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albed methane genesis, occurrence and accumulation in China 被引量:31
1
作者 Song Yan Liu Shaobo +3 位作者 Zhang Qun Tao Mingxin Zhao Mengjun Hong F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69-280,共12页
Coalbed methane (CBM)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unconventional gas.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CBM in America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since the 1980s. The CBM industry in Australia and Canada has developed rapidly dur... Coalbed methane (CBM)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unconventional gas.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CBM in America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since the 1980s. The CBM industry in Australia and Canada has developed rapidly during the last decad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CBM in China started in the 1990s, an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geological theory of CBM in 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advancement in genesis, occurrence and accumulation. On the aspect of CBM genesis, five CBM genetic types (primary biogenic gas, secondary biogenic gas, thermal degradation gas, pyrolysis gas and mixed gas) are identified by study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BM, and a tracing indicator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discovery of secondary biogenic gas in medium-high rank coal reservoirs has widened the potential of CBM resources. On the aspect of CBM occurrence, the gas adsorption regulation under combined a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s revealed by conducting adsorption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coal ranks under varying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Besides, by applying the adsorption potential theory in CBM research, the adsorption model under combined a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s established. The new model can predict CBM resources accurately, and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angmuir model which uses just a single factor to describe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buried coal. On the aspect of CBM accumul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during CBM accumulation, including gas generation and adsorption, unsaturated gas adsorption, gas desorption-diffusion and preservation. Controlled by tectonic evolution, hydrodynamics and sealing conditions, CBM tends to be regionally enriched in synclines. Advances in geological theory of CBM in China can not only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gas, but also provide new idea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C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coalbed methane genetic type secondary biogenic gas adsorption model syncline enrichment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褐煤产气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娜 韩作颖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4,共6页
对内蒙古神华胜利褐煤(NM)、云南昭通露天煤矿新揭褐煤(YN)和河南义马褐煤(YM)进行了生物强化产气研究,通过检测甲烷体积分数、产甲烷量、气体组分变化探讨微生物产甲烷特征。结果表明:煤层气井产出水经过富集培养,菌群数量明显增长,产... 对内蒙古神华胜利褐煤(NM)、云南昭通露天煤矿新揭褐煤(YN)和河南义马褐煤(YM)进行了生物强化产气研究,通过检测甲烷体积分数、产甲烷量、气体组分变化探讨微生物产甲烷特征。结果表明:煤层气井产出水经过富集培养,菌群数量明显增长,产甲烷作用明显被激活,产甲烷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次加煤驯化,富集菌群可以适应加煤条件并进行较强的产甲烷作用,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稳定高产的菌源。三种褐煤均能被微生物降解产甲烷,但产甲烷高峰期出现时间不同,YN实验组有一个峰期,YM实验组有两个峰期,NM实验组有三个峰期。三种褐煤产甲烷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YM,NM,YN。微生物降解煤产生的生物气主要有CH_4,CO_2和H_2。整个成气过程中CO_2体积分数和CH_4体积分数呈现负相关关系,H_2由于消耗大在体系中几乎没有留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强化 生物气 驯化 富集培养 煤层气
下载PDF
低浓度煤层气吸附浓缩技术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颖 曲冬蕾 +1 位作者 李平 于建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518-4529,共12页
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贫油的国家,煤层气储量约30万亿立方米,由于缺乏先进实用的低浓度煤层气甲烷分离浓缩技术,当前抽采煤层气利用率仅为50%左右。因此,对低浓度煤层气甲烷富集浓缩过程开展研究,可在开发能源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贫油的国家,煤层气储量约30万亿立方米,由于缺乏先进实用的低浓度煤层气甲烷分离浓缩技术,当前抽采煤层气利用率仅为50%左右。因此,对低浓度煤层气甲烷富集浓缩过程开展研究,可在开发能源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战略意义。简要介绍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综述了近年来低浓度煤层气吸附浓缩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新型吸附材料及先进吸附工艺。对于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N_2分离,目前文献报道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及分离系数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受吸附材料的分离性能较差影响,传统变压吸附工艺对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浓缩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指出,高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吸附材料及多种方法结合的新型吸附工艺是未来低浓度煤层气吸附浓缩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煤层气 吸附作用 吸附剂 甲烷浓缩 分离
下载PDF
沥鼻峡背斜煤层气富集的水文地质控气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志强 鲜学福 +1 位作者 欧成华 郭臣业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1-196,共6页
通过对沥鼻峡背斜地层含水性、隔水性、地下水流向及其水化学特征的研究,得出了该区地下水的径流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据此研究了该区水文地质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规律。研究表明,沥鼻峡背斜矿区属断块型背斜水压封闭气藏。本区浅部含水... 通过对沥鼻峡背斜地层含水性、隔水性、地下水流向及其水化学特征的研究,得出了该区地下水的径流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据此研究了该区水文地质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规律。研究表明,沥鼻峡背斜矿区属断块型背斜水压封闭气藏。本区浅部含水层由大气降水控制,地下水径流活跃,就近排泄,对煤层气基本无影响;中部地层含水性弱,水流滞缓,对煤层气具有顶底板水网络状封闭作用;深部地层含水性弱,水流停滞,对煤层气具有底板水网络封闭作用;断层大多为上部导水、下部阻水的逆断层,上部断层水对煤层气具有压力封堵作用。此外,岩性封闭对煤层气的富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富集 煤层气 背斜 控气
下载PDF
盘关向斜火烧铺井田重烃含量异常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海军 刘善德 +3 位作者 马良 舒建生 王相业 朱玉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21-3441,共21页
为了查明火烧铺井田煤中重烃异常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而为区内煤层气勘探和盆地深部重烃分布规律以及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矿井瓦斯防治提供参考。首先,结合以往地面、井下不同煤层钻孔瓦斯测试结果对深部进行地面瓦斯地质补充勘探、... 为了查明火烧铺井田煤中重烃异常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而为区内煤层气勘探和盆地深部重烃分布规律以及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矿井瓦斯防治提供参考。首先,结合以往地面、井下不同煤层钻孔瓦斯测试结果对深部进行地面瓦斯地质补充勘探、采样测试、气测录井、注入压降测试、吸附解吸等多种技术综合分析各煤层中重烃含量特征;其次,分析重烃在平面、层域上的分布规律;然后,分析重烃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煤层埋深、水文地质条件、顶板封闭性、沉积环境和煤岩煤质以及煤储层原岩应力场、渗透率的旋回性等多种因素的相关性;最后,总结火烧铺井田煤层中重烃异常分布的形成机理及其富集模式。结果表明井田内各煤层的气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重烃,重烃的含量为0.05~7.78 cm3/g,平均为2.35 cm3/g;体积分数为0.22%~46.93%,平均为18.42%;且存在局部异常富集地段;各煤层气中重烃的含量与煤层埋深呈正相关性,各岩性段的平均含量由上向下逐渐增高,不同编号煤层体积分数中14煤最高、22煤最低;而重烃的含量中14煤最高、3煤最低,从上至下煤层中重烃的含量变化形态具有“M”型形态特征;重烃的异常分布主要受构造和生烃母岩的控制,同时受水文地质、顶板岩性、顶板岩层完整性、沉积环境、煤岩煤质等地质因素的控制,并构建了盘关向斜的重烃异常富集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井田内深部煤层气勘探和矿井深部瓦斯抽采和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建议煤矿及地质勘查下一步应加强对矿井瓦斯成分、含量测试中对重烃的测量以及其对瓦斯突出、爆炸以及发电利用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烃异常 火烧铺井田 盘关向斜 控制因素 富集模式 煤层气
下载PDF
南海神狐海域自生黄铁矿分布、形貌特征及其对甲烷渗漏的指示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美 陆红锋 +2 位作者 邬黛黛 刘丽华 吴能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8-188,共11页
自生黄铁矿是渗漏甲烷发生甲烷厌氧氧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海底甲烷渗漏活动的有效示踪剂。南海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点区域,对神狐海域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含量、分布、形貌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生... 自生黄铁矿是渗漏甲烷发生甲烷厌氧氧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海底甲烷渗漏活动的有效示踪剂。南海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点区域,对神狐海域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含量、分布、形貌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生黄铁矿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存在两个异常富集峰段:在第一个黄铁矿富集峰段,黄铁矿以长条状为主,外形较粗,微晶形态以草莓状黄铁矿为主,且粒径均一;在第二个峰段主要以细长的条状黄铁矿为主,由带外壳结构的草莓球颗粒组成,晶粒大小不一,存在二次生长现象。另外还发现胶黄铁矿与自生黄铁矿共生。这些特征反映神狐海域沉积物中存在多期次的甲烷渗漏事件,高通量的甲烷渗漏发生在较浅的层位,可能发生甲烷的有氧氧化而变成缺氧环境,有利于黄铁矿富集在第一个峰段;较低的甲烷渗漏发生在较深的层位,甲烷厌氧氧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而形成大量的黄铁矿保存在第二个峰段。因此,神狐海域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异常富集可以作为地质历史时期甲烷渗漏通量和期次的指示矿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黄铁矿 异常富集 甲烷渗漏 神狐海域
下载PDF
深部(层)煤层气成藏模式与关键技术对策——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 被引量:50
7
作者 徐凤银 王成旺 +10 位作者 熊先钺 李曙光 王玉斌 郭广山 闫霞 陈高杰 杨贇 王虹雅 冯堃 吴鹏 刘印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42,共13页
我国埋深大于1500 m的深部(层)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富集成藏特征和成藏模式尚不明晰,严重制约了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选择,一直被公认为是效益勘探与规模开发的禁区,面临许多世界级难题。本文基于鄂尔多斯... 我国埋深大于1500 m的深部(层)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富集成藏特征和成藏模式尚不明晰,严重制约了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选择,一直被公认为是效益勘探与规模开发的禁区,面临许多世界级难题。本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生烃、储集、保存条件的系统分析,通过深、浅部(层)煤层气富集成藏条件的精细对比,总结出深部(层)煤层气具有煤层厚度大、煤体结构完整、热演化程度高、煤层含气量高、含气饱和度高、游离气丰富、水动力条件弱等有利成藏条件和基质渗透率低、孔隙连通性差等不利成藏条件,提出“广覆式生烃、自生自储毯式成藏”基本成藏特征;在进一步分析构造、沉积、水文地质成藏条件及开发动态特征基础上,建立深部(层)煤层气微幅褶皱、单斜与水动力耦合、断层与水动力耦合、鼻状构造等4类成藏模式;针对储层精细描述与甜点区识别标准、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压裂等理论技术难题,提出地质-工程甜点综合定量评价、工厂化水平井优快钻完井、水平井大规模体积缝网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助推深部(层)煤层气资源的高效探明和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层)煤层气 富集特征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效益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下载PDF
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开采特征 被引量:36
8
作者 赵庆波 孔祥文 赵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2-560,共9页
根据煤层气的存储状态及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将煤层气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和内生外储型3种成藏模式,不同成藏模式的富集高产机制不同。基于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阜新及铁法盆地不同层位煤层气甲烷含量及甲烷... 根据煤层气的存储状态及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将煤层气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和内生外储型3种成藏模式,不同成藏模式的富集高产机制不同。基于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阜新及铁法盆地不同层位煤层气甲烷含量及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研究,煤层气成藏期可划分为早期成藏、后期构造改造成藏和开采中二次成藏3个时期,特别指出了开采中窜位和窜层引发二次成藏的条件。利用沉积相分析厚煤层的层内微旋回,细划分出优质煤层富含气段;进一步利用沉积相探索成煤母质类型及其对煤层气高产富集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及水动力对煤层气成藏的作用机理。最后,总结了煤层气的开采特征,指出煤层气井开采中包含阻碍、畅通和欠饱和3个开采阶段,欠饱和阶段可划分为多个阶梯状递减阶段;并认为由构造部位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形成了自给型、外输型和输入型3类开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煤母质 高产富集 成藏模式 开采特征 煤层气
下载PDF
准南中段煤层气富集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伏海蛟 汤达祯 +1 位作者 许浩 王若仪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4-98,11,共6页
为了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对该区主力煤层(厚度大于5 m)的含气性、埋深、顶板封盖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区具备良好的煤层气成藏富集条件。此外,综合评价区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 为了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对该区主力煤层(厚度大于5 m)的含气性、埋深、顶板封盖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区具备良好的煤层气成藏富集条件。此外,综合评价区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宽缓褶皱、北倾单斜以及叠瓦状扇式构造3种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并对这3种成藏模式的煤层气富集成藏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科研单位优选煤层气勘探目标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煤层气富集规律 煤层气成藏模式 水文地质
下载PDF
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作用下煤层气富集高产模式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跃 马东民 +3 位作者 方世跃 郭晨 杨甫 侯东壮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4-655,共12页
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煤层气富集和产出过程中不同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效应,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通过详细研究不同区块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和产出的影响,总结出构造和水... 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煤层气富集和产出过程中不同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效应,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通过详细研究不同区块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和产出的影响,总结出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作用下煤层气富集模式,并且结合典型煤层气开发区块产能特征提出了有利于煤层气开发的高产模式。结果表明:逆断层、向斜轴部以及单斜构造下部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保存,而正断层和背斜轴部容易导致煤层气的逸散;地下水矿化度高的弱径流区、滞留区,有利于煤层气富集;北部准格尔、保德等低煤阶地区为低煤阶次生生物气补充型富集模式,中部柳林地区为盆缘斜坡带水力封堵型富集模式,南部大宁-吉县地区为构造-水动力复合型富集模式;提出了弱水动力单斜上倾方向高部位高产模式、弱水动力背斜(或鼻状构造)轴部高产模式以及弱水动力正断层远端构造高部位高产模式3种高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富集高产 耦合分析 构造条件
下载PDF
区域构造与演化控制下煤层气富集高产典型模式 被引量:6
11
作者 琚宜文 乔鹏 +11 位作者 卫明明 李鑫 徐凤银 冯国瑞 李勇 吴财芳 曹运兴 李国富 韩玉明 李振 芦志刚 姜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共12页
煤层气勘探开发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解决煤矿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意义重大。结合我国区域构造与演化过程及煤层气地质条件,将煤层气富集产气模式划分为4种主要类型:构造简单裂隙系统、褶皱系统(较浅向斜轴部、褶皱翼部、次级构造高部位... 煤层气勘探开发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解决煤矿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意义重大。结合我国区域构造与演化过程及煤层气地质条件,将煤层气富集产气模式划分为4种主要类型:构造简单裂隙系统、褶皱系统(较浅向斜轴部、褶皱翼部、次级构造高部位)、冲断构造系统(褶皱冲断带、高陡冲断构造)和构造叠加系统模式。其中,(1)构造简单裂隙系统模式发育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煤层气以深成热成因为主,也可受岩浆热接触作用影响,在裂隙中等发育区形成高产富集区。(2)褶皱系统模式中,较浅向斜轴部挤压应力利于煤层气保存从而富集产气;褶皱翼部压力分布均匀,封闭性较好,其含气量与渗透率匹配适中形成富集高产带;次级构造高部位模式主要是在构造作用下形成的伴生构造(背斜、鼻隆构造、断块等)高部位形成构造圈闭,生成“气顶”。(3)冲断构造系统模式中,褶皱冲断带模式中逆冲断层阻止了煤层气的逸散,在靠近逆冲断层的相对构造高点富集产气;高陡冲断构造模式发育在复杂断裂区,深部煤层气在一定温压作用下,解吸游离至上部地层,重新被吸附或部分仍呈游离状态而富集产气。(4)构造叠加系统模式形成于受多期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煤储层中,不同的应力方向和机制引起的构造叠加使含气量和渗透率相匹配,煤层气富集且有一定产量。因此,区域构造特征控制着煤层气富集产气的每个模式,构造演化过程决定了富集产气的不同模式。这些富集产气模式对系统认识中国煤层气富集规律,指导“十四五”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高产模式 煤层气 区域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下扬子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关键要素及有利勘探方向
12
作者 邵威 周道容 +2 位作者 李建青 章诚诚 刘桃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1,共11页
通过开展系统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在钻探新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上,对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中油气显示表现为“三气... 通过开展系统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在钻探新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上,对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中油气显示表现为“三气两油”特征,即二叠系大隆组和孤峰组页岩气、龙潭组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大隆组页岩油和三叠系殷坑组灰岩裂隙油。(2)以宣城凹陷为代表的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带油气富集受3个关键要素控制,即后缘凹陷块体稳定,已形成的油气体系具有较好的保存环境;该地区二叠系大隆组(P3d)和孤峰组(P2g)沉积环境属深水陆棚环境,是有利的沉积相带,发育2套富有机质的烃源岩层系;顶、底板有效封存条件均较好,烃源岩上部有三叠系泥灰岩地层覆盖,下部有栖霞组生物碎屑灰岩为垫层,顶、底地层控制了纵向油气的散逸。(3)研究区下三叠统—上二叠统自上而下依次富集泥灰岩裂隙油、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整体呈“上油下气”多种非常规油气同生共存的特征,形成了特殊的油气富集模式。(4)宣城凹陷与南陵凹陷、句容凹陷和常州凹陷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是下一步页岩油气勘探的首选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三元富集模式 页岩油气 煤层气 致密砂岩气 油气富集要素 非常规油气 二叠系 下扬子北缘
下载PD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 reduces CH_(4)and N_(2)O emissions under two contrasting rice cultivars from a subtropical paddy field in China 被引量:4
13
作者 Haiyang YU Guangbin ZHANG +7 位作者 Jing MA Tianyu WANG Kaifu SONG Qiong HUANG Chunwu ZHU Qian JIANG Jianguo ZHU Hua X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07-717,共11页
Elevated CO_(2)(eCO_(2))and rice cultivars can strongly alter CH_(4)and N_(2)O emissions from paddy fields.However,detailed information on how their interaction affects greenhouse gas fluxes in the field is still lack... Elevated CO_(2)(eCO_(2))and rice cultivars can strongly alter CH_(4)and N_(2)O emissions from paddy fields.However,detailed information on how their interaction affects greenhouse gas fluxes in the field is still lacking.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CH_(4)and N_(2)O emissions and rice growth under two contrasting rice cultivars(the strongly and weakly responsive cultivars)in response to eCO_(2),200μmol mol^(-1)higher than the ambient CO_(2)(aCO_(2)),in Chinese subtropical rice systems relying on a multi-year in-situ free-air CO_(2)enrichment platform from 2016 to 2018.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aCO_(2),eCO_(2)increased rice yield by 7%-31%,while it decreased seasonal cumulative CH_(4)and N_(2)O emissions by 10%-59%and 33%-70%,respectively,regardless of rice cultivar.The decrease in CH_(4) emissions under eCO_(2)was possibly ascribed to the lower CH_(4)production potential(MPP)and the higher CH_(4)oxidation potential(MOP)correlated with the higher soil redox potential(Eh)and O_(2)concentration([O_(2)])in the surface soil.The mitigating effect of eCO_(2)on N_(2)O emissions was lik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soil soluble N content.The strongly responsive cultivars had lower CH_(4)and N_(2)O emissions than the weakly re sponsive cultivars,and the main reason might be that the former induced higher soil Eh and[O_(2)]in the surface soil and had larger plant biomass and greater N uptake.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breeding strongly responsive cultivar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greater rice production and lowe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s an effect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free-air CO_(2)enrichme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methane oxidation potential methane production potential soil oxygen soil redox potential
原文传递
规整复合吸附剂真空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工艺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军鹏 沈圆辉 +1 位作者 张东辉 唐忠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675-5685,共11页
为减少甲烷排放,实现低浓度煤层气有效资源化利用,探究了使用规整复合吸附剂真空变压吸附富集低浓度煤层气的工艺。采用静态容积法测定了甲烷、氮气在规整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同时建立了包括质量、热量和动量守恒在内的严格吸附... 为减少甲烷排放,实现低浓度煤层气有效资源化利用,探究了使用规整复合吸附剂真空变压吸附富集低浓度煤层气的工艺。采用静态容积法测定了甲烷、氮气在规整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同时建立了包括质量、热量和动量守恒在内的严格吸附床数学模型,设计了三塔连续进料的真空变压吸附工艺并进行模拟。分析了工艺达到循环稳态后吸附床层轴向温度分布和压力变化,并且探究了进料量、解吸压力、原料气中甲烷浓度和吸附压力对纯度、回收率、工艺能耗和吸附剂产率等工艺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进料量为100 L·min^(-1),解吸压力为0.1 bar(1 bar=0.1 MPa),原料气甲烷浓度为30%,吸附压力为3 bar时可以生产纯度为59.07%,回收率为93.64%的富CH4产品气,同时单位能耗为18.70 kJ·mol^(-1),吸附剂产率为4.56 mol·h^(-1)·kg^(-1)。表明规整吸附剂对CH4/N2具有良好的吸附分离效果,能够实现低浓度煤层气中甲烷高效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整复合吸附剂 真空变压吸附 煤层气富集 数值模拟 甲烷
下载PDF
煤矿区煤层气(瓦斯)抽采集输新技术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克全 《山西焦煤科技》 2017年第8期84-88,143,共6页
煤层气(瓦斯)抽采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随着抽采技术的发展,其使用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强,能解决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煤矿瓦斯问题,但对于复杂地质、松软低渗煤层、深部开采等条件,既有的煤层气(瓦斯)抽采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需要... 煤层气(瓦斯)抽采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随着抽采技术的发展,其使用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强,能解决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煤矿瓦斯问题,但对于复杂地质、松软低渗煤层、深部开采等条件,既有的煤层气(瓦斯)抽采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需要新的技术来解决。本文详细阐述了高压水力压裂、高压水力割缝一体、顺煤层钻孔封孔提浓、采动区煤层气(瓦斯)地面井抽采、低浓度煤层气(瓦斯)集输等新技术的技术原理、特点、核心内容及应用效果,该技术群对煤矿瓦斯安全高效抽采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分析指出:今后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煤矿区煤层气(瓦斯)抽采应以保障钻孔质量入手,重点在煤层增透;应根据具体的条件选择"主动"增透(压裂、割缝等)技术或"被动"增透(采动卸压)技术,提高瓦斯的综合抽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水力压裂 水力割缝 封孔提浓 地面井 煤层气(瓦斯)集输
下载PDF
畜菜互补能源自给生态系统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慧卿 崔引安 +1 位作者 李振海 张振武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 1994年第1期62-68,共7页
对畜菜互补系统和由畜、菜、沼气池共同组成的畜菜互补能源自给生态系统的原理、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能源自给生态系统的几种典型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系统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畜、菜和沼气池之间的配... 对畜菜互补系统和由畜、菜、沼气池共同组成的畜菜互补能源自给生态系统的原理、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能源自给生态系统的几种典型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系统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畜、菜和沼气池之间的配比关系尚无理论及实验依据,互补有效期短且效果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池 温室 畜菜互补 生态系统
下载PDF
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和固定化介质的选择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小红 田沈 +3 位作者 赵军 曹亚莉 骆海朋 杨秀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用亨盖特 (Hungate)厌氧技术 ,以甲醇为唯一碳源 ,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采用直接计数法和MPN(mostprobablenumber)法对甲烷八叠球菌的数量进行测定。选择不同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进行固定化 ,并对其成球效果及产甲烷特性... 用亨盖特 (Hungate)厌氧技术 ,以甲醇为唯一碳源 ,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采用直接计数法和MPN(mostprobablenumber)法对甲烷八叠球菌的数量进行测定。选择不同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进行固定化 ,并对其成球效果及产甲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AM 4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进行固定化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八叠球菌富集培养物 固定化介质 产甲烷特征
下载PDF
Modeling Methane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under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ditions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宝华 周再兴 +2 位作者 郑循华 张稳 朱建国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00-114,共15页
Abstract Methane (CH4)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the dramatic increase of this greenhouse gas in the atmosphere. Due to great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 Abstract Methane (CH4)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the dramatic increase of this greenhouse gas in the atmosphere. Due to great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f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2) on CH4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CH4MOD 1.0 is the most widely validated model for simulating CH4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exposed to ambient CO2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aCO2). We upgraded the model to CH4MOD 2.0 by: (a) modifying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soil Eh and the water regime on CH4 production; (b) adding new features to reflect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atmospheric CO2 upon methanogenic substrates, soil Eh during drainages, and vascular CH4 transport; and (c) adding a new feature to simulate the influences of nitrogen (N) addition rates on methanogenic substrates under elevated CO2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eCO2) condition. Validation with 109 observation cases under aC02 condition showed that CHaMOD 2.0 possessed a minor systematic bias in the prediction of seasonally accumulated methane emissions (SAM). Validation with observations in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experiments in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climates showed that CH4MOD 2.0 successfully simulated the effects of eCO2 upon SAM from paddy rice fields incorporated with various levels of previous crop residues and/or N fertilizer. Our results imply that CH4MOD 2.0 provides a potential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of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upon CHa emissions from regional or global paddy rice fields with various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ING carbon dioxide (CO2) methane (CH4)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CH4MOD PADDY
下载PDF
中国可能的煤层气高产走廊:中亚造山带北缘中-新生代含煤盆地群
19
作者 方爱民 侯泉林 +3 位作者 张俊敏 谢峰震 帕尔哈提 陈飞 《中国煤层气》 2017年第1期7-10,31,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中亚造山带和煤层气中亚聚集域与北美落基山造山带及其煤层气高产走廊的主要地质特征(包括含煤盆地性质、造山带构造活动特点、煤变质程度、煤储层渗透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了我国中亚煤层气聚集域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基本条件,... 本文通过对中亚造山带和煤层气中亚聚集域与北美落基山造山带及其煤层气高产走廊的主要地质特征(包括含煤盆地性质、造山带构造活动特点、煤变质程度、煤储层渗透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了我国中亚煤层气聚集域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基本条件,提出中亚造山带北缘的中亚煤层气聚集域有望成为我国煤层气高产走廊带,为中国煤层气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宏观部署和决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高产走廊 中亚造山带 中亚煤层气聚集域
下载PDF
阜康白杨河矿区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富集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振鹏 《中国煤层气》 2019年第1期21-22,35,共3页
水动力条件是影响煤层气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水动力条件,煤层气的赋存规律有很大的差异。通过研究水动力条件对阜康白杨河矿区煤层气富集影响,对该矿区后续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动力条件 煤层气富集 煤层气开发 阜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