揭示数字技术对主体感知模式、情感结构、数字无意识以及记忆和回忆等感性因素的重塑;其二是在与本雅明、麦克卢汉等理论家的对话中,阐明当代主体审美经验从灵韵、震惊向平滑的范式转换,并指出当代平滑美学中所呈现出来的平滑感觉、平滑身体以及平滑叙事等感性特征。韩炳哲对数字时代平滑美学的批判与反思通过对主体感知与情感维度的勃扬,表现出感性回归的凸显与对情感层面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韩炳哲 审美经验 感知模式 平滑美学 感性复归
原文传递
孙筱祥与劳伦斯·哈普林的文化邂逅
19
作者 慕晓东 朱育帆 +1 位作者 高雨婷(译) 田乐(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4期101-115,共15页
“从自然到自然”是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前者是观念维度上的自然,即,景观设计师把自然视为创作原型;后者是体验维度上的自然,即,景观设计师希望通过景观营造使人感知自然氛围;实现两种自然状态之间的转化指的便是景观设计过程,同时景观... “从自然到自然”是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前者是观念维度上的自然,即,景观设计师把自然视为创作原型;后者是体验维度上的自然,即,景观设计师希望通过景观营造使人感知自然氛围;实现两种自然状态之间的转化指的便是景观设计过程,同时景观的物质形式也诞生于此。因此,本文研究的议题有三:1)作为造景理论的原点,自然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作为观念的自然又如何推动景观设计的赋形;3)景观营造又具有何种与自然有关的审美体验。本文聚焦于两位世界级别的风景园林大师孙筱祥和劳伦斯·哈普林,在比较文化的视域下,从对自然的观念及再现、造景赋形的内在机制、景观营造的自然体验三方面内容深度剖析两位哲匠的理论和作品,旨在两位大师之间差异与共性的双向对话中,进一步探索当代景观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自然观念 再现 赋形 体验 审美 风景园林
原文传递
从实物到体验:博物馆转型的反思——评《转型期博物馆的哲学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佳璐 尹凯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年第5期66-73,95,共9页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与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促使博物馆、遗产地等文化展示场所将目光转向"体验"。体验不仅代表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新方式,而且也是文化产业兴起后的必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实物收藏、...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与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促使博物馆、遗产地等文化展示场所将目光转向"体验"。体验不仅代表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新方式,而且也是文化产业兴起后的必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实物收藏、保护、研究的关注转至观众的兴趣、行为、参观效果上。相应地,体验成为博物馆实现其公共使命、树立博物馆形象的手段。然而,体验是否真如人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在《转型期博物馆的哲学观察》一书中,希尔德·海因在哲学框架下讨论了博物馆由重视实物到关注体验的转变及其对于博物馆角色的影响,同时表达了对博物馆体验以及多元化宣言的担忧。海因对体验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反思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转型 体验 实物 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