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作物古汉名训诂(一) 被引量:8
1
作者 高明乾 刘素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87-89,共3页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述有许多粮食作物名称,由于历史变迁,古今名称大都不一致,影响科学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本文选取了8种主要粮食作物,对其古汉名进行了考证,沟通古今,沟通中外,在拯救、继承与弘扬古文化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古汉名 训诂
下载PDF
元代新安理学从“唯朱是宗”到“和会朱陆”的转向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成群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2,共7页
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以宗朱为特征。他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陈栎、胡一桂、胡炳文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唯知株守朱学常常会产生流弊,使朱学流为训诂之学。以朱升、郑玉、赵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开... 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以宗朱为特征。他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陈栎、胡一桂、胡炳文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唯知株守朱学常常会产生流弊,使朱学流为训诂之学。以朱升、郑玉、赵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开始寻求突破,从而使新安理学出现了"和会朱陆"的转向。朱升以"尊德性"统摄"道问学",郑玉力倡朱陆之同,而赵则认为朱陆"早异晚同"。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和会朱陆"思想,其实就是想用陆氏"发明本心"的思路来纠正宗朱学者偏执于语言训诂的流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朱 流弊 训诂 和会 转向
下载PDF
浅析出土文献对经传训诂的重要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春艳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23-125,共3页
出土文献去古未远,记录了当时语言文字的真实面貌,它们所记载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字没有经过后人的传抄与窜改,在反映语言、文字的真实性方面优于传世文献。因此,出土文献一方面可以验证经传词义训诂的正确解释,为词义训诂提供可靠的证据;... 出土文献去古未远,记录了当时语言文字的真实面貌,它们所记载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字没有经过后人的传抄与窜改,在反映语言、文字的真实性方面优于传世文献。因此,出土文献一方面可以验证经传词义训诂的正确解释,为词义训诂提供可靠的证据;另一方面对于一向有争议的词义,也可以提供新的词义训诂起点,进而从众说纷纭的词义解释中求得一个正确的共识,起到匡谬正俗的作用,其意义远非一般的辞例推勘所能比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训诂 语言文字 传世文献 词义解释 真实性 辞例
下载PDF
海漆等几种植物的古汉名考证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凤产 高明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9-141,共3页
采用训诂学与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就古代文献中的海漆、红荆树、罗望子树、乌饭树的古汉名进行考证,在继承与传播古典植物学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关键词 植物 古汉名 考证
下载PDF
汉语史视角下的《淮南子》校释新证——立足于西汉前期字形、词义和字词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边田钢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65,共13页
《淮南子》中的部分校释问题存有争议或向无善解,而立足于西汉前期的汉语实际,常会有新的突破。部分校勘问题只有通过西汉前期的隶变字形才可以圆满地解释其形讹路径。在古籍校释中应进一步贯彻汉语史眼光,从西汉词义、字词关系的实际出... 《淮南子》中的部分校释问题存有争议或向无善解,而立足于西汉前期的汉语实际,常会有新的突破。部分校勘问题只有通过西汉前期的隶变字形才可以圆满地解释其形讹路径。在古籍校释中应进一步贯彻汉语史眼光,从西汉词义、字词关系的实际出发,才能更加理性地评价前人争议之是非,并得出更具说服力的新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史 《淮南子》 校勘 训诂 西汉前期 字词关系
原文传递
茄科植物古汉名训诂
6
作者 王凤产 刘素婷 高明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8-131,共4页
采用训诂学与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将收集到的白英、枸杞、曼陀罗、青杞、天仙子、龙葵、酸浆、苦蘵、刺天茄、红丝线等10种茄科植物古汉名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 茄科植物 古汉名 训诂
下载PDF
词典释义与训诂
7
作者 王光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5-47,共3页
词典释义是建立在传统训诂之上的更为严格、更为科学的训诂。在词义方面传统的训诂只能作为词典释义的“资料”,词典编著人必须要有凌驾的功力,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剔除其中似是而非乃至错误的东西。特别是要避免随文诠释、歧义严重、... 词典释义是建立在传统训诂之上的更为严格、更为科学的训诂。在词义方面传统的训诂只能作为词典释义的“资料”,词典编著人必须要有凌驾的功力,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剔除其中似是而非乃至错误的东西。特别是要避免随文诠释、歧义严重、信口雌黄、曲解附会等这些为传统训诂上常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典 释义 训诂
下载PDF
《左传》中与礼有关的“先”义考释
8
作者 郭超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163-168,共6页
《左传》中涉及"以乘韦先牛十二"等"先"的句式有四处,对此处"先"的理解,晋杜预《左传注》提出了"古者将献遗于人,必有以先之"的观点。针对杜预的这一说法,后世学者多无异议,且进行了相当的延伸... 《左传》中涉及"以乘韦先牛十二"等"先"的句式有四处,对此处"先"的理解,晋杜预《左传注》提出了"古者将献遗于人,必有以先之"的观点。针对杜预的这一说法,后世学者多无异议,且进行了相当的延伸,但实质上该认识却存在诸多疑点。综合《左传》中四处涉及"先"的记载,我们认为"先"的准确含义是一次献遗礼仪中礼物进呈的前后,即先呈上某物品,再呈上某物品。所以,"先"不能称为是一种礼仪,且先后礼物间不存在序引与正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杜预 “先” 训诂
下载PDF
粮食作物古汉名训诂(三) 被引量:7
9
作者 高明乾 刘素婷 +2 位作者 王凤产 刘坤 申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2,共3页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述有许多作物名称,由于历史变迁,称谓嬗变,缺乏系统研究与整理,影响科学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本文收集了60个具有地下根茎的作物古汉名并进行了考证,它们隶属于5科、6属、6种.该项研究沟通古今,沟通中外,可以促进我国作物...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述有许多作物名称,由于历史变迁,称谓嬗变,缺乏系统研究与整理,影响科学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本文收集了60个具有地下根茎的作物古汉名并进行了考证,它们隶属于5科、6属、6种.该项研究沟通古今,沟通中外,可以促进我国作物栽培史的研究,在拯救、继承与弘扬古文化方面具有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根茎类 古汉名 训诂
下载PDF
粮食作物古汉名训诂(二)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明乾 王凤产 +1 位作者 刘坤 刘素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5,共4页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述有许多粮食作物名称.由于历史变迁,称谓嬗变,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整理,影响了科学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本文收集了62个豆类作物的古汉名并进行了考证,它们隶属7属11个种.该项研究沟通古今、沟通中外,可以促进我国作物栽培...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述有许多粮食作物名称.由于历史变迁,称谓嬗变,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整理,影响了科学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本文收集了62个豆类作物的古汉名并进行了考证,它们隶属7属11个种.该项研究沟通古今、沟通中外,可以促进我国作物栽培史的研究,在拯救、继承与弘扬古文化方面具有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豆类 古汉名 训诂
下载PDF
读郝懿行《尔雅义疏》札记二则
11
作者 郭鹏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6-78,共3页
《尔雅》乃我国重要之训诂典籍,历来研究者多若星辰。郝懿行《尔雅义疏》,纠察前修,网罗未备,新意迭见,实《尔雅》之功臣。然智者千虑,容或有失;今不惮辞费,就其词义考释,略作辨正。
关键词 《尔雅》 训诂 词义 考释 辨正 札记 典籍 功臣 研究者
下载PDF
《尔雅》研究述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煜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百科性辞书性质的语文应用词典.自它问世以来,以迄于今,学者们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在古代,从两汉迄至明、清,研究<尔雅>的著作甚多,但都是围绕着词义的注释和考证,或是文...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百科性辞书性质的语文应用词典.自它问世以来,以迄于今,学者们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在古代,从两汉迄至明、清,研究<尔雅>的著作甚多,但都是围绕着词义的注释和考证,或是文字的校勘和辑佚,大抵不出训诂学之范围.自清末以后至现代,<尔雅>注疏、考释类的研究仍有余绪,且向着更细致、更深入的方面发展;但另一方面,现代学者开始多角度、多方位地从宏观理论上、从方法论上转向对<尔雅>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训诂学,而是扩展到了词汇学、辞书学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书研究 《尔雅》 训诂学 语文应用词典 词义 注释 考证
下载PDF
粮食作物古汉名训诂(四)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素婷 刘坤 高明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0-93,共4页
采用训诂学与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收集到的58个粮、油兼用作物的古汉名进行了考证,它们隶属于4科5属5种.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古汉名 训诂
下载PDF
基于“落英”论证的古文字词训释方法研究
14
作者 曹晓红 谢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22-125,共4页
"落英"争论至今未歇,各家论证之义未必让人认同,但其研究方法却不无可鉴之处。从"落英"词义论证得到一般古文字词训释方法的启示,以期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有所帮助:解释古文字词,从训诂学角度加以训释往往是... "落英"争论至今未歇,各家论证之义未必让人认同,但其研究方法却不无可鉴之处。从"落英"词义论证得到一般古文字词训释方法的启示,以期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有所帮助:解释古文字词,从训诂学角度加以训释往往是最重要的方法,传统的训诂学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训释;其次,组合搭配、文理、情理以及非文学角度也是训释古文字词不可或缺的论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英” 词义论证 古文字词训释
下载PDF
浅谈训诂学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功用
15
作者 王跟国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4-56,76,共4页
训诂学是以古汉语词义训释实践及其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有着许多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和词义演变;有助于深化现代汉语词汇语源的研究;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有... 训诂学是以古汉语词义训释实践及其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有着许多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和词义演变;有助于深化现代汉语词汇语源的研究;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有助于分析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现代汉语 词汇研究 功用
下载PDF
《广雅》释义方法探析
16
作者 胡继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5-139,共5页
《广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有声训和义训。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广雅》 训诂学 释义方法 研究
下载PDF
论正名思想与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孟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2,共6页
正名思想源自孔子,它立足语言文字名实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正反合'的整体规律。先秦时期,正名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语文解释,开启了声训、形训两大体式,为语言文字的理据探寻提供了基本的... 正名思想源自孔子,它立足语言文字名实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正反合'的整体规律。先秦时期,正名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语文解释,开启了声训、形训两大体式,为语言文字的理据探寻提供了基本的训诂形式,这是正题。到了汉代,正名聚焦于经学、小学领域,其鲜明的经学化倾向导致了训诂的随意性与名实混淆,走向了正名的异化,这是反题。汉末以许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纠正流弊,树立起训诂学的实学传统,实现了正名的复归,这是合题。秦汉'小学'是中国训诂学史的开端与底色,在正名思想的影响下,奠定了训诂学的民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训诂 经学化倾向 实学传统 民族特点
下载PDF
“鬼”字释读的效力与魅力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2-96,共5页
沈兼士因袭中国传统而又融入时代新变的"鬼"字解读兼具阐释的效力与魅力。《"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文厘定"鬼"字本指"类人异兽",经受住了时间检验;考虑到时代语境,此解读还蕴含着"打鬼... 沈兼士因袭中国传统而又融入时代新变的"鬼"字解读兼具阐释的效力与魅力。《"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文厘定"鬼"字本指"类人异兽",经受住了时间检验;考虑到时代语境,此解读还蕴含着"打鬼"的微言大义与言说智慧。追寻"鬼"字释读的脉络,兼及其未曾全面施行的新训诂学构想,可知沈兼士对传统训诂的改造已融入时空结合、古今对接与跨学科论证等新观念。这种根植于本土"解字"传统又兼取西学而有所损益的理念与实践,如同一座待采的富矿,对于今日方兴未艾的文化关键词研究不无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训诂学 关键词研究
下载PDF
国学文化热背景下训诂学作用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朝虹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21-124,共4页
当前国学文化热中存在许多误读误用现象。不少误读误用主要是脱离训诂解释的结果。训诂学本是国学基础,是解读国学的工具。只有摆正训诂学的位置,通过训诂的帮助,才能正确理解词义,读懂国学经典,并能准确恰当地运用史料和古词古训。
关键词 训诂学 国学文化 词语训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