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溯源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32-235,共4页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中医
下载PDF
“陈氏清凉方”在儿童外感发热中的应用与体会
2
作者 董必浩 王婷婷 +1 位作者 江丽红 钱正修(指导)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140-142,共3页
“陈氏清凉方”为陈氏儿科“清法”代表方剂。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儿童外感风热疾病发热初起阶段即应用清气凉血、养阴生津药物,预防热病传变,沿用至今已有50余年,每获良效。“陈氏清凉方”由“银翘散、四逆散”化裁而来,基本组成... “陈氏清凉方”为陈氏儿科“清法”代表方剂。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儿童外感风热疾病发热初起阶段即应用清气凉血、养阴生津药物,预防热病传变,沿用至今已有50余年,每获良效。“陈氏清凉方”由“银翘散、四逆散”化裁而来,基本组成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柴胡、生石膏、枳实、生甘草,有“辛凉透表、解肌清热凉血”之作用,适用于太阳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或有表寒未解,寒邪入里化热初犯阳明、少阳之症。笔者通过先贤针对“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热化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热病传变规律,在疾病“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中,“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综合论述了“清凉汤”秉承“治未病”思想中“既病防变”理论,结合“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热化迅速”的体质特点,适当增加清气凉血药,提前布兵,以逸待劳,防止热邪由表入里而耗伤阴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热病治疗过程中应该始终注重培护阴津,予以表里双解以达到缩短病程,改善预后的目的。在分享典型医案的同时对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做了浅显的分析及对中医药治疗该类疾病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氏清凉方 外感发热 传变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俞根初治时病扶正祛邪思想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沈钦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5期1020-1021,共2页
扶正祛邪是中医大法、也是常法,由于疾病性质、地域、患者体质、医家用药习惯不同等因素,对扶正祛邪治法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经验。从时病扶正重在阳明、时病祛邪发表攻里两个方面,对俞氏治时病扶正祛邪思想作一探析。
关键词 俞根初 时病治法 扶正祛邪 学术研究
下载PDF
桂枝汤类方在儿科中的应用举隅
4
作者 任琳 王明月 +1 位作者 施会山 赵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22期71-74,共4页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儿科中应用广泛,具有药味较少、疗效较好的优点。此文意在探究桂枝汤类方在儿科中的具体应用。作者通过翻阅大量书籍与文献,搜集并整理桂枝汤类方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病案及相关研究,总结桂枝汤类方在小儿呼吸系统...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儿科中应用广泛,具有药味较少、疗效较好的优点。此文意在探究桂枝汤类方在儿科中的具体应用。作者通过翻阅大量书籍与文献,搜集并整理桂枝汤类方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病案及相关研究,总结桂枝汤类方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生长发育、内科杂病等疾病中的运用,做一较为全面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汤类方 儿科 反复外感 长期发热 过敏性疾病 综述
下载PDF
浅析“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姚红 唐光华 +1 位作者 张忠德 周仙仕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第9期1549-1552,共4页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强调外感热病状态辨识应以虚实为纲,结合热病之因(外邪与病之宿主)、热病之机、热病之...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强调外感热病状态辨识应以虚实为纲,结合热病之因(外邪与病之宿主)、热病之机、热病之势,从而全面识别疾病之状态;并顺应正、邪趋势,先期干预(先期扶正与谋邪出路)以助正祛邪,祛邪外出,达扭转结局,治愈热病之目的。临证中若能掌握其中要领,将对提高外感热病临证能力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发热性疾病 状态辨识 趋势干预
下载PDF
国医大师张志远治疗外感发热经验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朴霖 阎兆君 +2 位作者 韩慧莹 徐宝林 刘建民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552-555,共4页
张志远教授治疗外感风寒采取截断逆转,表里双解,祛邪外出之法,治疗外感温热重视运用清热解毒药物,辨识卫气营血的系列传变。外感发热多夹湿浊为患,治疗上以清利为要,强调个体差异性和整体趋同性。疾病后期,注重以扶正为中心,护阴存津,... 张志远教授治疗外感风寒采取截断逆转,表里双解,祛邪外出之法,治疗外感温热重视运用清热解毒药物,辨识卫气营血的系列传变。外感发热多夹湿浊为患,治疗上以清利为要,强调个体差异性和整体趋同性。疾病后期,注重以扶正为中心,护阴存津,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在化裁活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新方并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伤寒 温病 张志远 国医大师
下载PDF
非“胃家实”者不可以阳明病论治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潇蔚 张欣 +1 位作者 蒋谦 王宁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2092-2095,共4页
《伤寒论》论述的阳明病与《黄帝内经》中阳明经主凉、主燥的特点相符。阳明病的提纲证为“胃家实”,然而现代教材和部分医家将仅具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病外证表现,但不具备“胃家实”表现的病证认为是阳明病,这是错... 《伤寒论》论述的阳明病与《黄帝内经》中阳明经主凉、主燥的特点相符。阳明病的提纲证为“胃家实”,然而现代教材和部分医家将仅具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病外证表现,但不具备“胃家实”表现的病证认为是阳明病,这是错误的观点。诊断阳明病需要具备“胃家实”的症状表现,“胃家实”无论是“寒实”还是“热实”皆可。正确认识阳明病对现代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家实” 阳明病 外感热病 《伤寒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终将伤寒统热病——重温《感症宝筏》对热病诊疗的把握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3期4-7,共4页
围绕《感症宝筏》对中医外感热病证治的归纳,探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从编写体例及内容可以看出,以伤寒体系热病,以六经总诀百病,以寒温纲领证治,《感症宝筏》比较注重临床实际,能够汇通古今变化。书中所提供的框架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整... 围绕《感症宝筏》对中医外感热病证治的归纳,探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从编写体例及内容可以看出,以伤寒体系热病,以六经总诀百病,以寒温纲领证治,《感症宝筏》比较注重临床实际,能够汇通古今变化。书中所提供的框架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整个外感热病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症宝筏》 伤寒 外感热病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德安 熊阳园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20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热灸、敷贴穴位联合中西医药物治疗对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西湖区绳金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外感发热(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视其治疗方案的不同给予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西... 目的探讨热灸、敷贴穴位联合中西医药物治疗对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西湖区绳金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外感发热(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视其治疗方案的不同给予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西药+自拟清热解表汤,42例)与观察组(热灸、敷贴穴位+常规西药+自拟清热解表汤,42例)。2组均连续治疗3 d,观察2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痊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开始发汗、退热起效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3/42),低于对照组的23.81%(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灸、敷贴穴位联合中西医药物可有效提高外感发热患者临床疗效,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温病 伤寒 热灸 穴位敷贴 清热解表汤 头孢噻肟钠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时时轻扬、频频温服”与外感热病方剂煎服
10
作者 杨逸淦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4-7,共4页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时服之,多备少服,中病即止。亦有学者认为药轻病重,贻误病机;温邪秽浊多从口鼻而入,初在上焦;芳香逐秽轻灵之药,久煮则药气耗散,失轻清宣散之效,过煮味厚入中焦矣;药量多则气味浓烈,刺激脾胃,药过重,则过病所,故宜轻扬。吴氏所言"轻扬"乃选药质地、用量、煎服,仅对上焦温病,非所有外感热病;时时服之,既能规避药轻病重,也不会药过病所,正是吴氏心思灵巧之创。仲景桂枝汤服法更为明确:"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轻":不宜久煎,一次服药剂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过浓;趁温多次频服,中病即止。"扬"即表解、表透;"时时"即常常,每时每刻,服药间隔短,连服。器具:砂锅最优器,亦可不锈钢锅替代,不可用铁、铝、铜等器皿;火候与时间:先武火,再文火,芳香性药物,则先煮沸再文火;次数控制:1剂药物,一般2~3次为宜;浸泡与用水:煎煮前需用水浸泡,30~60min为佳,水温25~30℃。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宜打破一日一剂,水煎分两到三次服用习规,不宜超过两天量,随病情变化,跟换方阵,以应病势,热退身凉则弃余药不用,病势不减则加快服药速度,或改法拟方,此即医圣张仲景所言"周时观之"内涵所在。附成人外感、幼儿支气管炎(风寒闭表、痰热内蕴)验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汤剂 煎煮 时时轻扬 频频温服 中病即止 黄帝内经 伤寒论 吴鞠通 外感 幼儿支气管炎 风寒闭表 痰热内蕴
下载PDF
俞根初诊时病感证心法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钦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4期806-807,共2页
从首诊观目知病存亡、外施腹诊内察脏腑、六经脉舌执简驭繁3方面,对俞根初诊断时病感证方法作了探析,认为俞氏独特的诊断经验,对当今临床大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俞根初 外感热病 诊断方法
下载PDF
张立山教授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伍照楚 张立山 +1 位作者 弓雪峰 成柳杨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351-1353,共3页
[目的]总结导师张立山教授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方法]通过查找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论述小儿外感发热易三阳合病的特点,对导师张立山教授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附验案二则加以佐证。[结果]张师认为小儿纯阳之体... [目的]总结导师张立山教授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方法]通过查找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论述小儿外感发热易三阳合病的特点,对导师张立山教授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附验案二则加以佐证。[结果]张师认为小儿纯阳之体,脏腑娇嫩,易外感内伤而发热。针对其易从阳化热及常兼食滞、痰饮的病因病机,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外感发热,切中病机,疗效较佳。所举化脓性扁桃体炎及小儿不明原因反复发热两则验案均符合三阳合病病机,从此入手,以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为基础,再加太阳、阳明相关方剂,合方加减,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外感发热,切中病机,可达迅速退热之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 三阳合病 病机特点 张立山 临床经验 医案
下载PDF
刍议刁本恕教授的脾胃思想在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渊 王蔚 刁本恕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年第2期231-233,共3页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中医称"后天之本",在中医脏腑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儿科生理病理中凸显,素有小儿"脾常不足"的论点。刁本恕教授治疗小儿外感疾病时始终强调"脾胃"思想,并相应的提出"...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中医称"后天之本",在中医脏腑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儿科生理病理中凸显,素有小儿"脾常不足"的论点。刁本恕教授治疗小儿外感疾病时始终强调"脾胃"思想,并相应的提出"顾、健、养"三字原则,本文即以具体的病案为例阐述老师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独特的辨证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病 脾胃思想 刁本恕 名医经验 儿童
下载PDF
观察中医护理模式对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的影响
14
作者 郭会芳 陈颖颖 《智慧健康》 2018年第33期54-55,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模式对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96例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患儿,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中医组(n=49)与对照组(n=47),并分别施以中医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护...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模式对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96例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患儿,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中医组(n=49)与对照组(n=47),并分别施以中医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及发热复发率情况。结果经过组间比较中医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发热复发率也较低(P<0.05)。结论将中医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患儿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发热复发率,提升治疗及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护理模式 小儿外感发热疾病 发热复发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