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柱石的高温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分析、偏振红外光谱和高压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唐俊杰 刘曦 +3 位作者 熊志华 何强 Sean R.Shieh 王河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通过高温X射线衍射(XRD)、差热-热重分析、偏振红外光谱和高压拉曼光谱研究了江西大余的蓝柱石的热膨胀行为、稳定性、羟基峰在(010)面上的强度变化及其常温高压拉曼光谱特征。结果表明,蓝柱石在1273K完全非晶化,其热膨胀系数αV为1.2(1... 通过高温X射线衍射(XRD)、差热-热重分析、偏振红外光谱和高压拉曼光谱研究了江西大余的蓝柱石的热膨胀行为、稳定性、羟基峰在(010)面上的强度变化及其常温高压拉曼光谱特征。结果表明,蓝柱石在1273K完全非晶化,其热膨胀系数αV为1.2(1)×10-5+0.16(1)T×10-9/K。蓝柱石在750K开始发生分解反应,最大的反应速率发生在1266K。在蓝柱石的(010)面上,羟基吸收峰在光的偏振方向与c轴夹角为70°和250°时最强,在光的偏振方向与c轴夹角为160°和340°时最弱。在常压至12.3GPa的压力范围内,蓝柱石没有发生相变。通过高压拉曼光谱计算得到了蓝柱石的mode Grüneisen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0.52(2)、thermal Grüneisen参数为0.64(2)。另外,根据Grüneisen关系式可以求得thermal Grüneisen参数,其值为0.7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柱石 高温X射线衍射 高压拉曼光谱 偏振红外光谱 Grüneisen参数
下载PDF
云南麻花坪钨铍矿床蓝柱石的鉴定特征及成分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贾福东 张长青 +3 位作者 化志新 娄德波 李宝龙 孙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85-3192,共8页
通过薄片鉴定、能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研究了云南麻花坪钨铍矿的蓝柱石矿物成分、镜下鉴定特征和拉曼光谱特征,探讨了不同产出环境的蓝柱石成因以及蓝柱石呈现出不同颜色的... 通过薄片鉴定、能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研究了云南麻花坪钨铍矿的蓝柱石矿物成分、镜下鉴定特征和拉曼光谱特征,探讨了不同产出环境的蓝柱石成因以及蓝柱石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原因。结果表明,蓝柱石的化学成分简单,除主量元素外,所含微量元素种类少且含量低,可能是由蓝柱石相对简单的晶体结构所致。不同于一般蓝柱石中的低F含量特征,结晶于高度富氟环境中的麻花坪蓝柱石F含量相对较高,表明F可以替代晶体结构中的—OH位进入蓝柱石。通过对比产于大理岩中的蓝色蓝柱石和产于变质碎屑岩中的无色蓝柱石的分析结果,发现除铁元素之外,其他致色元素含量较低,且蓝色蓝柱石中Fe含量明显高于无色或白色蓝柱石,表明Fe是蓝柱石的致蓝色元素,但致蓝色的Fe在蓝柱石中的存在状态仍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镜下观察显示,两种不同产出状态的蓝柱石均保留绿柱石的假象,推测可能均由绿柱石蚀变产生,其中产于变质碎屑岩一侧的蓝柱石可能由绿柱石在温度降低时直接蚀变而来;产于大理岩中的蓝柱石形成温度则相对更低,在成矿晚期,伴随着富钾流体的加入,产生了蓝柱石和白云母的共生矿物组合。镜下观察和拉曼光谱均能简单有效地识别蓝柱石。显微镜下,蓝柱石呈无色-浅蓝-浅橙黄色,多色性明显,Ng-浅蓝绿或浅紫红,Nm-浅粉蓝或浅橙黄,Np-无色,晶体多呈半自形-自形的板柱状,具一组完全解理,正中-正高突起,斜消光,消光角Ng∧c=41°~44°,Np∧a=10°~13°,正延性,最高干涉色一级紫红-二级蓝绿,双折射率0.020,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48°。蓝柱石的拉曼特征峰有3588,3577,1060,907,638,571,393,255和174 cm^-1,可作为识别蓝柱石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柱石 鉴定特征 成分 拉曼光谱 颜色成因
下载PDF
白杨河超大型铍(铀)矿床中蓝柱石(BeAlSiO4(OH))的矿物特征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畅 田建吉 +6 位作者 范光 赵晓波 王谋 衣龙升 邱林飞 吴玉 邹耀林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蓝柱石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含铍矿物,通常产在过铝-准铝性的岩浆-热液演化系统中,或发育于富铝质岩石的低级变质过程中。本文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多种手段方法,在白杨河超大型铍(铀)矿床... 蓝柱石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含铍矿物,通常产在过铝-准铝性的岩浆-热液演化系统中,或发育于富铝质岩石的低级变质过程中。本文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多种手段方法,在白杨河超大型铍(铀)矿床首次发现了除羟硅铍石以外的另一种含铍矿物-蓝柱石。系统的矿物学研究表明蓝柱石应由花岗斑岩岩浆分异的岩浆热液直接沉淀而成,且形成于富F环境中。结合前人关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白杨河矿床中的铍矿化应是花岗斑岩深部岩浆房分异的岩浆热液,在不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而与后期流体(包括幔源流体和大气降水)的淋滤作用无关或关系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柱石 电子探针 X射线粉晶衍射 激光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 白杨河超大型铍(铀)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