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 被引量:77
1
作者 景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5-14,共10页
环境抗争指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在我国,环境抗争的行动者往往是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的受害者。我国学者对环境抗争的分析常常落入一个实用理性的陷阱,即将分析焦点局限在索求经济或健康... 环境抗争指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在我国,环境抗争的行动者往往是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的受害者。我国学者对环境抗争的分析常常落入一个实用理性的陷阱,即将分析焦点局限在索求经济或健康赔偿问题的表层,对环境抗争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不能做出深刻的解析。笔者使用"生态认知革命"及"生态文化自觉"两个理念,对我国西北地区一个村庄的环境抗争之原因、过程、结果予以描述和分析。特别指出,社会科学研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文化在环境抗争中的特殊意义及地方性文化与我国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生态认知革命 生态文化自觉
下载PDF
政治机会结构与农民环境抗争--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朱海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2-110,共9页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关注那些没有多少政治权力的群体在缺乏传统的政治资源时为何能获得一定的博弈能力。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中,村民环境维权的政治机会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结构性机会",包括选举与"乡政村治"、环境诉讼...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关注那些没有多少政治权力的群体在缺乏传统的政治资源时为何能获得一定的博弈能力。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中,村民环境维权的政治机会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结构性机会",包括选举与"乡政村治"、环境诉讼、寻求专家学者和民间环境组织帮助、信访等,这些结构空间发挥的作用不大。与此相比,相对开放的媒体对于事件的解决起了关键性作用,这种状况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二是"象征性机会",包括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对环保问题的强调、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张力,以及农民维权被镇压的危险明显减少等。象征性机会通过影响农民的主观感知和心态而对他们的策略选择产生间接影响。在不同情境中,"政治机会格局"可能对媒体的实际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机会结构 结构性机会 象征性机会 环境抗争 铅中毒事件
下载PDF
环境抗争与政策变迁:一个整合性的文献综述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志军 张鹏举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5期12-27,127,共16页
环境抗争可引起政策变迁。当代中国环境抗争主要集中在公民参与、新闻媒体、环保组织和政府责任四个研究范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议题聚焦和关系结构;政策变迁包含政策连续与终结、政策创新与维持两对基本关系,任何一项公共政... 环境抗争可引起政策变迁。当代中国环境抗争主要集中在公民参与、新闻媒体、环保组织和政府责任四个研究范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议题聚焦和关系结构;政策变迁包含政策连续与终结、政策创新与维持两对基本关系,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变迁都可能无法回避"均衡-失效-创新-均衡"这种方程式循环。基于"政府回应"视角下环境抗争产生政策变迁的机理结构、运行过程及发展范式可以概括为环境抗争的策略手法与中央和地方体系的分层回应:策略手法表现为农村与城市环境抗争的"直接利益诉求与间接环境意识的多样统一";分层回应表现为环境抗争手段及动员联盟方式决定中央与地方的政治产出和政策调整。最后指出,已有研究缺乏从历时性的角度对农村环境抗争、城市邻避运动及反大坝建设三类作整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抗争主体和客体分别采取了什么策略,政府如何回应环境抗争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政策变迁 社会运动 策略手法 分层回应 环境治理 环保运动
下载PDF
差序礼义:农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及乡土意义解读——沙岗村个案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罗亚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7,共9页
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策略的内在结构涉及较少。基于沙岗村案例中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 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策略的内在结构涉及较少。基于沙岗村案例中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发现村民们在以"差序礼义"为特征的规范体系内行动:无论是与污染企业主的对抗,还是通过上访与政府发生互动,村民们做出行动决定时,首先都以其自身与企业主、政府的差序性关系定位为基础,行动策略的决定依据于其规范体系中特定关系所对应的礼义规范。村民环境抗争行动具有其独特的乡土意义。脱离村民经验世界中的规范体系理解村民抗争行动的意义,会造成对村民行动的误解、偏见,不利于环境纠纷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行动结构 乡土意义 差序礼义
下载PDF
变动的环境组织模式与发展的环境运动网络——对福建省P县一起环境抗争运动的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童志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6-93,共8页
在动员结构与社会运动发展关系的研究中,西方学者比较强调正式组织与运动网络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我国运动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其组织模式与网络关系呈现出独特的模式,其组织模式和网络关系未必是静态的,而是随着运... 在动员结构与社会运动发展关系的研究中,西方学者比较强调正式组织与运动网络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我国运动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其组织模式与网络关系呈现出独特的模式,其组织模式和网络关系未必是静态的,而是随着运动的发展不断变动的。本文通过对发生在福建省P县的一起环境抗争运动的分析,展现了组织模式从无组织化到维权组织再到环境正义团体发展的可能路径。当一个地方性的环境正义团体被纳入全球化的绿色网络中后,运动网络将不仅限于熟人关系网络,这也表明,运动网络也会随着运动的发展和组织模式的变迁而不断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社会运动 组织模式 运动网络
下载PDF
“诉苦型上访”:农民环境信访的一种分析框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金俊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8-85,共8页
基于对农民环境信访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以往关于农民上访若干分析框架的分析,结合安徽三村农民环境信访个案资料,提出了"诉苦型上访"这一农民环境信访分析框架。认为农民在环境信访中的诉苦是他们寻求现代国家权力支持的一种... 基于对农民环境信访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以往关于农民上访若干分析框架的分析,结合安徽三村农民环境信访个案资料,提出了"诉苦型上访"这一农民环境信访分析框架。认为农民在环境信访中的诉苦是他们寻求现代国家权力支持的一种重要策略,农民行动者在利益表达上具有实用性和两面性,"诉苦型"环境信访是一种农民上访的非抗争政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环境信访 诉苦型上访 抗争策略
下载PDF
底层视角下的农民环境维权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文中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28-137,共10页
对闽西G村农民环境抗争过程的实地研究表明,农民在与企业和基层政府的博弈中,处于社会底层。从底层的角度出发,对转型期环境抗争主体的行动策略及逻辑进行分析,展现环境维权的形成过程,发现底层表达通常采取非制度化渠道,以日常化的行... 对闽西G村农民环境抗争过程的实地研究表明,农民在与企业和基层政府的博弈中,处于社会底层。从底层的角度出发,对转型期环境抗争主体的行动策略及逻辑进行分析,展现环境维权的形成过程,发现底层表达通常采取非制度化渠道,以日常化的行动维权为主。由于底层缺乏制度化的维权渠道,往往处于不利位置,难以实现预期的抗争结果,底层利益述求得不到合理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维权 底层视角 抗争策略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365起邻避冲突的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郑旭涛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7,共10页
我国邻避问题的出现不晚于20世纪末期。在时间维度上,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经历了萌芽(2006年之前)、快速兴起(2007年至2016年)和转型(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邻避问题有所缓和,邻避冲突的数量、规模、对抗程度和社会影响有下... 我国邻避问题的出现不晚于20世纪末期。在时间维度上,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经历了萌芽(2006年之前)、快速兴起(2007年至2016年)和转型(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邻避问题有所缓和,邻避冲突的数量、规模、对抗程度和社会影响有下降的迹象。在空间维度上,邻避问题呈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蔓延、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演变趋势。在组织与动员方面,邻避抗争从依赖互联网转向倚重传统的动员方式,并且朝着无组织化方向发展。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受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政治机会结构、媒体结构和邻避设施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邻避问题总体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重视公众的环境诉求,完善环境治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问题 环境治理 环境抗争 邻避冲突 群体性事件 环境正义
下载PDF
沉默的大多数?媒介接触、社会网络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卢春天 赵云泽 李一飞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101,共14页
那些遭受环境伤害的群体会是沉默的大多数吗?基于2014年在西北四省县(区)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经历环境危害后,有65.25%的人会进行各类的环境抗争行为,只有34.75%的人选择沉默。通过二分类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分析发... 那些遭受环境伤害的群体会是沉默的大多数吗?基于2014年在西北四省县(区)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经历环境危害后,有65.25%的人会进行各类的环境抗争行为,只有34.75%的人选择沉默。通过二分类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媒介接触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中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传统媒介的"接触强度"和新媒介的"信任度"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的促进作用较为敏感。而以往在城市居民环境抗争中有着积极影响的社会网络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中则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随着乡村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同媒介的接触及其信任度是造成环境抗争或沉默行为选择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接触 社会网络 农村居民 环境抗争
原文传递
从“环境抗争”到“环境治理”:转型路径与经验启示——对典型个案的扎根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谭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4-511,共8页
对环境抗争的考察,跳出传统关注其诱致原因、预测方法、演化过程等内容的"前传"范式,聚焦抗争"后传",即其能量释放与社会建构,着重探讨"环境抗争"向"环境治理"的转型路径。基于对广州番禺反垃... 对环境抗争的考察,跳出传统关注其诱致原因、预测方法、演化过程等内容的"前传"范式,聚焦抗争"后传",即其能量释放与社会建构,着重探讨"环境抗争"向"环境治理"的转型路径。基于对广州番禺反垃圾焚烧厂这一典型个案的扎根研究,建构了包括6个核心范畴在内的理论模型,将转型过程阐释为:环境抗争释放的能量提供"触发剂"与"转型基石",并在若干"催化剂"作用下带来议题、身份、组织、行动四个维度的变革,最后由"稳定剂"的加固作用保障环境治理持续,实现成功转型。基于对该案例的经验借鉴,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三个尺度为我国环境抗争应对提出新思路与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环境治理 治理转型 扎根研究
下载PDF
日本水俣病事件与环境抗争——基于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倩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47-56,共10页
在当前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考察20世纪的日本环境抗争,既能够对当前中国环境治理提供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在理论上扩展社会运动研究。通过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熊本水俣病抗争事件,能够探讨政治机会结构变迁如何对环境抗争产... 在当前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考察20世纪的日本环境抗争,既能够对当前中国环境治理提供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在理论上扩展社会运动研究。通过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熊本水俣病抗争事件,能够探讨政治机会结构变迁如何对环境抗争产生影响。基于对水俣病抗争的文献搜集与实地考察,将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水俣环境抗争分为"前抗争"阶段(1956年—1959年)、"政治机会结构扩张"阶段(1960年—1968年)和"抗争发展"阶段(1969年—1973年)。为何水俣病抗争从零散的地方暴力事件逐渐沉寂,继而在60年代末期逐渐兴起并产生全国范围的影响?其中的重要机制在于20世纪60年代期间政治机会结构的扩张。政治机会结构的扩张从4个方面促进了水俣环境抗争的发展,它们分别是:抗争组织规模扩大、抗争议题上升、官僚系统内部分裂加剧、生态合题的重要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俣病 环境抗争 环境治理 政治机会结构 环境运动
下载PDF
环境人权在中国的法制化及其政治障碍 被引量:6
12
作者 郇庆治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4-21,30,共9页
近年来,以厦门PX事件为代表的环境集体抗争事件频繁发生,"公民环境权"或"环境人权"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法和环境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议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 近年来,以厦门PX事件为代表的环境集体抗争事件频繁发生,"公民环境权"或"环境人权"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法和环境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议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不断修改,我国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正在得到更好的制度化保护与保障。但也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的环境法制(治)建设还未达到一个历史性"拐点",即明确确立与宣示生态环境保护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的宪政基础。中国环境法制(治)建设的更大进展,除了法律渠道下的渐进改良,更为关键的也许是来自政治与社会的动力,尤其是来自民间基层的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环境人权 公民环境权 法制化 政治障碍
下载PDF
农民从环境抗争到集体沉默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金俊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69-77,共9页
本文基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广东省、安徽省、陕西省8个村庄的农民环境抗争个案资料,分析了农民环境抗争的原因、发起者、主体、方式以及失败的结果。研究发现,农民环境抗争大致受到环境维权意识、健康风险担忧、经济利益需求、内心... 本文基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广东省、安徽省、陕西省8个村庄的农民环境抗争个案资料,分析了农民环境抗争的原因、发起者、主体、方式以及失败的结果。研究发现,农民环境抗争大致受到环境维权意识、健康风险担忧、经济利益需求、内心不满情绪以及村庄脉络延续考虑等因素的影响,但各地不尽相同。农民环境抗争的发起者主要是男性的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主体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方式主要有环保自力救济、求助媒体和环境信访。总体上来说,这些农民的环境抗争是失败的,暴力性惩罚、劝服性规训以及模仿性屈从这3种"社会—心理"机制的合力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民从环境抗争走向集体沉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集体沉默 暴力性惩罚 劝服性规训 模仿性屈从
下载PDF
蓬莱19-3溢油事件中渔民环境抗争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国建 吴娜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基于行动者的角色扮演及其互动关系,本文比较分析了蓬莱19-3溢油事件中渔民环境抗争的理想路径与现实路径。研究发现,在理想路径中,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权责裁定者,以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海事法院等为代表的公诉方的公正是渔民维权实现... 基于行动者的角色扮演及其互动关系,本文比较分析了蓬莱19-3溢油事件中渔民环境抗争的理想路径与现实路径。研究发现,在理想路径中,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权责裁定者,以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海事法院等为代表的公诉方的公正是渔民维权实现的核心;但在现实路径中,责任方的强势自我认定和公诉方的执法角色失位是渔民环境抗争受阻的双重阻碍。渔民环境抗争实现的理想路径构建,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确保公诉方公正执法、责任方依法履责和中立方客观中立相关的制度法规及其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蓬莱19-3溢油事件 自我认定 角色失位
下载PDF
环境关心、政府评价与农民环境抗争——基于华北冀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伟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219,共18页
农民环境抗争是国内社会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议题。本文基于集体行动研究的情感分析视角,以农民环境关心强弱和政府评价高低的不同组合为切入点,主要关注哪些人更有可能认同并实际参与环境抗争。对华北冀县201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农民环境抗争是国内社会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议题。本文基于集体行动研究的情感分析视角,以农民环境关心强弱和政府评价高低的不同组合为切入点,主要关注哪些人更有可能认同并实际参与环境抗争。对华北冀县201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环境关心和政府评价的四个组合类型中,那些“强关心+低评价”的人环境抗争倾向最高,并最有可能采取环境抗争行动。同时,从“弱关心+高评价”“弱关心+低评价”到“强关心+高评价”,农民的环境抗争倾向逐次显著提高,这意味着环境关心的影响相较于政府评价更具决定性。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集体行动研究情感分析范式中的“理性”与“非理性”两方面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此外,随着乡村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环境关心程度必然会不断提高,因此,减少其环境抗争的最直接途径可能还在于提高政府评价,并切实为潜在抗争者提供多样性的制度化参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关心 政府评价 环境抗争 集体行动
原文传递
集体记忆与农民的环境抗争——以安徽汪村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金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5,共9页
集体记忆是特定的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一种过程和结果。基于集体记忆研究的社会群体视角和实地调研资料,发现从集体记忆到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发生中间没有临界点,"苦""韧""怨"和"恨"等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特定的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一种过程和结果。基于集体记忆研究的社会群体视角和实地调研资料,发现从集体记忆到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发生中间没有临界点,"苦""韧""怨"和"恨"等集体记忆中的核心元素引发了农民的环境抗争行为。1995-2014年,由集体记忆引发的汪村农民环境抗争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呈现出心理感受的强烈性与抗争维权的坚决性、环境抗争行为与集体记忆的交互性以及环境抗争记忆中的国家印象三个特点。在社会学视域中,集体记忆与农民环境抗争的未来研究方向是集体记忆与环境抗争行为的交互机理研究、农民环境抗争后的集体遗忘研究以及农民个体环境抗争记忆微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农民 环境抗争 汪村
下载PDF
产城融合趋势下工业园区环境社会风险特征及对策研究
17
作者 肖皓 陈亚林 +3 位作者 高洋 汪诚文 田金平 陈吕军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4年第4期141-149,159,共10页
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产城融合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其环境社会风险已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围绕工业园区环境社会风险特征、防范与化解等问题,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研究:首先,基于政策分析和文献计量,探究园区环... 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产城融合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其环境社会风险已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围绕工业园区环境社会风险特征、防范与化解等问题,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研究:首先,基于政策分析和文献计量,探究园区环境社会风险问题,对问题形成过程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在产城融合趋势下,环境抗争日益成为园区环境社会风险的主要表现。进而,运用数据统计和机制模型等方法,深入剖析工业园区环境抗争问题的时空特点和发生机制,并分析得出其历史成因复杂、多种利益诉求、多方主体博弈和多重监管难点等复杂特性。最后,提出工业园区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对策建议:开展环境社会风险常态化管理、鼓励多元共治管理创新、持续提升管理效能、推进技术攻关,多策并举,软硬兼施,促进园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风险 工业园区 环境抗争 产城融合
下载PDF
政企合谋、草根动员与环境抗争——以冀南L镇D村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瑞波 叶娟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5-151,共7页
环境治理缘何引发环境抗争?以环境问题为基础的"侵权-抗争"的分析框架无法囊括"治理-抗争"的现实问题。"政企合谋-草根动员"的分析框架成为解读环境抗争事件的新尝试。研究发现,政企合谋的目标是降低环... 环境治理缘何引发环境抗争?以环境问题为基础的"侵权-抗争"的分析框架无法囊括"治理-抗争"的现实问题。"政企合谋-草根动员"的分析框架成为解读环境抗争事件的新尝试。研究发现,政企合谋的目标是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其形式是塑造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庇护关系,结果则是环境治理的失效,引发环境抗争;草根动员的目标是突破相对剥夺感得到公平对待,其形式体现为基于政策性依据的抗争性话语与关系网络建构,结果则是各利益主体的强势地位和弱势地位发生置换,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得以重塑。避免环境抗争事件的发生还是要归结于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由此,政府和企业应分别承担起环境治理的公共责任与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企合谋 草根动员 环境抗争 环境治理
下载PDF
媒介逻辑、集体行动与政策博弈:城市环境抗争行动的政治过程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魏程瑞 陈强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9,共9页
[目的/意义]近年来城市集体抗争行动此起彼伏,对城市安全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城市集体抗争的成员构成、诉求目的和抗争方式与传统乡村社会的抗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理解城市集体抗争的行动逻辑和发展范式进而寻求治理之策成为规避社会... [目的/意义]近年来城市集体抗争行动此起彼伏,对城市安全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城市集体抗争的成员构成、诉求目的和抗争方式与传统乡村社会的抗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理解城市集体抗争的行动逻辑和发展范式进而寻求治理之策成为规避社会风险的重要一环。[方法/过程]基于三个典型的城市环境抗争事件,运用案例分析法,从媒介逻辑、集体行动和政策博弈的视角,分析主客体在动员、认同、极化、终结等抗争过程中的媒介表现和互动逻辑,尝试为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底层抗争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媒介早已超越简单的"居中联络"功能,助力抗争主体主动撬开政治机会结构的"大门",在城市环境抗争的动员、分裂、极化和规模转变的四个环节中,媒介逻辑始终是决定集体行动生成和政策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能否清晰地了解媒介属性和有效利用媒介工具已成为环境抗争成败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逻辑 集体行动 政策博弈 环境抗争过程
下载PDF
政策受众、执行偏差与环境抗争——基于冀南L镇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瑞波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42-50,共9页
在采煤沉陷区治理的过程中,农村的环境抗争现象此消彼长。本文基于L镇的个案研究发现:政策执行偏差所导致的环境治理失效为政策受众提供了一定的抗争政治空间,政策执行成为理解环境抗争生成问题的有效切入点。此种偏差可在"选择性... 在采煤沉陷区治理的过程中,农村的环境抗争现象此消彼长。本文基于L镇的个案研究发现:政策执行偏差所导致的环境治理失效为政策受众提供了一定的抗争政治空间,政策执行成为理解环境抗争生成问题的有效切入点。此种偏差可在"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执行监督缺位"的框架内得到解释。政策执行与环境抗争之间的逻辑链条主要表现为:执行主体的自利性导致政策执行偏差,进而为政策受众发起环境抗争提供了正当性理由,而政策受众的规模又影响着环境抗争的强度。因此,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断反思环境治理问题。强化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政策的宣传与沟通是消除政策执行偏差、缓和环境抗争的应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政策受众 政策执行偏差 沉陷区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