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 被引量:35
1
作者 郝亚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65,共10页
当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一些理论误区,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人为淡化族际差异关联起来正是其中之一。从族际关系中张力来源学理辨识的角度而言,"族际冲突主要是由历史文化方面的族际差异所造成"的流行观念遭... 当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一些理论误区,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人为淡化族际差异关联起来正是其中之一。从族际关系中张力来源学理辨识的角度而言,"族际冲突主要是由历史文化方面的族际差异所造成"的流行观念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使得其背后潜藏的以淡化族际差异来消解族际关系张力的政策理念失去了学理支撑。从同化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价值选择角度而言,人为淡化族际差异在当今已丧失了其道德与价值上的合法性,而强化族际纽带恰好具备超越两种价值对垒的现实意义。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结构限定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内部结构的多元要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以淡化族际差异为政策目标,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性质又要求强化族际纽带。从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话语竞争的角度而言,单一民族国家理念追求对多样性的消解,倡导淡化族际差异;多民族国家理念重视对多样性的沟通,主张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强化族际纽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旨在增强共同性而非同质性,坚持以强化族际纽带而非淡化族际差异作为实践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践取向 族际差异 族际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多民族相处之道:藏彝走廊民族交往的经验与智慧 被引量:8
2
作者 石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4,共8页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透过藏彝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发现一个明显事实,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联系,这既体现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体现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藏彝走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接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财富。藏彝走廊的各民族交往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合璧文字文献刍论 被引量:9
3
作者 史金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3,共19页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存世的大量文献中,有很多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字书写、镌刻在一起的文献,形成颇具特色的合璧文字文献。本文从大量存世和出土的文献,包括碑刻、印章、钱币、符牌、书籍、社会文书、题记等中搜集合璧文字文...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存世的大量文献中,有很多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字书写、镌刻在一起的文献,形成颇具特色的合璧文字文献。本文从大量存世和出土的文献,包括碑刻、印章、钱币、符牌、书籍、社会文书、题记等中搜集合璧文字文献,按朝代顺序系统梳理论述。同时,进一步探讨合璧文献的成因,认为这些文献源于中国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的宣示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关系,有的记录有关重大历史事件,有的显示社会生活、培养双语人才、科举考试和传播宗教的实际需要。并且分析了合璧文献有历时长、文种多、数量大、以汉文为主体、呈渐增趋势等特点。论证了合璧文献在历史学、民族学、文字学、语言学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的彩线,折射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联系,体现出其多学科、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特色的瑰宝,值得特别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合璧文献 汉文 民族文字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节日表达与文化共生: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汤夺先 王雯雯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39-47,共9页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和新型节日。就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价值与实践逻辑而言,在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中表明节日可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以节日为媒介构建出经济空间、互动空间和仪式空间来展现其实践逻辑,维系了地方认同和民族内聚力,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视挖掘节日的共有共享媒介价值,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地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节日表达 文化共生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背景下节日文化空间的现代转向研究——以瞿昙寺“花儿”会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智环 金佳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在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瞿昙寺“花儿”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以应对外界的变化。近年来,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瞿昙寺“花儿”会的变迁发展迅速又剧烈,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其所承载的... 在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瞿昙寺“花儿”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以应对外界的变化。近年来,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瞿昙寺“花儿”会的变迁发展迅速又剧烈,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其所承载的传统社会功能也随之改变。与此同时,其对周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空间,既具有民族融合、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又是各族人民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交融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花儿”会 变迁
下载PDF
“月也”作媒:三江侗族自治县晒江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彩娟 关琦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月也”是在春节期间侗族村寨之间开展的社交习俗。从“月也”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它是一项集结盟、社交、婚姻与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成为晒江村侗族与苗族的共享习俗,并承载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晒江村的实践证明,“月... “月也”是在春节期间侗族村寨之间开展的社交习俗。从“月也”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它是一项集结盟、社交、婚姻与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成为晒江村侗族与苗族的共享习俗,并承载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晒江村的实践证明,“月也”是促进族际互动、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机制可概括为:互嵌式居住格局是推动民族交往的物质基础,社交习俗是促进民族交流的纽带,文化认同是增进民族交融的心理基础。鉴于此,应该充分挖掘、发挥集体性习俗的有利因素,让其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益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与铸牢实践——以浙南畲汉民族“三交”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怡妃 方明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浙南畲汉民族“三交”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其行为所体现的以“自在”“自觉”“自为”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非常鲜明。在清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浙南畲汉民族“三交”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其行为所体现的以“自在”“自觉”“自为”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非常鲜明。在清代,当地畲汉民族已实现了经济、文化、精神由浅至深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通过党的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在畲汉人群中“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汉民族在党群互动下同舟共济、深入交融,“自为”性得到显现。浙南畲汉民族“三交”所形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下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浙南 畲汉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昭君传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4
8
作者 崔明德 宋涵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共15页
王昭君是中国和亲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远嫁匈奴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昭君传说是和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昭君的出生地、和亲的出发地、出塞地,还是塞北草原,昭君传说都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 王昭君是中国和亲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远嫁匈奴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昭君传说是和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昭君的出生地、和亲的出发地、出塞地,还是塞北草原,昭君传说都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体现了各地民众对王昭君的尊敬和怀念。昭君传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映现,是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是多民族共同情感的表达。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广泛流传的各类昭君传说,不断强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记忆,汇聚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出塞 昭君传说 和亲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明清鸡足山兴起中的多民族共塑与交融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映占 张晗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的过程。一部鸡足山圣地的兴起史,于区域社会而言就是一段多民族共塑圣山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过程中,鸡足山逐渐成为各民族共筑共享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鸡足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符号
下载PDF
珞巴族与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呈现与路径选择——以西藏米林市南伊乡为例
10
作者 高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内容呈现上来看,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主要表征为生计转型和居住空间的变迁,交流更加注... 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内容呈现上来看,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主要表征为生计转型和居住空间的变迁,交流更加注重强调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双向互动,交融则要求强烈的心理认同和互嵌社会结构的广泛共识性。同时,在这三个层面的现实境遇中也存在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为了更好促进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共同富裕愿景下的产业转型和精准扶贫;多渠道增强各民族文化自信与双向交流,避免歧视与偏见;激发各民族参与式发展的主体意识,消除社会资源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巴族 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 南伊乡
下载PDF
灵渠流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及启示
11
作者 董素云 张江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2,153,共10页
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 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推动着灵渠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工程 灵渠流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灵渠运河文化
下载PDF
从行商到坐商:清代商民路票档案中的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2
作者 珠飒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4,共11页
清代商民路票档案,是汉蒙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珍贵史料。商民路票档案中的商人身份、货物种类和商队成员信息,对研究清代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然而,至今尚未发现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的论著,需要挖掘... 清代商民路票档案,是汉蒙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珍贵史料。商民路票档案中的商人身份、货物种类和商队成员信息,对研究清代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然而,至今尚未发现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的论著,需要挖掘和利用。论文选取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境内商民路票档案,对商民改用蒙古名字现象进行历史性考察,分析了从行商向坐商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形式和内容,揭示了汉蒙民族在商业贸易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阶段性特征。商民在行商阶段改用蒙古名字,是商民在蒙古族人聚居地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该阶段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体现。在汉蒙贸易双方互相认同和接纳时,双方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蒙古族人开始学会经商,出现汉蒙民众合伙经营贸易的新形式。早期商民的蒙古化和蒙古族人日趋汉化的现象,都是汉蒙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交融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民 路票档案 汉蒙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苟象寺“垛顺节”中的汉藏文化交流研究
13
作者 松芳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3,216,217,共12页
苟象寺(■)是白龙江流域建寺年代最早、极负盛名的苯教寺院,由安多“三圣者”之象帕创建。寺内存留至今的典籍、法器、佛像、壁画、铠甲等文物,蕴藏历史时期汉藏民族交往交流的文化实践内容。文章通过田野调查,认为该寺由僧人、民间宗... 苟象寺(■)是白龙江流域建寺年代最早、极负盛名的苯教寺院,由安多“三圣者”之象帕创建。寺内存留至今的典籍、法器、佛像、壁画、铠甲等文物,蕴藏历史时期汉藏民族交往交流的文化实践内容。文章通过田野调查,认为该寺由僧人、民间宗教祭司和俗人共度的“垛顺节”(■)是苯教禳解仪轨“垛”(■)民俗化、节日化的结果,具有村落仪式和佛教“羌姆”(■)的形态特征,亦有汉藏相融、佛苯共存、僧俗共舞的特点。垛顺节中的详解春牛历、军舞、狮子舞等内容均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具体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阐明汉藏文化接触、互动、彼此借鉴的历史过程,进而揭示藏汉文化互鉴互融的机制,以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地方性的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苟象寺 垛顺节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新时代宁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闽宁镇原隆生态移民村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雪红 张文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32,共11页
原隆村是宁夏闽宁镇一个回族与汉族互嵌居住的生态移民村。搬迁前,原居地的民族交往交流形式单一;搬迁后,由于原隆村的回族和汉族群众在空间上相互嵌入的居住格局,彼此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的机会明显增多。新时代,在日常生活、就业务工... 原隆村是宁夏闽宁镇一个回族与汉族互嵌居住的生态移民村。搬迁前,原居地的民族交往交流形式单一;搬迁后,由于原隆村的回族和汉族群众在空间上相互嵌入的居住格局,彼此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的机会明显增多。新时代,在日常生活、就业务工、教育教学、文化互动等方面,原隆村各民族交往交流日渐广泛和深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就,从而形成文化上彼此欣赏、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婚姻中相互包容、归属上共生共赢,展现出民族交融的美好图景。原隆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对我国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具有启示意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军警民多方协同、干部和群众携手奋进,以互嵌式居住、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中,原隆村村民从搬迁前的单一民族居住格局逐步有序过渡为搬迁后的回族与汉族互嵌式社区环境,真正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血脉相通、水乳交融,形成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原隆村经验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新样板,也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隆村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回族 汉族 生态移民
原文传递
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书写——以西藏汉语长篇小说为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小燕 马梦倩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28-33,154,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的藏汉作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围绕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对藏汉民众间团结友爱、互通有无的亲密关系进行了全方位书写,既关照到了藏汉合同为一家的历史史实,也反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的藏汉作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围绕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对藏汉民众间团结友爱、互通有无的亲密关系进行了全方位书写,既关照到了藏汉合同为一家的历史史实,也反映出各族民众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有助于西藏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各族民众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 民族团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乌江航道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婵娟 李然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2-71,共10页
文化线路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遗产表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借助文化线路理论,通过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对乌江航运系统进行遗产识别。研究发现:乌江航运系统具有类型丰富的遗产构成,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特征,是一条... 文化线路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遗产表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借助文化线路理论,通过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对乌江航运系统进行遗产识别。研究发现:乌江航运系统具有类型丰富的遗产构成,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特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可称其为乌江航运。通过探讨乌江航运的特征与价值,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拓宽文化线路的遗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文化线路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中国古代华夷族群和合之道的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79,共6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先秦至清初的历史时空中,华夷族群遵循"华夷有别—华夷互动—华夷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先秦至清初的历史时空中,华夷族群遵循"华夷有别—华夷互动—华夷一体"的和合之道,演绎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自在形态,维系了大一统格局。这一和合之道,既有一定的传承价值,又因落脚于新时代背景,更能发挥其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价值功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客观承认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这一凝聚历史智慧的中国方案势必为解决当前世界性民族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族群 华夷一体 和合之道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