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出血性大肠菌(EHEC)O_(157)∶H_7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景学 周国清 +4 位作者 温宪芹 崔树玉 孟蔚 王玉璐 孙启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3-25,共3页
本文报道从4例腹泻病人(血便3例、脓血便1例)及2头腹泻牛中检出6株生化符合EHECO_(157)∶H_7的菌株,经Vero细胞检测(反复三次)均产生VT毒素,血清学分型O_(157)∶H_73株和O_(157)∶NM3... 本文报道从4例腹泻病人(血便3例、脓血便1例)及2头腹泻牛中检出6株生化符合EHECO_(157)∶H_7的菌株,经Vero细胞检测(反复三次)均产生VT毒素,血清学分型O_(157)∶H_73株和O_(157)∶NM3株。根据常规检测结果6株菌均符合EHEC,并经EHEC基因探针杂交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菌 Vero细胞毒素 基因探针
下载PDF
应用多重引物PCR技术检测O157∶H7毒力基因 被引量:28
2
作者 郭喜玲 史智扬 +2 位作者 顾玲 庄菱 潘浩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 对江苏省 6个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动物中分离的O15 7∶H7菌株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应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的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以志贺样毒素 (SLT2 和SLT1)基因、“粘附抹平”因子eaeA基因和溶血素 (h... 目的 对江苏省 6个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动物中分离的O15 7∶H7菌株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应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的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以志贺样毒素 (SLT2 和SLT1)基因、“粘附抹平”因子eaeA基因和溶血素 (hly)基因为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江苏省分离的O15 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为 5 6 .5 % ,不同地区的分离株携带率有所不同 ,个别地区高达 90 %以上 ,有的地区则未检测到带毒力基因的菌株 ,这一结果与不同地区发病率的高低有平行的关系。疾病高发地区 ,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达 85 .7% (36 /4 2 ) ,低发或散发地区为 5 2 .6 % (10 /19) ,非流行地区为 8.3 % (2 /2 4)。不同的宿主动物分离株其毒力基因携带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羊 >牛 >猪 >鸡。仅有的一份兔粪便标本分离株也检出毒力基因。菌株毒力基因图谱以SLT2 +eaeA +hly为主 ,占 79.2 % ,其次为SLT2 +SLT1+eaeA +hly和SLT2 +hly ,分别占 16 .6 %和 4.2 % ;有毒力基因的菌株均有hly和SLT2 ,绝大多数菌株有eaeA基因 ,携带SLT1的菌株则较少 ,这与国外一些报道有所不同。结论 O15 7∶H7毒力基因图谱是一个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标志 ,应用多重引物PCR方法检测O15 7∶H7毒力基因 ,简便、快速、特异、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毒力基因 PCR
原文传递
O_(157)∶H_7型大肠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9
3
作者 樊杰 伏小平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19,共5页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保守基因序列Stx1、Stx2设计合成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对荧光定量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临床分离病料进行了检测,并与常规PCR方法的检测结...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保守基因序列Stx1、Stx2设计合成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对荧光定量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临床分离病料进行了检测,并与常规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做了对比。结果显示,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达7.06×103CFU/mL,比常规PCR方法的灵敏度高106倍。用该方法和常规PCR对8种样品进行了检测,证实,该方法与常规PCR的阳性符合率为100%,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荧光定量PCR TaqMan荧光探针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rfbE与fliC基因的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7
4
作者 潘群兴 王永山 +3 位作者 刘洁 夏兴霞 何孔旺 张雪寒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8-571,共4页
利用PCR技术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rfbE与fliC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pET原核表达系统,在E.coliBL21(DE3)中表达。结果显示rfbE、fliC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量高达总菌体蛋白的40%左右,经His-Bind镍柱纯化目的蛋白,在E.coliBL21(D... 利用PCR技术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rfbE与fliC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pET原核表达系统,在E.coliBL21(DE3)中表达。结果显示rfbE、fliC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量高达总菌体蛋白的40%左右,经His-Bind镍柱纯化目的蛋白,在E.coliBL21(DE3)中表达的rfbE、fliC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rfbe FLIC 免疫活性
下载PDF
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三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5
作者 金玉娟 陈应坚 +2 位作者 刘渠 甘莉萍 杨慧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EPEC、EIEC、EHEC三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方法。方法:于GenBank数据库中查找三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毒力基因stx1、stx2、eaeA及ipaH基因序列并使用软件进行比对后设计四套引物及探...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EPEC、EIEC、EHEC三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方法。方法:于GenBank数据库中查找三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毒力基因stx1、stx2、eaeA及ipaH基因序列并使用软件进行比对后设计四套引物及探针,建立四重实时荧光PCR检测EPEC、EIEC、EHEC和志贺菌的方法,并对方法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完全一致,均为100%。结论:四重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可同时检测EPEC、EIEC、EHEC和志贺菌,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卫生检验、食品检验等领域,对快速有效的实施针对治疗,预防食物中毒,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PCR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志贺菌
原文传递
Vero细胞毒素大肠菌(VTEC)的分离及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景学 周国清 +4 位作者 温宪芹 崔树玉 孟蔚 孙启华 王字璐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26株Vero细胞毒素(VT)阳性大肠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其中14株与EHEC探针杂交阳性,按Levine等的标准判定属产Vero细胞毒素大肠菌(VTEC),其血清型为O_(157):H_73株(血便2株,脓血... 26株Vero细胞毒素(VT)阳性大肠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其中14株与EHEC探针杂交阳性,按Levine等的标准判定属产Vero细胞毒素大肠菌(VTEC),其血清型为O_(157):H_73株(血便2株,脓血便1株),O_(257)NM3株(血便1株,腹泻牛便2株),O_(29)1株(粘液便),现有血清不能分型7株(血便3株,脓血便3株,水样便1株);其余12株虽VT毒素阳性,但EHEC探针阴性,按标准判定尚难确认,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o细胞毒素 大肠菌 肠出血性大肠菌 病原菌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Vero毒素-1B亚基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海波 陈宋义 +1 位作者 赵哲 达潢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3769-3771,共3页
[目的]克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Vero毒素-1B亚基基因。[方法]用PCR法扩增并回收Vero毒素-1B亚基基因, 将其与质粒pGEX-4T-2重组, 通过酶切图谱筛选出重组质粒, 并测序验证。 [结果]PCR扩增出 290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 将其克隆至载体中, 双... [目的]克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Vero毒素-1B亚基基因。[方法]用PCR法扩增并回收Vero毒素-1B亚基基因, 将其与质粒pGEX-4T-2重组, 通过酶切图谱筛选出重组质粒, 并测序验证。 [结果]PCR扩增出 290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 将其克隆至载体中, 双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获得重组质粒pVT1B, 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所克隆的基因序列和Genbank所收录的相同。 [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VT1B, 为研究新型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苗及治疗用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m毒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免疫磁珠的制备 被引量:4
8
作者 梁冰 张雅洁 +8 位作者 纪雪 祝令伟 郭学军 刘彦晶 刘军 周伟 李丽红 冯书章 孙洋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制备可高效、特异性富集肠出血性E.coli O157(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157,EHEC O157)的免疫磁珠。方法分别用5种不同规格磁珠与E.coli O15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偶联制备免疫磁珠,通过比较磁珠蛋白偶联量,选取包被效果最... 目的制备可高效、特异性富集肠出血性E.coli O157(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157,EHEC O157)的免疫磁珠。方法分别用5种不同规格磁珠与E.coli O15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偶联制备免疫磁珠,通过比较磁珠蛋白偶联量,选取包被效果最佳的磁珠规格;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包括活化时间、温度,偶联缓冲液p H值,偶联温度、时间);对制备的O157免疫磁珠选择性集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并与进口磁珠吸附率进行比较。结果直径0.5~1.0μm羧基磁珠抗体包被效果及目的菌分离效果最好。加入NHS后,活化30 min为最佳时间;4℃磁珠活化温度、0.01 mol/L PBS(p H 7.4)构成的体系对磁珠偶联单克隆抗体效果最佳;偶联温度为37℃、偶联时间为120 min时,偶联蛋白量最高,且波动范围较小,为最佳偶联温度及时间。在复杂的微生物环境中,O157免疫磁珠的敏感性达到20 CFU/ml。在混合菌液中,E.coli O157菌含量在1.4×10~3 CFU/ml时,免疫磁珠特异性捕获率达到90%。结论获得羧基磁珠与E.coli O157单克隆抗体偶联的最佳条件。制备的免疫磁珠能够特异性富集EHEC O157,具有操作简便,分离速度快,捕获率高等特点,可用于临床样品或食品中EHEC O157的分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磁珠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