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事件沉积对印支运动Ⅰ幕的指示 被引量:44
1
作者 陈安清 陈洪德 +4 位作者 侯明才 楼章华 徐胜林 李洁 苏中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81-1690,共10页
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Ⅰ幕在华北板块东部明显地表现为中、上三叠统间的不整合,而西部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系内部一般为连续沉积,使得印支运动Ⅰ幕难以识别。本文通过观察延长组的钻井岩芯,分析了湖底扇、震积岩、凝灰岩和油页岩等事件... 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Ⅰ幕在华北板块东部明显地表现为中、上三叠统间的不整合,而西部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系内部一般为连续沉积,使得印支运动Ⅰ幕难以识别。本文通过观察延长组的钻井岩芯,分析了湖底扇、震积岩、凝灰岩和油页岩等事件沉积体的发育特征及时间序列,显示出它们发育的高潮期皆为长7油层组沉积初期,时间上与印支运动Ⅰ幕相耦合,是鄂尔多斯盆地印支运动Ⅰ幕的重要标志,暗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的界线可能大致相当于长7与长8油层组间的界线;平面分布上,都具有从西南部向东北部减少减弱的特点,表明这些事件沉积主要是印支期的秦岭造山作用的沉积响应。事件沉积的成因联系和Dickinson三角图解表明,印支期的秦岭碰撞造山过程导致了鄂尔多斯盆地发生前所未有的变格,盆地的成因动力主要来自古特提斯洋关闭过程中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间的碰撞缝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 事件沉积 延长组 中—晚三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北宋年间的古海啸记录及其潜在触发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喻鸣 王玉琨 +3 位作者 李琳琳 许阳 陈晓宏 张培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690-2708,共19页
鉴识南海北部历史上大规模海啸灾害事件及其指示特征与影响区域,对沿海地区海啸灾害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南海北部古海啸灾害研究多集中于沿海陆地或海岛上零星保存的事件沉积物,而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不易受后期改造... 鉴识南海北部历史上大规模海啸灾害事件及其指示特征与影响区域,对沿海地区海啸灾害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南海北部古海啸灾害研究多集中于沿海陆地或海岛上零星保存的事件沉积物,而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不易受后期改造破坏的浅海沉积物关注很少.本文以汕头海门镇和惠州三门岛外海B01和D02钻孔的浅海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地球化学指标、沉积环境和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年代测定等,分别在B01和D02岩芯的195~228和72~105 cm深度鉴别出“海啸事件沉积层”.两个岩芯的事件层有着相似的形成年龄,介于1048~1108年的北宋年间.该层平均粒径较上下层位显著增加,显示为正粒序单层沉积结构、未见平行或交错纹层.层内贝壳碎屑丰富、“新老”共存,其沉积物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明显不同于上下层位,且在界面附近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或元素比值呈现突变规律.综合南海内部及其周缘同期海啸或疑似海啸记录与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南海北部上千公里沿岸一带可能发生了与菲律宾、西沙和南沙群岛近于同期的海洋巨灾事件.如此空间规模的极端灾害很可能代表了北宋年间的超级海啸事件,其触发机制应主要受控于该时期马尼拉俯冲带M_(w)>8.0的超强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沉积物 AMS^(14)C定年 地球化学指标 北宋年间 超级海啸事件 南海北部陆架
原文传递
燕山中元古代裂谷早期同沉积断裂活动及其对事件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和政军 宋天锐 +3 位作者 丁孝忠 张巧大 孟祥化 葛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83-91,共9页
在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 ,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 ,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的展布 ,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的古构造活动主要以 4种方式影响盆地的充填 ,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 ,轴部强烈拗... 在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 ,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 ,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的展布 ,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的古构造活动主要以 4种方式影响盆地的充填 ,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 ,轴部强烈拗陷和整体的均衡沉陷。其中 ,同沉积断裂活动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中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的特点 ,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和碎屑浊流沉积 ,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的古水流、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 ,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 ;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的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的北部 ;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在长城纪大部分时期对盆地的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
下载PDF
含煤地层高分辨层序地层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增学 余继峰 杜振川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8-12,18,共6页
论述了层序地层学在含煤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理论 ;含煤地层层序地层研究的主要特点 ;高分辨率含煤地层层序划分的最新进展、应用和展望。笔者认为 :含煤地层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必须紧密结合聚煤盆地充填沉积... 论述了层序地层学在含煤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理论 ;含煤地层层序地层研究的主要特点 ;高分辨率含煤地层层序划分的最新进展、应用和展望。笔者认为 :含煤地层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必须紧密结合聚煤盆地充填沉积的特点和盆地的类型 ;含煤层序的结构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 ;含煤地层中的事件沉积为高分辨率层序划分的重要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地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事件沉积 新进展 展望
下载PDF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时空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43,共7页
收集和分析了冲绳海槽内不同区域的33个站位柱状样的测年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内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在空间上,由北向南有沉积速率增加的趋势,而靠近海槽西坡的站位沉积速率要大于东坡... 收集和分析了冲绳海槽内不同区域的33个站位柱状样的测年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内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在空间上,由北向南有沉积速率增加的趋势,而靠近海槽西坡的站位沉积速率要大于东坡;在时间上,晚更新世期间的沉积速率要明显大于全新世。冲绳海槽内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沉积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海槽内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的复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不同区域沉积作用和物源供应变化的结果引起,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海洋环境的变化、黑潮的摆动等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事件沉积(如火山—热液作用和浊流沉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时空差异 事件沉积 冲绳海槽
下载PDF
陕南早寒武世宽川铺生物群沉积环境及埋藏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欣 华洪 +1 位作者 李朋 韩伟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32,共8页
陕南早寒武世宽川铺生物群三维立体保存了大量结构精美的磷酸盐化胚胎及小壳化石,为后生动物演化及化石胚胎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石分类学及演化生物学上,而对沉积环境及埋藏机制的研究却很少涉及。文... 陕南早寒武世宽川铺生物群三维立体保存了大量结构精美的磷酸盐化胚胎及小壳化石,为后生动物演化及化石胚胎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石分类学及演化生物学上,而对沉积环境及埋藏机制的研究却很少涉及。文中通过对大量野外岩石照片、岩石薄片、小壳化石SEM照片的综合研究后认为,宽川铺生物群不是原地埋藏的产物,而是事件沉积的结果。该研究对于探讨宽川铺生物群化石的埋藏环境及保存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川铺生物群 事件沉积 沉积模式 陕南
原文传递
早、中奥陶世之交陆架周期性缺氧:来自美国犹他州的遗迹沉积学证据 被引量:6
7
作者 龚一鸣 Mary L.Droser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81-89,共9页
美国犹他州中西部、北美早、中奥陶世之交重要地层剖面上的遗迹沉积学证据表明 ,在奥陶纪生物爆发的重要时期─早、中奥陶世之交和重要生态领域─陆架区 ,存在持续3 4Ma周期性的陆架缺氧事件。主要的遗迹沉积学证据包括 :低的遗迹化石... 美国犹他州中西部、北美早、中奥陶世之交重要地层剖面上的遗迹沉积学证据表明 ,在奥陶纪生物爆发的重要时期─早、中奥陶世之交和重要生态领域─陆架区 ,存在持续3 4Ma周期性的陆架缺氧事件。主要的遗迹沉积学证据包括 :低的遗迹化石分异度 ,非常浅的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潜穴深度 (小于 4cm ,现代陆架区大于 2 0cm) ,稀少的居住滤食迹 ,遗迹化石和遗迹组构的分布与风暴事件层密切相关 ;细小的Chondrites阶层占据较浅或最浅的生态阶层 (中生代以来 ,细小的Chondrites阶层总是占据最深的生态阶层 ) ;地层序列具轨道旋回地层结构 ,并且富含呈黄铁矿假象的褐铁矿结核。早古生代较低的大气氧水平 ,快速和高幅度的奥陶纪耗氧生物大辐射 ,早、中奥陶世之交陆架区快速和高幅度的海进和温暖的陆架环境可能是导致早、中奥陶世之交陆架环境周期性缺氧的主要原因。轨道旋回地层的研究表明 ,这次周期性缺氧事件始于 473 2 7Ma ,结束于 469 87Ma ,持续时间约 3 4Ma ,如果早、中奥陶世之交的同位素年龄值为 473 0Ma。早、中奥陶世之交陆架环境周期性缺氧事件的发现 ,给正确认识奥陶纪生物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事件 遗迹化石 事件沉积 奥陶纪 生物辐射 犹他州 美国
下载PDF
煤中砾石成因及来源分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君 王春红 +2 位作者 金瞰昆 魏晓超 梅丽斯 《中州煤炭》 2014年第9期96-98,共3页
煤层中发现砾石属罕见现象。陈家沟井田中发现的砾石数量多、分布广、形态多样。对煤层中砾石样品进行采样,应用地质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得出煤中砾石成因系洪水事件沉积,而非河流、冰川、风、生物等的其他成因。
关键词 陈家沟井田 5#煤层 砾石 事件沉积
下载PDF
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综述 被引量:23
9
作者 朱筱敏 李顺利 +7 位作者 潘荣 谈明轩 陈贺贺 王星星 陈锋 张梦瑜 侯冰洁 董艳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9-716,共18页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 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 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
下载PDF
华北石炭-二叠系火山事件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大炜 高志武 +5 位作者 李增学 王东东 刘海燕 路长勇 韩乔羽 范文贵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18,共10页
华北晚古生代沉积记录着冰期-间冰期转换的信息,其火山事件沉积研究一直是热点,主要通过4个方面(火山事件沉积类型及特征、火山事件沉积的识别方法、火山事件沉积对比及火山源分布、火山碎屑搬运机制)总结了过去30多年华北晚古生代火山... 华北晚古生代沉积记录着冰期-间冰期转换的信息,其火山事件沉积研究一直是热点,主要通过4个方面(火山事件沉积类型及特征、火山事件沉积的识别方法、火山事件沉积对比及火山源分布、火山碎屑搬运机制)总结了过去30多年华北晚古生代火山事件沉积研究成果,详细地综述了每个方面的研究进展,综合得出了华北晚古生代火山事件沉积未来的5个可能研究方向:(1)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多种类型火山事件沉积分布;(2)多手段相结合的火山事件沉积识别方法;(3)大尺度区域的火山事件沉积对比格架构建以及火山源分布和性质;(4)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的火山碎屑的搬运机制;(5)火山时间沉积的年代学研究。进而指出未来每个方向的研究可能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华北晚古生代深时古气候及基础沉积学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沉积 华北地区 石炭-二叠系 测井曲线
下载PDF
东营凹陷坡移扇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杰 于正军 +2 位作者 韩宏伟 王伟锋 朱传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49,143,共5页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缘沙三中段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带发育事件型沉积(俗称"坡移扇")。在钻井、测井、录井及化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描述、野外观察及水槽模拟实验方法,明确了坡移扇的基本识别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缘沙三中段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带发育事件型沉积(俗称"坡移扇")。在钻井、测井、录井及化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描述、野外观察及水槽模拟实验方法,明确了坡移扇的基本识别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并初步厘定了坡移扇的概念。研究表明:坡移扇发育在三角洲前缘砂体前积层内,主要存在厚砂薄泥、砂泥互层和厚泥薄砂3种类型;坡移扇存在滑动、滑塌和碎屑流3种搬运类型,存在地震、波浪侵蚀和水平面快速下降3种触发机制;坡移扇规模除与固结程度呈负相关之外,与地震强度、斜坡倾角、水流量和水平面变化等因素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滑动、滑塌与碎屑流3种类型在斜坡带不同角度范围内发育,且可依次转化,滑塌与碎屑流2种类型后期保存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水槽实验 事件型沉积 坡移扇 牛庄洼陷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