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沙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被引量:98
1
作者 杨根生 拓万全 +7 位作者 戴丰年 刘阳宣 景可 李炳元 张欧阳 吕荣 胡莉芬 涛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9,共8页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打钻采样,以及黄河沿岸及支流产沙地层采样分析对比,暴雨、洪水等分析追踪河道淤积泥沙源地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主要来源于乌兰布和沙漠及十大孔兑(沟谷)的库布齐沙漠和丘陵沟壑梁地。通...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打钻采样,以及黄河沿岸及支流产沙地层采样分析对比,暴雨、洪水等分析追踪河道淤积泥沙源地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主要来源于乌兰布和沙漠及十大孔兑(沟谷)的库布齐沙漠和丘陵沟壑梁地。通过输沙平衡法计算该河段河道泥沙淤积量得知,1954—2000年该河段淤积泥沙总量约20 11亿t,其中大于0 1mm的粗沙为15 57亿t,占总量的77 424%;小于0 1mm的泥沙约4 54亿t,占总量的22 57%。风成沙入黄淤积量是:乌兰布和沙漠6 0552亿t;库布齐沙漠5 8499亿t;二者约占大于0 1mm粗泥沙总量的76 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黄河 河道泥沙淤积 暴雨 洪水 输沙平衡法 河道冲淤量
下载PDF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_2的贡献 被引量:65
2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2,20,共5页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能使农田土壤由大气CO2碳源转变为碳汇。以东北黑土为例,计算其SOC库储量及耕种以来释放到大气中CO2的数量;评价侵蚀和沉积作用对SOC损失的影响;估算东北黑土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后,该土类可固定大气CO2的潜力。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回归拟合方法,得出东北黑土1m深度的SOC平均密度为12.54kgC/m2,有机碳储量为646.2TgC。应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有关该区土壤侵蚀资料,计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每年土壤迁移的碳量为0.34~2.84TgC/a,因沉积作用引起的SOC在景观中再分布的数量为0.27~2.27TgC/a。由此计算自耕种以来,东北黑土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为34.6~434.6TgC。如果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东北黑土最大固碳潜力为244.3TgC,在未来2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30.9TgC,平均每年1.55Tg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 有机碳储量 大气二氧化碳 土壤流失方程 土壤侵蚀 土壤固碳潜力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冲淤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1 位作者 乐嘉海 曹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22,共8页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称 ,航槽回淤减少。北槽进口段和北槽中段的深槽发生较为明显的淤积 ,北槽纵向河床断面面积和平均水深趋于均匀 ,形成了一条上、下段平顺衔接的微弯深泓线。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河床总容积基本保持不变。整治建筑物完成一年后河床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工程引起河床大幅度冲淤调整完成后 ,北槽仍具有明显的洪淤枯冲规律 ,主槽季节性冲淤幅度平均在 30cm~ 5 0c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治理工程 北槽 冲淤
下载PDF
长江河口九段沙沙洲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九发 万新宁 +2 位作者 应铭 左书华 付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49,共6页
九段沙继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后成为长江河口第三代新生冲积沙洲(岛),为河口第三级分汊口沙洲,如今0m以上沙洲面积为126km2,5m水深包络的面积为448.7km2,平面外形成长椭圆沙洲。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九段沙成为独立沙体以来,在河口... 九段沙继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后成为长江河口第三代新生冲积沙洲(岛),为河口第三级分汊口沙洲,如今0m以上沙洲面积为126km2,5m水深包络的面积为448.7km2,平面外形成长椭圆沙洲。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九段沙成为独立沙体以来,在河口水流的作用下,不断地承接上游河道推移而来的底沙,沙洲持续淤涨,0m以上沙洲面积是原始面积的3.3倍,2m水深包络的平面面积是原始面积的2.5倍,5m水深包络的平面面积是原始面积的2.0倍多。与此同时,在陆海相互作用及南北槽分水分沙比值不断更替变化过程中,九段沙沙体本身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沙头冲刷后退,沙尾淤涨延伸,南侧淤涨幅度大于北侧,而沙洲基座长轴位置移动不大。目前九段沙头部鱼嘴和北部导堤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九段沙浅滩的水沙运动过程,因九段沙北侧边界基本固定,导致南侧边滩冲淤变化必将会增大,需采取相应的人工干预措施,才能使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九段沙朝着健康的演变方向发展,同时减少对与沙洲相邻的南北槽通海航道水深的影响,确保通海航道畅通无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河口沙洲 底沙输移 九段沙 冲淤变化
下载PDF
基于GIS的淤泥质潮滩侵蚀堆积空间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恒鹏 杨桂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8-286,共9页
通过野外滩地长期水准详测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 GRID和 TIN模块产生潮滩高程、坡度、二维剖面、侵蚀与堆积分布图 ,并获取测点所在位置的高程、坡度和侵蚀量。对获取的数据及空间分布图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侵蚀主要发生在 - 7m以... 通过野外滩地长期水准详测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 GRID和 TIN模块产生潮滩高程、坡度、二维剖面、侵蚀与堆积分布图 ,并获取测点所在位置的高程、坡度和侵蚀量。对获取的数据及空间分布图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侵蚀主要发生在 - 7m以上的岸坡和潮滩 ,堆积主要出现于广阔的深水岸坡和部分高滩 ,侵蚀速率以滩前深槽岸坡最快 ,年侵蚀率达 1 7.9cm/a,并呈加速趋势 ,海岸线向陆后退速率为 31 m/a,侵蚀、堆积的闭合深度约为 - 9.5m。空间分布表现为自北而南的 3个明显分带 ,即潮滩轻微侵蚀区 ,滩前深槽岸坡强烈侵蚀区和深水岸坡缓积区 ,东西向比较 ,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 GIS 海岸侵蚀 淤泥质潮滩 堆积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影响下北槽河床冲淤变化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潘灵芝 丁平兴 +1 位作者 葛建忠 胡克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59,共9页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1998年1月与2008年2月)的地形测图,定量分析工程影响下的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内泥沙淤积总量高达3.37亿方,平均淤积厚度1.03m,其中入口段、上段、中段及下段的淤积量分别占淤...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1998年1月与2008年2月)的地形测图,定量分析工程影响下的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内泥沙淤积总量高达3.37亿方,平均淤积厚度1.03m,其中入口段、上段、中段及下段的淤积量分别占淤积总量的16.5%、32.1%、29.6%与21.8%,淤积厚度分别为1.23m、1.12m、1.39m与0.65m;2)坝田泥沙淤积总量3.50亿方,其中航道北侧淤积量占58.3%,淤积分布特征为上段淤积厚度最大,下段次之,中段最小,分别为3.94m、2.44m和0.92m,航道南侧从上游向下淤积厚度逐渐减小,分别为3.32m、3.10m与1.87m;3)主槽整体净冲刷,泥沙冲刷总量0.68亿方,其中航道北侧冲刷量占87.9%,主槽上段冲刷深度最大,平均1.40m,下段次之(南侧0.10m北侧0.79m),中段淤积(南侧1.28m北侧0.59m)。此外,还发现北槽河床冲淤分布,主要受整治工程影响,疏浚抛泥仅影响贮泥坑和抛泥区附近的局部区域,流域来沙量变化对北槽淤积量变化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航道工程 长江口北槽 河床冲淤
下载PDF
长江口入海泥沙通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华林 沈焕庭 +1 位作者 严以新 王永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80,F0003,共7页
将历史海图的基准面进行统一换算,采用GIS技术,实现了长江口及杭州湾DEM,作为长江口及杭州湾冲淤分析及通量计算的基础。通过百年时间尺度的大范围冲淤分析,结合泥沙动力学、沉积学方法,建立了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模式,以此为基础,计算... 将历史海图的基准面进行统一换算,采用GIS技术,实现了长江口及杭州湾DEM,作为长江口及杭州湾冲淤分析及通量计算的基础。通过百年时间尺度的大范围冲淤分析,结合泥沙动力学、沉积学方法,建立了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模式,以此为基础,计算了长江河口若干重要界面的泥沙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GIS 泥沙冲淤 计算 通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海岸侵蚀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小英 陈沈良 +1 位作者 李九发 徐丛亮 《海岸工程》 2005年第4期1-10,共10页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地区是黄河1976年以来清水沟流路河口新淤积的滩涂地带。根据孤东及新滩海域1997-2003年16个海岸剖面的实测地形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阐述了黄河口尾闾改道清8出汊后,孤东及新滩海岸剖面的冲淤演变过程,...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地区是黄河1976年以来清水沟流路河口新淤积的滩涂地带。根据孤东及新滩海域1997-2003年16个海岸剖面的实测地形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阐述了黄河口尾闾改道清8出汊后,孤东及新滩海岸剖面的冲淤演变过程,并从动力地貌的角度对其冲淤过程和机制做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以后,除新口门附近轻微淤积,其它岸段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清水沟老河口附近剖面表现为上冲下淤的侵蚀类型;其余侵蚀剖面形态则表现为均衡侵蚀型。近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减少以及1996年河口流路的改变,调整了入海水沙、海洋动力和海岸地形之间的动态平衡,海洋动力相对增强,从而导致海岸侵蚀后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剖面 冲淤 侵蚀机制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灌河口至长江口海岸淤蚀趋势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才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1-16,共6页
本文根据多年潮滩连续观测资料和有关地形测量资料,计算出目前潮滩的淤蚀速度,并分析了潮滩的淤蚀特征和变化趋势。
关键词 灌河口 长江口 海岸 淤蚀 淤泥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槽水沙过程对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19
10
作者 蒋陈娟 李九发 +3 位作者 吴华林 付桂 李为华 刘高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9-141,共13页
北槽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确定了南北槽分汊口分流界线,阻碍了北槽和邻近滩槽的水沙自由交换过程,使北槽水沙动力过程发生调整。基于工程前后北槽主槽纵向同步水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入口段落潮优势显著减弱;上段枯季时落潮优势显著减... 北槽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确定了南北槽分汊口分流界线,阻碍了北槽和邻近滩槽的水沙自由交换过程,使北槽水沙动力过程发生调整。基于工程前后北槽主槽纵向同步水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入口段落潮优势显著减弱;上段枯季时落潮优势显著减弱,而洪季时落潮优势有所增强;中段(弯曲段拐点附近)落潮优势略有减弱;下段落潮优势明显加强。北槽主槽水沙纵向输移机制分析表明:欧拉余流、潮泵作用、斯托克斯效应和垂向环流为悬沙输移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欧拉余流输沙指向海,斯托克斯输沙和垂向环流输沙指向陆,而潮泵输沙随着季节而变化。洪季,欧拉余流输沙和潮泵输沙在工程前后的变化使大潮期河床冲淤由中段和下段普遍落淤转化为中上段集中落淤。枯季,工程前后稳定的潮流辐散输沙作用使大潮期河床以冲刷为主,但工程后在入口段和上段潮泵的向上游输沙占优势,使悬沙在入口段落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北槽 水动力 泥沙运动 水沙输移机制 冲淤变化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对南槽冲淤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1 位作者 乐嘉海 黄仁元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共5页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底沙下泄的影响,曾出现阶段性的淤积,但随后河床水深便得以恢复。1998-2003年南槽上段共冲刷近0.85亿m3泥沙。一期工程完成后,南槽上段和中、下段季节性冲淤规律不同,上段洪冲枯淤,中、下段洪淤枯冲,季节性冲淤幅度通常都在0.7m以内。南槽南、北两侧的南汇东滩和江亚南沙在淤涨的同时,也分别呈现出洪冲枯淤和洪淤枯冲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治理工程 南槽 冲淤
下载PDF
Scour and silting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Inner Mongolian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14
12
作者 QIN Yi ZHANG Xiaofang +2 位作者 WANG Fenglong YAN Heng HAN Hai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6期1037-1046,共10页
Rivers with fluvial equilibrium are characterized by bed deformation adjustment. The erosion-deposition area in cross-section reflects this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a base of researching the river scour and deposition... Rivers with fluvial equilibrium are characterized by bed deformation adjustment. The erosion-deposition area in cross-section reflects this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a base of researching the river scour and deposition evolution by time series analysis. With an ero- sion-deposition area indicator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time series of ero- sion-deposition area quantity at Bygl and Shhk station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series duration of 31 years from 1976 to 2006. After analysis of its trend and mutation, three different ten- dencies about the evolution were observed in general from the quasi-equilibrium phase through a rapid shrinkage to the final new quasi-equilibrium.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trend of erosion-deposition area series will change once a big flood occurred in some of the tributaries and its ever greater influence is due to the decrease of deluge with the completion of up- stream reservoirs. Almost all the turning points were coincident with the time when hy- per-concentrated sediment flood occurred in some tributaries. With the time series of clear mutations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 Inner Mongolian Reach has been in a new equilibrium phase. This can be concluded in two aspects. 1. The absence of big floods an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from tributaries result in the river shrinkage, and to regain the channel flow-carrying capacity in Inner Mongolian Reach a large flood is needed both of high peak discharge and of lengthy interval to destroy the new equilibrium. 2. The proposed method of erosion-deposition area indicator is of great help to channel scour-deposition evolution analysis because it can demonstrate real time deformation of cross section in qua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er Mongolian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erosion-deposition area indicator EVOLUTION EQUILIBRIUM
原文传递
风暴对长江河口北槽冲淤影响的数值模拟——以“杰拉华”台风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丁平兴 胡克林 +1 位作者 孔亚珍 胡德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8-24,共7页
台风产生大浪及增水常常侵蚀岸滩 ,掀动底部泥沙 ,使水体含沙量剧增 ;部分泥沙在水流作用下进入航槽并在那里落淤 ,严重时会影响航槽航运安全 ,因而定量地预测台风对航槽冲淤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以“杰拉华”台风为例 ,提出计... 台风产生大浪及增水常常侵蚀岸滩 ,掀动底部泥沙 ,使水体含沙量剧增 ;部分泥沙在水流作用下进入航槽并在那里落淤 ,严重时会影响航槽航运安全 ,因而定量地预测台风对航槽冲淤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以“杰拉华”台风为例 ,提出计算风暴引起长江口北槽航槽冲淤变化的模型与方法 ,并讨论若“杰拉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杰拉华台风 冲淤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洪、枯季泥沙冲淤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谊纯 孙效功 +1 位作者 李瑞杰 吕丹梅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1-286,共6页
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潮间带广阔、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剧烈、近岸及河口区水动力条件复杂的特点 ,建立了 1个潮流作用下的平面二维动边界全沙数学模型。动边界的处理采用窄缝法 ,并利用此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洪、枯季时悬沙分布以及底床的... 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潮间带广阔、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剧烈、近岸及河口区水动力条件复杂的特点 ,建立了 1个潮流作用下的平面二维动边界全沙数学模型。动边界的处理采用窄缝法 ,并利用此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洪、枯季时悬沙分布以及底床的冲淤进行了数值模拟 ,进而据此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洪、枯季的冲淤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泥沙冲淤 数值模拟 窄缝法
下载PDF
从长江口南汇东滩冲淤变化探讨合理选择促淤造陆边界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茂田 陈中原 李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5-369,共5页
随着上海人口与经济的发展 ,建设用地迅速增加 ,人 -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按相关规划预计 ,至 2 0 10年 ,上海市建设用地总需求 2 2 6 7.80km2 ,现有建设用地存量 2 2 2 4 .39km2 ,未利用的土地仅有 9.0 0km2 ,因此围垦造地是上海目前和... 随着上海人口与经济的发展 ,建设用地迅速增加 ,人 -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按相关规划预计 ,至 2 0 10年 ,上海市建设用地总需求 2 2 6 7.80km2 ,现有建设用地存量 2 2 2 4 .39km2 ,未利用的土地仅有 9.0 0km2 ,因此围垦造地是上海目前和今后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本出路所在。河口海岸地区动力条件复杂 ,地形变化剧烈 ,如何选择围垦促淤造陆与疏浚促淤造陆边界尤为关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研究长江口南汇东滩 1996~1999年的冲淤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 :0 .5~ 1m高程带为南汇边滩冲淤平衡带 ,年平均冲刷率为 0 .0 0 7m/a ,在此带以上 ,滩涂多年的结果表现为淤积 ,此带以下 ,滩涂多年的结果表现为冲刷。结合长江口水文泥沙的实测资料分析结果 ,根据低滩围垦造陆实践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实际情况 ,认为长江口低滩围垦促淤造陆和利用工程促淤造陆的边界定在 0 .5~ 1m之间较为合理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GIS 地理信息系统 滩涂 数字高程模型 土地 利用
下载PDF
Sediment Movement in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被引量:11
16
作者 CAOZude KONGLingshuang LIUDef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2年第2期201-205,共5页
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the rotary ring flume for researching the fine sediment movement, the mechanism of the flume, method of eliminatin... 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the rotary ring flume for researching the fine sediment movement, the mechanism of the flume, method of elimin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ifugal force and sediment movement experiments with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Also included are the experiment-based relationship among sediment concentration, bed shear stress and silt carrying capacity, a proposed erosion-deposition function and bed erosion-deposition calculation together with the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ry ring flume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erosion-deposition function
下载PDF
北部湾海湾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葛振鹏 戴志军 +3 位作者 谢华亮 魏稳 林益帆 高近娟 《上海国土资源》 2014年第2期49-53,共5页
人类活动对我国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作为海湾变化的重要表征-海湾岸线自然成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北部湾海湾岸线为对象,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反演1991、2005及2010年北部湾1595km的大陆... 人类活动对我国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作为海湾变化的重要表征-海湾岸线自然成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北部湾海湾岸线为对象,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反演1991、2005及2010年北部湾1595km的大陆岸线;选择1991~2010年间北部湾北部变化强烈的40个岸段,分析岸线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海湾曲折岸线的固有属性已发生改变,岸线平直化趋势明显;海湾岸线冲淤交互存在,相对遮蔽的岸段岸线积极向海推进,年淤积速率为23m/a,无防护地带的岸线以侵蚀为主,年平均侵蚀速率为24m/a;在不同类型的海湾岸线中,生物海岸与砂质海岸表现为向陆蚀退,年平均侵蚀14m/a,淤泥质海岸为向海淤积,年平均淤积速率为9m/a,基岩海湾岸线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岸线 Landsat影像 分形方法 冲淤演变 北部湾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1952~2000年特征大断面变化特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东坡 李燕 +1 位作者 陈永豪 王鹏涛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67,81,共6页
黄河下游河道滩区防洪形势的严峻性使下游滩区的治理受到广泛关注.针对这种现状,作者搜集整理黄河下游各大断面历年汛期实测资料以及断面资料,用Visual FoxPro程序建立数据库;采用断面法计算汛期特征断面冲淤量;通过分析各断面历年汛期... 黄河下游河道滩区防洪形势的严峻性使下游滩区的治理受到广泛关注.针对这种现状,作者搜集整理黄河下游各大断面历年汛期实测资料以及断面资料,用Visual FoxPro程序建立数据库;采用断面法计算汛期特征断面冲淤量;通过分析各断面历年汛期冲淤面积和平均冲淤深度变化,分析了近50 a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河道冲淤演变特点,得到不同来水来沙对河道冲淤影响的几点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冲淤变化 数据库 大断面 二级悬河
下载PDF
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岸线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玮彤 张东 +2 位作者 施顺杰 周静 康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海岸线监测是了解海岸冲淤变化的基础。针对淤泥质海岸潮间带坡度平缓的特点,考虑到潮汐对遥感海岸线监测的影响,基于多潮位站插值校正的水边线离散点潮位赋值及坡度计算对水边线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潮间带实测坡度资料校正,推算遥感... 海岸线监测是了解海岸冲淤变化的基础。针对淤泥质海岸潮间带坡度平缓的特点,考虑到潮汐对遥感海岸线监测的影响,基于多潮位站插值校正的水边线离散点潮位赋值及坡度计算对水边线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潮间带实测坡度资料校正,推算遥感海岸线。选择江苏中部冲淤变化频繁、自然岸线保有率较高的扁担河口至川东港岸段开展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坡度主要在0.001~0.002之间,潮间带宽度由北向南越来越宽。北部扁担河口至射阳河口岸段处于冲刷环境中,大量以养殖塘围堤为主的人工岸线不断被侵蚀后退;射阳河口至四卯酉河口岸段以海岸线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变化为主,2010-2015年平均冲淤速率小于10m/a,变化幅度较小;南部四卯酉河口至川东港岸段,自然岸线淤长明显,同时人工围垦导致岸线不断向海推进。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新洋港至斗龙港岸段应为研究区由北部侵蚀转向南部淤长的过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潮滩 遥感 潮汐 潮滩坡度 潮滩冲淤 海岸线
下载PDF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岸线变迁与海岸冲淤动态遥感监测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志一 徐素宁 +2 位作者 姜艳辉 梅军军 吕铁硬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39,154,共5页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砂质、淤泥质海岸正呈现侵蚀加剧的演变趋向。随着卫星遥感数据在光谱、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方面的不断提高,海岸侵蚀和淤积监测具备了精度越来越高的数据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砂质、淤泥质海岸正呈现侵蚀加剧的演变趋向。随着卫星遥感数据在光谱、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方面的不断提高,海岸侵蚀和淤积监测具备了精度越来越高的数据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和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岸岸线变迁及冲淤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遥感技术在岸线变迁、侵蚀淤积监测和预测方面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已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黄河三角洲 岸线变迁 侵蚀淤积 遥感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