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科百年正名史论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心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3-203,共11页
"语文"学科的名称,从最初的群名到"国文",到改"国文"为"国语",到部分恢复为"国文",到改"国文"和"国语"为"语文",到改"语文"为"汉语&q... "语文"学科的名称,从最初的群名到"国文",到改"国文"为"国语",到部分恢复为"国文",到改"国文"和"国语"为"语文",到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最后完全恢复为"语文"。其正名的过程,是一个论争的过程,反映出人们对其本质的不同认识。今天,之所以其他名称无法取代"语文"而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是因为"语文"已成为一个能揭示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的"概念",而其它名称只能是揭示其某一属性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 课程 正名 史论
下载PDF
清代诸子学兴盛与文章发展史观的变迁——以章学诚、刘师培文章史观的接续与发展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宁俊红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8,共7页
中国古代文章理论观念的提出与变化,往往有学术思想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推动作用,诸子学的影响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清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章学诚、刘师培身处不同时期,二人自觉将诸子学与文章学的思考结合起来。章学诚明确提出战国文章... 中国古代文章理论观念的提出与变化,往往有学术思想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推动作用,诸子学的影响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清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章学诚、刘师培身处不同时期,二人自觉将诸子学与文章学的思考结合起来。章学诚明确提出战国文章在文章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刘师培则承接章学诚,明确阐发了战国文章的价值,这一论述直接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散文史研究;章学诚围绕战国诸子对文章体貌流变的论述略引端绪,之后刘师培则站在文章发展史的高度,由"辨章学术"从而梳理文章发展之源流、规律,这是当代研究值得借鉴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学 诸子学 文章史观 诸子散文 章学诚 刘师培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品文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开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小品文”是指受英、法随笔影响的夹叙夹议式的散文,闲适的笔调是其主要的文体特点。现代小品文适应了“五四”以还个性解放的需要,在西方essay的影响下,融入中国晚明小品、六朝散文等传统文学的质素,而生成了自己新的体式。小品文是... “小品文”是指受英、法随笔影响的夹叙夹议式的散文,闲适的笔调是其主要的文体特点。现代小品文适应了“五四”以还个性解放的需要,在西方essay的影响下,融入中国晚明小品、六朝散文等传统文学的质素,而生成了自己新的体式。小品文是中国现代散文主要的体式之一,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散文家的名字是与小品文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品文 闲适 历史进程
下载PDF
论文绝句的创制与散文史的构建——徐湘潭《论文绝句一百七十五首》论 被引量:3
4
作者 蔡德龙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7,共8页
论文绝句向来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研究空白,但历史上并非只有论诗绝句、论词绝句而无论文绝句。自清代中叶以来,在批评文体自觉的背景下,陆续有人创作论文绝句。初步考察文献,可得15种781首。徐湘潭《论文绝句一百七十五首》是其中创... 论文绝句向来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研究空白,但历史上并非只有论诗绝句、论词绝句而无论文绝句。自清代中叶以来,在批评文体自觉的背景下,陆续有人创作论文绝句。初步考察文献,可得15种781首。徐湘潭《论文绝句一百七十五首》是其中创制较早、规模较大、价值较高的一种。其以175首绝句的规模纵论二千年散体文章史,前无古人。在绝句中,徐湘潭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有价值的文章学概念,他的一些研究理念对今天的研究颇有启发。他将诗注作为论述文家的另一场所而非只是对诗歌的注释,在绝句这一特殊批评文体中,努力平衡批评与文学二者的关系。徐湘潭论文绝句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创体意义与文章学意义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绝句 徐湘潭 散文史 文章学
下载PDF
试析鲁迅杂文对汉代史料的运用与阐发 被引量:2
5
作者 崔建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鲁迅杂文对汉代历史特别关注,在运用与汉代相关的史料时,既追求史事的本真性,也重视对汉代伦理观、法律制度、社会风气、文化遗产及文化人物的价值评判。正是由于鲁迅对汉代历史的深刻理解,其杂文中的个别论断甚至表现出史学研究的前瞻性。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汉代 历史
下载PDF
形成性评价在小论文写作中的运用——基于英国历史教师实践案例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正瀚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9年第1期203-208,共6页
英国中学历史教育界在评定学生小论文写作时,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运用,视其为把学生造就成"终身学习者""独立学习者"的有效途径。教师巧妙设计"传送带评分"、小组评定循环、"仅有评语"的对话式评... 英国中学历史教育界在评定学生小论文写作时,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运用,视其为把学生造就成"终身学习者""独立学习者"的有效途径。教师巧妙设计"传送带评分"、小组评定循环、"仅有评语"的对话式评定、"技巧工作坊"等多种方式方法,学生平等参与其中,教师转变为帮助他们进步的辅助者,融于教学的评价活动本身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中学 小论文写作 形成性评价 历史教学
下载PDF
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发展历程与创作技巧研究
7
作者 胡俊平 《科普研究》 2014年第1期26-31,共6页
科学小品被看作是科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沉淀并不断发展。不同时代背景的化学题材科学小品在内容和创作风格上有所差别。擅长于化学题材科学小品创作的作者在探索创作技巧和特点凝炼上做出了积极... 科学小品被看作是科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沉淀并不断发展。不同时代背景的化学题材科学小品在内容和创作风格上有所差别。擅长于化学题材科学小品创作的作者在探索创作技巧和特点凝炼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未来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小品 化学 文学 发展历程 创作技巧
原文传递
周作人散文中的博物学
8
作者 陈沐 《科学文化评论》 2012年第3期71-88,共18页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思想家、民俗学开拓人。本文将以他的部分小品文为例,探讨其博物学与科普价值。在中国现代科普领域,周作人缘何遇冷,其作品与同时代科普作品相比有何区别,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看来,周氏作品...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思想家、民俗学开拓人。本文将以他的部分小品文为例,探讨其博物学与科普价值。在中国现代科普领域,周作人缘何遇冷,其作品与同时代科普作品相比有何区别,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看来,周氏作品仅仅只是"闲适小品文"?本文试图论述,在我国现代博物学发展之初,人文与科学之间具有真诚的、深层次交流的意愿与能力;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与现代科学之间具有相互弥补和促进的可能。把周作人那些夹杂着民俗、国学、西方博物学兴味的小品文,置于今天的环境中重新品读,会发现它们对民族、社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着深切的思考和关照,能够给予当代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科学小品 科普 博物学 科学传播
下载PDF
田仲济杂文补论
9
作者 税海模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0,共4页
田仲济杂文的基本主题“对人的尊重” ,从历史的延续而言 ,乃是对其所属地域文化精髓齐鲁风骨———仁爱情怀、经世精神、横议暴政、高尚气节、率真宽博———的承传。此外 ,田先生杂文还可以看作是中国现当代杂文史的某种折射 。
关键词 田仲济 杂文 齐鲁风骨 杂文史 折射
下载PDF
观念的内里:八股文法与试律诗学的榫合
10
作者 王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50,共14页
作为乾隆二十二年新推出的考试文体,试律诗有严格的诠题要求,与传统诗学中“缘情”和“讽谏”的功能定位都不吻合。为提升其价值,以翰林院庶常馆馆臣为核心的早期创作群体赋予了其“鸣国家之盛”的新定位,并主张用八股文的“起承转合”... 作为乾隆二十二年新推出的考试文体,试律诗有严格的诠题要求,与传统诗学中“缘情”和“讽谏”的功能定位都不吻合。为提升其价值,以翰林院庶常馆馆臣为核心的早期创作群体赋予了其“鸣国家之盛”的新定位,并主张用八股文的“起承转合”来指导写作。但在作法融合过程中,馆臣对八股文与试律的关系却出现了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八股源于试律,有的主张试律来自八股。观念争执的实质是对写作规则有不同的理解。随着评判标准的确立,前者逐渐成为主流。与之相应,试律也从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跻身传统诗体中,形成自身特有的语言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律诗 八股文 起承转合 诗学知识 过程史
原文传递
明代科举士子时文阅读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安娜 《古代文明》 CSSCI 2017年第1期93-104,共12页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明代,时文作为科举士子的必修课已逐渐成为官方取士最重要的文体。时文阅读由明初的明令禁止到明中期的普及化、群体化发展,最后到明末的士子"非举业不览",每一阶段都与科举制度、出版业发展息息相关、...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明代,时文作为科举士子的必修课已逐渐成为官方取士最重要的文体。时文阅读由明初的明令禁止到明中期的普及化、群体化发展,最后到明末的士子"非举业不览",每一阶段都与科举制度、出版业发展息息相关、互为影响。时文因其特殊的政治属性而备受关注,在明代拥有最大的阅读群体,士子因切磋揣摩时文写作而结成文社,文社规模的发展壮大也对科举取士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时文阅读逐渐将经典的神圣阅读带向了工具性阅读,阅读的工具属性带动了明代出版业的兴盛发展,坊刻、私刻时文刊本的充盈不仅满足了应举士子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应试捷径,同时还将时文的文学地位大幅度提升,赋予了时文阅读更多的文化属性和内涵。时文的读者、作者、出版者在彼此独立的同时,角色随时可以互相转换,可以说,明代时文阅读活动中的士子承载着多重身份,这种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代士人复杂的心态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文 阅读史 科举制度 出版文化
下载PDF
学案体的创立、完善与嗣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关永礼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8-62,共5页
黄宗羲编著的《明儒学案》,以总论、学者传略、学术资料选编三段式结构的编纂体例创辟了学案体,开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先河;全祖望续撰《宋元学案》,加以发展,使学案体趋于完备;二书在中国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此... 黄宗羲编著的《明儒学案》,以总论、学者传略、学术资料选编三段式结构的编纂体例创辟了学案体,开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先河;全祖望续撰《宋元学案》,加以发展,使学案体趋于完备;二书在中国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此后,有关学案体的著述相继涌现,延绵不绝,表现出学案体这种著作形式独特的作用和学术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案体 黄宗羲《明儒学案》 全祖望《宋元学案》 钱穆《朱子新学案》 《百年学案》 《民国学案》 《中国学案史》
下载PDF
唐初试策变迁略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健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第4期41-48,共8页
自武德四年开科取士以来,明经、进士起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进士试读经、史一部;显庆四年,进士加试杂文;皆属临时加试性质,并未长期稳定地实行。上元二年,二科并试《老子》策;均未出一场试之制。永隆二年,明经、进士分别试帖... 自武德四年开科取士以来,明经、进士起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进士试读经、史一部;显庆四年,进士加试杂文;皆属临时加试性质,并未长期稳定地实行。上元二年,二科并试《老子》策;均未出一场试之制。永隆二年,明经、进士分别试帖与杂文,两场试制自此形成。唐初二科加试并非偶然,究诘其因,不仅与唐初统治者崇经重史有关,同时还是用人政策变化及考生"不读正经"、"惟诵文策"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试策” 杂文 《老子》策 崇经重史 “不读正经”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文化批评的滥觞--鲁迅早期杂文阅读札记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国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9,共8页
如果我们按照西方文化研究的脉络梳理,中国的文化批评无疑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如果我们就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言,鲁迅杂文具有鲜明的文化批评的特质,它不仅承传了中国忧患意识的文化情结,而且与20世纪世界性的文化变革相交接;尤其在... 如果我们按照西方文化研究的脉络梳理,中国的文化批评无疑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如果我们就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言,鲁迅杂文具有鲜明的文化批评的特质,它不仅承传了中国忧患意识的文化情结,而且与20世纪世界性的文化变革相交接;尤其在鲁迅的早期杂文中,突显出对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反思与批判,自此奠定了鲁迅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批评史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化批评 人之历史 科学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下载PDF
“秘色”研究的四段基础文献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样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秘色”是指唐、五代、北宋初,越窑烧造的“秘色瓷”。从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被考古发掘至今,在文献与考古“双重证据”的互证之下,千年“秘色”研究似乎被推到了“显学”行列。然而对于到底何谓“秘色”,学界好像依然存在着... “秘色”是指唐、五代、北宋初,越窑烧造的“秘色瓷”。从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被考古发掘至今,在文献与考古“双重证据”的互证之下,千年“秘色”研究似乎被推到了“显学”行列。然而对于到底何谓“秘色”,学界好像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分歧。究其原因,恐怕与长期以来对相关历史文献缺乏细致梳理、认真甄别、深入挖掘等不无关系。本文在法门寺等系列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从唐至清千余年间散布在诗赋、正史、文人笔记、陶瓷专著、地方史志等中的代表性“秘色”文献,发现有四段学术价值不容小觑的基础文献。它们分别是陆羽的《茶经》、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徐夤的《贡馀秘色茶盏》诗、赵令畤的《侯鲭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色”文献 《茶经》 《秘色越器》 《贡馀秘色茶盏》 《侯鲭录》 陶瓷文化史
下载PDF
论文艺作品批评尺度的“四重圈级”
16
作者 丁念保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62-65,共4页
尽管对文艺作品的释读和评价不会有先验的客观标准,但文艺批评仍有它应该遵循的一些尺度。分析评价任何一件文学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不站在下面的一个或数个立场上:一是作品本文自身,二是作品体裁类别史,三是文艺发展史,四是文化思想史。... 尽管对文艺作品的释读和评价不会有先验的客观标准,但文艺批评仍有它应该遵循的一些尺度。分析评价任何一件文学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不站在下面的一个或数个立场上:一是作品本文自身,二是作品体裁类别史,三是文艺发展史,四是文化思想史。这四个层面,就像四个同心圆,构成层递关系的四重圈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尺度 本文 体裁类别史 文艺发展史 文化思想史
下载PDF
时文熟 榜头立——明代士子的时文阅读实践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克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6-57,共12页
时文阅读贯穿明代士子举业生涯的始终,成为他们应对科举考试普遍而有效的方式。时文阅读的意义在于比较快速、有效地获得关于时文的基本知识,把握文风之变,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有明一代,出现了众多的时文大家和时文读本,积累了... 时文阅读贯穿明代士子举业生涯的始终,成为他们应对科举考试普遍而有效的方式。时文阅读的意义在于比较快速、有效地获得关于时文的基本知识,把握文风之变,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有明一代,出现了众多的时文大家和时文读本,积累了关于时文阅读的丰富知识,如熟读墨卷、究心时文评点都是时文阅读的要诀。由于明代社会变迁,前后文风迥异,阅读时文既要揣摩谋篇布局、破承收结,更要揣摩文风之变,随时调整时文阅读的趣味与文本,以便趋新求异,科场取胜。实际上,明代士子的时文阅读兴趣经历了由"从先进"到"法后贤"的变化。透过明代士子时文阅读史,还可以看到时文场域内的明朝官方、士子、出版商和非正统思想等多种权力关系的交织及其对士子时文阅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时文 阅读史
原文传递
时事小说生成溯源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增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21,共8页
时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小说流派,肇端于世变,与社会、政治的变迁关系密切。但溯其远源,又与传统文化因素密相关联,如处士横议传统、尊史传统、杂文学传统等。藉着对时事小说生成渊源的追溯,将其置于中国文化史的脉络中加以思考,可探讨... 时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小说流派,肇端于世变,与社会、政治的变迁关系密切。但溯其远源,又与传统文化因素密相关联,如处士横议传统、尊史传统、杂文学传统等。藉着对时事小说生成渊源的追溯,将其置于中国文化史的脉络中加以思考,可探讨其得以生成的某种深层文化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事小说 处士横议传统 杂文学观念 尊史传统
原文传递
清代科场诗文的共通性探论
19
作者 陈圣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71,共10页
八股文与试律诗同为清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虽然在体式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依题演绎的正变、形式对称的讲究与“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本来源自一般文章、诗歌的一些通行之法,在被固化、强化甚至机... 八股文与试律诗同为清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虽然在体式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依题演绎的正变、形式对称的讲究与“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本来源自一般文章、诗歌的一些通行之法,在被固化、强化甚至机械化后,让人误为仅是八股文法或试律诗法而遭厌弃,实际上它们有着普遍的价值和意义,理应放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的长链上加以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试律诗 内在机制 价值重估 文学批评史
下载PDF
新发见的张荫麟佚文五篇考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彦伟 《文学与文化》 2021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新发见的张荫麟佚文五篇,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通过对明末抗清女杰刘淑英心期志业、文学审美和人格精神的发微,与其他篇什一同构建了张荫麟对晚明以降女性文史研究的互文关系,凸显了他“颂红妆”的独特研究视角,以及对历史上“奇... 新发见的张荫麟佚文五篇,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通过对明末抗清女杰刘淑英心期志业、文学审美和人格精神的发微,与其他篇什一同构建了张荫麟对晚明以降女性文史研究的互文关系,凸显了他“颂红妆”的独特研究视角,以及对历史上“奇女子”的着意与同情;二是补充了他在抗战时期密切关注现实和议政的一些基本文献;三是《关于中国科学史论文集录》一文不仅可以见出他对于科技史研究的史料储备,还隐现了他的传统医学、音律学等未及展开的科技史研究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荫麟 佚文 刘淑英传 科技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