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身认知理论:深化博物馆展览阐释的新探索——以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26
1
作者 周婧景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被运用至博物馆展览阐释,是博物馆展览强调观众体验的全新探索,也是构建展览基础理论的初步尝试。在厘清具身认知理论及其与博物馆展览关系的基础上,从观众身体的感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强耦合两方面,探究美国9·... 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被运用至博物馆展览阐释,是博物馆展览强调观众体验的全新探索,也是构建展览基础理论的初步尝试。在厘清具身认知理论及其与博物馆展览关系的基础上,从观众身体的感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强耦合两方面,探究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如何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来深化展览阐释,并从中寻绎突出认知逻辑中的形象思维、重视观众的物理身体、强调观众的环境体验以及构建阐释系统,模糊认知边界作为运用该理论进行展览阐释的四点原则,以促成观众在观展时获得强烈的穿越感和逼真的沉浸体验,推动符合现代阐释要义的展览理论和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展览阐释 身体 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 环境 认知系统 沉浸式体验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关于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关系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8
2
作者 严建强 邵晨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传统文物概念三度空间的物质性,所以社会接受时不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观念层面,都遇到一些障碍,同时也导致了实践领域的混乱。为此,我们用"可以被感官感知"代替"三度空间的物质属性"作为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传统文物概念三度空间的物质性,所以社会接受时不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观念层面,都遇到一些障碍,同时也导致了实践领域的混乱。为此,我们用"可以被感官感知"代替"三度空间的物质属性"作为文化遗产的定义要素,以此克服上述的认同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是借助人的现实行动呈现的,我们对其感知必须符合"在地"和"即时"的要求,这使其在博物馆展览中遇到了现场呈现与感知的难题;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展览后,不仅促进了博物馆反映区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使展览触及社会精神与心理层面,而且还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提出了深度阐释的要求,并由此成为推动博物馆履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使命的重要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知 阐释
原文传递
博物馆展陈内容多元构成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宋向光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16,127-128,共6页
公共博物馆展陈内容经历了科研标本、教学文本、故事讲述、信息传达等几个阶段。观众作为展陈内容的接受者和解读者,展陈内容的最终状态是以观众对内容的解读呈现出来的。随着展陈内容向观众理解方向的迁移,学术性知识成分的比重明显减... 公共博物馆展陈内容经历了科研标本、教学文本、故事讲述、信息传达等几个阶段。观众作为展陈内容的接受者和解读者,展陈内容的最终状态是以观众对内容的解读呈现出来的。随着展陈内容向观众理解方向的迁移,学术性知识成分的比重明显减少,解读性、重构性的内容逐渐增加,博物馆展陈的视觉表达和设计手法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呈现样式也被一并感知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陈 内容 多元构成 展陈效益 解读
原文传递
浅析“后博物馆”的展示诠释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凯云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08,共7页
现代主义思维下的博物馆展示倾向于用权威的声音讲述不容辩驳的"真理",通过建立统一的秩序对观众实行"教化"。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兴起,"一元论"受到质疑,知识转而被视为流动的、可变化的,意义的多元... 现代主义思维下的博物馆展示倾向于用权威的声音讲述不容辩驳的"真理",通过建立统一的秩序对观众实行"教化"。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兴起,"一元论"受到质疑,知识转而被视为流动的、可变化的,意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受到重视。面对认识论的剧烈变迁,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通过合适的诠释呈现多元观点,尊重观众在诠释中的自主性,引导观众进行自由的思考和学习。而"多视角"、"多信息层次"、"多参与性"这三条展示策略,可以针对性地解决上述展示实践中的问题,有助于博物馆探索如何提供多元意义、激发开放式对话的展示诠释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博物馆 展示诠释 多元意义
原文传递
解构与重建:历史类博物馆展陈中考古文物信息的跨学科解读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林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1-167,共7页
考古文物是我国历史类博物馆的核心展品,在其主要社会职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考古学阐释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物证史法、情境展示法、关联阐释法等已被逐渐应用到博物馆展陈中。但以传统考古学为核心的阐释方法在公众传播... 考古文物是我国历史类博物馆的核心展品,在其主要社会职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考古学阐释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物证史法、情境展示法、关联阐释法等已被逐渐应用到博物馆展陈中。但以传统考古学为核心的阐释方法在公众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单一视角与多元需求的矛盾、学科思维与展陈逻辑的矛盾、学术规范与启发教育的矛盾。对于历史类博物馆而言,基于考古文物的文化传播需要探索一种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思路,从信息解构、阐释方法和故事重建等方面入手,以适应愈加多元化的博物馆展示传播需求。构建跨学科阐释模式将在完善和发展学科体系、提升公众传播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考古文物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类博物馆 展览 考古文物 信息阐释 跨学科研究
原文传递
档案展览中的空间叙事探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方华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3-56,共4页
以空间为核心的叙事方法对于解读展示档案文化、提升档案资源阐释力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在界定概念内容、理解运用方法的基础上,剖析空间叙事在强化档案资源与空间联系、优化档案资源的阐释形式、发挥档案资源支撑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进... 以空间为核心的叙事方法对于解读展示档案文化、提升档案资源阐释力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在界定概念内容、理解运用方法的基础上,剖析空间叙事在强化档案资源与空间联系、优化档案资源的阐释形式、发挥档案资源支撑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运用空间叙事方法的推进策略,以期为档案展览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展览 叙事方法 资源阐释
下载PDF
“展示中的设计”笔记:作为阐释的空间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华 沈慷 《新建筑》 2009年第1期4-13,共10页
"展览想让我们看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以"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引发的问题为起点,试图了解与"展示中的设计"相关的几个议题:展示的功能机制、特点,与展品、观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展示... "展览想让我们看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以"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引发的问题为起点,试图了解与"展示中的设计"相关的几个议题:展示的功能机制、特点,与展品、观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展示活动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它试图说明展示作为一种传递知识的媒介,其目的不是陈列物品,而是阐释和传播概念或理念。与其他媒介方式不同,展示的独特性在于它是通过具体空间的营造和对知觉经验的影响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展示 设计 阐释 空间构筑 感知
下载PDF
传播符号学视角下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阐释研究——以“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公达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48,共6页
近些年来,阐释理论在博物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作为肩负着生产知识和文化传播使命的社会文化机构,对展览进行必要的展览阐释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实现自身的使命宗旨。当下许多历史、综合博物馆对于展览阐释较为重视,艺术博物... 近些年来,阐释理论在博物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作为肩负着生产知识和文化传播使命的社会文化机构,对展览进行必要的展览阐释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实现自身的使命宗旨。当下许多历史、综合博物馆对于展览阐释较为重视,艺术博物馆对展览阐释却关注不足。我们应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阐释,上海博物馆展览“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展览阐释中运用了传播符号学理论,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艺术博物馆可以此为借鉴,从展览阐释的结构、展览阐释的内容、展览阐释的方式这三个角度提高阐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符号学 艺术博物馆 展览阐释 中欧陶瓷特展
原文传递
博物馆展览中考古文物的阐释模式 被引量:7
9
作者 魏敏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8-173,共6页
博物馆展览从器物描述、文物解读到主题阐释的发展和转变,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而阐释理念的发展并不是"淘汰"或"取代",描述、解读和主题阐释并不相互排斥。在具体的策展实践中,根据展览主题和展品类... 博物馆展览从器物描述、文物解读到主题阐释的发展和转变,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而阐释理念的发展并不是"淘汰"或"取代",描述、解读和主题阐释并不相互排斥。在具体的策展实践中,根据展览主题和展品类型,综合应用阐释手段,合理处理各个阐释层次之间的主次关系,以更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才是展览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博物馆应更加注重描述性阐释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利用适当的陈列手段突出信息传播的重点,根据目标观众对展览信息的偏好确定阐释层次的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考古文物 阐释
原文传递
考古类展览的情境构建和阐释策略——以“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为例
10
作者 沈山 《博物馆管理》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考古类展览在从田野走向展厅的过程中,信息发生了一系列转译。为了让考古成果及其论证过程更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并在阐释中尊重观众的自主性,策展人需要对信息进行取舍和延伸。本文以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 考古类展览在从田野走向展厅的过程中,信息发生了一系列转译。为了让考古成果及其论证过程更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并在阐释中尊重观众的自主性,策展人需要对信息进行取舍和延伸。本文以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为例,探讨通过引导探究式的情境创设和多元开放式的阐释策略,将考古材料更有效、精准、生动地传递给观众,引导其建立自己的思考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类展览 实证中国 情境构建 阐释策略
原文传递
空间作为方法:历史类展览中的阐释与传播
11
作者 许潇笑 《艺术与民俗》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博物馆的展览汇集了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物品,以一种精心组织过的秩序,反映一个有序的世界以及某种人与世界的特定关系。在这个空间里,通过被展示的物质对象,世界可以被认识、理解与调整。在历史主题展览中,展品作为历史物证,一方面,... 博物馆的展览汇集了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物品,以一种精心组织过的秩序,反映一个有序的世界以及某种人与世界的特定关系。在这个空间里,通过被展示的物质对象,世界可以被认识、理解与调整。在历史主题展览中,展品作为历史物证,一方面,依照特定秩序在展示空间中被排列组合,构成特定的展览逻辑和历史叙事。空间安排与内容阐释一一对应,互为表里,呈现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的过程,即意义的解构与重组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展览传播过程中,展览的展示与阐释通过不同个体的观看表现为意义增殖的文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 历史展示 阐释与传播
原文传递
场景可供性视角下书画展释展路径与实践研究--基于“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的观众调查
12
作者 郭青 孙婵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近年来,书画展实践经验在美术馆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如何适应技术变革及社会变迁下观众行为模式与情感偏好的变化,是博物馆与美术馆同样需要回应的问题。从场景可供性视角出发,博物馆或美术馆通过“感知—认知—情感—社交... 近年来,书画展实践经验在美术馆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如何适应技术变革及社会变迁下观众行为模式与情感偏好的变化,是博物馆与美术馆同样需要回应的问题。从场景可供性视角出发,博物馆或美术馆通过“感知—认知—情感—社交”的释展路径,将观众对于书画展览模糊的期待转化为实践活动与舒适物空间,以灵活匹配不同观众的行为模式与情感诉求,使书画展与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与潜在行动力之间形成强耦合关系,从而切实提升其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该释展路径能够有效促进书画展与不同公众的能动性之间形成协调互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展 释展 博物馆 美术馆 场景可供性 观众调查
原文传递
重构“自我”:时代价值视域下博物馆展陈体系初探
13
作者 管晓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4年第3期78-85,共8页
在博物馆面临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围绕近年来在中国博物馆界被广泛使用的“展陈体系”一词,从博物馆认识“自我”、阐释“自我”到实现“自我”的重构逻辑,探讨当代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形成有序整体的构建方向。提出首先立足博物馆定位,辨... 在博物馆面临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围绕近年来在中国博物馆界被广泛使用的“展陈体系”一词,从博物馆认识“自我”、阐释“自我”到实现“自我”的重构逻辑,探讨当代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形成有序整体的构建方向。提出首先立足博物馆定位,辨析展陈体系内涵;其次借鉴“阐释规划”概念,实现展陈秩序内在一致性和目的性;最后围绕展陈主题布局、功能拓展和阐释传播指导策展实践,突出展陈秩序的逻辑性和规则性,体现博物馆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陈体系 阐释 时代价值
下载PDF
策展人的创造力:展览主题阐释与信息构建
14
作者 田甜 姚鹏 《艺术与民俗》 2024年第2期18-24,共7页
近年来,随着展览不断创新,主题阐释与信息构建成为衡量展览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策展人创造力的直观体现。策展人应根据博物馆目标、宗旨和藏品,确定阐释视角和构建方式,如运用差异化策略讲好故事、解决学术阐释与设计细节、对引进展览... 近年来,随着展览不断创新,主题阐释与信息构建成为衡量展览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策展人创造力的直观体现。策展人应根据博物馆目标、宗旨和藏品,确定阐释视角和构建方式,如运用差异化策略讲好故事、解决学术阐释与设计细节、对引进展览主题进行再创造、引入跨专业策展人、给普通文物打造展示舞台等。为此,博物馆要为策展人发挥创造力提供多方面支持,鼓励策展人在博物馆的目标与宗旨的引领下,探索新的策展方法,创新性地利用文物资源,从而策划出更好更优质的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主题阐释 信息构建
原文传递
不同空间语境下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展览的现状及特点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思渝 马青龙 杭侃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5,134,共10页
木结构古建筑展览需要考虑将自身作为展场和将自身作为展品两类情况。当其作为展场时,根据空间特性的不同,原状复原和空间改造这两类不同的展示形式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将不同;当其作为展品时,现有的案例又呈现出让观众行走在建筑空间内... 木结构古建筑展览需要考虑将自身作为展场和将自身作为展品两类情况。当其作为展场时,根据空间特性的不同,原状复原和空间改造这两类不同的展示形式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将不同;当其作为展品时,现有的案例又呈现出让观众行走在建筑空间内和建筑空间外两类不同的展示实践。两种情况都需要处理展览内容、建筑空间原本的遗产价值以及现代展览需求这三方面要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特性 展览内容 信息阐释 遗产价值
原文传递
中国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体验式设计路径探讨
16
作者 管晓锐 刘薇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0,138,139,共10页
中国博物馆对外国际展览的展示形式,已从较为单一的文物本体展示,转向更加多元的“文物+辅助展项”综合展示。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国际展览复杂性、博物馆学界新兴议题和办展目的更加多元等挑战与机遇。在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中... 中国博物馆对外国际展览的展示形式,已从较为单一的文物本体展示,转向更加多元的“文物+辅助展项”综合展示。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国际展览复杂性、博物馆学界新兴议题和办展目的更加多元等挑战与机遇。在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中国博物馆试图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化语言并构建阐释逻辑体系,形成具有可视化、交互式和光影艺术化设计特征的体验式设计,为博物馆遵循“体验经济”市场规律,满足观众体验消费需求,创新对外国际展览阐释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国际交流展览 体验式设计 阐释
下载PDF
历史文物的解读与信息主导型陈列的构建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敏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4-110,127-128,共7页
随着现代服务理念、现代媒体技术和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博物馆展览模式由传统的以实物为核心的艺术品陈列向信息主导型陈列转变。系统的、综合性的文物解读对于构建展览故事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q... 随着现代服务理念、现代媒体技术和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博物馆展览模式由传统的以实物为核心的艺术品陈列向信息主导型陈列转变。系统的、综合性的文物解读对于构建展览故事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金色记忆——中国出土14世纪前金器特展""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等文物专题展围绕打破原生遗迹单位的器物组合展开,以文物组合的形式传递信息,使专题性的文物展示得以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结合,同时注意将重点文物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点安排在展线的重要位置,起到调动观众观展情绪和控制展览节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 历史文物 文物组合 信息解读 实物主导型陈列 信息主导型陈列
原文传递
苏州博物馆学术型书画展览的剖析与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洁 杨艺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4-180,共7页
苏州博物馆自2012年至今打造了一系列以古代书画为主的极具本馆个性与特色的展览。这些展览是根据苏州的城市精神与气质,结合苏博书画藏品状况而量身定制。扎实的学术研究是做好书画展览的基础。苏博实行展览项目制,由展览组、图书研讨... 苏州博物馆自2012年至今打造了一系列以古代书画为主的极具本馆个性与特色的展览。这些展览是根据苏州的城市精神与气质,结合苏博书画藏品状况而量身定制。扎实的学术研究是做好书画展览的基础。苏博实行展览项目制,由展览组、图书研讨会组、宣传教育组、文创组、多媒体开发组形成策展团队,策展团队从内容落地、展品选择、形式设计、教育宣传等方面将展览目的和主题以观众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成功的展览要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要努力让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产生共鸣。好的书画展览要重视新媒体的宣传。要展教结合,配合展览设计与内容相关的观众教育活动、科普读物等;同时,要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展览,多层次的展览内容和多元化、多维度的手段能辅助观众更深入地参观、体验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书画展览 学术型展览 释展 博物馆新媒体 博物馆教育 苏州博物馆
原文传递
历史展示与文化阐释——美国历史住宅博物馆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守柔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2,共6页
美国的历史住宅博物馆主要是由曾作为居所的历史建筑改建而成的一类博物馆,也是历史建筑保护和展示的方式之一。博物馆通过复原室内历史场景,让观众体验和了解历史;以物质文化来解读历史,其展示内容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试图通过对历... 美国的历史住宅博物馆主要是由曾作为居所的历史建筑改建而成的一类博物馆,也是历史建筑保护和展示的方式之一。博物馆通过复原室内历史场景,让观众体验和了解历史;以物质文化来解读历史,其展示内容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试图通过对历史的表述来影响人们的观念。关于展示内容"真实性"的讨论,又涉及了博物馆实务与展览理念。同时,美国这些故居旧宅改建的博物馆对我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亦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住宅博物馆 美国博物馆 展览阐释
原文传递
理解与阐释:考古出土文物展的语境构建
20
作者 赵娜 《博物院》 2023年第5期12-19,共8页
与其他“博物馆物”相似,博物馆中的考古文物同样经历了从原生环境中抽离的“去语境化”过程,弱化了自我言说的能力,给观众造成理解障碍。只有为其重构脉络,再塑语境,才能促进理解的达成。诠释学语境论阐明了语境与理解的关系,为考古文... 与其他“博物馆物”相似,博物馆中的考古文物同样经历了从原生环境中抽离的“去语境化”过程,弱化了自我言说的能力,给观众造成理解障碍。只有为其重构脉络,再塑语境,才能促进理解的达成。诠释学语境论阐明了语境与理解的关系,为考古文物的语境化阐释提供了学理基础,将其贯彻于语境重构的全过程。即在考古学阐释阶段,通过关联文物感知和体验世界的多元语境,构建起全程、能动的物质意义网络,为展示环节的信息传播提供有力的语境支持;在展览阐释阶段,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维度的实践技巧完成考古文物的高语境转化,实现文物语境与观众语境的双重融合,最终促进观众理解的达成。这将是提高博物馆展览传播效果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考古文物 语境 语境化阐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