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alaeomagnetic Study of the MineralizationAge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Xiong' ershan Area,Henan Province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Guanfu, Chen Zhihong, Ding Shiying and Ren Fugen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Tianji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4-86,共13页
Based on palaeomagnetic studies of the Precambrian gold deposits in the Xiong'ershan area, Henan Province, the authors infer that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of the Beiling alteration-type gold ore deposit and the D... Based on palaeomagnetic studies of the Precambrian gold deposits in the Xiong'ershan area, Henan Province, the authors infer that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of the Beiling alteration-type gold ore deposit and the Dianfang breccia-type gold ore deposit started in the Proterozoic, and was superimposed by later mineralization, whereas the mineralization age of the Jiguanshan quartz- vein type gold ore deposit is Yansha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ong' ershan area Precambrian palaeomagmatism gold deposits mineralization age
下载PDF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气藏地震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志华 洪月英 +1 位作者 吴奇之 甘嫦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29,共4页
阿南凹陷位于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东部 ,是盆地的主要含油气远景区。阿南凹陷阿尔善构造上的多口钻井在腾二段砂层组中均见到工业性油气流。为此 ,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 ,并结合钻、测井资料 ,运用地震正演模型的方法详细讨论了气藏的地... 阿南凹陷位于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东部 ,是盆地的主要含油气远景区。阿南凹陷阿尔善构造上的多口钻井在腾二段砂层组中均见到工业性油气流。为此 ,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 ,并结合钻、测井资料 ,运用地震正演模型的方法详细讨论了气藏的地震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地震正演模型表明 ,气藏的地震特征与其所处的构造位置、构造面积、断裂的发育程度、含气砂岩的厚度及泥岩夹层等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气藏的地震特征预测 :区内阿 45 1、阿 3、阿 40 2、阿 45 4等断块由于所处构造位置高、面积大且砂岩发育 ,其气藏地震剖面的特征清晰 ,属于有利的含气区 ;阿 414、阿 18与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阿南凹陷 气藏 地震数据分析 地震模型 正演 地质模型
下载PDF
熊耳山Au-Ag-Pb-Mo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122
3
作者 郭保健 李永峰 +1 位作者 王志光 叶会寿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47,共5页
熊耳山地区是华北地块南缘继小秦岭金矿田之后发现的又一金银铅钼矿集中区。该区经历了发生于中国东部燕山期的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减薄事件,产出了大量燕山期热液金矿床及银、铅、钼矿床,发育了不同的矿床类型: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构... 熊耳山地区是华北地块南缘继小秦岭金矿田之后发现的又一金银铅钼矿集中区。该区经历了发生于中国东部燕山期的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减薄事件,产出了大量燕山期热液金矿床及银、铅、钼矿床,发育了不同的矿床类型: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构造蚀变岩型银铅矿和斑岩型钼矿。文章讨论了该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各种矿床类型的特征、成岩成矿时间及其相互关系、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并提出了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类型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找矿方向 熊耳山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 被引量:77
4
作者 卢欣祥 尉向东 +1 位作者 于在平 叶安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7-385,共9页
文章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及矿床的S、Pb、O、C等稳定同位素特征 ,提出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流体的运移方向则是自南向北 ,由下向上 ,并非来自矿床北部的燕山期文峪花岗岩。新的测... 文章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及矿床的S、Pb、O、C等稳定同位素特征 ,提出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流体的运移方向则是自南向北 ,由下向上 ,并非来自矿床北部的燕山期文峪花岗岩。新的测年结果表明 ,不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印支期 ,燕山期是迭加在印支期之上的成矿期。它们构成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完整旋回。成矿受印支期构造作用的制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成矿 地球化学 地幔流体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豫西熊耳山地区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0
5
作者 毛景文 郑榕芬 +2 位作者 叶会寿 高建京 陈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9-368,共10页
豫西沙沟、铁炉坪和蒿坪沟银铅锌矿构成秦岭地区最大的银矿集区,初步探明银金属储量约4000t。在这3个矿区中矿脉群受NE向断裂的控制,单个矿脉仅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厚,但延长达数千米和延深数百米,矿石银品位极高,是一种罕见的工业性矿床... 豫西沙沟、铁炉坪和蒿坪沟银铅锌矿构成秦岭地区最大的银矿集区,初步探明银金属储量约4000t。在这3个矿区中矿脉群受NE向断裂的控制,单个矿脉仅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厚,但延长达数千米和延深数百米,矿石银品位极高,是一种罕见的工业性矿床。本次研究在沙沟矿区的近矿蚀变岩中选取绢云母和铬云母进行40Ar/39Ar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为(145.0±1.1)Ma和(147.0±1.5)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45.2±2.5)Ma和(147.6±2.3)Ma。这些年龄数据与熊耳山地区的三道庄—南泥湖钼钨矿成矿年龄基本相同,鉴于在沙沟矿区银铅锌矿脉于深部钼矿化越来越强以及在邻区可见到围绕中生代花岗岩体发育的斑岩型_矽卡岩型钼钨矿及外围的脉状和破碎带型铅锌银矿的矿化分带之现象,可以认为银铅锌与钼钨矿化属于同一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银铅锌矿 ^40Ar-^39Ar测年 熊耳山 豫西
下载PDF
豫西熊耳山五丈山、花山、合峪花岗岩体与金成矿关系 被引量:57
6
作者 王卫星 邓军 +3 位作者 龚庆杰 韩志伟 吴发富 张改侠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7,共6页
豫西地区是中国仅次于胶东地区的第二大产金基地,而熊耳山地区则是豫西重要的黄金成矿带之一。研究区内燕山期五丈山、花山、合峪三大花岗岩体与区内金的成矿作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三大岩体与金矿分布、成矿时间、物质来源等方面... 豫西地区是中国仅次于胶东地区的第二大产金基地,而熊耳山地区则是豫西重要的黄金成矿带之一。研究区内燕山期五丈山、花山、合峪三大花岗岩体与区内金的成矿作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三大岩体与金矿分布、成矿时间、物质来源等方面研究了二者之间的成生关系。研究认为:五丈山、花山、合峪花岗岩体与区内众多金矿床(点)显示出同空间的分布关系;岩体和金矿床均形成于燕山期,成矿与成岩在同阶段或稍晚于成岩阶段;在岩体和矿床铅同位素、硫同位素、氧同位素特征方面,显示出金成矿与五丈山、花山、合峪花岗岩体的同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熊耳山 五丈山、花山、合峪花岗岩 金成矿
下载PDF
南岭西段加里东期苗儿山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1
7
作者 柏道远 钟响 +2 位作者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7-423,共17页
苗儿山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加里东期花岗岩,少量印支期和早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具块状构造,由早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对中期斑... 苗儿山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加里东期花岗岩,少量印支期和早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具块状构造,由早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对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各进行了1个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428.5±3.8 Ma、409±4 Ma的年龄值,反映出早志留世末、志留纪末-泥盆纪初2期岩浆事件。中期主体花岗岩具有富硅(SiO2=70.09%~76.59%)、中铝(Al2O3=12.71%~14.72%)、高钾(K2O=4.48%~5.73%)、中碱(Na2O+K2O=7.24%~7.91%)、高ASI(平均1.15)的特点,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主体花岗岩微量元素中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稀土总量中等(179.8×10-6~270.6×10-6),轻稀土富集[(La/Yb)N=5.07~14.33],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46)。岩体具有较高的ISr值(0.70660~0.72082)和较低的εNd(t)值(-8.29^-7.94),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为1.81~1.84 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变质泥质岩和碎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岩石。花岗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加里东期苗儿山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陆内强挤压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苗儿山地区在奥陶纪末-志留纪初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中均产生过强烈的陆内挤压和地壳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SHRIMP U-PB定年 地球化学特征 S型花岗岩 后碰撞构造环境 北流运动 广西运动 苗儿山 湘西南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拆沉的证据 被引量:48
8
作者 王团华 毛景文 王彦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73-1287,共15页
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开展了 SHRIMPⅡU-Pb 法年代学研究显示,岩墙岩浆源区的锆石主要表现为华北南缘陆壳基底中的继承性锆石特征。根据地质关系确定的侵位于中生代花岗岩中的岩墙,其锆石年龄定年结果主要表现为1843±10Ma ... 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开展了 SHRIMPⅡU-Pb 法年代学研究显示,岩墙岩浆源区的锆石主要表现为华北南缘陆壳基底中的继承性锆石特征。根据地质关系确定的侵位于中生代花岗岩中的岩墙,其锆石年龄定年结果主要表现为1843±10Ma 和768±15Ma 左右的年龄,多数锆石表现为该区域熊耳群火山活动事件1850Ma 左右的年龄,只有很少的锆石颗粒记录了中生代时期128Ma 左右的侵位年龄。总体看来,岩墙中锆石较全面地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锆石测年结果反映出华北陆块阜平运动(2500~2400Ma)、华北南缘熊耳群火山喷发事件(1850Ma)、震旦纪构造活动(850~700Ma)、扬子陆块俯冲拼贴于华北南缘的造山事件(约200Ma)和燕山期(约130Ma)的岩墙岩浆侵位活动。岩墙的 Sr、Nd、Pb 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岩墙岩浆源区与扬子陆块的亲缘性,从而证明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时期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南缘俯冲,以及后来秦岭造山带在造山期后华北南缘下地壳基底拆沉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岩墙中锆石测年结果多显示为老的继承性锆石的原因可能是中生代时期生长的锆石颗粒较小,而继承性锆石颗粒较大,锆石单矿物分选过程中主要挑选出继承性锆石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墙 锆石SHRIMPⅡU—Pb年代学 拆沉作用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秦岭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南缘
下载PDF
河南省熊耳山西段沙沟西银铅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支风岐 刘灵恩 索勇 《矿产与地质》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通过对熊耳山地区沙沟西银铅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矿化富集特点的分析。综合本区地质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沙沟西银铅矿区具有大型银铅矿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 银铅矿 找矿前景 地质特征 沙沟西 河南省熊耳山
下载PDF
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兼论中基性岩墙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被引量:42
10
作者 王团华 谢桂青 +1 位作者 叶安旺 李宗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8,共12页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是我国重要岩金产地之一。对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可能矿源层分析、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示踪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太古代太华群结晶基底、燕山期花岗岩类、中生代中基性岩墙都不是金的成矿物质...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是我国重要岩金产地之一。对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可能矿源层分析、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示踪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太古代太华群结晶基底、燕山期花岗岩类、中生代中基性岩墙都不是金的成矿物质源区。该地区成矿物质来自于造山带环境下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多种相关地质体,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幔。中基性岩墙没有为金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或热液流体,金成矿作用与岩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形成于发生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区域构造环境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共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 岩墙 壳幔相互作用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豫西铁炉坪银铅矿床矿脉构造解析及近矿蚀变岩绢云母^(40)Ar-^(39)Ar年龄测定 被引量:40
11
作者 高建京 毛景文 +3 位作者 陈懋弘 叶会寿 张继军 李永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72-1187,共16页
河南省洛宁县铁炉坪大型脉状银铅矿床地处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西部,由一组主要的NNE走向陡倾斜矿脉和一组次要的NW走向陡倾斜矿脉有规律地组成。矿脉以条带状、角砾状和晶洞-晶簇-梳状三种主要形式多阶段充填而成,... 河南省洛宁县铁炉坪大型脉状银铅矿床地处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西部,由一组主要的NNE走向陡倾斜矿脉和一组次要的NW走向陡倾斜矿脉有规律地组成。矿脉以条带状、角砾状和晶洞-晶簇-梳状三种主要形式多阶段充填而成,按照主要矿脉的矿物共生序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铁镁碳酸盐阶段(Ⅰ)、烟灰色石英-贱金属硫化物-银矿物主矿化阶段(Ⅱ1)和白云石-白色石英-粗晶方铅矿-银矿物主矿化阶段(Ⅱ2)及主成矿后的玉髄-萤石-方解石阶段(Ⅲ)。在矿床尺度上,矿脉受成矿前的韧性剪切带制约;在露头尺度上,矿脉利用和切割成矿前剪切带。在各成矿阶段期间,矿脉表现出明显的张剪性和扩容脉(dilational vein)特征;从运动学观察可知,容矿构造的运动方向是基本上一致的,主要表现为NE走向容矿构造的左旋下滑运动和NW走向容矿构造的右旋下滑运动。本次研究在铁炉坪矿区的近矿蚀变岩中选取绢云母进行40Ar/39Ar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为(134.6±1.2)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35.3±2.4)Ma。这一数据与在同一矿田内蒿坪沟矿脉的绢云母40Ar-39Ar年龄(134.9±0.8)Ma和蒿坪沟花岗斑岩的锆石SHRIMP年龄(133.5±1.4)Ma极为相近,进一步显示出矿田内成岩与成矿的时空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脉 运动学 40AR-39AR 绢云母 银铅矿 铁炉坪 熊耳山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时代 被引量:39
12
作者 卢欣祥 尉向东 +1 位作者 董有 轩慎民 《黄金地质》 1999年第1期11-16,共6页
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根据地质特征,检验了各类测试方法的可信度,并列出了最新的测试数据,进而提出了印支期是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乃至整个秦岭的一个重要的金、多金属的成矿期的新认识... 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根据地质特征,检验了各类测试方法的可信度,并列出了最新的测试数据,进而提出了印支期是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乃至整个秦岭的一个重要的金、多金属的成矿期的新认识。认为这是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在印支期完成碰撞对接这一重大地质事件中在后缘拉张机制下,驱动早期地幔柱复活成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成矿时代 小秦岭 熊耳山 矿床成矿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远震S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张风雪 吴庆举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101,共14页
利用中国东北流动和固定台网的234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9年6月—2011年5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拾取了10301个有效的S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两种射线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取了研究区下方深达800km的S波... 利用中国东北流动和固定台网的234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9年6月—2011年5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拾取了10301个有效的S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两种射线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取了研究区下方深达800km的S波速度结构,不同射线走时层析成像方法的结果对本区的S波速度异常结构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S波成像结果与我们先前开展的P波成像研究结果整体相似:在长白山下方发现有一个高速异常结构,这可能就是俯冲到欧亚大陆板块下方的太平洋板块,由于板块的部分下沉,使得板块的形状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板片状.长白山、阿尔山、五大连池火山下方都有低速异常体,长白山和阿尔山下的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地幔转换带附近,可能与其上部的火山形成有关.五大连池火山下方的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200km左右,不同埋深的低速异常结构可能意味着五大连池与长白山和阿尔山有着不同的成因.松辽盆地呈现以高速异常为主导、高低速异常混合分布的特性,暗示松辽盆地岩石圈地幔可能遭受了改造与破坏,可能有岩石圈拆沉的过程,盆地南部下方的低速异常与长白山和阿尔山下的低速异常有连通性,可能是下地幔热物质上涌的一个通道.S波和P波相似的成像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上地幔速度异常结构,对我们认识此区的地下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长白山 阿尔山 五大连池 层析成像
下载PDF
熊耳山矿集区金矿控矿地质要素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吴发富 龚庆杰 +2 位作者 石建喜 李建全 王中亮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5-875,共11页
本文统计了豫西熊耳山地区53个金矿床(点),编绘了熊耳山地区金矿床分布图。系统的野外矿床地质观察以及熊耳山地区矿床分布图都显示,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要素为太华群变质结晶基底、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太华... 本文统计了豫西熊耳山地区53个金矿床(点),编绘了熊耳山地区金矿床分布图。系统的野外矿床地质观察以及熊耳山地区矿床分布图都显示,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要素为太华群变质结晶基底、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太华群处于熊耳山核部,南北两侧以不整合接触带分别与熊耳群及新生代地层相拆离。矿集区45%的金矿床分布于太华群内,从鲁山、熊耳山到小秦岭,金矿化程度增强,而太华群中的金丰度依次降底,显示太华群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为熊耳山地区一级构造单元,其北侧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断层。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于马超营断裂以北,明显沿北东向断层成带分布,且矿床的控矿构造也呈北东向,暗示了北东向断层的控矿特征。研究区内发育有花山、五丈山、合峪、太山庙等大花岗岩体和大量石英斑岩脉和花岗斑岩岩脉。花山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与地层外接触带是控制金矿床产出重要区域,36%的金矿床产出于岩体附近或角砾岩体内,小型岩脉则广泛发育于各金矿床内。本区1∶20万区域化探金含量存在七个异常区,分别与该区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熊耳山 金矿床 控矿地质要素 区域化探异常
下载PDF
化探方法技术之取样粒度研究——以豫西牛头沟金矿1∶5万化探普查为例 被引量:26
15
作者 贾玉杰 龚庆杰 +3 位作者 韩东昱 刘宁强 夏旭丽 李晓蕾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8-938,共11页
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我国是一门比较成熟的技术,但在不同的表生环境条件下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最佳采样粒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对豫西熊儿山金矿田牛头沟矿区不同粒度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风化过程中元素行为的研究,发现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 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我国是一门比较成熟的技术,但在不同的表生环境条件下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最佳采样粒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对豫西熊儿山金矿田牛头沟矿区不同粒度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风化过程中元素行为的研究,发现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随粒度变细其风化程度增强,且这一特征在水系沉积物样品中表现更为明显。当样品粒度为4~100目时,元素含量逐渐升高或降低,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当粒度小于100目时,样品中元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主导风化机制可能发生了改变。热液成矿元素在土壤样品中相对富集在60~100目的粒度,在水系沉积物样品中相对富集在80~100目的粒度,参考各粒级样品在全粒级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建议选择60~100目作为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最佳采样粒度。这一粒级样品既可继承原岩在连续风化过程中的元素行为,又不受后期新的风化机制的明显影响,同时可最大限度地风化而分散以达到降低采样密度的需要。选择60~100目粒级样品在牛头沟金矿区开展了1∶5万化探普查,结果发现元素浓集中心与各矿段空间位置吻合较好,为豫西熊儿山地区开展1∶5万化探普查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探方法技术 采样粒度 熊耳山 牛头沟金矿 水系沉积物
下载PDF
胶东望儿山金矿床构造-热事件时序:野外地质证据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中亮 龚庆杰 +2 位作者 杨立强 周铸 马学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7-1076,共10页
望儿山金矿床是位于山东招远-莱州金矿区西部焦家金矿田内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总体走向为NNE-NE,其控制了矿区蚀变带的展布;矿床由石英脉型矿体和蚀变岩型矿体组成,两者均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通过对望儿山金矿床的... 望儿山金矿床是位于山东招远-莱州金矿区西部焦家金矿田内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总体走向为NNE-NE,其控制了矿区蚀变带的展布;矿床由石英脉型矿体和蚀变岩型矿体组成,两者均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通过对望儿山金矿床的野外地质考察,根据野外观察到的构造性质、切割关系以及地质体的穿插关系认为矿区内构造-热事件时序为:①黑云母花岗岩→②花岗伟晶岩脉→③早期钾长花岗岩脉→④近EW向右行正断层和煌斑岩脉→⑤主干断裂(F1、F5、F5’)、黑云母花岗岩的热液蚀变和晚期钾长花岗岩脉→⑥近SN向逆断层、NE向平行正断层系和石英硫化物脉→⑦NW和NE向成矿后断裂以及F1、F5、F5’断裂发生左行逆断;成矿时序为:①花岗伟晶岩脉成矿→②钾长花岗岩脉成矿→③蚀变岩型矿体形成→④石英脉型矿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儿山 金矿 热事件 成矿时序 胶东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0
17
作者 邱庆伦 燕长海 +1 位作者 陈瑞保 卢书炜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81-286,共6页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 Ma和...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 Ma和120 Ma两个时期,其中钼钨铅锌矿系列主要形成于早成矿期,金矿形成于晚成矿期。根据与这两个成矿期所对应的岩浆热事件,说明是两期岩浆活动的结果,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下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成矿作用 燕山期 地球动力学背景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团华 毛景文 +2 位作者 谢桂青 叶安旺 李宗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80-1591,共12页
对出露于华北南缘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研究显示:岩墙的(87Sr/86Sr)i变化于0.712310~0.735100,平均值0.722117,(143Nd/144Nd)i变化于0.511160~0.512066,平均值0.511436。用t=130Ma计算的岩墙的εSr(t)变化... 对出露于华北南缘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研究显示:岩墙的(87Sr/86Sr)i变化于0.712310~0.735100,平均值0.722117,(143Nd/144Nd)i变化于0.511160~0.512066,平均值0.511436。用t=130Ma计算的岩墙的εSr(t)变化于113.06~436.61,εNd(t)变化于-7.9~-25.57,岩墙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出极端富集特征。岩墙的206Pb/204Pb变化于16.1921~19.8149,平均17.7067,207Pb/204Pb变化于15.3245~15.7540,平均15.6638,208Pb/204Pb变化于36.8607~41.6251,平均38.9494,其铅同位素比值显示出明显的富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通过对岩墙与区域太华群、熊耳群地层和中生代花岗岩的对比示踪研究表明,岩墙岩浆源区显示出与洋壳和深海沉积物质混染有关的特征,形成岩墙的岩浆物质与扬子陆块具有更大的亲缘性,由此证明秦岭造山带是由扬子陆块俯冲于华北陆块南缘之下造山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结合现今的秦岭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构造域的兴起是导致秦岭造山带地区由陆陆碰撞向岩石圈拉张伸展构造体制转化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花岗岩体和中基性岩墙的浅成侵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墙 Sr、Nd、Pb同位素示踪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的耦合 被引量:15
19
作者 卢欣祥 尉向东 +5 位作者 于在平 王义天 薛良伟 叶安旺 索天元 晋建平 《黄金地质》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是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金属元素高度富集,在长不足200km的矿带内,集中产出100多个大中小型金矿床(点)和10余个特大、中、小型钼矿床;成矿金属元素组合既有单一金矿床、钼矿床,也有钼 金 多金属矿床。金的矿床类...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是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金属元素高度富集,在长不足200km的矿带内,集中产出100多个大中小型金矿床(点)和10余个特大、中、小型钼矿床;成矿金属元素组合既有单一金矿床、钼矿床,也有钼 金 多金属矿床。金的矿床类型有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及斑岩 爆破角砾岩型和砂金矿床等。金的成矿流体为临界 超临界地幔流体,成矿物质具深源性。成矿时代主要为中生代,印支期是成矿的开始与先导,燕山期叠加其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中生代成矿旋回。金成矿作用受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构造作用的制约,在前沿挤压,后缘滞后拉张的构造耦合作用动力学背景下产出。成矿与岩石圈拆沉作用及地幔流体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成矿特征 地幔流体 拆沉作用 区域构造 耦合
下载PDF
山东枣庄熊耳山崮形地貌成因及地质景观保护 被引量:15
20
作者 安仰生 张旭 +3 位作者 陈希武 甘延景 赵艳杰 王言雨 《山东国土资源》 2007年第6期61-63,共3页
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具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形地貌、崩塌地质遗迹、龙床水库等自然地质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具重要的地学研究与观赏价值,挖掘地质景观资源,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此是公园... 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具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形地貌、崩塌地质遗迹、龙床水库等自然地质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具重要的地学研究与观赏价值,挖掘地质景观资源,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此是公园管理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地质景观 地学价值 熊耳山 山东枣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