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P-HPLC法分离分析温莪术油中6种倍半萜类成分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慧 孙秀燕 郑艳萍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93-1996,共4页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同时分离分析温莪术油中6种倍半萜类活性成分(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莪术烯、呋喃二烯和β-榄香烯)。方法:采用RP-HPLC法作为莪术油及其制剂倍半萜类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KR100-5 ...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同时分离分析温莪术油中6种倍半萜类活性成分(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莪术烯、呋喃二烯和β-榄香烯)。方法:采用RP-HPLC法作为莪术油及其制剂倍半萜类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KR100-5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90:10):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15 nm。结果:温莪术油中6种倍半萜类成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莪术烯、呋喃二烯和β-榄香烯浓度分别在2.66~26.6,3.47~34.7,5.63~56.3,4.22~42.2,10.2~102,7.44~74.4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7),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96.5%,101.2%,105.4%,96.6%,95.2%(RSD<3.0%,n=5)。结论:本方法灵敏、专属,重复性好,且可避免倍半萜类中热敏物质的转化,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温莪术油及其制剂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HPLC法 温莪术油 倍半萜类成分 热敏物质
下载PDF
温莪术油中新莪术二酮的分离分析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巴真真 周冲 +2 位作者 蒋立仲 张冲 孙秀燕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对温莪术油中新莪术二酮的分离分析及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柱色谱、制备薄层、溶剂重结晶法等分离提取,经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初步考察了新莪术二酮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新莪术二酮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在Lewis acid催... 对温莪术油中新莪术二酮的分离分析及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柱色谱、制备薄层、溶剂重结晶法等分离提取,经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初步考察了新莪术二酮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新莪术二酮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在Lewis acid催化下可异构化为莪术醇.新莪术二酮为含氧倍半烯萜类化合物,属于热敏性物质.本研究为温莪术油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莪术油 新莪术二酮 倍半萜类化合物 稳定性
下载PDF
两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莪术油的成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布鸣 苏小川 +2 位作者 白懋嘉 林霄 柴玲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2萃取两种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莪术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从中分离出60余和90余个组分,并确认了其中50多种化学成分,得到鉴定的组分峰面积占总馏出峰面积的90%以... 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2萃取两种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莪术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从中分离出60余和90余个组分,并确认了其中50多种化学成分,得到鉴定的组分峰面积占总馏出峰面积的90%以上。根据成分鉴定结果,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莪术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莪术油组分不完全相同,含量也不尽相同,但主要化学成分基本一致,超临界CO2萃取的莪术油所含化学成分较多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重组分较多。同时,对不同方法提取的莪术油中莪术醇等主要特征成分,采用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可为莪术油的开发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油 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化学成分 比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