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愈合中P物质对表皮干细胞迁移及受体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黄晖 赖西南 +1 位作者 王正国 王丽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感觉神经肽P物质 (substanceP ,SP)对表皮干细胞迁移及NK -1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实验鼠分为SP组、辣椒素组和对照组 ,三组均致背部全层皮肤缺损 ,SP组致伤当天开始创面给予SP(1次 /d) ,辣椒素组致伤前 ... 目的 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感觉神经肽P物质 (substanceP ,SP)对表皮干细胞迁移及NK -1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实验鼠分为SP组、辣椒素组和对照组 ,三组均致背部全层皮肤缺损 ,SP组致伤当天开始创面给予SP(1次 /d) ,辣椒素组致伤前 1周皮下预注射辣椒素 (cap saicin) ,利用核标记物BrdU作为表皮干细胞的示踪剂 ,观察三组创面愈合速度、NK -1受体表达情况和表皮干细胞的迁移特征。 结果 SP组创面愈合速度最快 ,创缘BrdU阳性细胞率最高 ,峰值出现最早 ;辣椒素组愈合速度最慢 ,BrdU阳性细胞率最低 ,峰值出现最晚 ;SP组除创缘外 ,在创面肉芽组织中也出现了BrdU阳性细胞 ,另两组未出现。三组表皮干细胞表面NK -1受体染色阳性。 结论 表皮干细胞存在NK -1受体。SP能明显加速创面愈合速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愈合 P物质 表皮干细胞 细胞迁移 受体 放射性示踪剂
原文传递
人羊膜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干细胞的定向分化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仁礼 李海标 +2 位作者 黄冰 陈系古 李树浓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5-328,I002,共5页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 (ES细胞 )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 ,为研究其分化机理及寻找新的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单独 (对照组 )或与人羊膜共培养 4~ 5d ,观察其形态分化 ,分别用β1整...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 (ES细胞 )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 ,为研究其分化机理及寻找新的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单独 (对照组 )或与人羊膜共培养 4~ 5d ,观察其形态分化 ,分别用β1整合素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干细胞的分化。【结果】与人羊膜共培养 4~ 5d后 ,ES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样的单层细胞 ,细胞排列紧密 ,呈多边形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 ,多数细胞呈现 β1整合素阳性 ,对照组大量细胞死亡 ,未见 β1整合素阳性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分别为 81 4%和 8 4%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Z检验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表皮样干细胞 羊膜 抗原 CD29 定向分化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人皮肤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及其与创面修复结局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赵志力 付小兵 +4 位作者 孙同柱 杨银辉 陈伟 孙晓庆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8-389,共2页
为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人胎儿期、少儿期、成年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与创面修复结局的关系 ,分别取因创伤等原因致流产的 2 2~ 2 4周龄胎儿和 4~ 12周岁少儿、35~ 5 3岁成年人 3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化... 为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人胎儿期、少儿期、成年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与创面修复结局的关系 ,分别取因创伤等原因致流产的 2 2~ 2 4周龄胎儿和 4~ 12周岁少儿、35~ 5 3岁成年人 3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皮干细胞特异表达的β1整合素和细胞角蛋白 19(K19)。结果发现 ,胎儿期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β1整合素和K19染色均为强阳性 ,少儿期表皮基底层细胞中 6 0 %~80 %的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和K19,成年人表皮基底层中表达β1整合素和K19的细胞较少儿组进一步减少 ,且染色强度较弱。结果提示 ,胎儿期表皮基底层增殖细胞均为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 ,而少儿期表皮基底层中部分细胞为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 ,成年人期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所占的比例则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Β1整合素 角蛋白19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创伤 烧伤 创面修复
下载PDF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原位再生 被引量:30
4
作者 谭军 雷颖 +3 位作者 李高峰 欧阳华伟 朱轶 李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28-234,共7页
背景:临床上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浅表性瘢痕的效果优良,但机制不清。目的:进一步验证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效果,并探讨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传统络合碘治疗和... 背景:临床上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浅表性瘢痕的效果优良,但机制不清。目的:进一步验证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效果,并探讨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传统络合碘治疗和湿润烧伤膏治疗两种修复方法对创面进行修复。结果与结论:湿润烧伤膏组创面愈合显著短于络合碘组(P<0.01)。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后即刻创缘无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表达,24h后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表达。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第4天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开始增多,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逐渐减少;络合碘组治疗后第4天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达高峰,第7天和第14天减少。湿润烧伤膏组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络合碘组(P<0.05)。提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结合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兔耳浅表性瘢痕,能更好地启动和保护表皮干细胞,促进创面原位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超脉冲CO2激光 点阵激光 浅表性瘢痕 表皮干细胞 细胞角蛋白19 P63蛋白 省级基金 组织构建图片文章
下载PDF
感觉神经肽SP对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晖 赖西南 +2 位作者 王正国 付小兵 王丽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84-886,共3页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肽P物质 (SP)对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新生 3~ 4天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SP组、辣椒素组 ,采用BrdU标记干细胞结合检测表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K19和β1整合素表达 ,观察皮肤全层缺损后 2 ...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肽P物质 (SP)对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新生 3~ 4天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SP组、辣椒素组 ,采用BrdU标记干细胞结合检测表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K19和β1整合素表达 ,观察皮肤全层缺损后 2 1天伤口局部应用SP对伤口表皮干细胞迁移及伤口愈合的影响 ,并与预先注射辣椒素毁损感觉神经元 (辣椒素组 )和单纯皮肤损伤 (正常组 )比较。结果 致伤后 18天SP组伤口闭合 ,较正常组提前 3天 ,而辣椒素组仅闭合创面面积的 2 5 5 4%。伤后SP组创缘及肉芽组织出现较多表皮干细胞 ;而抑制感觉神经肽SP的辣椒素组仅在创缘观察到少量表皮干细胞 ;正常组在肉芽组织中尚未发现表皮干细胞 ,在创缘的表皮干细胞数介于SP组和辣椒素组之间。结论 感觉神经肽SP能明显加快创面愈合速度 ,并具有诱导表皮干细胞向创缘和肉芽组织中迁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感觉神经肽 P物质 溴脱氧尿苷 伤口愈合 迁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在腹腔微环境中分化潜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程树军 黄锦桃 李海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表皮干细胞在腹腔微环境中的分化情况,为研究其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分化稳定性和全能性及寻找新的皮肤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 小鼠ES E14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5 d,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克隆...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表皮干细胞在腹腔微环境中的分化情况,为研究其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分化稳定性和全能性及寻找新的皮肤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 小鼠ES E14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5 d,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克隆,它们呈β1整合素?CK15和CK19阳性,移植入裸鼠腹腔?对移植后细胞的分化情况进行形态学和CEA?CK10?CK18?CK19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小鼠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在裸鼠腹腔内1~4周,细胞分化为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种植5周后,除上述结构外,可见角化复层扁平上皮?毛囊样?汗腺样及皮脂腺样等结构?免疫组化表明汗腺样结构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而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分别呈CK19和CK10阳性?【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小鼠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在腹腔微环境下同样具有分化为角化复层上皮?毛囊样?汗腺样和皮脂腺样结构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表皮干细胞 腹腔微环境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细胞形态学
下载PDF
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建福 付小兵 +2 位作者 盛志勇 杨银辉 孙同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6-387,共2页
探索和建立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技术方法。通过酶消化法获得幼鼠表皮 ,并制成单表皮细胞悬液 ,以表皮干细胞培养基 ,即无钙EMEM培养基 (添加 9%FBS ,0 0 5mmol/LCaCl2 ,4ng/mlEGF ,0 5ng/ml硫酸庆大霉素及 5 0 %成纤维细胞条... 探索和建立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技术方法。通过酶消化法获得幼鼠表皮 ,并制成单表皮细胞悬液 ,以表皮干细胞培养基 ,即无钙EMEM培养基 (添加 9%FBS ,0 0 5mmol/LCaCl2 ,4ng/mlEGF ,0 5ng/ml硫酸庆大霉素及 5 0 %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 )置细胞培养箱内培养。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为无钙EMEM培养基(添加 9%FBS、0 0 5mmol/LCaCl2 、0 5 μg/ml硫酸庆大霉素 )培养幼鼠皮肤块 4 8h后所得培养液。将 1×10 6/ml上述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经TGG细胞消化液 37℃下振荡消化后 ,接种至鼠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 ,37℃下静置 10~ 15min,留用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 ,所得细胞分别以能否呈克隆状生长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及β1整合素、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鼠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快速贴壁细胞经继续培养 ,可见细胞呈克隆状生长。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示非成熟细胞特征 ,β1整合素、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研究表明 ,表皮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与培养 ,本实验方法为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离 实验室技术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外源性VEGF促进大鼠Ⅱ度烫伤创面中晚期愈合 被引量:18
8
作者 靳丽丽 王瑞萍 +4 位作者 孙梦 吾拉尔·阿德力 任雅璠 高彧 冯树梅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21-227,共7页
目的探究Ⅱ度烫伤时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皮肤愈合及其对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迁移、分化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VEGF组、空白对照组、阿西替尼(Axitinib,VEG... 目的探究Ⅱ度烫伤时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皮肤愈合及其对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迁移、分化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VEGF组、空白对照组、阿西替尼(Axitinib,VEGF抑制剂)组。采用水浴烫伤法制备Ⅱ度烫伤模型,分别以0.2μg/ml VEGF、PBS溶液和10μg/ml阿西替尼处理各组创面,各组均治疗7d,从烫伤至创面愈合分别在第2d、8d、14d及21d测量创面愈合情况,并取创面组织作组织学检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CSs的分布及数量。结果①创面愈合率:烫伤后21d VEGF组>对照组>阿西替尼组;②愈合速度:烫伤后1-7d空白对照组>阿西替尼组>VEGF组,其后VEGF组愈合速度逐渐加快,第14d开始愈合速度表现为VEGF组>空白对照组>阿西替尼组;③组织学变化:烫伤后8-21d,VEGF组表皮细胞增殖明显,表皮修复和毛囊再生迅速,均早于空白对照组及阿西替尼组。④ECSs阳性细胞率变化:烫伤后第8-14dVEGF组ECSs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阿西替尼。结论Ⅱ度烫伤时,外源性VEGF在愈合中晚期加快愈合速度使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并且促进毛囊汗腺的再生使修复后的创面在外观、功能与正常皮肤相近,有助于提高全层皮肤创面的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II度烫伤 皮肤愈合 表皮干细胞
下载PDF
表皮干细胞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8
9
作者 田晓红 柏树令 +2 位作者 田伟 范军 佟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 观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创伤后不同时期表皮厚度、表皮干细胞(epidermalste mcells,ESCs)数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及创面愈合率等动态变化,探讨ESCs与DM皮肤创面难愈之间的关系。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雄性,体重... 目的 观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创伤后不同时期表皮厚度、表皮干细胞(epidermalste mcells,ESCs)数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及创面愈合率等动态变化,探讨ESCs与DM皮肤创面难愈之间的关系。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雄性,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DM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4只。DM组大鼠制备DM大鼠慢性创面愈合模型。两组大鼠同时用特制打孔器在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约1.5cm制作直径1.8cm、面积2.54cm。的全层皮肤缺损(共计96个创面),分别在致伤后第3、7、14和21天拍摄创面,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创缘及肉芽组织,行HE染色及角蛋白19(keratin19,K19)和β1整合素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表皮厚度、阳性部分面积及灰度值。结果 致伤后第3、7、14和21天,正常对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4.48%±3.37%、50.46%±1.26%、92.82%±2.12%和99.41%±0.66%,而DM组分别为2.43%±1.02%、40.59%±1.65%、80.77%±3.57%和85.40%±0.94%,两组同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伤后第3、7、14和21天,正常对照组表皮厚度分别为26.43±3.21、33.29±3.52、31.53±3.35和26.01±3.19p.m,DM组表皮厚度分别为23.58±2.33、31.02±3.38、33.72±5.49和21.80±4.02p.m,致伤后第3、21天,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伤后第3、7、14和21天,正常对照组K19染色的平均阳性单位(positiveunit,PU)值分别为91.68%、93.14%、72.27%和70.31%,而DM组分别为40.29%、40.79%、29.94%和10.37%;正常对照组β1整合素染色的平均PU值分别为49.60%、91.16%、77.13%和57.17%,DM组分别为38.94%、24.16%、61.36%和38.83%,与正常对照组同时期比较,DM组K19和β1整合素染色的平均PU值都降低,且差异有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创面 创面愈合 表皮干细胞 动态变化 大鼠
下载PDF
黄芪提取液对糖尿病溃疡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仇莲胤 阙华发 +3 位作者 屈可伸 孙伟 郭树豫 李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22-2530,共9页
目的观察黄芪提取液对糖尿病溃疡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芪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1.35、2.7、5.4 g·kg-1),采用大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和外科... 目的观察黄芪提取液对糖尿病溃疡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芪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1.35、2.7、5.4 g·kg-1),采用大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和外科方法制备糖尿病溃疡模型。于溃疡造模后第2天各组分别经口灌胃给药及常规换药,观察给药第3天、7天、14天、21天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分别于给药后第7、14、21天,应用Real Time-PCR检测大鼠创面组织Wnt1、Wnt3a、β-Catenin、GSK-3β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GSK-3β、C-myc、CyclinD1及β-Catenin核内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法观察创面组织β1整合素、K19、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用药组创面造模后第3天、7天、14天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低剂量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给药后第14、21天创面愈合率显著提高(P<0.01),创面愈合时间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给药后第7天、14天、21天创面组织Wnt1、Wnt3a、β-catenin mRNA表达加强(P<0.05),β-Catenin、C-myc及CyclinD1蛋白表达增加(P<0.05),GSK3β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β1整合素、K19、PCNA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黄芪提取液能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加快创面上皮化的进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溃疡 黄芪注射液 黄芪 WNT/Β-CATENIN 表皮干细胞
下载PDF
成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表皮干细胞定位与表达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志力 付小兵 +2 位作者 孙同柱 陈伟 孙晓庆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观察成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定位与 β1整合素和角蛋白 19、14、10 (K19、K14、K10 )的表达 ,探讨两种组织表皮干细胞表达特征的差异。 方法 取 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伤后 1年的增生性瘢痕组织 ,另取 6例健康志愿... 目的 观察成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定位与 β1整合素和角蛋白 19、14、10 (K19、K14、K10 )的表达 ,探讨两种组织表皮干细胞表达特征的差异。 方法 取 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伤后 1年的增生性瘢痕组织 ,另取 6例健康志愿者对应部位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 ,检测表皮干细胞、短暂扩充细胞特异表达的 β1整合素和K19以及分化表皮细胞表达的K14和K10。 结果 瘢痕组织表皮基底层表达 β1整合素与K19的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皮肤明显减少 ,阳性强度降低 ,其表皮中表达K14的阳性细胞仅位于表皮底部 2~ 3层 ,而K10表达阳性细胞则较正常皮肤分布广泛 ;瘢痕组织皮肤的分化过程亦不相同 ,处于有丝分裂后分化阶段的细胞比例降低 ,而终末分化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 结论 瘢痕组织表皮的修复能力下降 ,细胞的分化行为紊乱 ,可能是导致瘢痕组织表皮结构与功能改变、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正常皮肤 瘢痕组织 表皮干细胞 定位 表达 研究 整合素 角蛋白
原文传递
体外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撒亚莲 李海标 黄绍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99,103,T001,共5页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为研究其定向分化机理及寻找新的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单独(对照组)或与人羊膜上皮面向上全铺或半铺布半孔底共培养4~5 d,观察其...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为研究其定向分化机理及寻找新的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单独(对照组)或与人羊膜上皮面向上全铺或半铺布半孔底共培养4~5 d,观察其形态变化并分别用β1整合素,CK15及CK19免疫组化检测人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干细胞的分化.[结果]人胚胎干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5 d后,在人羊膜上皮面形成表皮样干细胞集落,表达高水平的表皮干细胞特异标记物β1整合素、CK15和CK19.在无羊膜覆盖处,细胞贴壁生长,形成单层表皮样细胞,细胞呈多边形,排列紧密,大部分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对照组大量细胞死亡,未见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结论]在体外人羊膜可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并提示在羊膜上皮面的细胞克隆可能是表皮样干细胞,而贴壁生长的细胞可能大部分是表皮样瞬间放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表皮干细胞 分化 羊膜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MEBT/MEBO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CK10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舒清峰 陈端凯 +5 位作者 唐乾利 单云龙 唐强 岑小宁 卓臣义 冯时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年第2期77-86,共10页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大鼠创面组织内CK10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 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PF级Wistar大鼠...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大鼠创面组织内CK10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 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8只)、急创组(18只)、慢创组(18只)、rb-bFGF组(18只)及MEBO组(18只),其中空白组大鼠仅做备皮处理,急创组大鼠建立急性创面模型,慢创组、 rb-bFGF组及MEBO组大鼠建立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且空白组大鼠局部皮肤予以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急创组及慢创组大鼠创面予以生理盐水治疗, rb-bFGF组大鼠创面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b-bFGF)凝胶治疗, MEBO组大鼠创面予以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 MEBO)治疗,分别于治疗第3、 7、 14天对比观察5组大鼠皮肤或创面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及CK10的表达水平。结果 (1)治疗第3天,空白组大鼠皮肤组织形态与正常皮肤组织形态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大鼠创面组织水肿明显,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少量成纤维细胞与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治疗第14天,空白组大鼠皮肤组织形态与正常皮肤组织形态无明显差异,慢创组大鼠创面组织内仍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且有大量排列不规则的成纤维细胞分布,而急创组、 rb-bFGF组及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内可见排列整齐的新生毛细血管及完整的毛囊和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组织结构接近于正常皮肤组织。(2)治疗第3、 7、 14天,空白组大鼠皮肤组织内CK10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急创组、慢创组、 rb-bFGF组及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内CK10表达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第7、 14天,急创组、rb-bFGF组和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内CK10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慢创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难愈合创面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 细胞角蛋白10 表皮干细胞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晓艳 付小兵 +2 位作者 伊海英 刘惠玲 孙同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03-2007,共5页
目的初步探索表皮细胞体外去分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HEKa细胞体外培养6~7代时开始出现老化迹象,细胞体积膨大,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加入浓度为100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液分别培养6... 目的初步探索表皮细胞体外去分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HEKa细胞体外培养6~7代时开始出现老化迹象,细胞体积膨大,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加入浓度为100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液分别培养6、12、24、48、72h后,MTT法检测bFGF对表皮细胞体外生长的促进作用。同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RT-PCR法检测bFGF诱导培养后,表皮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的改变。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100ng/ml,诱导时间为36~48h为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最佳实验条件。在bFGF的作用之下,老化的HEKa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新生的表皮干细胞样克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中β1整合素、CK19、CK14的表达增强,而CK10作为终末分化细胞的标志,在bFGF诱导组中的表达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检测分析显示bFGF作用后,实验组CK19表达阳性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分别为74.77%和15.74%);CK14表达阳性的细胞也由原来的67.26%增加至被检测细胞总数的87.14%。而bFGF诱导作用后,被检测细胞中表达CK10阳性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为4.56%和98.56%)。此外,RT-PCR检测结果同样再次支持了表皮细胞去分化的理论。在bFGF诱导组中,β1整合素、CK19、CK14mRNA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而CK10mRNA表达则明显下降。结论bFGF能够在体外诱导表皮细胞逆转分化形成幼稚型表皮前体干细胞,但其涉及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 去分化 干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 流式细胞检测 MTT RT—PCR
下载PDF
经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处理的大鼠表皮干细胞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施彦 涂龙翔 +3 位作者 邓琴 张亚萍 胡洋红 刘德伍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5-203,共9页
目的探讨经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处理的大鼠表皮干细胞(ESC)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1只3个月龄雌性SD大鼠躯干皮肤分离获得ESC,取第3代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1)^(3)。(1)取细胞,采用角质形成细胞专用... 目的探讨经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处理的大鼠表皮干细胞(ESC)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1只3个月龄雌性SD大鼠躯干皮肤分离获得ESC,取第3代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1)^(3)。(1)取细胞,采用角质形成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K-SFM)常规培养(常规培养条件下同),于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3、5 d细胞形态。(2)取细胞常规培养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45、CD11b和CD11c的表达,样本数为3。(3)取4个批次细胞,各批次细胞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VEGF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VEGF组细胞用含终质量浓度为10 ng/mL VEGF的K-SFM培养。1个批次细胞培养10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CK10蛋白表达;1个批次细胞培养0(即刻)、2、4、6、8、10 d,分别取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Nanog mRNA表达;1个批次细胞培养2、4、6、8、10 d,分别取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吸光度值;1个批次细胞培养10 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计数>50个细胞的克隆数,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各批次细胞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4)选取36只3个月龄雌雄不限SD大鼠,用100℃铁质圆片在每只大鼠背部两侧压迫10 s制作2个直径为10 mm的深Ⅱ度烫伤(下称烧伤)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VEGF+ESC组、单纯ESC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24个创面。伤后0(即刻)~2 d,3组大鼠每个创面均每天一次性注射2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其中VEGF+ESC组PBS中含0.8×10^6个/mL经10 ng/mL VEGF处理10 d的ESC、单纯ESC组PBS中含0.8×10^6个/mL未经任何处理的ESC、空白对照组PBS中不含任何其他物质。于首次注射后(下称注射)0(即刻)、3、7、14 d,先按随机数字表法于每组分别取3只大鼠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计算注射3、7、14 d创面愈合率;随后处死各时间点大鼠切取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伤口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表皮干细胞
原文传递
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分化潜能 被引量:10
16
作者 撒亚莲 梁玉香 李海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为研究其分化的调控机制及寻找新的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 d,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克隆,用胰酶消化后移植裸鼠皮下20 d、30 ... [目的]探讨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为研究其分化的调控机制及寻找新的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 d,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克隆,用胰酶消化后移植裸鼠皮下20 d、30 d及50 d。对移植后细胞的分化情况进行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分析。[结果]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在裸鼠皮下20-30 d后,细胞分化为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它们可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种植50 d后,除上述结构外,可见角化复层扁平上皮、毛囊样、汗腺样及皮脂腺样等结构。[结论]研究结果提示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样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及毛囊样、汗腺样和皮脂腺样等结构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表皮干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差异 被引量:9
17
作者 牛云飞 路卫 +4 位作者 夏照帆 张步涛 韦多 田建广 程大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59-961,共3页
目的 :研究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差异。 方法 :从 5例成年男性志愿者身体取头部、胸部、背部、臀部、大腿内侧、大腿外侧、上臂内侧、上臂外侧、手掌、足底、包皮及阴囊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 Vision法检测皮肤... 目的 :研究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差异。 方法 :从 5例成年男性志愿者身体取头部、胸部、背部、臀部、大腿内侧、大腿外侧、上臂内侧、上臂外侧、手掌、足底、包皮及阴囊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 Vision法检测皮肤组织表皮干细胞标志物角蛋白 19(K19)和整合素 β1 的表达。结果 :皮肤基底层 K19和整合素 β1 阳性细胞以包皮和阴囊最多 ,其次是臀部 ,背部及四肢近端外侧相应地多于胸部及四肢近端内侧 ,头皮、手掌及足底皮肤基底层阳性细胞很少。头皮毛囊隆突部及皮下腺管可见较多 K 19和整合素β1 阳性细胞。结论 :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存在差异 ,头皮的毛囊隆突部及包皮和阴囊的皮肤基底层存在较多表皮干细胞 ,背部及四肢近端外侧皮肤基底层表皮干细胞相应地多于胸部及四肢近端内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皮肤 角蛋白19 整合素Β1 烧伤 创面愈合
下载PDF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在皮肤缺损创面的分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锦桃 刘爱军 +1 位作者 朱永红 李海标 《解剖学研究》 CAS 2007年第1期26-28,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移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的修复作用,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羊膜诱导后的带有核荧光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以生物膜为载体,覆盖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术后1~8周连续取材... 目的探讨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移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的修复作用,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羊膜诱导后的带有核荧光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以生物膜为载体,覆盖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观察,苏丹Ⅲ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EA免疫组化荧光双标观察。结果术后2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的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细胞柱伸向真皮层,真皮层中可见管腔样结构,4周后新生表皮开始变薄,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汗腺样、皮脂腺样等结构,皮脂腺样结构苏丹Ⅲ染色阳性。免疫双标结果显示,1~4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β1整合素、CK19阳性,真皮层中带有核标记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呈CK15、CEA阳性。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分化为表皮样、汗腺样、毛囊样和皮脂腺样等结构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表皮干细胞 定向分化 皮肤附属结构 组织工程
下载PDF
Putative epidermal stem cell convert into corneal epithelium-like cell under corneal tissue in vitro 被引量:8
19
作者 GAO Nan1, WANG ZhiChong1, HUANG Bing1, GE Jian1, LU Rong1, ZHANG KeFei1,2, FAN ZhiGang1, LU Li1, PENG Zhan1 & CUI GuangHui1 1 Key Laboratory of Ophthalm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Guangzhou 510060, China 2 Liwan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165,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Rhesus putative epidermal stem cells are being investig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use in regenerative corneal epithelium-like cells, which may provide a practical source of autologous seed cel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 Rhesus putative epidermal stem cells are being investig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use in regenerative corneal epithelium-like cells, which may provide a practical source of autologous seed cel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ioengineered cornea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for trans-differentiation into corneal epithelium-like cells. Rhesus putative epidermal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by type IV collagen attachment method.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immuno-histology and RT-PCR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expression of specific markers (β1, α6 integrin, K15, K1/K10, K3/K12 and CD71) on the isolated rapid attaching cells. The isolated cells were cocultured with human corneal limbal stroma and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After cocultu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same specific markers was evaluated in order to identify expression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coculture conditions. K3/K12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in coculture cells on day 2, 4, 6, 8 and 10. Putative epi-dermal stem cells in conditioned culture media were used as control. Putative epidermal stem cells were predominant in rapid attaching cells by type IV collagen attachment isolation. Before being co-cultured, the rhesus putative epidermal stem cells expressed K15, α6 and β1 integrin, but no CD71, K1/K10 and K3/K12. After coculture, these cells expressed K3/K12 (a marker of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K15 and β 1 integrin, but no K1/K10. Cells being not coculture converted into 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 cells expressing K1/K10.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hesus putative epidermal stem cells can trans-differentiate into corneal epithelium-like cells and, therefore, may have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as autologous seed cel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ioengineered corn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dermal stem cells CORNEAL EPITHELIUM cells TRANS-DIFFERENTIATION
原文传递
白花檵木有效部位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季林 徐彭 +3 位作者 董德刚 喻文球 喻治达 王曼莹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907-2911,共5页
目的研究白花檵木醇提物(ethanol extract of Loropetalum chinensis,EELC)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体外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培养技术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研究EELC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的分子... 目的研究白花檵木醇提物(ethanol extract of Loropetalum chinensis,EELC)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体外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培养技术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研究EELC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的分子机制。结果 EELC中含有山柰酚、檞皮素、杨梅素、没食子酸。ESCs经EELC处理48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Wnt信号通路相关的Wnt、β-catenin与C-myc蛋白表达上调,且与EELC剂量呈正相关(P<0.01)。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一步验证了EELC对Wnt信号通路的靶向作用。结论 EELC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促使β-catenin关键蛋白积累,进入细胞核内与转录因子结合,激活下游特异靶基因表达,促进ESCs增殖、分化,有效地修复糖尿病溃疡皮肤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檵木 糖尿病 皮肤溃疡 表皮干细胞 WN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