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信任的品质对象究竟是什么?——我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内在结构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肖唐镖 赵宏月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72,127,共13页
我国民众的总体政治信任呈现"央高地低"的基本格局,但在知情、动机、决心与能力4个维度上的信任却呈现不尽一致的特点:知情信任"央低地高",动机信任、决心信任与能力信任均为"央高地低",体现着较强的自... 我国民众的总体政治信任呈现"央高地低"的基本格局,但在知情、动机、决心与能力4个维度上的信任却呈现不尽一致的特点:知情信任"央低地高",动机信任、决心信任与能力信任均为"央高地低",体现着较强的自身特点。与国外民众政治信任的工具性信任特征不同,我国民众对于从中央到省、县和乡4级政府的信任,主要来自政府主持公道的决心和执政为民的良善动机,体现着较强的伦理性机制而非工具性机制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伦理性信任。民众的政府信任驱动源自经验之外的先验价值或想象建构,反映了我国体制与文化环境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信任品质 伦理性信任 工具性信任 信任类型
原文传递
论信任的“伦理半径”及其在现代性中的合理方式
2
作者 李雁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6-21,共6页
本质上来说,信任是一个依据信息的“在场性”而“取消怀疑”的心理演变过程,它的这种品性决定人类的信任行为必然存在一个人际的“半径”。在传统伦理社会的设计上,治理者往往利用人的“信任半径”建构一种伦理自洽的“小社群”体系,进... 本质上来说,信任是一个依据信息的“在场性”而“取消怀疑”的心理演变过程,它的这种品性决定人类的信任行为必然存在一个人际的“半径”。在传统伦理社会的设计上,治理者往往利用人的“信任半径”建构一种伦理自洽的“小社群”体系,进而在伦理半径内人可以获得“本乡本土”的“安心”。而在伦理“祛魅”后的现代性社会中,社会关系取代伦理关系,对契约、制度的信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信任,于是在对“原子化”与“异乡人”的现代性忧虑上,信任成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要求。其结果是社会需要信任作为自身凝聚力的心理机制,但同时原子化的社会环境又加剧着信任行为的困难。参照西方交互主体诸理论可以发现,现代社会更需要一种基于“承认”和“商谈”的信任观。但是,两者对于社会整体信任效力又必须体现在一种“可精神化”上,即“承认”和“商谈”需要呈现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态,而非仅体现在私人性的主体交往上。这是现代信任观和传统“伦理半径”可结合的一个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半径 伦理信任 道德信任 社会异乡人 信任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