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粉Sr_2SiO_4:Eu^(2+)中不同格位发光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吴霞 李绪诚 +2 位作者 罗思远 龚新勇 邓朝勇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62-2168,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r2SiO4:xEu2+荧光粉,研究Eu2+所占据的Sr2SiO4中Sr1和Sr2两个不同格位及掺杂浓度和激发波长对格位发光的影响。荧光粉发射光谱为一双峰的宽发射光谱,可拟合为峰值位置位于480nm和530nm的两条高斯曲线,分别对应...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r2SiO4:xEu2+荧光粉,研究Eu2+所占据的Sr2SiO4中Sr1和Sr2两个不同格位及掺杂浓度和激发波长对格位发光的影响。荧光粉发射光谱为一双峰的宽发射光谱,可拟合为峰值位置位于480nm和530nm的两条高斯曲线,分别对应Eu2+所占据的Sr1和Sr2两个不同格位的发射。随着Eu2+掺杂浓度增加,Sr1和Sr2格位的发光强度均出现浓度猝灭现象,Sr2格位的长波长发射峰出现明显红移现象,而Sr1格位的短波长发射峰发生红移-蓝移-红移现象,这与Sr1和Sr2格位的优先占据以及格位间能量传递有关。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加,Sr2格位的长波长发射的发光强度与Sr1格位的短波长发射的发光强度比值增加,占据不同格位的Eu2+对不同激发波长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激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2SIO4 EU^2+ 格位 选择激发 浓度猝灭 能量传递
原文传递
Y_2O_3∶Eu^(3+),Dy^(3+)纳米荧光粉的白光发射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寒冰 李成仁 +4 位作者 李淑凤 高心宇 洪远志 李志超 孙景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系列Dy单掺杂、Eu,Dy共掺杂和Sr,Eu,Dy共掺杂的Y_2O_3纳米荧光粉.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优化了工艺过程和参数.系统测试了稀土掺杂Y_2O_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和... 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系列Dy单掺杂、Eu,Dy共掺杂和Sr,Eu,Dy共掺杂的Y_2O_3纳米荧光粉.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优化了工艺过程和参数.系统测试了稀土掺杂Y_2O_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在330 nm光激发下,研究了Y_2O_3∶Eu^(3+),Dy^(3+)纳米荧光粉的白光发射特性,并通过调节Eu,Dy掺杂浓度,获得了CIE为(0.32,0.33)和色温为6100 K的强白光发射.进一步讨论了Sr^(2+)离子对Y_2O_3∶Eu^(3+),Dy^(3+)纳米荧光粉白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r^(2+)的掺入可明显改善Y_2O_3∶Eu^(3+),Dy^(3+)纳米荧光粉的白光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2O3∶Eu3+ Dy3+纳米荧光粉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白光 能量传递
下载PDF
聚合物掺杂的高亮度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5
3
作者 唐晓庆 于军胜 +2 位作者 李璐 王军 蒋亚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2-1016,共5页
采用新型贵金属铱的配合物(pbi)2Ir(acac)作为客体磷光发光材料,分别以4%和5%(w)的浓度掺杂于聚合物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利用旋涂工艺制备了结构为indium-tin oxide(ITO)/PVK:(pbi)2Ir(acac)/2,9-二甲基-4,7-二苯基-... 采用新型贵金属铱的配合物(pbi)2Ir(acac)作为客体磷光发光材料,分别以4%和5%(w)的浓度掺杂于聚合物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利用旋涂工艺制备了结构为indium-tin oxide(ITO)/PVK:(pbi)2Ir(acac)/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Mg∶Ag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磷光材料(pbi)2Ir(acac)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以及聚合物掺杂的磷光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掺杂浓度的器件均具有8V左右的启亮电压,器件在启亮后的最大流明效率分别为1.53和1.31lm·W-1,最大亮度分别为11210和9174cd·m-2;同时,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与色坐标均不随偏置电压和客体掺杂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具有稳定的色纯度.分析了主体材料PVK到磷光客体(pbi)2Ir(acac)的能量转移机制,并探讨了随着器件电流密度和客体掺杂浓度的逐渐增加,器件流明效率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铱配合物 聚合物掺杂 能量传递 直接载流子俘获
下载PDF
3μm波段稀土离子激活的氟化物激光晶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沛雄 洪佳琪 +2 位作者 李善明 张连翰 杭寅 《应用技术学报》 2017年第2期93-101,共9页
中红外激光在卫星遥感、军事对抗、分子监测、激光医疗、基础科学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总结了以LiLuF_4、PbF_2为基质,稀土Ho^(3+)和Dy^(3+)为激活离子的2.7~3.1μm波段中红外激光晶体在生长、物化、光谱及激光性能等方面的研... 中红外激光在卫星遥感、军事对抗、分子监测、激光医疗、基础科学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总结了以LiLuF_4、PbF_2为基质,稀土Ho^(3+)和Dy^(3+)为激活离子的2.7~3.1μm波段中红外激光晶体在生长、物化、光谱及激光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激活离子Ho^(3+)和Dy^(3+)的浓度效应、共掺敏化离子Yb^(3+)的敏化机制、共掺退激活离子Pr^(3+)的抑制自终止效应机理;同时计算了相关的能量传递效率,揭示其能量传递机制.此外,提出中红外激光晶体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提高晶体发光效率,开拓新的特征输出波长,探索新型低声子能量的基质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激光晶体 晶体生长 光谱性能 激光性能 能量传递
下载PDF
Sign Response Mechanism of TCA Self-assembled Fluorescence Probe for Cu^2+ Detection: FRET Evidence by DFT
5
作者 李福君 洒荣健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186-1200,共15页
A new type of self-assembled molecule ON-OFF fluorescence probe for toxic transition metal ions, made up of thiacalix[4]arene, micelle and fluorescence group, has been studied by DFT/TDDFT method combined with experim... A new type of self-assembled molecule ON-OFF fluorescence probe for toxic transition metal ions, made up of thiacalix[4]arene, micelle and fluorescence group, has been studied by DFT/TDDFT method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 spectra. Since the mechanism of the optical quenching signal response of such self-assembled micelle probe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of uncertainty,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and geometric structures of the functional units of probe in the Cu2+ ion detecting proces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molecular transition orbital pairs method to explore the origination of ON-OFF fluorescence sign response. The results presented that the signal response mechanism of the micelle probe is ascribed to F?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 which provides new sights different from most of the conclusions by the related research work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OFF fluorescence prob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FOster resonance energytransfer heavy metal ions detection micelle self-assembled complex
下载PDF
Li^+/Bi^(3+)共掺杂Lu_2O_3:Ho^(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海琴 王林香 +2 位作者 庹娟 叶颖 李国娇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72-379,共8页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Li^+、Bi^(3+)掺杂Lu_2O_3:Ho^(3+)荧光粉体。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摩尔分数Li^+、Bi^(3+)与Ho^(3+)的掺入不改变Lu_2O_3的立方相结构;与Lu_2O_3:2%Ho^(3+)样品相比,16%Li^+掺杂、1.5%Bi^(3+)掺杂以及2%Li^+与1....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Li^+、Bi^(3+)掺杂Lu_2O_3:Ho^(3+)荧光粉体。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摩尔分数Li^+、Bi^(3+)与Ho^(3+)的掺入不改变Lu_2O_3的立方相结构;与Lu_2O_3:2%Ho^(3+)样品相比,16%Li^+掺杂、1.5%Bi^(3+)掺杂以及2%Li^+与1.5%Bi^(3+)共掺样品的发光强度分别提高了3.0,128.9,1.4倍;而在449nm波长激发下,三个样品的荧光寿命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高温固相法 Li+、Bi3+共掺杂Lu2O3:Ho3+荧光粉 能量传递 发光特性 荧光寿命
原文传递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Internal Leakage and Its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Fluid Switcher-Energy Recovery Device for Reverse Osmosis Desalting Plant 被引量:2
7
作者 乞炳蔚 王越 +3 位作者 王照成 张燕平 徐世昌 王世昌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216-1223,共8页
This work is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nal leakage of a newly developed pi lotscale fluid switcherenergy recovery device (FSERD) for reverse osmosis (RO)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in creasi... This work is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nal leakage of a newly developed pi lotscale fluid switcherenergy recovery device (FSERD) for reverse osmosis (RO)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in creasing FSERD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operating cost of RO, it is required to control the internal leakage in a low level. In this work, the internal leakage rates at different leakage gaps and retentate brine pressures are investigated b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ethod and validating experim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leak age h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tentate brine pressure and a polynom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cale of leakage gap.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work imply that low internal leakage and high retentate brine pressure bring benefits to achieve high FSRD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leakage rate fluid switcher-energy recovery devic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energytransfer efficiency
下载PDF
利用超快二维电子光谱实现物质亚表面的层析分辨
8
作者 李东海 罗毅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21-630,I0055,共11页
物质的表面区域除了最外层表面之外,通常还包含亚表面.亚表面的分子及电子结构与最外表面存在差异,且能够对表面能量及电荷转移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具有层析分辨能力的新方法的开发对于表面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光谱学... 物质的表面区域除了最外层表面之外,通常还包含亚表面.亚表面的分子及电子结构与最外表面存在差异,且能够对表面能量及电荷转移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具有层析分辨能力的新方法的开发对于表面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光谱学方法可以用于解析分子结构,但是它们的空间分辨率往往远大于分子层间距,因此无法在空间上区分不同分子层.同时,谱线展宽效应使得在频域实现层析分辨也极具挑战,从而阻碍了层间结构演化和能量转移动力学过程的探测、本文讨论如何利用超快二维电子光谱来实现吸收频率和能量转移动力学的层析分辨.通过二维光谱数值模拟,研究了两种层状体系,表面:亚表面:体相,以及附着分子层:表面:亚表面:体相.模拟中预设了由层间耦合所导致的体相到表面的定向能量转移速率.由于激发能量从亚表面到表面的转移时间短于从体相到表面所需时间,因此在某个特定时间窗口内,来自于亚表面的非对角峰信号占据绝对主导,能够被有效提取.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分析非对角峰差谱,最外表面、亚表面以及体相的不同激发频率能够得到解析.相对于三层体系,四层体系的非对角峰远离对角峰的干扰,可以更好地实现层析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电子光谱 层析分辨 表面 亚表面 能量转移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9
作者 肖勤 林金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938,共10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势,在临床诊断、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立高灵敏、高特异、高通量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对化学发...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势,在临床诊断、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立高灵敏、高特异、高通量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自2011年以来新方法及联用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临床诊断及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磁性微粒子 金纳米粒子 共振能量转移 肿瘤标志物 评述
下载PDF
高大空间空气载能辐射末端热环境与传能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婕 龚光彩 +1 位作者 杨厚伟 刘佳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本文以内设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某火车站候车厅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房间人体活动区域内空气工况参数和系统传能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该房间室内空气温湿度分布较均匀,未出现结露现象。且在传能过程中,系... 本文以内设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某火车站候车厅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房间人体活动区域内空气工况参数和系统传能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该房间室内空气温湿度分布较均匀,未出现结露现象。且在传能过程中,系统总冷负荷约为119 KW,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承担92%的冷负荷;其中,辐射换热占房间总负荷64.2%,对流换热占29.1%,由此可得系统以辐射换热为主;相较于金属平板辐射空调系统,该系统新增的对流换热量包括载能空气与辐射孔板间的对流换热量以及循环流动的交换能量;经计算,在相同模拟条件下,该系统总换热量较金属平板辐射空调系统超出约10%以上。综上,该系统在理论上基本符合高大空间建筑夏季负荷大,强调舒适节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高大空间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 热环境 传能过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技术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明强 武金霞 +3 位作者 张玉红 韩凝 边红武 朱睦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74-1282,共9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揭示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其应对各种生物或(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常用实验性方法,如酵母双杂交系统、串联亲和纯化、免疫共沉淀、G...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揭示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其应对各种生物或(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常用实验性方法,如酵母双杂交系统、串联亲和纯化、免疫共沉淀、GST Pull-down、双分子荧光互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介绍了其原理、发展进程,并分析了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相互作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 串联亲和纯化 免疫共沉淀 GST Pull—down 双分子荧光互补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海燕 吴盛美 +2 位作者 程芳 胡育筑 严拯宇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36-1039,共4页
研究了具有相反电荷的两种量子点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别以巯基乙酸(TG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MAB)修饰发射绿色和红色荧光的CdSe/ZnS量子点,使其由油溶性变为水溶性,且表面带相反的电荷,并对修饰后的水相量子点进行琼脂糖凝... 研究了具有相反电荷的两种量子点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别以巯基乙酸(TG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MAB)修饰发射绿色和红色荧光的CdSe/ZnS量子点,使其由油溶性变为水溶性,且表面带相反的电荷,并对修饰后的水相量子点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荧光成像、量子产率等系列表征。对两种量子点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发波长为400nm时,两种量子点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7.5)中具有较好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猝灭效率0.54,增强效率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 巯基乙酸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下载PDF
^(252)Cf源和重离子加速器对FPGA的单粒子效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范雪 李平 +4 位作者 李威 杨志明 张斌 郭红霞 姚志斌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29-2233,共5页
对10万门基于静态随机存储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分别在锎-252(252 Cf)源和HI-13串列加速器下进行了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测试了静态单粒子翻转截面及发生单粒子闩锁的线性能量转移阈值,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等效性分析比较。试验结... 对10万门基于静态随机存储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分别在锎-252(252 Cf)源和HI-13串列加速器下进行了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测试了静态单粒子翻转截面及发生单粒子闩锁的线性能量转移阈值,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等效性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52 Cf源引起的FPGA单粒子翻转截面比重离子加速器引起的约低1个数量级;使用252 Cf源未能观测到该器件的单粒子闩锁现象,而使用重离子加速器可以测出该FPGA发生单粒子闩锁的线性能量转移阈值;在现代集成电路的宇航辐射效应地面模拟单粒子效应试验中,252 Cf源不是理想的测试单粒子闩锁的辐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单粒子效应 252Cf源 重离子加速器 线性能量转移阈值
下载PDF
活体细胞内p53与IκBα的相互作用及其核穿梭过程
14
作者 李贤 邢达 +5 位作者 陈小佳 唐永红 孙奋勇 汪炬 洪岸 吴云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38-845,共8页
通过构建6种荧光融合蛋白质粒载体pECFP-IκBα、pECFP-IκBαM、pECFP-IκBα243N、pECFP-IκBα244C、pp53-DsRed和pp53/47C-DsRed,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静止细胞内p53与IκBα及其各种突变体的定位特点及相互作用关系,直观地说... 通过构建6种荧光融合蛋白质粒载体pECFP-IκBα、pECFP-IκBαM、pECFP-IκBα243N、pECFP-IκBα244C、pp53-DsRed和pp53/47C-DsRed,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静止细胞内p53与IκBα及其各种突变体的定位特点及相互作用关系,直观地说明了活体细胞内的p53可与IκBα的C端的PEST区发生相互作用,p53的N端也参与了p53·IκBα复合体的形成.同时,实时观测外界刺激下细胞内DsRed/CFP两荧光比值的变化,探讨p53·IκBα复合体形成与解离的动态平衡,细霉素B(leptomycinB,LMB)作用下细胞内p53与IκBα的动力学分布、及核穿梭动态过程的意义.IκBα蛋白可能已经成为p53和NF-κB信号通路的一个交叉点,从而扩展了对于这两条重要信号通路调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IΚBΑ 核转录因子-ΚB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下载PDF
Al_2O_3: Eu^(3+),Tb^(3+)发光陶瓷的合成及发光行为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建国 赵凤英 +2 位作者 李工安 姜伟 赵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9-112,共4页
首次以异丙醇铝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出了Al2O3Eu3+,Tb3+发光陶瓷粉末.利用XRD和TG-DTA等实验技术,研究了发光陶瓷的形成过程,找出了最佳合成条件.并对其发光行为进行了研究,在Al2O3Eu3+... 首次以异丙醇铝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出了Al2O3Eu3+,Tb3+发光陶瓷粉末.利用XRD和TG-DTA等实验技术,研究了发光陶瓷的形成过程,找出了最佳合成条件.并对其发光行为进行了研究,在Al2O3Eu3+,Tb3+中观察到了Tb3+→Eu3+的能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三氧化二铝 发光陶瓷 发光行为
下载PDF
4种混合光合厌氧产氢菌群的筛选及产氢性能研究
16
作者 黄加亮 穆兰 +5 位作者 武婉婷 彭皓 陶俊宇 宋英今 石岩 陈冠益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1-310,共10页
为实现可持续绿色能源目标,将来源广泛的生物质能源高效资源化,采用暗光混合发酵技术,从好氧污泥、厌氧污泥、湖泥、牛粪中富集了4种暗光混合菌群利用葡萄糖进行厌氧发酵制氢实验,并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氢、生长、物质变化特性进行... 为实现可持续绿色能源目标,将来源广泛的生物质能源高效资源化,采用暗光混合发酵技术,从好氧污泥、厌氧污泥、湖泥、牛粪中富集了4种暗光混合菌群利用葡萄糖进行厌氧发酵制氢实验,并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氢、生长、物质变化特性进行研究。16S rRNA高通量结果显示,4种菌群均是以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为主的暗光混合菌群,菌群结构具有多样性,菌群之间差异明显。其中,牛粪混合菌群产氢性能最好,在30 mmol/L葡萄糖、35℃、5000 lux条件下,累积氢气产率为(633.93±4.87)mL/L,最大产氢速率为(8.55±0.31)mL/(L·h),能量转化率可达到9.22%,底物中7.32%的电子流向H_(2)。结果表明:暗光混合菌群能高效地利用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制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氢 暗光耦合发酵 暗光混合菌群 光合细菌 能量转化效率 电子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