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组成与结构 被引量:213
1
作者 祝燕 赵谷风 +8 位作者 张俪文 沈国春 米湘成 任海保 于明坚 陈建华 陈声文 方腾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2-273,共12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世界上主要植被类型之一,集中分布于我国,其中以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为了更好地研究常绿阔叶林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理,按照CTFS(Centre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的标准,于2004年11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世界上主要植被类型之一,集中分布于我国,其中以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为了更好地研究常绿阔叶林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理,按照CTFS(Centre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的标准,于2004年11月~2005年9月在浙江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常绿阔叶林24hm^2永久样地。该文对样地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统计,初步分析了古田山森林样地(Gutianshan(GTS)forest plot)的群落组成与空间结构。群落的区系类型以热带成分比较多,在属的水平上53个是热带分布,44个是温带分布。共有159种,隶属于49科103属,总计140700株,以常绿树种为主(91个物种,占总优势度的90.6%,重要值为85.6%,占样地总个体数的85.9%);样地群落有明显的优势物种和大量稀有种(Rare species,每hm^2个体数小于1)。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群落中占有主要优势;稀有种占总物种数的37.1%(59/159);具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的相关特征,较好地代表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由林冠层(63个种)、亚乔木层(70个种)和灌木层(26个种)组成。样地所有木本植物物种总径级分布呈倒“J”形,群落更新良好。几个优势种空间分布随着径级增大,聚集程度降低;并且它们的分布表现出与生境紧密关联,不同的物种表现出对生境不同的偏好。该文最后系统地比较了大样地方法与传统取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古田山 区系分析 物种组成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藤本植物的适应生态学I.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77
2
作者 蔡永立 宋永昌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98,T003,T004,共11页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浙江天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的 10属 11种木质藤本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因子分析 ,结果表明 :藤本植物叶片结构在不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同种藤本的不同植物体的叶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除受遗传因...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浙江天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的 10属 11种木质藤本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因子分析 ,结果表明 :藤本植物叶片结构在不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同种藤本的不同植物体的叶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除受遗传因子控制外 ,环境因子 (主要为光照和水分 )也有重要作用 ;攀援方式对藤本叶片特征有一定影响 ,但未表现出规律性。尽管叶片的基本结构仍属中生类型 ,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趋异适应 ,根据叶片适应特征的差异 ,11种藤本植物可分为 3种类型 ,即偏旱生或阳生叶类型 (包括薜荔 (Ficus pumila)、珍珠莲 (Ficussarmentosa var. henry)和藤构 (Broussonetia kaempferi) ) ,偏阴生叶类型 (羊角藤 (Morinda umbellata)和昆明鸡血藤(Millettia reticulata) )和中生叶类型 (广东蛇葡萄 (Ampelopsis cantoniensis)、中华常春藤 (H 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短梗南蛇藤 (Celastrus rosthonianus)、暗色菝葜 (Smilax lanceiofolia var.opaca)、薯莨 (Dioscorea cirrhosa)和香港黄檀 (Dalbergia millettii) )。藤本叶片的各部分结构特征对生境条件的适应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同步变化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可塑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童森林公园 常绿阔叶林 藤本植物 叶片解剖特征 适应生态学
下载PDF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常见种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32
3
作者 高三平 李俊祥 +2 位作者 徐明策 陈熙 戴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47-952,共6页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5个演替阶段的13个种类24个植物个体叶片的N、P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表明:(1)各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的N、P含量变异较大,N含量的值在6.49~14.69mgg^-1之间,P含量的值在0.66~1.13mgg^-1之间,叶片的N∶P值在7.45~16.38之间;...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5个演替阶段的13个种类24个植物个体叶片的N、P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表明:(1)各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的N、P含量变异较大,N含量的值在6.49~14.69mgg^-1之间,P含量的值在0.66~1.13mgg^-1之间,叶片的N∶P值在7.45~16.38之间;总体平均值N为9.43mgg^-1,P为0.86mgg^-1,N∶P为11.17;(2)演替后期的叶片N含量和N∶P比高于演替前期,叶片N含量的变化趋势与N∶P比的变化趋势协同性较好,N∶P的变化趋势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变化特征;(3)叶片N∶P可以作为植物和演替阶段的限制性营养元素的指标,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生长基本上均是受N而不是受P的限制;演替各阶段绝大多数物种新生叶的N∶P都小于成熟的营养叶的N∶P,两者均受N元素的限制,且氮素对新叶的限制性更强,表明新叶容易缺乏氮素而发育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演替阶段 叶片N:P化学计量学 限制性营养元素
下载PDF
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7
4
作者 阎恩荣 王希华 周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2,共10页
土壤氮磷养分对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可通过植被的N:P化学计量特征来反映。该研究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为对象,将N:P作为诊断指标,揭示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的N:P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限制作用。结果显示:1)物种水平的N:P大小不一... 土壤氮磷养分对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可通过植被的N:P化学计量特征来反映。该研究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为对象,将N:P作为诊断指标,揭示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的N:P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限制作用。结果显示:1)物种水平的N:P大小不一,但演替系列总体的变化特征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2)在群落水平上,次生演替初期的灌草丛N:P极小(7.38),远远低于14,当演替进入灌丛阶段,N:P显著增高到19.96,在进入演替中期的针叶林(14.29)和针阔混交林(14.21)时,N:P显著下降到14~16之间,演替中后期的木荷(Schimasuperba)群落(18.77)和栲树(Castanopsisfargesii)群落(20.13)的N:P发生了显著的升高过程。根据以往对N:P临界值的确定,可以认为,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初期的植物群落生产力主要受到氮素的限制作用;演替中期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主要受氮磷的共同限制,但以氮素的限制作用更为强烈;演替中后期植物群落主要受到土壤磷素的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养分限制 常绿阔叶林 次生演替 天童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乔木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 被引量:124
5
作者 吴统贵 陈步峰 +3 位作者 肖以华 潘勇军 陈勇 萧江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3,共6页
以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类型优势乔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所有研究个体叶片C、N、P含量范围分别为434–537、6.8–23.0和0.56–2.10mg·g–1,C:N、C:P和N:... 以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类型优势乔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所有研究个体叶片C、N、P含量范围分别为434–537、6.8–23.0和0.56–2.10mg·g–1,C:N、C:P和N:P的分布区间分别为21.22–70.74、227.14–844.64和5.26–20.91,且N与P之间、C:N与C:P之间具有较好的协同性。3种森林类型中,针叶林乔木叶片C含量最大,加权平均值为(517.85±35.96)mg·g–1,其次是针阔混交林((509.47±19.38)mg·g–1),常绿阔叶林最小((481.59±18.35)mg·g–1);针叶林乔木叶片N含量((12.20±5.65)mg·g–1)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11.50±4.24)mg·g–1),针阔混交林((10.51±5.22)mg·g–1)最小;各森林类型乔木叶片P含量大小顺序与C含量完全相反,为常绿阔叶林((1.31±0.48)mg·g–1)>针阔混交林((0.96±0.61)mg·g–1)>针叶林((0.77±0.40)mg·g–1)。针阔混交林乔木叶片C:N(51.35±13.65)最大,针叶林(47.40±15.85)其次,常绿阔叶林(45.59±14.70)最小;各森林类型乔木叶片C:P和N:P大小顺序相同,均为针叶林(727.47±231.52、15.71±3.76)>针阔混交林(553.01±152.32、10.93±1.89)>常绿阔叶林(412.19±200.91、9.46±4.28)。同时根据乔木叶片N:P还发现,少数阔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林生产力受到N素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珠江三角洲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峨眉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研究 被引量:75
6
作者 杨一川 庄平 黎系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5-120,共16页
峨眉栲、华木荷群落是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主要代表类型。本文从群落分布区域自然环境、群落植物组成特点、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以及主要种群的结构及动态趋势等方面对该群落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并将其与我国部分同类... 峨眉栲、华木荷群落是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主要代表类型。本文从群落分布区域自然环境、群落植物组成特点、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以及主要种群的结构及动态趋势等方面对该群落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并将其与我国部分同类或类似群落作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阐明了该群落的性质、特征和演变趋势。1.尽管该群落分布于我国中亚热带,但区域性环境独特,使该群落保存了较强的热带残遗性和亚热带雨林特征。2.样地调查统计有维管植物61科116属171种,区系组成复杂,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类型居多,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3.群落外貌是由中小型叶、革质与厚革叶、单叶的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群落垂直结构较复杂,地上成层较明显,优势种显著。4.主要种群及其苗木的分布格局多呈集群分布,体现出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种群个体的水平空间配置及分布特点。5.群落主要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处于增长和相对稳定状态,各年龄级的分布具有较高的生态结构水平,但仍存在种间竞争替代现象,表明群落尚处于进展演替阶段。6.各样地间种类相似性较高,群落内种类分布相对一致。乔水种间联结性具有一定规律,反映了环境梯度变化和群落种类分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常绿阔叶林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浙江天童20ha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85
7
作者 杨庆松 马遵平 +10 位作者 谢玉彬 张志国 王樟华 刘何铭 李萍 张娜 王达力 杨海波 方晓峰 阎恩荣 王希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5-223,共9页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的典型植被,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是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作者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20ha的样地,并完成了第一次群落学特征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胸径≥1cm的木...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的典型植被,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是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作者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20ha的样地,并完成了第一次群落学特征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152种94,603株,隶属51科94属。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科依次是山茶科、樟科和壳斗科。属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52.1%,温带区系成分占42.6%。常绿物种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占总重要值的80.3%。重要值最大的3个种依次是细枝柃(Eurya loquaiana)、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iaris);稀有种共计55种,占总物种数的36.2%。木本植物整体径级结构呈逆"J"字型。萌枝分枝情况表明,常绿物种的萌、分枝能力强于落叶物种。此结果表明天童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成熟稳定,更新良好,反映了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天童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动态样地
原文传递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乔木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82
8
作者 简敏菲 刘琪 +1 位作者 朱笃 游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2-680,共9页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原生的典型常绿阔叶林,且已形成不同的优势群落,目前尚不清楚群落乔木层中优势物种之间的作用关系。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九连山常绿阔...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原生的典型常绿阔叶林,且已形成不同的优势群落,目前尚不清楚群落乔木层中优势物种之间的作用关系。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重要值较高的28个优势种群、378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研究。方差分析表明:28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的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较稳定的顶极阶段。不同检验结果表明:χ2检验结果有140个种对呈正相关,238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588;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有104个种对呈正相关,274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380;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144个种对呈正相关,234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615;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方法相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378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群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物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各群落正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根据28个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可将它们划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大生态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常绿阔叶林 种间关联 方差比率 2×2联列表 相关检验
下载PDF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被引量:66
9
作者 宋永昌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5-448,共14页
植被分类是植被生态学研究中最复杂、充满着争论的问题之一 ,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能为植被学家共同接受的、统一的分类系统。常绿阔叶林的复杂性仅次于热带雨林 ,加之在人类长期干扰下 ,变化极大 ,过渡性群落极多 ,更增加了分类的困难。... 植被分类是植被生态学研究中最复杂、充满着争论的问题之一 ,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能为植被学家共同接受的、统一的分类系统。常绿阔叶林的复杂性仅次于热带雨林 ,加之在人类长期干扰下 ,变化极大 ,过渡性群落极多 ,更增加了分类的困难。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2 0世纪 5 0年代学习苏俄学派 ,6 0年代初引进威斯康星学派的“重要值”概念 ,在研究云南滇青冈 (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林时也曾试用过法瑞学派的理论和方法。 80年代《中国植被》(1980 )一书的作者们提出 ,对于“南方某些类型”在“群系 (Formation)”和“群丛 (Associa tion)”划分时应采用“标志种 (Diagnosticspecies)”的原则 ,当时由于资料所限 ,这一原则并未得到贯彻。本文在总结以往分类方案的基础上 ,根据高级单位以生态外貌、中级单位以优势度类型、低级单位以特征种组的分类原则 ,构建了从“群丛”、“群系”、“群系组”到“植被亚型”和“植被型”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系统。将中国常绿阔叶林划分出 3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组和 5 3个群系。这些群系大都占据一定的地理区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被分类 中国 群系 植被生态学
下载PDF
天童常绿阔叶林五个演替阶段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 被引量:61
10
作者 易兰 由文辉 宋永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6-473,共8页
为探讨森林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土壤动物群落随植被演替而发生的变化 ,于 2 0 0 3年冬季 ,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 5个演替阶段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 ,按代表不同分解阶段的新鲜凋落物层、腐叶层和腐殖土层进行了调查研... 为探讨森林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土壤动物群落随植被演替而发生的变化 ,于 2 0 0 3年冬季 ,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 5个演替阶段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 ,按代表不同分解阶段的新鲜凋落物层、腐叶层和腐殖土层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 13381只 ,分别隶属于 2门 8纲 2 0目。优势类群为蜱螨目 (Arcarina)和弹尾目 (Collem bola) ,二者共占总数的 94 .2 4 % ,A/ C为 7.6 6 ;常见类群为双翅目 (Diptera)。研究结果表明 :(1)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有别于真土层的垂直分布 ,类群数和个体数总体表现为向下递增的趋势。共有 19类、5 9.0 3%的土壤动物分布在底部腐殖土层 ,仅 8类、5 .35 %的土壤动物分布在新鲜凋落物层 ,其余共 8类分布在中间腐叶层。而且 ,不同类群在各演替阶段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 )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随植物群落的演替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个体总数和类群总数在演替顶极阶段最高 ,其次为中期阶段 ,演替初期最低。但是 ,在目这一分类等级上 ,各演替阶段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类群基本一致 ,均为蜱螨目、弹尾目、双翅目和鳞翅目 (L epidoptera) ;(3)相似性分析表明 ,演替中期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与顶极阶段最为相似 ;但它们的Shann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童常绿阔叶林 演替阶段 凋落物 土壤动物群落 结构特征
下载PDF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光环境特征比较 被引量:62
11
作者 丁圣彦 卢训令 李昊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862-2867,共6页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典型植被类型,根据野外踏查和固定样地调查发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发育着常绿阔叶林一个完整的演替系列,包含着6个不同演替阶段。应用W inScanopy For C anopy A na lys is软件对研究区内不同演替阶段群...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典型植被类型,根据野外踏查和固定样地调查发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发育着常绿阔叶林一个完整的演替系列,包含着6个不同演替阶段。应用W inScanopy For C anopy A na lys is软件对研究区内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冠层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群落冠层和林下的光环境特征指标:PPFD(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和相关的冠层结构形态学指标G ap fraction(空隙度)、LA I(叶面积指数)、M LA(平均叶倾角),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比较,得到的基本规律大致是林冠层的光合有效光量子通量密度随演替逐渐降低,林冠下面的光合有效光量子通量密度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变化更为明显。马尾松林的林冠空隙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的群落,总的趋势是随群落演替的进展而降低。叶面积指数随演替的进展而呈增加趋势。平均叶倾角随演替的进展先增大而后减小。这些结果反映了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由于不同树种树冠形态学结构的差异和微环境的不同,形成了特定群落内的特定光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 光环境特征 Winscanopy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子库研究 被引量:50
12
作者 彭军 李旭光 +1 位作者 董鸣 刘玉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9-214,共6页
对重庆四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海拔、不同类型、不同土层的种子库中种子种类、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库中种子种类和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2)低海拔的种子库生态优势度最高,高海拔次之,中等海拔最低。生... 对重庆四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海拔、不同类型、不同土层的种子库中种子种类、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库中种子种类和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2)低海拔的种子库生态优势度最高,高海拔次之,中等海拔最低。生态优势度高的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都低;3)种子密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4)山脊林窗种子库数量和种数最少,但损耗率最低.萌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面山 重庆 常绿阔叶林 种子库
下载PDF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61
13
作者 宋学贵 胡庭兴 +1 位作者 鲜骏仁 肖春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34-1240,共7页
通过原位进行低氮(LN,50kgN.hm-.2a-1)、中氮(MN,100kgN.hm-.2a-1)和高氮(HN,150kgN.hm-.2a-1)处理,研究了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森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在垂直... 通过原位进行低氮(LN,50kgN.hm-.2a-1)、中氮(MN,100kgN.hm-.2a-1)和高氮(HN,150kgN.hm-.2a-1)处理,研究了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森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在垂直分布上均表现为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各种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土壤酶活性还因取样时间和土层不同而异。其中,0~10cm和10~20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峰均出现在秋季(92d);0~10cm土层中脲酶活性高峰出现在秋季,而10~20cm土层中脲酶活性高峰出现在冬季(183d);0~10cm和10~20cm土层中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高峰则出现在翌年春季(274d);0~10cm土层中蔗糖酶活性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和翌年春季;而10~20cm土层中蔗糖酶活性只有一个高峰,出现在翌年春季。总体上,常绿阔叶林中不同土壤酶活性对N沉降的响应有所差异。其中,N沉降降低了常绿阔叶林土壤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不同浓度N处理间酶活性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其变化的规律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常绿阔叶林 氮沉降 川南
下载PDF
百山祖北坡中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被引量:56
14
作者 徐敏 骆争荣 +2 位作者 于明坚 丁炳扬 吴友贵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0-457,共8页
在浙江庆元县百山祖北坡常绿阔叶林群落内,设置面积为5 hm2的固定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划分样地并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研究表明:①群落内物种丰富,区系复杂,仅含1种的科、属多,常绿树种短尾柯、... 在浙江庆元县百山祖北坡常绿阔叶林群落内,设置面积为5 hm2的固定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划分样地并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研究表明:①群落内物种丰富,区系复杂,仅含1种的科、属多,常绿树种短尾柯、多脉青冈为建群种,故可称为短尾柯-多脉青冈群落;②从物种的地理分布区类型看,该群落具一定的热带性质,但温带成分仍占较大比例,反映出中亚热带北部亚地带中山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属性;③从物种多样性看,稀有种丰富,优势种亦十分明显,但多度分布不均;④群落幼苗储备量大,更新良好,但由于竞争激烈,加之台风等自然因素的干扰,胸径超大个体稀少;直径频度呈指数分布,反映出立木在垂直空间上连续分布,且该群落处于演替的成熟阶段;⑤群落层次结构比较复杂,分层不明显:几个优势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乔木亚层,一定程度上减少竞争;乔木上层树冠不连续,下层连续郁闭度较高;灌木层密度大,物种丰富,是群落幼苗库;草本层比较稀疏但物种丰富,以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为主;藤本植物多样,草质木质均有,但大型个体稀少,层间附生植物主要是石韦、瓦韦、膜蕨和一些兰科植物,显示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百山祖
下载PDF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退化群落的凋落物特征及与土壤养分动态的关系 被引量:56
15
作者 阎恩荣 王希华 周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共12页
该研究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及退化群落的凋落物特征为内容,探讨了养分归还和土壤养分动态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常绿阔叶林退化显著降低了凋落物的年凋落量,从成熟常绿阔叶林的13.03Mg.hm-2下降到灌丛的6.38Mg.hm-2。2)凋落物氮含量... 该研究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及退化群落的凋落物特征为内容,探讨了养分归还和土壤养分动态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常绿阔叶林退化显著降低了凋落物的年凋落量,从成熟常绿阔叶林的13.03Mg.hm-2下降到灌丛的6.38Mg.hm-2。2)凋落物氮含量在成熟群落至灌丛阶段下降显著,而磷含量无明显递减规律;氮磷归还量均随常绿阔叶林退化显著下降。3)凋落物特征(年均值)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氮磷含量与凋落物凋落量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氮含量与凋落物氮含量间无显著线性关系,而与氮归还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土壤总磷含量与凋落物磷含量和磷归还量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磷含量:p<0.01;磷归还量:p<0.001);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凋落物各特征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氮素硝化速率与凋落物凋落量和氮归还量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凋落物凋落量:p<0.01;氮归还量:p<0.005),而与凋落物氮含量无显著线性关系,与之相比,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与凋落物特征间均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可以认为,在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植物在养分归还特征上的差异,导致了养分归还量的下降,从而使土壤养分库的物质来源减少,但是,群落结构简化而导致的非生物要素的改变,对控制土壤生物过程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特征 土壤养分 常绿阔叶林 天童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动态 被引量:49
16
作者 赵谷风 蔡延(马奔) +2 位作者 罗媛媛 李铭红 于明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286-3295,共10页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结果表明,在2a的分解过程中,各凋落物元素的年均释放率为C 27.91%~44.06%,N 30.77%~39.58%,P 33.33%~42.86%,K 42.31%~48.19%,Ca 18.67%~36.22%,Mg 35.71%~4...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结果表明,在2a的分解过程中,各凋落物元素的年均释放率为C 27.91%~44.06%,N 30.77%~39.58%,P 33.33%~42.86%,K 42.31%~48.19%,Ca 18.67%~36.22%,Mg 35.71%~47.22%,Mn 25.00%~37.50%,Cu 3.80%~16.21%,Zn -17.52%~26.60%.K和Mg流动性较大,Zn、Cu和Ca相对稳定,P、Zn、Cu、Ca、N和Mn在分解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累积.干物质残留量与N、Ca、Mn、Cu和Zn的残留率呈负相关,与C、K和Mg呈正相关.C、N主要以线性衰减方式释放,P和Mg主要以复合函数方式释放,K主要以对数方式释放,Ca、Mn、Cu和Zn残留率具有3种以上的最优模型.Cu、Zn、Ca和Mn对干物质的分解有促进作用.C:N比是预示分解速率的最理想指标.枯叶中C:N比对于N固持和矿化的分界值在20:1左右,C:P比对于P的净矿化的临界值在600: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青冈 凋落物 分解 养分 C:N比 C:P比
下载PDF
毛竹种群向常绿阔叶林扩张的细根策略 被引量:56
17
作者 刘骏 杨清培 +4 位作者 宋庆妮 余定坤 杨光耀 祁红艳 施建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0-238,共9页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种群向常绿阔叶林扩张的根系策略,该文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法,在江西大岗山选取毛竹林与阔叶林的交错区——竹阔界面(bamboo-broad-leaved forest interface),并垂直于界面连续设置毛竹林、毛竹与...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种群向常绿阔叶林扩张的根系策略,该文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法,在江西大岗山选取毛竹林与阔叶林的交错区——竹阔界面(bamboo-broad-leaved forest interface),并垂直于界面连续设置毛竹林、毛竹与阔叶树的混交林(以下简称为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样地,比较分析其细根的空间分布格局、比根长、根长密度、生长速率和周转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毛竹林细根生物量(1201.60g·m–2)>竹阔混交林(601.18g·m–2)>常绿阔叶林(204.88g·m–2);在毛竹与阔叶树竞争的混交林中,毛竹细根分布趋向于上层土壤(与毛竹林细根相比),且其比根长也显著增加,平均增幅高达123.42%,总根长密度比阔叶树大2.1倍;同时,毛竹细根生长速率和周转率均高于阔叶树。这些结果说明毛竹可通过广布、精准、灵活、快速等细根竞争策略,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实现种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岗山 常绿阔叶林 毛竹种群扩张 细根策略
原文传递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何永涛 李贵才 +1 位作者 曹敏 唐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399-1404,共6页
对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林内优势树种在林窗阶段不占优势,其在林窗内的重要值显著低于成熟林分;林窗内外的乔木幼苗在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林窗内的幼苗多样性(H=2.73,D=0.89)高于林冠下(H=2.25,D=0.... 对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林内优势树种在林窗阶段不占优势,其在林窗内的重要值显著低于成熟林分;林窗内外的乔木幼苗在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林窗内的幼苗多样性(H=2.73,D=0.89)高于林冠下(H=2.25,D=0.82),二者的Jaccard相似系数只有0.6,许多树种的幼苗只出现在林窗内;林窗内的乔木幼苗密度(38636株·hm^(-2))远远高于林冠下(17 323株·hm^(-2))林窗内和林冠下的乔木幼苗(H≤50cm)均以高度为11~20cm幼苗的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林窗内高度超过20 cm的幼苗比例明显高于林冠下;林窗大小对乔木幼苗更新有重要影响,不同树种的幼苗密度高峰出现在不同大小级别的林窗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更新 幼苗 常绿阔叶林 哀牢山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的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混交度 被引量:54
19
作者 汤孟平 周国模 +2 位作者 陈永刚 赵明水 何一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共5页
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设置大小为100m×100m的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的三维坐标;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混交度MV,并对MV和传统混交度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V通过Voronoi图的相邻多边形确定... 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设置大小为100m×100m的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的三维坐标;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混交度MV,并对MV和传统混交度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V通过Voronoi图的相邻多边形确定对象木的最近邻木,比M能更准确地描述种间相互隔离关系;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单株树木的混交度M和MV均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大;群落平均混交度-M=0.7207,-MV=0.7431,表明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隔离程度较高;群落优势种群的平均混交度低于非优势种群,常绿种群的平均混交度低于非常绿种群,其原因是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既是优势种群,又是常绿种群,且它们具有聚集繁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种群 混交度 VORONOI图 天目山
下载PDF
植被群落演替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52
20
作者 彭舜磊 由文辉 沈会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8-84,共7页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重要参数,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反应敏感。为了揭示植被演替对土壤剖面上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了天童林区155a植物群落演替序列60cm深土壤剖面上的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演替...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重要参数,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反应敏感。为了揭示植被演替对土壤剖面上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了天童林区155a植物群落演替序列60cm深土壤剖面上的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降低,在0~20cm土层内,各演替阶段饱和导水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60cm土层内饱和导水率的平均值从裸地、石栎+檵木灌丛、马尾松林、木荷+马尾松林、木荷林到栲树林升高极为显著,植物群落演替到灌丛阶段,平均饱和导水率已与裸地存在显著差异,演替到栲树顶极群落达到最高3.28mm/min;土壤体积质量、非毛管孔隙度和粉粒含量为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子;土壤有机质随演替进展而增加,与饱和导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演替能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天童常绿阔叶林区土壤高的饱和导水率是坡面径流少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物理性质 常绿阔叶林 演替序列 饱和导水率 坡面径流 有机质 土壤大孔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