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绵土不同形态有机氮径流流失规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兴昌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7-51,共5页
利用不同坡度径流小区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 ,研究侵蚀泥沙不同形态有机氮的流失规律 ,结果表明 :在 4次产流泥沙中 ,除氨基糖氮含量减少外 ,其它有机形态氮均存在增加趋势 ,以氨态氮含量增加最为显著。随坡度的下降 ,水解全氮、氨态氮和... 利用不同坡度径流小区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 ,研究侵蚀泥沙不同形态有机氮的流失规律 ,结果表明 :在 4次产流泥沙中 ,除氨基糖氮含量减少外 ,其它有机形态氮均存在增加趋势 ,以氨态氮含量增加最为显著。随坡度的下降 ,水解全氮、氨态氮和氨基酸氮含量呈增加趋势 ;泥沙中水解全氮、氨基酸氮、氨态氮、非酸水解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 ,其富集率随坡度的下降而增大 ,以氨基酸氮富集程度高 ,泥沙中氨基糖态氮反而无富集现象存在 ;当坡度分别为 2 5°、2 0°、15°、10°和 5°时 ,水解全氮流失量分别为 1135 .0、76 3.7、485 .5、313.0和 15 4.4kg/ km2 ,而氨基酸氮流失量则为 2 34.8、182 .7、12 1.1、76 .8和 33.9kg/ km2 ,占水解全氮的 2 0 .6 %~ 2 4.9%。氨态氮流失量为 742 .5、5 0 3.3、32 2 .2、2 0 8.9、97.4kg/ km2 ,占水解全氮的 6 3.1%~ 6 6 .7%。氨基糖氮占酸水解氮 1.1%~ 2 .9%。非鉴别氮占水解全氮的 5 .8%~ 12 .6 %。而酸水解氮与非酸水解氮之比分别为 1.5、1.5、1.4、1.8和 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泥沙 径流流失 坡地退化 黄绵土 土壤有机氮
下载PDF
Ni/WC与NiCrBSi复合涂层耐冲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能先 李尚周 +1 位作者 王智霖 向兴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25,共5页
冲蚀磨损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磨损破坏现象 ,也是很多机器设备、零部件磨损报废 ,使用寿命减少的主要原因 .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 ,在受到冲蚀磨损的机器零部件表面上喷涂一层耐冲蚀磨损性能高的涂层 ,是提高机器使用寿命的关键 .通过... 冲蚀磨损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磨损破坏现象 ,也是很多机器设备、零部件磨损报废 ,使用寿命减少的主要原因 .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 ,在受到冲蚀磨损的机器零部件表面上喷涂一层耐冲蚀磨损性能高的涂层 ,是提高机器使用寿命的关键 .通过试验表明 ,等离子喷涂Ni/WC与NiCrBSi复合粉末涂层具有较高的抗冲蚀磨损性能 ;在Ni/WC +NiCrBSi的基础上再添加少量Ni/A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蚀磨损 等离子喷涂 复合涂层
下载PDF
利用火焰弯曲理论预测复合推进剂侵蚀函数的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军 《弹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85,共5页
固体火箭推进剂的侵蚀函数目前还没有方便而有效的手段(无论理论方法还是实验手段)来获取,火焰弯曲理论能较好地揭示固体复合推进剂侵蚀燃烧现象,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火焰弯曲理论侵蚀函数方程,进一步求解得到随燃气流速变化的侵蚀函数。... 固体火箭推进剂的侵蚀函数目前还没有方便而有效的手段(无论理论方法还是实验手段)来获取,火焰弯曲理论能较好地揭示固体复合推进剂侵蚀燃烧现象,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火焰弯曲理论侵蚀函数方程,进一步求解得到随燃气流速变化的侵蚀函数。通过实例验证,该获取侵蚀函数的方法及获取的侵蚀函数具有较高的预示精度,满足工程计算要求,对于研究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理论、获取固体火箭发动机侵蚀函数,以及提高固体火箭发动机内弹道预示精度,均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该方法仅适用于AP复合推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弹道 固体火箭发动机 固体推进剂 侵蚀函数 侵蚀燃烧
下载PDF
海南省60多年来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丽丽 査轩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分析海南省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根据该地区1952~2015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 为了分析海南省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根据该地区1952~2015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52~2015年海南省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分别为514.96 MJ·mm/(hm^2·h)和1 751.50 mm。降雨侵蚀力和降雨总量年际波动显著,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异系数分别为24.43%、24.14%、21.71%。且年内变化较大,均主要集中在5~10月。②总体上春冬降雨侵蚀力呈减少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8、-0.002,夏秋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21、0.14。③月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7、8、10月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8、0.22、0.04、0.30;5、7、8、10、12月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7、0.34、0.16、0.44、0.10。④相关分析表明,年降雨量、年侵蚀性降雨量和年降雨侵蚀力这三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及海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及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侵蚀性降雨量 降雨侵蚀力 趋势系数 倾向率
下载PDF
福州市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丽丽 査轩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3期38-43,共6页
根据福州市年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福州市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分别为393.06 MJ·mm·hm^-2·h^-1和1 394.43 mm。降... 根据福州市年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福州市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分别为393.06 MJ·mm·hm^-2·h^-1和1 394.43 mm。降雨侵蚀力和降雨总量年际波动显著,且年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较大,主要集中在5、6、8、9月。(2)总体上夏季、秋季和冬季降雨侵蚀力的倾向率为正,分别为7.57、0.39和1.40 MJ·mm·hm^-2·h^-1·10 a^-1,春季降雨侵蚀力倾向率为负值,呈减少趋势。(3)月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2、4、7、8、10、11、12月降雨侵蚀力有增加的趋势,3、5、6、9月降雨侵蚀力有减少的趋势。(4)福州雨季的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为990.61 mm和285.90MJ·mm·hm^-2·h^-1,并且其变异系数在全年中最小,均低于0.22;枯季的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为403.82 mm和107.16MJ·mm·hm^-2·h^-1,变异系数在全年中最大,均高于0.40,且福州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在雨季、枯季及其年际变化均属于中等变异性(0.1≤CV≤1)。研究结果可为福州市的土壤侵蚀评估、预报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侵蚀性降雨量 降雨侵蚀力 趋势系数 倾向率
下载PDF
碱性腐蚀介质下水电解槽密封的性能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雷毅 袁晓波 张德勤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8-140,共3页
针对碱性腐蚀介质下水电解槽的工作条件,设计了其密封结构。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推导了水电解槽密封泄漏率公式,并分析了其密封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密封垫片和螺纹密封串联技术,系统的总泄漏率是垫片工作应力、螺纹紧... 针对碱性腐蚀介质下水电解槽的工作条件,设计了其密封结构。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推导了水电解槽密封泄漏率公式,并分析了其密封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密封垫片和螺纹密封串联技术,系统的总泄漏率是垫片工作应力、螺纹紧扣力矩和紧扣圈数的函数。当紧扣力矩和紧扣圈数处于规定范围之内,总泄漏率随其增大而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解槽 腐蚀 泄漏率 密封机理
下载PDF
GF/EP受冲蚀磨损基本特征及防护涂层的研制
7
作者 孔宪青 费云鹏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6,52,共7页
本文探讨了涂层的一般组成及防冲击机理,系统研究了砂类颗粒冲击两边固定CF/EP、GF/CTBN/EP板的失重机理,分析了冲蚀率与冲击时间、冲击角及冲击速度的关系,并定性导出冲蚀率表达式。所研制出的防冲蚀复合涂层,大... 本文探讨了涂层的一般组成及防冲击机理,系统研究了砂类颗粒冲击两边固定CF/EP、GF/CTBN/EP板的失重机理,分析了冲蚀率与冲击时间、冲击角及冲击速度的关系,并定性导出冲蚀率表达式。所研制出的防冲蚀复合涂层,大大延长了GF/EP层板在冲蚀条件下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涂层 涂层 冲蚀 GF EP 玻璃钢
下载PDF
酸雨侵蚀混凝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牛建刚 刘威亨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7-150,168,共5页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酸性物质大量排放到大气中,酸雨区逐渐扩大,酸雨酸性也逐渐增强。此外,酸雨对混凝土结构产生较大的危害,处于酸雨区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大幅下降。该文分别综述了不同酸性侵蚀介质、不同pH值溶液、不同...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酸性物质大量排放到大气中,酸雨区逐渐扩大,酸雨酸性也逐渐增强。此外,酸雨对混凝土结构产生较大的危害,处于酸雨区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大幅下降。该文分别综述了不同酸性侵蚀介质、不同pH值溶液、不同混凝土水胶比和不同矿物掺合料、酸雨与多因素耦合对混凝土的影响以及混凝土预防酸雨的措施,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介质 溶液PH值 水胶比 矿物掺合料 混凝土
下载PDF
广东东江流域地表侵蚀参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明 邓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6-52,共7页
东江流域输沙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大。由于水库拦截,30年来输沙量没有明显增加和减少。龙川和博罗水文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下限值分别为527.6t/km^2·a和502.7t/km^2·a,侵蚀深度下限值分别为0.39mm和0.37mm,泥沙输移比分别... 东江流域输沙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大。由于水库拦截,30年来输沙量没有明显增加和减少。龙川和博罗水文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下限值分别为527.6t/km^2·a和502.7t/km^2·a,侵蚀深度下限值分别为0.39mm和0.37mm,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41和0.21。可将博罗站的侵蚀参数代表整个东江流域。花岗岩风化壳地区的小流域沟谷比例约为26%,裸露地表的切沟密度为113~135km/km^2。华南水土流失具有阶段性和突发性,大部分泥沙在流域内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侵蚀模数 切沟密度 东江流域 地表侵蚀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的四川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东东 程路 +1 位作者 栗晓玮 李金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6-213,共8页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站点近52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台站的降雨侵蚀力,应用SPSS和ArcGIS地统计模块,分析降雨侵蚀力的统计特征,提出适宜的插值方法,并对全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多年平均降雨侵...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站点近52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台站的降雨侵蚀力,应用SPSS和ArcGIS地统计模块,分析降雨侵蚀力的统计特征,提出适宜的插值方法,并对全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属中等变异,空间插值方法选取普通克里格,采用球状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降雨侵蚀力;其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盆地、攀西地区相对较高,川西高原较低,大致的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降低;近52年来,四川省降雨侵蚀力倾向率从东向西整体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的年内集中度较高,从东向西呈现低-高-低-高的近似带状分布,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和川西高原的西部;12个代表站点中,降雨侵蚀力年内半月分布多呈现双峰型,可分为高值期、中值期、低值期3个不同时期,发生侵蚀的时段集中分布在第8~19个半月,累计降雨侵蚀力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95%~99%。大型土木工程的开发应根据四川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尽量避开土壤侵蚀高发期;横坡种植可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日雨量 时空分布 倾向率 集中度
原文传递
土壤侵蚀模型中植被管理因子的遥感估算 被引量:15
11
作者 宋现锋 段峥 +1 位作者 牛海山 河野泰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63,共6页
在大区域土壤侵蚀评价中,由于缺乏详细的降雨记录和侵蚀观测实验,USLE模型中植物管理因子的参数化非常困难。该研究提议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遥感图像和天气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估算植物管理因子值。其中,采用线性光谱分解算法计算... 在大区域土壤侵蚀评价中,由于缺乏详细的降雨记录和侵蚀观测实验,USLE模型中植物管理因子的参数化非常困难。该研究提议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遥感图像和天气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估算植物管理因子值。其中,采用线性光谱分解算法计算各类地面覆盖物的盖度,用以估算潜在土壤流失率;采用CLIGEN模型模拟历史降雨事件并计算降雨侵蚀指数的时间分布;最后使用正则化的降雨侵蚀指数加权平均潜在土壤流失率,获得植物管理因子的估算值。该研究方法在潮河上游流域进行了应用验证,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植物管理因子值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其数值变化与土地利用分类定义的植被盖度非常一致,利用上述因子值进行土壤侵蚀评估的结果和其他研究成果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管理因子 降雨侵蚀指数 潜在土壤流失率 线性光谱分解算法 CLIGEN模型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USLE crop and management factor values for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China 被引量:6
12
作者 GUO Qian-kun LIU Bao-yuan +2 位作者 XIE Yun LIU Ying-na YIN Shui-q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877-1888,共12页
Soil erosion on cropland is a major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 ranging from the losses of a non-renewable resource and of nutrients at the source to contamination of downstream areas. Regional soil loss... Soil erosion on cropland is a major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 ranging from the losses of a non-renewable resource and of nutrients at the source to contamination of downstream areas. Regional soil loss assessments using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 would supply a scientiifc basis for soil conservation planning. However, a lack of in-formation on the cover and management (C) factor for cropl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USLE, has limited accurate regional assessments in China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crops grown and their complicated rotation systems. In this study, single crop soil loss ratios (SLRs) were col ected and quantiifed for 10 primary crops from past studies or re-ports. The mean annual C values for 88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12 cropping system region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ingle crop SLRs and the percentage of annual rainfal erosivity (R) during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s for each system. The C values in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 regions we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LRs of the 10 primary crops ranged from 0.15 to 0.74. The mean annual C value for al 88 crop rotation systems was 0.34,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0.12. The mean C values in the single, double and triple cropping zones were 0.37, 0.36 and 0.28, respectively, and the C value in the triple zone was signiif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single and double zones. The C values of dryland crop systems exhibited signiif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ngle and triple cropping system regions b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ouble regions were not signiifcant. This study is the ifrst report of the C values of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China at the national scale. It wil provide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parameters for accurately assessing regional soil losses from cropland to guide soil conservation plans and to optimize crop rota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er and management factor crop rotation system soil loss ratio rainfall erosivity cropping system region
下载PDF
Identifying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on individual flood events in a long-term monitoring headwater basin 被引量:3
13
作者 WANG Ling-ling YAO Wen-yi +2 位作者 TANG Jia-liang WANG Wen-long HOU Xin-x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825-1835,共11页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SDR) has multi-fol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both in evaluating 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watersheds.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hydrolog...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SDR) has multi-fol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both in evaluating 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watersheds.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hydrological regime and watershed properties, may influence the SDR at interannual timescales. However, the effect of certain important dynamic factors, such as rainfall peak distribution, runoff erosion power and sediment bulk density, on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of single flood events(SDRe)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The Qiaogou headwater basin is in the hilly-gully reg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it encompasses a 0.45 km^2 catchment. Three large-scale field runoff plots at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positions were chosen to obtain the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20-year period between 1986 and 2005 is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DRe of the Qiaogou headwaters varied from 0.49 to 2.77. Among the numerous influential factors, rainfall and runoff were the driving factors causing slope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The rainfall erosivit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R^2=0.85, P<0.01) but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SDRe. The rainfall peak coefficien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DRe(R^2=0.64, P<0.05),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energy distribution on the SDRe. The runoff erosion power index wa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R^2=0.84, P<0.01) but also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DRe(R^2=0.57, P<0.01). In addition, the relative bulk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DRe, indicating that hyper-concentrated flow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d to more transported sediment in the catchment. Thus, the rainfall peak coefficient, runoff erosion power and sediment relative bulk density could be used as dynamic indexes to predict the SDRe in the hilly area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Single flood events Rainfall erosivity Runoff erosion power Hyper-concentrated flow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