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 被引量:136
1
作者 王思斌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107,共7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区分了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地区工作。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族群)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视角和文化视角,并以经济发展、文化持守为向度,以群体(族群)、个人(家庭)为层次... 本文简要回顾了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区分了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地区工作。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族群)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视角和文化视角,并以经济发展、文化持守为向度,以群体(族群)、个人(家庭)为层次,建构了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结构框架,同时指出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应具有发展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民族社会工作 经济发展 文化持守
原文传递
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 被引量:79
2
作者 任国英 焦开山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6,107,共9页
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作为一个具有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助人专业,社会工作在预防和解决个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社会工作方法也具有很多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以往... 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作为一个具有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助人专业,社会工作在预防和解决个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社会工作方法也具有很多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民族工作理念、内容、方式、方法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本文是在社会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总结传统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实务体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基本意涵 价值理念 实务体系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路径:“边界跨越”与“文化敏感” 被引量:59
3
作者 王旭辉 柴玲 包智明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5,107-108,共9页
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扩展专业民族社会工作,二是强化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适应性;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学科的整体路径,应在借鉴西方民族社会工作方法及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既有民族工作方法和制度框架而建立。基于上述,... 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扩展专业民族社会工作,二是强化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适应性;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学科的整体路径,应在借鉴西方民族社会工作方法及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既有民族工作方法和制度框架而建立。基于上述,本文提出推进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学科及实务发展的一种整体路径,即"边界跨越"和"文化敏感",并对"边界跨越"与"文化敏感"的实践策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发展路径 边界跨越 文化敏感
原文传递
民族社会工作的特征、实践原则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15
4
作者 江波 赵利生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4-140,共7页
在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已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期,正在步入发展和成熟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要清晰地梳理、分析民族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经验,还要拓展性地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民族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学科空间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民族社会工作的... 在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已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期,正在步入发展和成熟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要清晰地梳理、分析民族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经验,还要拓展性地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民族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学科空间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民族社会工作的特征、实践原则、发展路径三个层面进行理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特征 实践原则 发展路径
原文传递
民族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实践切入 被引量:14
5
作者 姚丽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4,共6页
厘清民族社会工作的内涵是构建民族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与实务技术的前提条件。依据国际社会工作实践和我国一些地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结合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以服务对象的民族特征为基准,可以对民族社会工作的概念进行新的界定。立足我国... 厘清民族社会工作的内涵是构建民族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与实务技术的前提条件。依据国际社会工作实践和我国一些地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结合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以服务对象的民族特征为基准,可以对民族社会工作的概念进行新的界定。立足我国民族地区的现实,其发展问题、社会支持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是民族社会工作所面临的三个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民族社会工作 实践切入
原文传递
转型时期民族融合与民族社会工作创新发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汪冬冬 王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3,共6页
民族冲突与民族恐怖袭击事件近年来在我国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民族融合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民族社会工作作为民族工作方式创新,民族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内容,强调以民族为本的创新民族融合理念、整合取向的综融式民族融... 民族冲突与民族恐怖袭击事件近年来在我国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民族融合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民族社会工作作为民族工作方式创新,民族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内容,强调以民族为本的创新民族融合理念、整合取向的综融式民族融合方法、上下一体化的民族融合路径、三社联动与项目制的民族融合机制。在传统民族工作失灵的情况下,民族社会工作因其解决民族融合问题具有先天亲缘性关系与后天亲和性优势,成为解决民族融合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民族社会工作 创新
下载PDF
构建民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框架——文化连续体、交叠共识与结构耦合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文换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5-140,共6页
现阶段民族地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持存两者之间的选择困境。民族社会工作作为提升社会福祉的介入制度,可以作为中间媒介体系,软化经济发展和文化持存两者之间的逻辑对立。构建民族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可以"文化连... 现阶段民族地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持存两者之间的选择困境。民族社会工作作为提升社会福祉的介入制度,可以作为中间媒介体系,软化经济发展和文化持存两者之间的逻辑对立。构建民族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可以"文化连续体"概念为微观基础、以"交叠共识"概念为中观基础、以"结构耦合"概念为宏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主体间性 文化连续体 交叠共识 结构耦合
原文传递
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实践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玉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4,共10页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服务陷入了服务系统性和发展性不足的困境。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视角强调维持不同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增强服务对象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服务陷入了服务系统性和发展性不足的困境。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视角强调维持不同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增强服务对象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融合,将其应用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服务是突破服务困境的关键之举。该视角下的服务策略以“赋权”和“反思性对话”为方法;以“关系建立”为起点,搭建社区为本的支持系统;以“文化融合”为目标,形成整合服务框架。此跨文化服务策略对多元部门、专业服务和个体与群体困境的强调,从工作主体、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三方面创新了当前城市民族工作治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文化实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服务策略
下载PDF
民族社会工作的人本取向:意义、偏离及回归策略 被引量:7
9
作者 岳天明 虎伟东 《社会建设》 2017年第4期67-77,共11页
人本视角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虽然社会工作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浓重的人本主义视角,但随着实证主义思潮的流行,社会工作与人本取向渐行渐远。作为社会工作哲学基础之一的人本主义无疑应该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但我国民... 人本视角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虽然社会工作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浓重的人本主义视角,但随着实证主义思潮的流行,社会工作与人本取向渐行渐远。作为社会工作哲学基础之一的人本主义无疑应该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但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在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表现出对人本视角的偏离。因此,积极探讨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人本化取向的途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取向 民族社会工作 民族文化优先
下载PDF
西方种族/族群社会工作多元论述与实践 被引量:6
10
作者 古学斌 《社会建设》 2018年第2期5-16,共12页
近年来,中国内地开始发展民族社会工作,然而,在概念上、理论上和实践上皆缺乏细致的讨论和探究。本文从概念的澄清开始,然后介绍西方种族和族群的论述,以及西方社会工作的多元实践,希望对中国大陆建立与发展民族社会工作有所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 西方 族群社会工作 多元论述 多元实践
下载PDF
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图景:历史概述与现状反思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未 杨涵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5,共6页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在厘清族群、民族、种族和边疆几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回顾了中国自民国时期的边疆社会工作到如今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类型化的方式探讨了当前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导向和实务状况,从而展现了中国民族社...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在厘清族群、民族、种族和边疆几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回顾了中国自民国时期的边疆社会工作到如今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类型化的方式探讨了当前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导向和实务状况,从而展现了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历史图景。最后,本文也对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合适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理论导向 实务现状 现状反思
下载PDF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刍议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咏梅 《社会建设》 2015年第5期46-53,共8页
近年来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社区能力建设、帮扶弱势群体、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解决和化解了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 近年来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社区能力建设、帮扶弱势群体、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解决和化解了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与和谐发展增添力量。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服务体系尚未发育成熟、介入的领域偏窄、程度偏低、少数民族群众对社会工作认知不足、人才队伍有待优化,这一切成为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阻力。为了完善民族社会工作,应该通过统筹规划,完善民族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加大社会组织的协作的力度;实现社会工作"再本土化"等举措,促进民族社会工作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工作者 助人自助
下载PDF
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民族社会工作的适应性转型
13
作者 陆俪平 丁海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4,共6页
大流动大融居不只是民族人口的物理平移与空间重组,还意味着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民族交往的方式与样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等正在被流动性解构与重塑。这些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将民族社会工作推向了更为关键的重要位置,也昭示着民... 大流动大融居不只是民族人口的物理平移与空间重组,还意味着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民族交往的方式与样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等正在被流动性解构与重塑。这些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将民族社会工作推向了更为关键的重要位置,也昭示着民族社会工作必须进行适应性转型。以行政性半专业化为特点,聚焦民族地区与民族身份的传统民族社会工作侧重于“稳定取向”的“地域性治理”,对流动人口及其背后的复杂问题关注不足,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碎片化的民族社会工作事务。面向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的新特征、新课题,民族社会工作应调适好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避免角色错位下的缺位与偏离,并基于流动性构建“脱域性”治理的新范式,在以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关切下做好领域与功能的提质增量,在下沉社区的过程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多样化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流动大融居 民族社会工作 适应性转型 民族交往
下载PDF
北京“牛街模式”的社会建构与中国民族社会工作时代的来临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继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1,共7页
北京“牛街模式”的诞生,标志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进入全面、积极的新发展阶段,标志中国民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时代的来临。北京“牛街模式”是以城市民族聚集区为基础的民族宗教社会服务体系与政策。北京“牛街模式”的实质是城市民... 北京“牛街模式”的诞生,标志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进入全面、积极的新发展阶段,标志中国民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时代的来临。北京“牛街模式”是以城市民族聚集区为基础的民族宗教社会服务体系与政策。北京“牛街模式”的实质是城市民族聚集区的社区福利制度建设,精髓是民族宗教型福利。北京“牛街模式”的重大现实与理论政策意义是传统民族与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结构转型,“社会工作化改造”是传统民族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全面结构转型与战略升级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街模式 民族社会工作 民族宗教社会工作 民族问题本质 实务模式
下载PDF
关于民族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华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0-134,共5页
本文首先回顾了早期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和成就,认为早期的学者引进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西方民族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积累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社会工作、民族学以及早期的边疆研究作为... 本文首先回顾了早期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和成就,认为早期的学者引进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西方民族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积累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社会工作、民族学以及早期的边疆研究作为该学科理论基础的合理性,并就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向度作了阐述。最后指出了该学科发展所要应对的主体与少数民族的二分法模式、文化上的"他者"以及人口流动引起的急剧社会变迁等三方面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边疆研究 人类学 他者
原文传递
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基于近十年研究文献的分析
16
作者 严云鹤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依从规律以及理论支撑。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当前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运用视角涉及文化视角、发展视角、人本视角等。在立足新时代推进社会... 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依从规律以及理论支撑。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当前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运用视角涉及文化视角、发展视角、人本视角等。在立足新时代推进社会建设、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更加广泛、深刻地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加强民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有助于推动实务、实践工作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文化视角 发展视角 人本视角
原文传递
民族社会工作人才“整合型”培养的理念与架构
17
作者 熊征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1-58,104,共9页
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扎根民族地区服务的意愿及能力较为薄弱的瓶颈问题,高校应基于民族地区的地缘、社会与文化环境,聚焦地方发展需求,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知行合一,贵于行之”的综合素养。依循肯·威... 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扎根民族地区服务的意愿及能力较为薄弱的瓶颈问题,高校应基于民族地区的地缘、社会与文化环境,聚焦地方发展需求,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知行合一,贵于行之”的综合素养。依循肯·威尔伯的整合理论,从个体内在——专业素养(能力)、个体外在——行动素养(能力)、群体内在——跨文化行业素养(能力)以及群体外在——社会素养(能力)等四象限建构“整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信念与行为上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交互反思能力,为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嵌入地方社会建设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 四象限
下载PDF
青海牧区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青海湖南岸ZQH村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乔益洁 扎登太 +1 位作者 才周加 赵文财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5-79,共5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及实务在国内不断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工服务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不同时期关于"民族社会工作"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扎根青海牧区开展社工服务的经验,提出了...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及实务在国内不断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工服务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不同时期关于"民族社会工作"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扎根青海牧区开展社工服务的经验,提出了应避免以单一的民族区域或民族群体作为界定"民族社会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应采用"在地知识"及服务场域作为"民族社会工作"界定的要素,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期对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本土化 在地知识
下载PDF
云南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曹祯姝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28-134,共7页
近几年来,民族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文化多样性最突出的省份,有必要发展民族社会工作。当前云南民族社会工作认可度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缺乏和民族社会工作教育缺位等阻碍了云南民族社会工作的... 近几年来,民族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文化多样性最突出的省份,有必要发展民族社会工作。当前云南民族社会工作认可度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缺乏和民族社会工作教育缺位等阻碍了云南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因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作用,发展民族社会工作教育,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和力量能进一步促进云南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云南 民族地区
下载PDF
文化自觉:民族社会工作在地化服务策略——以三江侗族自治县D社会工作机构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其龙 吕星都 李秋蓉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114,151,共11页
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强调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敏感”,而“文化敏感”背后的专业性和理论预设会不自觉地导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现实之间张力问题。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D社会工作机构实践为例,从文化自觉视角出发,分析和探究本土... 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强调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敏感”,而“文化敏感”背后的专业性和理论预设会不自觉地导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现实之间张力问题。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D社会工作机构实践为例,从文化自觉视角出发,分析和探究本土社会工作者开展民族社会工作的在地化行动策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社会工作的实践智慧。研究发现,本土社会工作者在针对民族群体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不是套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服务,而是从民族传统、生活经验、权力文化网络与民族习俗中寻找开展服务的切入点,自觉地利用默会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有效避免了沟通障碍、“文化识盲”等问题。从“文化敏感”到“文化自觉”为中国社会工作者反思实践中的文化问题提供视角转变的可能,可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本土专业性的形成逻辑,建构面向在地实践专业化的中国社会工作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敏感 民族社会工作 在地化 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