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政治信任的品质对象究竟是什么?——我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内在结构分析
被引量:
22
1
作者
肖唐镖
赵宏月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72,127,共13页
我国民众的总体政治信任呈现"央高地低"的基本格局,但在知情、动机、决心与能力4个维度上的信任却呈现不尽一致的特点:知情信任"央低地高",动机信任、决心信任与能力信任均为"央高地低",体现着较强的自...
我国民众的总体政治信任呈现"央高地低"的基本格局,但在知情、动机、决心与能力4个维度上的信任却呈现不尽一致的特点:知情信任"央低地高",动机信任、决心信任与能力信任均为"央高地低",体现着较强的自身特点。与国外民众政治信任的工具性信任特征不同,我国民众对于从中央到省、县和乡4级政府的信任,主要来自政府主持公道的决心和执政为民的良善动机,体现着较强的伦理性机制而非工具性机制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伦理性信任。民众的政府信任驱动源自经验之外的先验价值或想象建构,反映了我国体制与文化环境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信任品质
伦理性信任
工具性信任
信任类型
原文传递
论信任的“伦理半径”及其在现代性中的合理方式
2
作者
李雁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6-21,共6页
本质上来说,信任是一个依据信息的“在场性”而“取消怀疑”的心理演变过程,它的这种品性决定人类的信任行为必然存在一个人际的“半径”。在传统伦理社会的设计上,治理者往往利用人的“信任半径”建构一种伦理自洽的“小社群”体系,进...
本质上来说,信任是一个依据信息的“在场性”而“取消怀疑”的心理演变过程,它的这种品性决定人类的信任行为必然存在一个人际的“半径”。在传统伦理社会的设计上,治理者往往利用人的“信任半径”建构一种伦理自洽的“小社群”体系,进而在伦理半径内人可以获得“本乡本土”的“安心”。而在伦理“祛魅”后的现代性社会中,社会关系取代伦理关系,对契约、制度的信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信任,于是在对“原子化”与“异乡人”的现代性忧虑上,信任成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要求。其结果是社会需要信任作为自身凝聚力的心理机制,但同时原子化的社会环境又加剧着信任行为的困难。参照西方交互主体诸理论可以发现,现代社会更需要一种基于“承认”和“商谈”的信任观。但是,两者对于社会整体信任效力又必须体现在一种“可精神化”上,即“承认”和“商谈”需要呈现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态,而非仅体现在私人性的主体交往上。这是现代信任观和传统“伦理半径”可结合的一个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半径
伦理信任
道德信任
社会异乡人
信任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政治信任的品质对象究竟是什么?——我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内在结构分析
被引量:
22
1
作者
肖唐镖
赵宏月
机构
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出处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72,127,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公民政治价值的实证研究"(16AZ2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健全自治
+1 种基金
法治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8VZL002)的研究成果
文摘
我国民众的总体政治信任呈现"央高地低"的基本格局,但在知情、动机、决心与能力4个维度上的信任却呈现不尽一致的特点:知情信任"央低地高",动机信任、决心信任与能力信任均为"央高地低",体现着较强的自身特点。与国外民众政治信任的工具性信任特征不同,我国民众对于从中央到省、县和乡4级政府的信任,主要来自政府主持公道的决心和执政为民的良善动机,体现着较强的伦理性机制而非工具性机制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伦理性信任。民众的政府信任驱动源自经验之外的先验价值或想象建构,反映了我国体制与文化环境的特色。
关键词
政治信任
信任品质
伦理性信任
工具性信任
信任类型
Keywords
political trust
characters of trust
ethicaltrust
instrumental trust
types of trust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信任的“伦理半径”及其在现代性中的合理方式
2
作者
李雁华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6-21,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内在超越性的功夫模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5CZX029)。
文摘
本质上来说,信任是一个依据信息的“在场性”而“取消怀疑”的心理演变过程,它的这种品性决定人类的信任行为必然存在一个人际的“半径”。在传统伦理社会的设计上,治理者往往利用人的“信任半径”建构一种伦理自洽的“小社群”体系,进而在伦理半径内人可以获得“本乡本土”的“安心”。而在伦理“祛魅”后的现代性社会中,社会关系取代伦理关系,对契约、制度的信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信任,于是在对“原子化”与“异乡人”的现代性忧虑上,信任成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要求。其结果是社会需要信任作为自身凝聚力的心理机制,但同时原子化的社会环境又加剧着信任行为的困难。参照西方交互主体诸理论可以发现,现代社会更需要一种基于“承认”和“商谈”的信任观。但是,两者对于社会整体信任效力又必须体现在一种“可精神化”上,即“承认”和“商谈”需要呈现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态,而非仅体现在私人性的主体交往上。这是现代信任观和传统“伦理半径”可结合的一个范式。
关键词
信任半径
伦理信任
道德信任
社会异乡人
信任场
Keywords
trustradius
ethicaltrust
moraltrust
strangersociaty
trustfield
分类号
B82-05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政治信任的品质对象究竟是什么?——我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内在结构分析
肖唐镖
赵宏月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22
原文传递
2
论信任的“伦理半径”及其在现代性中的合理方式
李雁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