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 被引量:650
1
作者 谢和平 鞠杨 黎立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3003-3010,共8页
讨论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能量释放与岩石强度和整体破坏的内在联系。指出岩石变形破坏是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的综合结果。能量耗散使岩石产生损伤,并导致岩性劣化和强度丧失;能量释放则是引发岩石整体突然破坏的内在原因。定... 讨论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能量释放与岩石强度和整体破坏的内在联系。指出岩石变形破坏是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的综合结果。能量耗散使岩石产生损伤,并导致岩性劣化和强度丧失;能量释放则是引发岩石整体突然破坏的内在原因。定义了单元耗散能、可释放应变能、强度丧失和整体破坏的概念。给出了基于能量耗散的强度丧失准则和基于可释放应变能的整体破坏准则,分析了各种应力状态下岩石单元整体破坏的临界应力。并应用上述准则讨论了隧洞围岩发生整体破坏的临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能量耗散 能量释放 强度丧失 整体破坏 岩石
下载PDF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分析 被引量:321
2
作者 谢和平 彭瑞东 鞠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3565-3570,共6页
岩石作为一种复杂的非均质地质材料,其力学响应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特点。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始终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和能量,是一个能量耗散的损伤演化过程。采用损伤演化方程可以从宏观上描述损伤变量以及与其相伴的广... 岩石作为一种复杂的非均质地质材料,其力学响应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特点。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始终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和能量,是一个能量耗散的损伤演化过程。采用损伤演化方程可以从宏观上描述损伤变量以及与其相伴的广义热力学力——损伤能量释放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通过细观损伤力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内在机制。围绕这一基于能量耗散的岩石力学研究思路及其相关进展,最终将建立基于损伤演化及能量耗散的宏-细-微观多层次耦合的岩石力学体系,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解决岩石工程领域中更多的力学分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耗散 岩石力学 破坏过程 岩石工程 损伤演化方程 细观损伤 损伤变量 热力学 能量释放率 岩石变形
下载PDF
岩石破坏的能量分析初探 被引量:290
3
作者 谢和平 彭瑞东 +1 位作者 鞠杨 周宏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2603-2608,共6页
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揭示了这一过程的能量耗散及能量释放特性。理论及试验研究表明,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起着根本的作用。岩石的失稳破坏就是岩石中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这种释放是能量耗散在一定条... 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揭示了这一过程的能量耗散及能量释放特性。理论及试验研究表明,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起着根本的作用。岩石的失稳破坏就是岩石中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这种释放是能量耗散在一定条件下的突变。从力学角度而言,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局部耗散到局部破坏最终到整体灾变的过程;从热力学上看,这一变形、破坏、灾变过程是一种能量耗散的不可逆过程,包含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现有的力学理论体系主要是强调能量耗散结构和局部破坏过程,而岩石的灾变是以能量释放为其主要特征,所以有必要综合考虑能量耗散及能量释放对岩石变形破坏的影响。试验研究也揭示了应力–应变强度不能很好地描述岩石的破坏这一特性,在大体相同的应力–应变曲线下,试件的破坏形式不同,能量释放量完全不同,因此,从能量的观点可以更好地描述岩石的变形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能量耗散 能量释放 破坏 破碎块度
下载PDF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 被引量:135
4
作者 赵忠虎 谢和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1,共6页
岩石变形破坏的过程是和外界产生能量交换的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了用能量方法研究岩石破坏问题的合理性,以及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弹性能、塑性能、表面能、辐射能、动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计算原理、以及对岩石破坏所起的不同作用。并分... 岩石变形破坏的过程是和外界产生能量交换的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了用能量方法研究岩石破坏问题的合理性,以及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弹性能、塑性能、表面能、辐射能、动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计算原理、以及对岩石破坏所起的不同作用。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了在不同的变形阶段中岩石能量耗散与释放问题。在宏观上,岩石变形前期以弹性应变能的方式存储外界提供的能量,同时又通过损伤演化等向外界耗散能量;变形的后期以剧烈的能量释放为主。微观上,存在多种引起岩石应变硬化和应变软化的机制,岩石存储能量还是向外界释放能量取决于这些微观机制竞争的最后结果,基于此推导了岩石变形中能量的传递方程,用试验研究了能量的转化和平衡,以及耗散能和释放能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果表明能量耗散导致岩石强度的降低,而能量释放是造成岩石灾变破坏的真正原因。从能量耗散与释放的观点研究岩石的破坏,可以从本质上把握岩石变形和破坏的物理机理,寻找岩石破坏的真正原因,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能量传递 能量耗散 能量释放
下载PDF
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68
5
作者 周云 徐彤 +1 位作者 俞公骅 李希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本文总结了耗能减震技术近年来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各种新型耗能减震装置的原理、性能及应用。文中介绍了有关国家耗能减震技术标准发展的情况,提出了该项技术今后应加强研究的若干问题,并预测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耗能 减震 耗能器 滞回曲线 建筑 抗震
下载PDF
抗震与减震结构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1
6
作者 周云 徐彤 周福霖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3-139,共7页
本文总结了抗震、减震结构能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包括能量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原理、结构能量反应方程的建立、地震动总输入能量及结构各部分能量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能量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在抗震、... 本文总结了抗震、减震结构能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包括能量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原理、结构能量反应方程的建立、地震动总输入能量及结构各部分能量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能量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在抗震、隔震及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的应用做了介绍,提出了该方法在今后研究与应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分析法 抗震设计 隔震 耗能减震 地震工程
下载PDF
结构的耗能减震与防屈曲支撑 被引量:101
7
作者 郭彦林 刘建彬 +1 位作者 蔡益燕 邓科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8-23,共6页
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耗能减震构件,改进了普通支撑易受压屈曲的缺点,地震时有很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它与框架共同组成双重抗侧力体系,目前在美国和日本有日益广泛的应用趋势,在我国个别工程中也开始使用。结合介绍这种支撑构件及... 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耗能减震构件,改进了普通支撑易受压屈曲的缺点,地震时有很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它与框架共同组成双重抗侧力体系,目前在美国和日本有日益广泛的应用趋势,在我国个别工程中也开始使用。结合介绍这种支撑构件及支撑框架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防屈曲支撑的构造和受力机理,探讨了它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简直耗能 减震设计 防屈曲支撑 支撑框架 抗侧力体系
下载PDF
组合基础隔震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80
8
作者 吕西林 朱玉华 +3 位作者 施卫星 上田荣 冯德民 三山刚史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3-49,共7页
基础隔震能有效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但不同的隔震体系 ,隔震效果不同。本文根据叠层橡胶支座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特点 ,提出组合基础隔震系统 ,以中国和日本国的在建隔震房屋为工程背景 ,进行了组合基础隔震房屋模型和基础固定... 基础隔震能有效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但不同的隔震体系 ,隔震效果不同。本文根据叠层橡胶支座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特点 ,提出组合基础隔震系统 ,以中国和日本国的在建隔震房屋为工程背景 ,进行了组合基础隔震房屋模型和基础固定房屋型模拟地震动振动台试验 ,并对两种试验结果进行了能量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基础隔震系统中叠层橡胶支座能自动复位 ,滑板摩擦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隔震效果明显 ,组合基础隔震系统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隔震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基础系统 模型试验 隔震 振动台
下载PDF
一种新的岩爆倾向性指标 被引量:97
9
作者 唐礼忠 王文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4-878,共5页
从岩石的变形和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储存和能量耗散出发,指出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单轴抗拉强度之比值可以表征结构较完整岩石的弹性变形能的储存能力以及峰值前后的应变量之比值可以表征岩石的能量储存与耗散之间的相对大小,提出用这两种... 从岩石的变形和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储存和能量耗散出发,指出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单轴抗拉强度之比值可以表征结构较完整岩石的弹性变形能的储存能力以及峰值前后的应变量之比值可以表征岩石的能量储存与耗散之间的相对大小,提出用这两种比值的乘积作为岩爆倾向性指标。采用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冬瓜山深部矿床的典型矿岩进行试验,对这种新的岩爆倾向性指标与现有的岩爆倾向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该矿床实际的岩爆调查,说明新指标可以较好地表征岩石的岩爆倾向性,并提出了这种新指标判据的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倾向性指标 能量储存 能量耗散
下载PDF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74
10
作者 薛建阳 赵鸿铁 张鹏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1,共6页
通过一殿堂木结构 1∶3 5 2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研究了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变化规律。将榫卯和斗拱的力学模型比拟为变刚度弹簧单元 ,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大震下柱底与础石的滑移和榫卯与斗拱的摩擦阻尼作... 通过一殿堂木结构 1∶3 5 2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研究了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变化规律。将榫卯和斗拱的力学模型比拟为变刚度弹簧单元 ,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大震下柱底与础石的滑移和榫卯与斗拱的摩擦阻尼作用 ,大幅度减少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因此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与减震性能 ,它所蕴涵的受力机理 ,对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振动台试验 动力反应 变刚度弹簧 耗能
下载PDF
跌坎型底流消力池的水力特性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97
11
作者 孙双科 柳海涛 +1 位作者 夏庆福 王晓松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88-1193,共6页
本文以向家坝高水头大单宽流量水电站为例,对旨在降低消力池临底水力学指标的跌坎型底流消力池进行了系列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跌坎高度的消力池水力学特性。研究成果表明,连续跌坎的采用有利于降低消力池临底流速,其应用效果取决于... 本文以向家坝高水头大单宽流量水电站为例,对旨在降低消力池临底水力学指标的跌坎型底流消力池进行了系列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跌坎高度的消力池水力学特性。研究成果表明,连续跌坎的采用有利于降低消力池临底流速,其应用效果取决于跌坎高度,但跌坎的存在也改变了消力池内的水流流态,对底板脉动荷载与消力池的消能效率有较大影响。对有溢流表孔与中孔的泄水建筑物采用适度收缩泄水孔出口的布置方式,可以起到稳定消力池水流流态、增进消能效率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减轻泄洪雾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力池 跌坎 消能效率 底流消能 高坝
下载PDF
基于能量耗散定义损伤变量的方法 被引量:86
12
作者 金丰年 蒋美蓉 高小玲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976-1980,共5页
基于对材料变形中的本构能及耗散能的认识,依据循环加载计算耗散能,从能量耗散角度定义材料的损伤变量,并给出了损伤变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及损伤阈值的确定方法,研究了相关试验结果的损伤扩展规律。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本构能 耗散 损伤
下载PDF
基于直杆共轴碰撞理论的桥梁地震反应邻梁碰撞分析模型 被引量:78
13
作者 王东升 冯启民 王国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桥梁结构在强烈地震动作用下,伸缩缝两边的主梁会因运动的相对位移大于伸缩缝间距而发生碰撞,造成桥梁结构损坏,甚至引发落梁。研究目的是建立较合理的邻梁碰撞问题分析模型。通过引入表征邻梁碰撞相互作用的碰撞弹簧,基于直杆共轴碰撞... 桥梁结构在强烈地震动作用下,伸缩缝两边的主梁会因运动的相对位移大于伸缩缝间距而发生碰撞,造成桥梁结构损坏,甚至引发落梁。研究目的是建立较合理的邻梁碰撞问题分析模型。通过引入表征邻梁碰撞相互作用的碰撞弹簧,基于直杆共轴碰撞理论建立了邻梁碰撞问题的分析模型,采用解析与数值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碰撞弹簧刚度比a、邻梁长度比12/ll和阻尼比x等参数对碰撞力、碰撞持续时间和耗能的影响。利用美国加州强震观测计划(CSMIP)获得的邻梁碰撞强震记录,估计了碰撞弹簧刚度约为0.5倍的较短主梁轴向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地震反应 碰撞 强震记录
下载PDF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性能、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54
14
作者 周云 徐赵东 赵鸿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6-107,共12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粘弹性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主要包括粘弹性阻尼材料的性能特征;粘弹性阻尼器的构造、减震原理及力学模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性能、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对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适应性、安...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粘弹性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主要包括粘弹性阻尼材料的性能特征;粘弹性阻尼器的构造、减震原理及力学模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性能、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对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适应性、安全性、经济性进行了评述,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研究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性阻尼器 粘弹性阻尼结构 耗能 减震 建筑
下载PDF
结构抗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状况(上)──基础隔震与耗能减震技术 被引量:41
15
作者 刘季 周云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结构抗震控制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状况,包括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及吸振减震技术.介绍了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 抗震 结构控制 隔震 基础 节能
下载PDF
地震工程:从抗震、减隔震到可恢复性 被引量:91
16
作者 周颖 吴浩 顾安琪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近年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从抗震、减隔震走向可恢复功能的趋势。地震可恢复功能可定义为:受到地震动输入扰动后,结构、系统、城市具有可恢复功能的能力。对于工程结构而言,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不仅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护生命,... 近年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从抗震、减隔震走向可恢复功能的趋势。地震可恢复功能可定义为:受到地震动输入扰动后,结构、系统、城市具有可恢复功能的能力。对于工程结构而言,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不仅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护生命,而且要求结构在震后快速恢复,减少对正常使用的影响。该文首先介绍了地震可恢复功能的基本概念,围绕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从设防目标、规范标准、结构体系、设计方法、性能指标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抗震结构的区别,最后对可恢复功能结构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抗震结构 消能减震 隔震结构 可恢复功能结构
下载PDF
大理岩三轴压缩的塑性变形与能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86
17
作者 苏承东 张振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280,共8页
利用伺服试验机对大理岩岩样在不同围压下轴向压缩屈服之后完全卸载,再对损伤岩样进行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岩样不同围压下三轴压缩的塑性变形量、能耗与损伤岩样单轴压缩时的强度、平均模量、能耗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岩... 利用伺服试验机对大理岩岩样在不同围压下轴向压缩屈服之后完全卸载,再对损伤岩样进行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岩样不同围压下三轴压缩的塑性变形量、能耗与损伤岩样单轴压缩时的强度、平均模量、能耗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岩具有明显的脆性–延性转化特征,围压较高时应力–应变曲线出现屈服平台,岩样塑性变形持续增加,而裂隙通过摩擦力使岩样承载能力基本保持不变。岩样三轴压缩过程中屈服前能量消耗较少,塑性变形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塑性变形与耗能具有良好的线性特征,高围压下要使岩样完全破坏需要消耗较多能量。损伤岩样单轴压缩时的强度、平均模量与三轴压缩的塑性变形大致线性降低,低围压下产生的塑性变形对强度、平均模量的影响显著。峰后屈服弱化阶段岩样承载能力的降低与塑性变形的增加近似成线性关系,弱化模量与强度没有明显关系,表现出损伤岩样明显局部化破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三轴压缩 塑性变形 损伤岩样 能量消耗
下载PDF
我国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84
18
作者 汪大绥 包联进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1-24,共14页
随着改革开放40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在该领域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先以时间为维度,概括回顾了我国高层建筑从20世纪... 随着改革开放40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在该领域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先以时间为维度,概括回顾了我国高层建筑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源,七八十年代局部发展,到改革开放之后飞跃发展的历程。其次重点介绍21世纪以来近20年我国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新发展:不断攀升的建筑高度和综合建筑功能衍生出的结构效率、延性和可建性更佳的结构体系,所采用的抗风设计手段和各种减振措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广泛应用。精确的计算分析手段和方法验证了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部分影响结构经济性的整体结构控制指标需要进一步探讨。大量的试验研究和专项技术研究为结构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提升了其关键技术。最后,基于目前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对今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包括若干重点技术的研发和突破等方面进行展望,也期待我国早日从超高层建筑的大国成为超高层建筑的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结构 结构抗侧力体系 结构抗风 性能化抗震设计 消能减震 结构分析与试验
原文传递
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1
19
作者 左建平 谢和平 +1 位作者 孟冰冰 刘建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7-1296,共10页
通过MTS 815试验机研究了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试验。分级加卸载下煤岩组合体破坏以脆性破坏机制为主,与单轴作用相比,分级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破坏更为破碎,且破坏强度有所提高,但轴向和环向应变却有所降低。同一循环中的加载与... 通过MTS 815试验机研究了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试验。分级加卸载下煤岩组合体破坏以脆性破坏机制为主,与单轴作用相比,分级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破坏更为破碎,且破坏强度有所提高,但轴向和环向应变却有所降低。同一循环中的加载与卸载曲线基本不重合,且多数情况不形成闭合环路;卸载曲线与下一个循环的加载曲线通常也不重合,但会形成闭合环路。第1循环结束时残余变形较大,加卸载曲线形成了类似"牛角"状的曲线;随着循环加卸载地进行,与残余变形相比第1循环有所降低,加载和卸载曲线在逐渐靠近,并且加卸载曲线类似"竹叶"状。获得了残余变形和加卸载弹性模量随循环加卸载的变化关系,并且实验表明卸载到1 MPa附近时,卸载线是曲折波动的;但在再次加载初期,加载线几乎是直线,且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加载线和上一个循环的卸载线逐渐分离。循环加卸载后应变相位逐渐滞后于应力相位,内因可能是因为岩石矿物颗粒间的黏滞性以及煤岩组合体界面之间的摩擦引起的,而外因可能是循环加卸载导致了煤岩体内部损伤,并由此诱发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分级加卸载 残余变形 耗散能 加卸载弹性模量
下载PDF
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2
20
作者 吴从晓 赖伟山 +2 位作者 周云 张超 邓雪松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30,共8页
为了提高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一种由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组合而成的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对体系节点进行了设计,并对普通预制装配式梁柱节点试件和新型预制装配式梁柱... 为了提高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一种由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组合而成的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对体系节点进行了设计,并对普通预制装配式梁柱节点试件和新型预制装配式梁柱消能减震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滞回特性、承载能力、位移延性、强度退化和梁端受力筋应变等抗震性能及其破坏特征。结果表明:新型预制装配式梁柱消能减震节点通过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的往复剪切变形参与节点的滞回耗能,具有良好的耗能效果,该新型节点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节点的承载力和位移延性明显提高;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增强预制装配式梁柱节点的抗侧力和抗侧刚度,改变节点受力模式,使塑性铰区从梁端后浇区外移至预制梁与阻尼器连接外侧,实现了"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 试验研究 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 消能减震 抗震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