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治疗突发传染病的优势回顾及构建温病学防治传染病体系之思考 被引量:22
1
作者 肖倩倩 张福利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60-2863,共4页
近年来,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禽流感等突发传染病频发。文章就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期间的中医治疗情况和治疗优势进行回顾分析,并系统归纳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几大优势;继而提... 近年来,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禽流感等突发传染病频发。文章就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期间的中医治疗情况和治疗优势进行回顾分析,并系统归纳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几大优势;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发展温病学理论,培养有志于传染病学事业的温病学人才,构建温病学防治传染病体系是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传染病 温病学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甲型H1N1流感 人感染H7N9禽流感
原文传递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 被引量:15
2
作者 屠燕捷 方肇勤 +1 位作者 杨爱东 郭永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8-793,共6页
温病名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温病的临床辨证纲领,为确立温病治法方药的重要前提。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病程发病阶段相关联,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相应辨证标准与用药标准,对于温病学术理论指导现代... 温病名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温病的临床辨证纲领,为确立温病治法方药的重要前提。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病程发病阶段相关联,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相应辨证标准与用药标准,对于温病学术理论指导现代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临床实践具有实用价值。文章以叶天士《温热论》及《临证指南医案》为主要依据,结合叶天士生活年代可能流行的和现代常见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特征与叶天士诊治这一类疾病的临床用药经验,提炼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辨证标准与常用方药,以期为当今临床感染性疾病及新发传染性疾病提供中医证治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卫气营血 温病 辨证标准
原文传递
试论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温病”范畴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茂刚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95-296,297,共3页
论述了病毒性心肌炎符合温病的一般特点 ;同心悸、怔忡、胸痹等病相比较而言把该病归为祖国医学“温病”范畴更为合理 ,在临床治疗上也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温病 心悸 怔忡 胸痹
下载PDF
脂多糖注射法制作兔温病实验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于征淼 伍军军 +3 位作者 赵光峰 张现伟 李兴鹏 钟嘉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2期286-288,共3页
目的:系统地观察研究脂多糖注射法制作温病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观察实验兔接受单次、两次和多次脂多糖静脉注射后的体温与其它症状、体征的变化,分析动物病情特点及其与温病证型之间的联系,对部分实验动物进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检... 目的:系统地观察研究脂多糖注射法制作温病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观察实验兔接受单次、两次和多次脂多糖静脉注射后的体温与其它症状、体征的变化,分析动物病情特点及其与温病证型之间的联系,对部分实验动物进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和肺脏、肝脏组织的病理检查。结果:绝大部分实验兔出现了伴随不同症状、体征特点的发热,符合温病实验动物制作的要求。结论:实验兔单次注射后类似温病卫气分证候,两次注射后类似营血分证候,多次注射后类似留恋气分或肝肾阴伤证,大剂量注射后类似于内闭外脱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温病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清浊相干理论探微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泽 陈佳丽 +1 位作者 汪翔 夏永良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17期202-205,共4页
探究"清浊相干"的具体含义,治疗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全面地掌握这一病机,并加以灵活地变通及运用。本文撷选《黄帝内经》相关原文,与气机升降出入相结合,对"清浊相干"理论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查询伤寒、温... 探究"清浊相干"的具体含义,治疗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全面地掌握这一病机,并加以灵活地变通及运用。本文撷选《黄帝内经》相关原文,与气机升降出入相结合,对"清浊相干"理论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查询伤寒、温病相关文献资料,挖掘伤寒、温病对其运用与发展。认为"清浊相干"导致气机紊乱失常可包括升降和出入两方面,治疗时要"以数调之",即升清降浊,宣清消浊,伤寒与温病诸多病证和治法围绕此理论展开。"清浊相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病机,它是对气机升降出入紊乱的进一步诠释,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浊相干 气机紊乱 《黄帝内经》 伤寒 温病
原文传递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明清古籍中疫病文献的药-症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文林 屠强 +2 位作者 彭丽坤 程茜 陈仁寿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7-959,共3页
目的分析明清两代15本医籍、医案、医话中660例疫病诊疗的方药特色及药症关系。方法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在单味药及药对与症状之间均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关联关系。显示疫病总属热邪为患,易伤及营血、易耗伤气阴。治疗以清热为大法,... 目的分析明清两代15本医籍、医案、医话中660例疫病诊疗的方药特色及药症关系。方法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在单味药及药对与症状之间均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关联关系。显示疫病总属热邪为患,易伤及营血、易耗伤气阴。治疗以清热为大法,主用清热药。急证清心醒神,善用开窍药。后期补虚扶正,重用补益药。清热药物中,清气分热药最多,清热凉血药次之,解表药常常随症加减,说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在疫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与中医疫病的治法及用药基本相符,能初步揭示明清医家对疫病诊疗的学术思想及治疫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关联规则 药-症关系 明清
下载PDF
从温病下法的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峰 洪杰斐 林海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3期1-3,共3页
简述新型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肺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及中西医治疗现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邪性质为湿热毒疫,病因病机为湿热化毒、郁遏气机。针对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出现的伤寒治法与温病治法... 简述新型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肺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及中西医治疗现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邪性质为湿热毒疫,病因病机为湿热化毒、郁遏气机。针对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出现的伤寒治法与温病治法的争论,提出辛温发散法不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脱离临床实际,应当加以摒弃。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文献,从临床实际出发,论述温病下法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指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以祛邪为第一要义",运用经络学说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相关理论,采用温病学中治疗疫病常用的下法,推动肠道运动,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和生成,通过增强肠道的蠕动而兴奋肠道的副交感神经,转移支配支气管的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起到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增多、减轻肺部炎症风暴、提高肺的免疫力的作用,达到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目的。提出下法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应用的时机,指出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各个时期以及疑似病例中大范围地运用下法,减少炎症风暴的发生,减少新冠肺炎轻症向重症的转化,祛邪外出,邪有去路,达到急下存阴、保存正气的目的,以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伤寒论 疫病 病机 下法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炎症风暴 治法
下载PDF
温病“清透法”探微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景月 王乐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8期1930-1932,共3页
清透法,即清热透邪,是针对温病是由于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祛邪大法。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其特点。其作用则是多方面的,既... 清透法,即清热透邪,是针对温病是由于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祛邪大法。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其特点。其作用则是多方面的,既有针对病变原因的,也有针对病变环节的,更有针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其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既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也更加显示了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清透法" 治法
下载PDF
赵进喜教授应用升降散治疗肾脏病理论撷英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婧雅 赵进喜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781-785,共5页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曾被作为治疗温病的主方。赵进喜教授将“郁热内结、湿浊邪毒阻滞气机”作为本方治疗的关键病机,将发热不退或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胸烦闷、大便不畅、脉数急作为升降散的临证要点,同时...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曾被作为治疗温病的主方。赵进喜教授将“郁热内结、湿浊邪毒阻滞气机”作为本方治疗的关键病机,将发热不退或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胸烦闷、大便不畅、脉数急作为升降散的临证要点,同时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随证灵活化裁。现将从升降散的病机、方源、适应证、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进喜 升降散 温病 临床经验 应用指征 慢性肾脏病 伤寒瘟疫条辨 三维护肾
下载PDF
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致重 刘颖恒 +1 位作者 黎家恒 唐德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16,共4页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 ,“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 ,使两者对峙起来 ,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 ,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 ,“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 ,使两者对峙起来 ,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 ,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 ,《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 ,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 ;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 ,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 ,其本质是相通的 ,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这一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 ,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理论体系 中医病理学
下载PDF
“温病心悸”与病毒性心肌炎辨治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涵 张明雪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0-472,共3页
"温病心悸"可与伤温所致病毒性心肌炎参证。文章阐明了温病学派辨治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理论,指出从温化火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情转化的关键点,温热移心,燔伤火脏,先损心体,再损心用,是温病心悸基本病机,表里辨证、三焦辨证、卫... "温病心悸"可与伤温所致病毒性心肌炎参证。文章阐明了温病学派辨治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理论,指出从温化火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情转化的关键点,温热移心,燔伤火脏,先损心体,再损心用,是温病心悸基本病机,表里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是温病学派应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辨治体系。提出病毒性心肌炎辨证中要注意温邪致病特点和附丽之邪的作用,准确定位,正确运用透法、下法、清法、通法、和法等祛邪治法,与养阴扶正相结合,不离于心,不止于心,调理他脏以治心,圆机活法,以收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温病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风温病证候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佟琳 唐丹丽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0,共2页
中医温病古籍中较少涉及对风温证候描述性的语言,其论述较多的是对该疾病症状或症状群的描述,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找到风温证候是诊治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去探索风温的证候,目的是找到古... 中医温病古籍中较少涉及对风温证候描述性的语言,其论述较多的是对该疾病症状或症状群的描述,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找到风温证候是诊治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去探索风温的证候,目的是找到古籍中风温疾病的"证",从而将古人对该疾病的认识加以提炼,为医者诊治疾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温 中医古籍 证候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表里双解、四联复法辨治时行感冒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仲瑛 吴勉华 +4 位作者 叶放 周学平 郭立中 李柳 冯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共3页
在数十年对时行感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与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表里双解,汗、和、清、下4法联用辨治时行感冒的理念,将时行感冒分为常见证和变证两大类进行辨证,初步制定论治的方案,为中医药防治时行感冒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时行感冒 汗和清下 表里双解 外感热病 流行性感冒
下载PDF
谈时行热病中寒温的对立与统一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增涛 封继宏 +2 位作者 刘恩顺 付敏 王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52-1755,共4页
文章系统总结了历代有关时行热病与寒温理论的文献,认为伤寒与温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发展关系,是完整的中医外感热病学不可或缺的两部分,而非寒热分明、孰是孰非的两个对立面,得出寒温同源、寒中育温、温病有寒的结论。并从当代中... 文章系统总结了历代有关时行热病与寒温理论的文献,认为伤寒与温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发展关系,是完整的中医外感热病学不可或缺的两部分,而非寒热分明、孰是孰非的两个对立面,得出寒温同源、寒中育温、温病有寒的结论。并从当代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急性传染病的临床实践中得出寒温统一的理论,同时根据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提出热病不远寒、寒病必发热、寒温相统一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行热病 伤寒 温病 对立与统一
原文传递
清营汤加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胃肠道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艳 蔡莉娟 +1 位作者 刘文兵 丁学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7期53-55,共3页
目的观察清营汤加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清营汤加味方内服。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血... 目的观察清营汤加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清营汤加味方内服。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血红素加氧酶-1(HO-1)、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腹内压(IAP)、胃肠减压量、胃肠黏膜pH值(pHi)的变化情况,并记录胃肠道开通时间、MODS的发生率及随访28天死亡率。结果①组间治疗后比较,APACHEⅡ评分、HO-1及PCT水平下降幅度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②组间治疗后比较,IAP、胃肠减压量及pHi水平下降程度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胃肠道开通时间、MODS发生率及28天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营汤加味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老年脓毒症患者,可较好抑制炎症反应,并能启动机体胃肠道保护系统,从而缩短开通胃肠道的时间,进而减少MOD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老年人 胃肠道功能 清营汤 大黄 厚朴 温病学
下载PDF
伤寒学说的发展:内伤与温病学说合论 被引量:8
16
作者 殷鸣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18-4320,共3页
伤寒学说自建立以来在中医辨证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后世李东垣创内伤学说,吴又可、叶天士等人创瘟疫、温病学说,有捍动伤寒学术地位之势。阴火是气虚湿陷、郁火上冲、心火下乘所致,温病则是邪犯肺、胃,或邪伏于肾所致,二者病机虽异,... 伤寒学说自建立以来在中医辨证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后世李东垣创内伤学说,吴又可、叶天士等人创瘟疫、温病学说,有捍动伤寒学术地位之势。阴火是气虚湿陷、郁火上冲、心火下乘所致,温病则是邪犯肺、胃,或邪伏于肾所致,二者病机虽异,但同为火自内生,从下上逆,从内外达。寒邪具有闭敛之性,热邪具有开泄之性,二者发展、传变趋势不同,因此辨证方法不同,内伤、温病学派是根据邪气性质的不同,补充、发展伤寒学说。病有时异,故辨证论治体系也当因时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内伤 温病 阴火
原文传递
温病的治疗法则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灿玾 张鹤鸣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
主要根据前世著作和个人临床实践,概括了治疗温病的原则与治疗方法,包括解表法、和解法、化湿法、清热法、攻下法、开窍法、熄风法、滋阴法等。以上这8种方法是治疗温病最基本的方法,在运用上,各具特殊的作用,但在临床时,又当根据疾病... 主要根据前世著作和个人临床实践,概括了治疗温病的原则与治疗方法,包括解表法、和解法、化湿法、清热法、攻下法、开窍法、熄风法、滋阴法等。以上这8种方法是治疗温病最基本的方法,在运用上,各具特殊的作用,但在临床时,又当根据疾病的复杂情况,或单用一法,或二法三法合用,在运用时,必须随机应变,灵活加减,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治则 方法 运用
下载PDF
三焦辨证理论在皮肤病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肖战说 崔炳南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19期31-34,共4页
吴鞠通提出的三焦辨证在明确温病病变部位、阐释温病发展特点、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三焦失畅与多种皮肤病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三焦辨证的源流、三焦辨证的应用及其与皮肤病的关系,明确三焦辨证在皮肤病诊疗中的价值,... 吴鞠通提出的三焦辨证在明确温病病变部位、阐释温病发展特点、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三焦失畅与多种皮肤病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三焦辨证的源流、三焦辨证的应用及其与皮肤病的关系,明确三焦辨证在皮肤病诊疗中的价值,深入发掘深层次内涵,指导皮肤病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辨证 皮肤病 温病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星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中国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自殷商时代开始就有传染性疫病的记录。从先秦至宋元明清,疫病流行呈不断增长趋势,给历代民众造成了惨痛的伤害和苦难。这也激起了张仲景、葛洪、巢元方、吴又可等一代又一代医家和有识之士为认识疫病的发病... 中国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自殷商时代开始就有传染性疫病的记录。从先秦至宋元明清,疫病流行呈不断增长趋势,给历代民众造成了惨痛的伤害和苦难。这也激起了张仲景、葛洪、巢元方、吴又可等一代又一代医家和有识之士为认识疫病的发病病因、感邪途径、传变规律、治疗方法等进行艰辛探索,形成了以温病学著称的中国传统传染病学的理论体系。先民们采用的应对举措有预防为先、强身扶正,早察疫情、隔离患者,环境清洁、提倡卫生,医疗救治、创制新药等。这些丰富的经验和可贵的认知,为我们今天的疫情防治提供了镜鉴,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疫病认识 疫病防治 温病学
下载PDF
论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红 付梓云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1-404,共4页
养阴生津是温病的基本治则之一。历代对养阴生津法的认识均限于补法范畴,以滋补阴液作为其全部治疗作用所在。随着临床用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发现传统养阴生津法的许多方药不仅可以滋养补虚,而且还具有祛除病邪... 养阴生津是温病的基本治则之一。历代对养阴生津法的认识均限于补法范畴,以滋补阴液作为其全部治疗作用所在。随着临床用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发现传统养阴生津法的许多方药不仅可以滋养补虚,而且还具有祛除病邪的治疗作用。论述了养阴生津具有补养阴液和祛邪除病双重作用,养阴生津方药之甘寒濡润药性是其祛邪的药学基础,其祛邪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清热、润下、散瘀、消痰,而作用机理是既有养阴以扶正祛邪之功,又有直接祛邪泻实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阴生津法 热盛津伤证 温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