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化与排他——关于“证言非正义”的争论及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潘磊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33,共9页
自米兰达·弗里克提出认知非正义的概念以来,与之相关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典型的认知非正义,证言非正义格外引人注目。根据弗里克,证言非正义的核心情形均可被界定为“由负面身份偏见所导致的可信度贬损”;其首要伤害是对... 自米兰达·弗里克提出认知非正义的概念以来,与之相关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典型的认知非正义,证言非正义格外引人注目。根据弗里克,证言非正义的核心情形均可被界定为“由负面身份偏见所导致的可信度贬损”;其首要伤害是对说者认知能力的剥夺,这种剥夺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物化”。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这种“物化”式解读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过于关注证言非正义的主体面向而忽视了其结构面向。为克服“物化”式解读的局限性,他们提出了一种“排他”式解读。根据后者,证言非正义本质上是对特定群体及个人的认知排斥。梳理这场争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证言非正义,而且还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言非正义 认知物化 认知排他 认知非正义
原文传递
认知非正义:公众参与科学的互动难题
2
作者 崔天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9,共7页
认知非正义是运用理性能力在追逐认知效率过程中对他人作为认知主体的排斥或否定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必然性,亦存在于公众参与科学的互动过程。公众参与科学范式下的认知非正义具有存在隐蔽性、伤害对称性和阐释垄断性的特点,其... 认知非正义是运用理性能力在追逐认知效率过程中对他人作为认知主体的排斥或否定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必然性,亦存在于公众参与科学的互动过程。公众参与科学范式下的认知非正义具有存在隐蔽性、伤害对称性和阐释垄断性的特点,其危害在于阻碍专家与公众间的知识传递,使专家信任易于破坏且难以建立,并有损公众科学项目中公众构成应有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为对抗认知非正义,认知谦逊是专家和公众应具备的认知德性,也是理解科学与民主相互交织关系的必要态度。通过制度设计作为辅助手段,结合科学系统中有益的情境因素,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进行的行为调整,有助于掌握并运用认知谦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非正义 公众参与科学认知德性 认知谦逊
原文传递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一个供词神话的建构
3
作者 米兰达·弗里克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共12页
本文首先介绍我在2007年出版的《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识的伦理》一书,通过简述这一理论所依托的英格兰学术文化,让读者了解其中的关键议题。而后,我将迅速切入美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并重点探讨制度化的认知恶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以... 本文首先介绍我在2007年出版的《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识的伦理》一书,通过简述这一理论所依托的英格兰学术文化,让读者了解其中的关键议题。而后,我将迅速切入美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并重点探讨制度化的认知恶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以警察审问嫌疑人的标准推荐程序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非正义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 能动的证词非正义 虚假供词 制度性认知恶习
原文传递
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边界 被引量:6
4
作者 白惠仁 高宇航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4,共7页
在人类认知实践中存在着广泛的由知识身份偏见和解释资源缺乏所引发的不公正现象,弗里克使用了认知非正义的概念对其进行了刻画,这是一种试图融合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尝试。认知非正义理论迅速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兴趣,多种或源于弗里克或相... 在人类认知实践中存在着广泛的由知识身份偏见和解释资源缺乏所引发的不公正现象,弗里克使用了认知非正义的概念对其进行了刻画,这是一种试图融合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尝试。认知非正义理论迅速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兴趣,多种或源于弗里克或相对独立的认知非正义概念被延展出来,这构成了概念外延的泛化;同时,将弗里克的认知非正义概念运用于具体情境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符合弗里克的概念描述却在日常直觉上并不造成“非正义”的现象,这构成了概念内涵的泛化。以上两种泛化问题源自于认知非正义概念边界的模糊,认知惰性与实质性伤害是弗里克所提出的两个认知非正义概念的共同基础,同时能够应对概念泛化的麻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非正义 概念泛化 认知惰性 实质性伤害
原文传递
个人德性的解决方案是否切实有效?——从情绪与认知角度来看 被引量:1
5
作者 谭笑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6,共7页
以培育个人德性来纠正认知不公的方案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批评,分别针对其所诉诸的个人层面和自主层面。从情绪的认知功能维度看,个人德性方案也面临诸多困难。然而它依然是有效而必要的,因为首先它在情绪的生理机制上是可行的;其次它促进... 以培育个人德性来纠正认知不公的方案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批评,分别针对其所诉诸的个人层面和自主层面。从情绪的认知功能维度看,个人德性方案也面临诸多困难。然而它依然是有效而必要的,因为首先它在情绪的生理机制上是可行的;其次它促进了个人与边缘群体的实质沟通,促进了相互间的读心能力;再次它提升了证言评判时的认知伦理风险,继而提高了审慎度;更重要的是放在代际尺度上看,文化演化中新情绪模式的构成,有助于更实质地重塑证言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德性 认知不公 情绪 文化演化
原文传递
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
6
作者 白惠仁 高宇航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4,共12页
弗里克用证词非正义和解释非正义两个概念刻画了人类认知实践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受到她的启发,近十年来社会认识论和伦理学研究提出了诸多类似的认知非正义概念,这些新概念分布在知识生产、传递、接受、评价和分配等各个阶段,构成了... 弗里克用证词非正义和解释非正义两个概念刻画了人类认知实践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受到她的启发,近十年来社会认识论和伦理学研究提出了诸多类似的认知非正义概念,这些新概念分布在知识生产、传递、接受、评价和分配等各个阶段,构成了一个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以弗里克的两个认知非正义概念作为标准,可以将衍生概念划分为:因身份的刻板印象引起的可信度错判和认知者错待,因群体分化导致的对某些群体的认知排斥和(认知资源)分配不公。这个概念谱系还在不断地扩展,逐渐呈现出一种无序泛化的趋势,因此,认知非正义的概念研究需要处理和回应以下四个问题:合理的刻板印象与偏见的界限、认知非正义伤害的认定、认知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情境中的认知非正义如何获得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非正义 概念谱系 概念泛化
原文传递
认知不公正:认知维度下理解医患互动的视角
7
作者 崔天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1-75,共5页
从认知不公正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医患互动予以重新审视。研究发现,医患间的认知不公正不仅阻碍医患间证言知识的有效传递,凸显二者在认知预期与互动意愿上的差异,而且呈现出波动性、形态多样性和伤害间接性的特点,加速医患互动工具化的同... 从认知不公正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医患互动予以重新审视。研究发现,医患间的认知不公正不仅阻碍医患间证言知识的有效传递,凸显二者在认知预期与互动意愿上的差异,而且呈现出波动性、形态多样性和伤害间接性的特点,加速医患互动工具化的同时,加剧双方弥合信任的难度。尽管医患主动采取“理直气和”与“关系就医”的调适策略,但医患关系的改善以及认知不公正的消除不仅是医疗领域内医患双方的合作问题,还需要从更广泛的社会维度出发,迈向扩大的医患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互动 医患信任 认知不公正
下载PDF
知识传递与认知非正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白惠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94,158,共10页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别、种族、国别、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身份偏见。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的身份偏见造成了其可信度下降,持续发生的身份偏见消解了部分人的知识身份,从而造成认知非正义。减少这种认知非正义的可能方式是诉诸于包含了认知与伦理维度的认知正义德性,或是诉诸于罗尔斯式的理想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传递 自然状态 非推论主义 认知非正义 认知正义德性
下载PDF
对医疗领域中的认知不公正论证的反思 被引量:2
9
作者 谭笑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100,共9页
卡瑞尔和基德认为弗里克提出的"认知不公正"概念在医疗领域中也存在,她们论证了这一领域的证言不正义和阐释不正义。然而本文认为,医疗领域与认知不公正问题的典型领域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主要在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病人证言... 卡瑞尔和基德认为弗里克提出的"认知不公正"概念在医疗领域中也存在,她们论证了这一领域的证言不正义和阐释不正义。然而本文认为,医疗领域与认知不公正问题的典型领域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主要在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病人证言依赖于知识语境和医生能力。因而用认知不公正的概念来表述这些问题会一定程度掩盖其中更为深层的两类知识之间的交互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不公正 医疗 专家知识
原文传递
Neurocognitive Variety in Neurotypical Environments: The Source of “Deficit” in Autism
10
作者 Mylène Legault Jean-Nicolas Bourdon Pierre Poirier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9年第6期246-272,共27页
A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utism research offer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to the mainstream options, it can now be argued that the so-called cognitive deficits in the social domain associated with autism have been misc... A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utism research offer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to the mainstream options, it can now be argued that the so-called cognitive deficits in the social domain associated with autism have been mischaracterized or, at least, oversimplified. We will use predictive models within a 4E (i.e., embodied, embedded, enactive and extended) conception of cognition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sychiatrics and autism. Such models force us to reassess what “cognitive deficit” means by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 not only in its usual sense (evo-developmental), but by understanding all cognitive performances as embedded in environments (or fields of affordances) that shape and sustain them. By adopting a predictive 4E perspective, we aim to show that the “cognitive deficit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are in fact mismatch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the particular form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ing of autistic people (neurodiversity), brought about by the fact that the cultural niches that set up the relevant fields of affordances are structured by and for neurotypicals. This mismatch leads to epistemic injustices, both testimonial and hermeneutic, that feed back into research on autism and clinical approaches, thereby making the “deficits” appear based on individual shortcomings. In this context, autism interventions should partl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olicies aimed at modifying those aspects of cultural niches that make environments unsuitable for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all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E Cognition Predictive Processing Cognitive DEFICIT AUTISM epistemic injustice
下载PDF
从知识的检视者到知识的问询者——知识论研究视角的扭转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远帆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1,共7页
传统知识论的主要方法是概念分析和案例测试。这种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检视者视角的探究。一方面,检视者视角与日常实践视角是脱节的;另一方面,检视者视角会催生出逻辑上成立,却不典型的对知识的看法。“克雷格-翰浓方案”提出一种新... 传统知识论的主要方法是概念分析和案例测试。这种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检视者视角的探究。一方面,检视者视角与日常实践视角是脱节的;另一方面,检视者视角会催生出逻辑上成立,却不典型的对知识的看法。“克雷格-翰浓方案”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论研究视角——问询者视角。问询者视角基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状态,给出了一个“知识/知道”的功能假说——标识出好的信息提供者。这一功能假说在社会实践中发展成一种“客观化的知识”。“标识好的信息提供者”需要借助信息提供者的“可辨识特征”,而这可能会诱发认知不正义。通过分析,文章主张这一挑战可以得到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信息提供者 谱系学 概念分析 认知不正义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趋势——基于Hypatia杂志2014-2016年研究的综述
12
作者 李蕊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4-112,共9页
Hypatia杂志是著名的女性主义哲学杂志,它面向女性主义哲学中的前沿研究。女性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趋势具体体现在三个领域:认识论领域、具体领域中的女性声音和对女性主义哲学经典的重新解读。通过对杂志近期论文的综述,我们可以获知女性... Hypatia杂志是著名的女性主义哲学杂志,它面向女性主义哲学中的前沿研究。女性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趋势具体体现在三个领域:认识论领域、具体领域中的女性声音和对女性主义哲学经典的重新解读。通过对杂志近期论文的综述,我们可以获知女性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趋势,这不仅为我们近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也能为我们优化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atia 女性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不公 女性主义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