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被引量:177
1
作者 周国华 贺艳华 +2 位作者 唐承丽 于涛 肖国珍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524,共10页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基础因子、新型因子与突变因子3类。各类因子对农村聚居的作用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村聚居特征的延续,新型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村聚居的转型,而突变因子的驱动作用则可能带来农村聚居的突变,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聚居演变的"三轮"驱动机制。3种驱动因素的作用形成了3条典型驱动路径,即基础因子作用下低速平稳的传统路径、新型因子作用下快速发展新型路径、突变因子作用下的突变性偶然路径。农村聚居演变的一般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等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聚落体系、聚居规模、聚居形态、聚居功能、聚居文化、聚居环境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聚居 演变态势 演变阶段 驱动机制 中国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阶段 被引量:74
2
作者 汤良杰 金之钧 +3 位作者 张明利 由福报 张兵山 骆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6-39,共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可分为三大裂陷—挤压旋回 :①震旦纪—早、中泥盆世旋回 ,分为震旦纪—早、中奥陶世裂陷阶段 (发育由震旦系—中奥陶统暗色碳酸盐岩和泥页岩构成的潜在烃源岩系 )和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挤压阶段 ;②晚泥盆世...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可分为三大裂陷—挤压旋回 :①震旦纪—早、中泥盆世旋回 ,分为震旦纪—早、中奥陶世裂陷阶段 (发育由震旦系—中奥陶统暗色碳酸盐岩和泥页岩构成的潜在烃源岩系 )和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挤压阶段 ;②晚泥盆世—三叠纪旋回 ,分为晚泥盆世—早二叠世裂陷阶段 (发育石炭纪台地—陆棚相暗色泥页岩和泥灰岩、灰岩构成的烃源岩系 )和晚二叠世—三叠纪挤压阶段 ;③侏罗纪—第四纪旋回 ,分为侏罗纪—白垩纪陆内裂陷阶段 (发育侏罗纪煤系烃源岩系 )和第三纪—第四纪挤压阶段。这三大裂陷—挤压旋回的挤压期是盆地中构造圈闭的形成时期 ,相应有三个油气成藏阶段 ,其中以侏罗纪—第四纪油气成藏阶段最为重要。认为在柴达木盆地北缘 ,北部断陷的侏罗系油气远景良好 ,3个大型反“S”型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其中冷湖—马海—南八仙构造带侏罗系保存良好 ,处于生油凹陷的有效供油带 ,构造完整 ,是最有利的聚油构造带 ;德令哈坳陷主要勘探目的层是石炭系和侏罗系 ,山前构造带与欧龙布鲁克—牦牛山凸起之间的沉陷地带是油气运移指向地带 ,应作为重点勘探目标。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可分为三大裂陷—挤压旋回 :①震旦纪—早、中泥盆世旋回 ,分为震旦纪—早、中奥陶世裂陷阶段 (发育由震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阶段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 被引量:76
3
作者 王国刚 刘彦随 王介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研究发现,根据各因素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可划分为内核推动力、外援拉动力和系统突变力3类驱动力。内核推动力对农村空心化的演进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内发性推动作用,而农村外援系统的拉动力是主导驱动力,系统突变力可能带来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突变,共同构成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三力"驱动机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后期波动稳定阶段和转型消退阶段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差异显著。提出宏观政策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与建设、综合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调控模式等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 驱动机制 演进阶段 调控策略
原文传递
Dynamic mechanism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evolution in China 被引量:69
4
作者 ZHOU Guohua HE Yanhua +3 位作者 TANG Chengli YU Tao XIAO Guozhen ZHONG T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513-524,共12页
This paper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nfrastructure, reg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urbani... This paper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nfrastructure, reg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land use refor- mation and innovation, rural household behavior conversion, macro-control policy factors, and so on. Based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ays and degree of effect on rural settlement evolution, these factors are classified into basic factors, new-type factors and mutation factors The drive of basic factors mainly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of rural settlements, the new-type factors mainly affect rural settlement transition, and the mutation factors may bring about sudden changes. All these factors constitute a "three-wheel"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shape three typical driver paths: slow smooth path under the basic factors, new path to rapid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type factors, and the sudden change path under the mutation factors. The paper also investigat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evolution in the aspects of settlement system, settlement scale, settlement morphology, settlement function, settlement culture, settlement environment, etc. The general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 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itial, transi- tional, developmental, and mature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ettlements evolution evolution stage dynamic mechanism China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特点 被引量:50
5
作者 戴俊生 曹代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5-460,共6页
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 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平岩层→纵弯背斜序列。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盆地南北两侧具相似性,而盆地中央呈东西差异。两个阶段是喜马拉雅早中期的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和晚期的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规律性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和岩石力学性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发育序列 演化阶段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下载PDF
产业集群形态演化阶段探讨 被引量:32
6
作者 秦夏明 董沛武 李汉铃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50-154,共5页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基于产业集群显现阶段的特征、机制与绩效表现等方面,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形态界定的多样性正是产业集群持续演化不同阶段的"快照"。本文根据复杂系统演化的分析思路,提出了产业集群演化的阶段...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基于产业集群显现阶段的特征、机制与绩效表现等方面,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形态界定的多样性正是产业集群持续演化不同阶段的"快照"。本文根据复杂系统演化的分析思路,提出了产业集群演化的阶段分析模型,揭示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四个阶段形态,并指出集群政策的核心在于促使产业集群自组织向更高级的阶段形态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形态演化 阶段
下载PDF
中国侏罗纪古气候分区与演变 被引量:49
7
作者 邓胜徽 卢远征 +5 位作者 赵怡 樊茹 王永栋 杨小菊 李鑫 孙柏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42,共37页
以古生物学和沉积学资料为主,结合地球化学和植物化石气孔器参数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侏罗纪的气候特征、气候分区及其演变过程。侏罗纪时期的气温明显比现代为高,但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经历了强烈的变化,可划分为早侏罗世早中期、晚期... 以古生物学和沉积学资料为主,结合地球化学和植物化石气孔器参数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侏罗纪的气候特征、气候分区及其演变过程。侏罗纪时期的气温明显比现代为高,但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经历了强烈的变化,可划分为早侏罗世早中期、晚期,中侏罗世早、晚期以及晚侏罗世等5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气候分区特征明显。其中,早侏罗世早中期(大致为埃唐日期—普林斯巴赫期)可划分为5个气候区,自北而南依次为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温凉气候区、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东南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区、西南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以及西藏—滇西热带海洋干旱气候区。其中,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范围最大,占据了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早侏罗世晚期(图阿尔期)总体升温并趋于干旱化,依然可以划分为5个气候区,但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由于南界的大幅度向北移而大为缩小,范围最广的是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中侏罗世早期(阿伦期—巴柔期)气温较早侏罗世晚期明显下降,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南界向南推移,基本恢复到了早侏罗世早中期的范围,东南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中侏罗世晚期(巴通期—卡洛维期)又复升温趋干,气候区界线再度北移,暖温带潮湿气候区范围再次大幅度缩小到燕辽及东北地区,热带-亚热带半潮湿-半干旱气候区范围扩大至整个华北与西北地区,南方则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晚侏罗世气温进一步升高,暖温带潮湿气候区退缩至东北一隅,除滇、藏热带海洋干旱气候区外,其他广大地区均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且多地出现荒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气候分区 演化阶段 中国
下载PDF
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功能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44
8
作者 罗成 蔡银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以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为实证,运用熵权法和复相关系数方法组合赋权构建耕地资源功能评价体系,量化分析2000—2012年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国民经济贡献、粮食安全保障、社会就业承载和生态安全维护等4项功能演变的时序特征及空间异质性... 以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为实证,运用熵权法和复相关系数方法组合赋权构建耕地资源功能评价体系,量化分析2000—2012年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国民经济贡献、粮食安全保障、社会就业承载和生态安全维护等4项功能演变的时序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1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耕地资源功能由以社会就业承载单一功能为主导向以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和粮食安全保障多功能协同发展演变,且2010年后耕地资源功能转型基本完成,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和粮食安全功能变化趋于稳定;2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的主导功能仍存在与其功能区定位相离趋势,耕地资源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并不突出,在耕地资源的4项功能中仅处于第3位,因此强化耕地资源的主导功能管理显得尤为重要;3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社会就业承载功能和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域分化增强,2012年社会就业承载功能变异系数高达0.92,而耕地资源在国民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护的功能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变异系数保持在0.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功能演变 阶段特征 空间异质 农产品主产区 湖北省
原文传递
柴达木震旦纪—三叠纪盆地演化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汤良杰 金之钧 +3 位作者 张明利 张兵山 由福报 骆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柴达木盆地震旦纪—三叠纪构造演化经历了2 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和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它们与祁连洋、赛什腾- 锡铁山洋、昆仑洋和阿尔金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其分划性时间... 柴达木盆地震旦纪—三叠纪构造演化经历了2 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和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它们与祁连洋、赛什腾- 锡铁山洋、昆仑洋和阿尔金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其分划性时间界面分别为800Ma、377 Ma 和208 Ma,时间跨度分别为423 Ma 和169 Ma。第一个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柴达木形成大陆裂谷盆地;寒武纪—中奥陶世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柴达木表现为克拉通内(伸展)盆地;晚奥陶世开始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柴达木形成克拉通内(挤压)盆地。第二个旋回表现为海西- 印支期与南昆仑洋有关的弧后拉张- 弧后造山事件,柴达木在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弧后裂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弧后前陆盆地。在两个开合旋回的末期,均发生大规模盆地反转作用,导致柴达木及邻区构造格局、海陆分布和沉积特征发生根本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构造旋回 盆地类型 柴达木盆地 震旦纪
下载PDF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30
10
作者 赵景波 黄春长 朱显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3-337,共5页
根据黄土高原古地理及气候演变、黄土地层年代学和侵蚀期与堆积期的资料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出现之前为红土高原,气候以温暖半湿润弱波动为特征,250×104 a 来的黄土高原可分3 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50×104... 根据黄土高原古地理及气候演变、黄土地层年代学和侵蚀期与堆积期的资料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出现之前为红土高原,气候以温暖半湿润弱波动为特征,250×104 a 来的黄土高原可分3 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50×104~140×104 a之间,为高原内部弱侵蚀循环期,气候冷暖振动幅度较小。第二阶段出现在140×104~0.4×104 a之间,侵蚀动力加强,为高原自然侵蚀加强时期,气候冷暖振动幅度较大;第三阶段出现在4 000 a 以来,为高原异常加速侵蚀外流期。未来200 a 黄土高原有向冷干发展的表现,这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不利的,但不会发生大的自然变化。通过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黄土高原的加速侵蚀向自然侵蚀或小于自然侵蚀的变化将会发生。可以预测,未来200 a的黄土高原仍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古地理 侵蚀历史 阶段划分 古气候
下载PDF
巴西桑托斯盆地卢拉油田成藏特征及对盐下勘探的启迪 被引量:37
11
作者 汪新伟 邬长武 +3 位作者 郭永强 孟庆强 张云霞 陶冶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3期61-69,共9页
巴西桑托斯盆地卢拉油田(原名图皮油田)盐下地层层序、热史、圈闭演化史等分析表明,卢拉油田的烃源岩为中裂谷层序与上裂谷层序的湖相页岩,储层则以坳陷层序的碳酸盐岩为主;圈闭类型为受尼欧克姆—巴雷姆期裂谷作用形成的地垒所控制的... 巴西桑托斯盆地卢拉油田(原名图皮油田)盐下地层层序、热史、圈闭演化史等分析表明,卢拉油田的烃源岩为中裂谷层序与上裂谷层序的湖相页岩,储层则以坳陷层序的碳酸盐岩为主;圈闭类型为受尼欧克姆—巴雷姆期裂谷作用形成的地垒所控制的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其形成演化经历了早白垩世尼欧克姆—巴雷姆的裂谷早期、裂谷中期、裂谷晚期、早阿普特的坳陷期、晚阿普特的蒸发岩发育期,以及早白垩世阿尔布以来的油藏圈闭充注期等6个演化阶段;其成藏特征表现为盐下深层晚期中等成熟成藏。认为广泛分布的厚层盐岩(约2000m)及其高热导率的功效极大地延缓了盐下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扩展了盐下勘探的深度范围;同时,地垒—地层型油气聚集带成为桑托斯盆地乃至整个巴西东部海上盆地盐下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演化阶段 盐下勘探 卢拉油田 桑托斯盆地
下载PDF
Hydrocarbon sources and stage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被引量:35
12
作者 LIANG Digang ZHANG Shuichang +1 位作者 ZHAO Mengjun WANG Fei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S1期62-70,共9页
Kuqa depression bears not only plenty ofnatural gas, but also a large amount of condensate and smallquantity of crude oil.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correlationbetween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terrestrial hydrocarbons... Kuqa depression bears not only plenty ofnatural gas, but also a large amount of condensate and smallquantity of crude oil.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correlationbetween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terrestrial hydrocarbonsource rock, this paper confirms that the natural gas in Kuqadepression belongs to coal-type gas and the main gas sourcerock is attributed to the middle to lower Jurassic coal seriesformation, while the main oil source rock is the upper Tri-assic lacustrine mudstone. The authors indicated that Kuqadepression was slowly subsided in Mesozoic, but rapidlywent down in Late Tertiary, which made the Jurassic andTriassic source rock suddenly deep-buried and rapidlyevolved to high and over-mature phase since 5 Ma. TheTriassic source rock is postponed to the Early Miocene dur-ing 23-12 Ma when entering the oil-generating peak, whilethe Jurassic is suspended to the latest 5 Ma, especially since2.5 Ma to the dry gas-generating period, which is one of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rock thermal evolution in Kuqadepress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two-stage trapping andlate gas trapping model in Kuqa depression 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mai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have differentsources. The oil reservoir is formed early while the gas res-ervoir is formed lately. During the early stage, it, mainly asoil, takes long distance lateral migration, while in the laterstage, it, mainly as gas, takes the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lsohas lateral migration. The trap formed in different time onthe south and north sides of the depression and evolved intoa distributional pattern with oil in the south part and gas inthe north, also oil on the outer ring and gas on the inner r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late trapping of the naturalgas in Kuqa depression is favorab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large gas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source coal-type gas buried history thermal evolution TRAPPING stage.
原文传递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主要阶段 被引量:28
13
作者 汤良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18-324,共7页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新生代3个一级构造旋回。这种旋回性主要与板缘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等板块构造运动体制有关。每个一级构造旋回一般是以拉张体制下的盆地形成开始,尔后转...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新生代3个一级构造旋回。这种旋回性主要与板缘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等板块构造运动体制有关。每个一级构造旋回一般是以拉张体制下的盆地形成开始,尔后转化为挤压体制下的盆地,最终以构造反转结束。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可进一步分为6个二级演化阶段,即震旦—奥陶纪克拉通内裂陷盆地发展阶段、志留—泥盆纪克拉通内挤压盆地演化阶段、石炭—二叠纪弧后裂陷盆地形成阶段、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发展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碰撞复活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碰撞后继盆地演化阶段,其划分标志是以盆地性质及其构造格局的重大转变为依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构造旋回 构造阶段 盆地类型
下载PDF
二氧化碳排放演变驱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陈劭锋 刘扬 +2 位作者 邹秀萍 苏利阳 汝醒君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8,共6页
通过IPAT方程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在技术进步驱动下,二氧化碳排放随着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依据该规律,可以将碳排放演化过程划分为... 通过IPAT方程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在技术进步驱动下,二氧化碳排放随着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依据该规律,可以将碳排放演化过程划分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以及碳排放总量稳定下降阶段等四个阶段。在不同演化阶段下,碳排放的主导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在碳排放强度高峰之前阶段,碳排放增长主要由碳密集型技术进步驱动,在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则主要由经济增长驱动,在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则主要由碳减排技术进步来驱动,进入碳排放总量的稳定下降阶段后,碳减排技术进步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演变 驱动力 阶段 IPAT方程 技术进步
下载PDF
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演变阶段 被引量:24
15
作者 樊自立 马英杰 王让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5,共6页
在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是绿洲化与沙漠化并存,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灌溉绿洲是通过人工水系(渠、库、井)、栽培植物和耕作土壤,逐步替代自然水系、自然植被和土壤形成的。沙漠化则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 在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是绿洲化与沙漠化并存,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灌溉绿洲是通过人工水系(渠、库、井)、栽培植物和耕作土壤,逐步替代自然水系、自然植被和土壤形成的。沙漠化则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地域分配,使河流中下游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而发展扩大。在受人类干扰很少的自然水系情况下,本区生态处自然平衡;在较强干扰下的半自然水系时,生态平衡失调;在强烈干扰的人工水系时期,河流上游生态改善,下游急剧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耕作土壤 栽培植物 灌溉 水系 生态环境 绿洲 西北干旱区 地下水位下降 历史时期
下载PDF
略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 被引量:29
16
作者 汤良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4-20,共7页
依据所处板块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学环境,提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泥盆纪和石炭—二叠纪两个完整的开合旋回。第一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形成大陆裂谷,寒武—奥陶纪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志留—泥盆纪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 依据所处板块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学环境,提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泥盆纪和石炭—二叠纪两个完整的开合旋回。第一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形成大陆裂谷,寒武—奥陶纪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志留—泥盆纪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时间跨度达400Ma以上。第二旋回表现为石炭—二叠纪弧后拉张—弧后造山事件,延续仅约1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开合旋回 构造阶段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汪正江 谢渊 +3 位作者 杨平 卓皆文 何江林 谢尚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95-1811,共17页
对古地理格架的重新认识和台缘礁滩相的识别是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对雪峰山西侧震旦系—早古生代的重点层系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研究表明,中上扬子海相盆地经历... 对古地理格架的重新认识和台缘礁滩相的识别是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对雪峰山西侧震旦系—早古生代的重点层系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研究表明,中上扬子海相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820~720Ma)、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架建设与初始碳酸盐台地(720~540Ma)、被动大陆边缘统一碳酸盐台地的形成与发展(540~490Ma)、淹没台地与前陆盆地充填(490~420Ma)4个大的演化阶段。除第一阶段因热演化程度过高(Ro>3%)外,后3个阶段在雪峰山西侧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油气地质条件:灯影期、清虚洞期和红花园期台边缘相带发育,陡山沱期、牛蹄塘期、五峰—龙马溪期发育区域性优质烃源岩,黔东世、武陵世和早志留世分别发育区域性厚层泥页岩、含膏岩系和沙泥岩封盖层,生储盖组合完整,油气地质条件优越。系列图件编制和重要认识的提出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勘探区块优选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地区 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 盆地演化阶段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部新构造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勇 陈正乐 +4 位作者 刘健 郑恩玖 王成 李胜祥 韩效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6-494,共9页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研究在该区铀矿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新构造基本特征的描述、擦痕和节理的统计分析、构造产物的ESR(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手段研究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探讨了其对铀矿形成和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研究在该区铀矿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新构造基本特征的描述、擦痕和节理的统计分析、构造产物的ESR(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手段研究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探讨了其对铀矿形成和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新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是区域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分为五期始新世晚期-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更新世至今。新构造活动与铀成矿作用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并控制了伊犁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展布,尤以东西向断裂对铀矿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与新构造作用东强西弱相对应,西部的成矿条件比东部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新构造 运动期次 ESR年龄
下载PDF
刚果扇盆地上中新世深水水道充填结构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新颖 于水 +2 位作者 陶维祥 胡孝林 郝立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深水水道作为深水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其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深水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及3D地震资料,对刚果扇盆地上中新世深水水道的内部充填期次、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出... 深水水道作为深水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其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深水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及3D地震资料,对刚果扇盆地上中新世深水水道的内部充填期次、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内的水道划分为多个不同级别层序格架内形成的水道单体和水道复合体,从而对切谷内部的水道期次和组成特征进行精细表述.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水道单体自下而上发育底部滞留、滑塌充填、侵蚀水道、加积水道、天然堤和废弃水道6种沉积微相类型,整体表现为流体能量逐步降低的过程;三级水道复合体形成于复杂的多期侵蚀-充填过程,受到海平面变化、坡度及重力流流变学特征的影响,纵向演化可划分为初始侵蚀、初始充填、加积充填、后期充填和水道废弃5个阶段,各阶段切谷内充填结构和水道平面展布特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 刚果扇 上中新世 充填期次 充填结构 演化阶段 沉积学 油气
原文传递
1959—2008年广西西江流域洪涝气候特征 被引量:23
20
作者 何慧 陆虹 欧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3期134-138,共5页
利用1959—2008年西江流域气象测站降水资料、西江干流及其支流年最高水位资料,建立逐年洪涝发生站次序列,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江干流发生洪涝的频率比各支流大,各支流的中下游发生洪涝频率比上游大;西江流域洪涝... 利用1959—2008年西江流域气象测站降水资料、西江干流及其支流年最高水位资料,建立逐年洪涝发生站次序列,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江干流发生洪涝的频率比各支流大,各支流的中下游发生洪涝频率比上游大;西江流域洪涝的发生站次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特征,主要突变发生在1967年和1993年;近16a洪涝发生频率显著偏多,流域性大洪涝基本集中在这一时期。了解西江流域洪涝变化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洪涝灾害评估和预测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时空特征 演变规律 阶段性 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