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清汉 甄作均 《肝胆外科杂志》 2009年第6期441-443,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1993年3月到2009年3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25例胆汁性腹膜炎的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经再次手术,10例行B超...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1993年3月到2009年3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25例胆汁性腹膜炎的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经再次手术,10例行B超介入置管引流(猪尾巴管),7例行B超介入置管引流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放置鼻胆管或内支架引流,均治愈出院。结论B超介入的腹腔引流联合ERCP放置鼻胆管或内支架引流是LC术后发生的胆汁性腹膜炎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胆漏 胆汁性腹膜炎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Biliary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Techniques and complications 被引量:13
2
作者 Ayd?n Seref Kksal Ahmet Tarik Eminler Erkan Parlak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8年第16期1073-1086,共14页
Biliary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refers to the cutting of the biliary sphincter and intraduodenal segment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following selective cannulation, using a high frequency current applied with a sp... Biliary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refers to the cutting of the biliary sphincter and intraduodenal segment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following selective cannulation, using a high frequency current applied with a special knife, sphincterotome, inserted into the papilla. EST is either used solely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the papilla of Vater, such as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or to facilitate subsequent therapeutic biliary interventions, such as stone extraction, stenting, etc. It is a prerequisite for biliary interventions, thus every practitioner who performs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needs to know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the clinical and anatomic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procedure. In this manuscript, we will review the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and techniques of biliary EST and the management of its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ication INDICATION BILIARY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11
3
作者 许君望 王淑英 +2 位作者 宋政军 张素红 孟如意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 目的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及其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该组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所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60%(48/80)。ERCP造影成功率97.9%(47/48),47例患者中45例(95.7%)成功施行EST取石。2例EST失败,1例因结石太大网篮圈套困难,另1例因十二指肠变形,内镜难以达到理想位置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该组EST术中创口出血者4例均经局部内镜止血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胆道结石发生率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及EST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下载PDF
消化内镜技术在胆道疾病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兆申 方军 柏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29-831,共3页
消化内镜检查在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方面的应用发展迅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已从单纯诊断功能逐渐演变为兼顾治疗的手段,如胆总管巨大结石取出、胆道狭窄处理、Spyglass系统的应用等。超声内镜在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方面的发展日... 消化内镜检查在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方面的应用发展迅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已从单纯诊断功能逐渐演变为兼顾治疗的手段,如胆总管巨大结石取出、胆道狭窄处理、Spyglass系统的应用等。超声内镜在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如经胃胆管引流、经胃肝内胆管取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超声内镜 胆道
原文传递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袁伟燕 陆翠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75-1079,共5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后胰腺炎产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60例ERC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年龄、性别、有无胰腺炎病史、有无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 papillary dive...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后胰腺炎产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60例ERC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年龄、性别、有无胰腺炎病史、有无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 papillary diverticulum,JPD)、有无胆总管扩张、有无多次插管、有无多次胰管显影、乳头肌切开等,将以上情况与术后胰腺炎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有胰腺炎病史(P=0.003,P=0.0014)、JPD(P=0.013,P=0.0137)、多次插管(P=0.013,P=0.0010)、多次胰管显影(P=0.000,P=0.0000)等均明显增加了ERCP后胰腺炎的发生;4种因素均是PEP有关的独立风险因素.4种风险因素与ERCP后胰腺炎的轻、中、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性别、年龄、胆总管扩张、乳头肌切开等因素均未明显影响ERCP后胰腺炎的发生(均P>0.05).结论:有胰腺炎病史、JPD、多次插管、多次胰管显影是ERCP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
下载PDF
ERCP术后胰腺炎防治的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静 吕瑛 邹晓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399-2405,共7页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越来越广泛.ERC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心肺意外等,其中胰腺炎...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越来越广泛.ERC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心肺意外等,其中胰腺炎是ERCP术后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致死亡.因此,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减轻其严重程度至关重要,近来年国内外学者医师对此研究众多,其中临床报道有明确疗效的有术中预防性置入胰管支架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本文就近年来对ERCP术后胰腺炎的防治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术后胰腺炎 预防
下载PDF
综合护理模式在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管结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付凤秀 晏莉敏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2期158-160,共3页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接受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胆管结石的患者在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胆管结石的患者88例,...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接受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胆管结石的患者在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胆管结石的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护理模式在ERCP期间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ERCP期间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胆管结石行ERCP期间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胆管结石住院治疗总时间、在行ERCP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人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胆管结石行ERCP影期间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5.5%)明显高于对照组(77.3%);胆管结石住院治疗总时间[(7.69±1.08)d]明显短于对照组[(11.50±2.86)d];在ERCP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人数(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7例)。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接受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胆管结石的患者行ERCP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 胆管结石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NSAIDs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钧 白飞虎 周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356-1359,共4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发展成为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费用的增...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发展成为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费用的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已有多种药物用于预防PEP的发生,但研究结果均不能令人满意.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抑制活性药物的总称.近年来,NSAIDs在预防PEP中的作用已得到多项研究阳性结果支持,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胰腺炎 非甾体类抗炎药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ERCP麻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渭敏 梁幸甜 杨承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94-1397,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效应室靶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ERCP术患者15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3组(n=50):P4.0组、P4.5组和P5.0组。ERCP术前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行全凭... 目的比较不同效应室靶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ERCP术患者15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3组(n=50):P4.0组、P4.5组和P5.0组。ERCP术前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行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设为4.0、4.5和5.0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设为1.5 ng/mL,靶控输注泵显示二者效应室浓度达目标浓度时开始检查,检查结束时停止靶控输注。于麻醉诱导前(T0)、进镜时(T1)、镜至十二指肠乳头(T2)、术中(记录术中任意3次取均值)(T3)和患者清醒(T4)时监测血压(SBP/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Narcotrend麻醉深度评分(NT)。记录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用量、SpO2最低值、操作时间及患者苏醒时间。记录需麻黄碱静注、体动、呛咳和打鼾的患者例数。结果 3组SBP、DBP、HR和SpO2数学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P5.0组的打鼾患者比例最高(P〈0.05),SpO2值最低(P〈0.05),苏醒时间最长(P〈0.05)。P4.0组体动和呛咳的患者比例最高(P〈0.05)。3组均无出现SpO2〈85%或心率失常的不良事件。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4.5μg/mL复合瑞芬太尼1.5 ng/mL靶控输注行ERCP术麻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ERCP
下载PDF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尽早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的安全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葛祥丽 毛涛 +4 位作者 孙学国 鞠辉 江月萍 赵清喜 田字彬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66-1170,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时尽早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后胆管插管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10/2013-08在我院行ERCP治疗的患者,将1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按1...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时尽早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后胆管插管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10/2013-08在我院行ERCP治疗的患者,将1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按1∶3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导丝首次进入胰管即行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B组继续尝试常规胆管插管15 min,15 min内胆管插管成功者为B1组,15 min胆管插管仍失败或导丝反复进入胰管5次时再行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者为B2组.统计各组胆管插管成功率、胆管插管时间、X线照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急性胰腺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所用胆管插管时间、X线照射时间均比B2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 min vs 16.9min,5.8 min vs 10.4 min,P<0.05).A组与B2组的胆管插管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2组胰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26.9%vs 3.4%,P=0.02).多变量分析提示:插管时间>10 min、导丝进入胰管>2次是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ERCP首次插管导丝进入胰管的患者尽早行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是安全的,有利于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胰管 预切开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胆道结构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红禄 赵振生 +3 位作者 曹双军 李晋 石庆龙 李旭彤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9-21,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对胆道结构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4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内镜下鼻胆引流术,通过鼻胆引流管行螺...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对胆道结构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4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内镜下鼻胆引流术,通过鼻胆引流管行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评价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图像质量,了解胆道树结构,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60例,胆总管、肝总管、左右肝管显影60例,显影率100%,胆囊管显影45例,显影率为75%,可清晰显示胆囊管的走行及汇入胆总管的位置。结论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可清晰显示胆道树结构,尤其是胆囊管的走行,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判断胆道树结构及胆囊管走行,防止胆道损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胆道损伤
原文传递
0.025-inch vs 0.035-inch guide wires for wire-guided cannulation during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A randomized study 被引量:1
12
作者 Katsuya Kitamura Akira Yamamiya +5 位作者 Yu Ishii Yoshiki Sato Tomoyuki Iwata Tomohiro Nomoto Akitoshi Ikegami Hitoshi Yoshid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30期9182-9188,共7页
AIM: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0.025-inch and 0.035-inch guide wires(GWs) when used in wire-guided cannulation(WGC).METHODS:A single center,randomized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April 2011 and March 201... AIM: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0.025-inch and 0.035-inch guide wires(GWs) when used in wire-guided cannulation(WGC).METHODS:A single center,randomized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April 2011 and March 2013. 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at our hospital. Informed,written consent was obtained from each patient prior to study enrollment.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a na?ve papilla of Vater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for the purpose of 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 with WGC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ifty-three patients were excluded based on the exclusion criteria,and 269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wo groups by a computer and analyzed:the 0.025-inch GW group(n = 109) and the 0.035-inch GW group(n = 160).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success rate of 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 with WGC.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the success rates of the pancreatic GW technique and precutting,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 time,ERCP procedure time,the rate of pancreatic duct stent placement,the final success rate of 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andthe incidence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PEP).RESULTS:The primary success rates of 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 with WGC were 80.7%(88/109) and 86.3%(138/160) for the 0.025-inch and the 0.035-inch groups,respectively(P = 0.226).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uccess rates of 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 using the pancreatic duct GW technique(46.7% vs 52.4% for the 0.025-inch and 0.035-inch groups,respectively; P = 0.884) or in the success rates of 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 using precutting(66.7% vs 63.6% for the 0.025-inch and 0.035-inch groups,respectively; P = 0.893). The final success rates for 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 using these procedures were 92.7%(101/109) and 97.5%(156/160) for the 0.025-inch and 0.035-inch groups,respectively(P = 0.11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lective bile duct cannulation time(med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Guide WIRE 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 Selective bileduct CANNULATION Wire-guided CANNULATION
下载PDF
初训学员发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相关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玉虎 岳平 +7 位作者 杨曼 刘浩然 张金铎 王海平 王芳昭 孟文勃 Joseph W.Leung 李汛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92-900,共9页
目的探讨初训学员发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12名ERCP初训学员的临床资料。ERCP初训学员均在内镜专家带教下施行标准ERCP... 目的探讨初训学员发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12名ERCP初训学员的临床资料。ERCP初训学员均在内镜专家带教下施行标准ERCP。观察指标:(1)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情况。(2)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分析。(3)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预测模型构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进行效能评价。结果(1)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情况。12名初训学员施行300例ERCP,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52例,无不良事件248例。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ERCP难度分级(1~2级、3~4级),进镜时间,插管时间,完成插管(是、否),网篮取石(是、否),狭窄扩张(是、否),造影解读,实施合理治疗,达到预期目的分别为22、30例,8(5~10)分,20(9~20)分,24、28例,11、41例,0、52例,(39±17)分,(39±19)分,(44±23)分;无不良事件初训学员上述指标分别为146、102例,6(4~9)分,12(8~20)分,163、85例,94、154例,20、228例,(52±22)分,(80±20)分,(52±23)分;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9,Z=-2.46、-2.72,χ^(2)=7.01、5.30、4.49,t=-4.00、-2.97、-2.29,P<0.05)。(2)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CP难度分级、进镜时间、插管时间、完成插管、网篮取石、造影解读、实施合理治疗、达到预期目的是影响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95,1.11,1.08,0.45,0.44,0.97,0.98,0.98,95%可信区间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胰腺疾病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标准化培训 不良事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吲哚美辛直肠给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志国 辛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评价吲哚美辛直肠给药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对于符合条件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 目的评价吲哚美辛直肠给药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对于符合条件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并对这些临床试验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有4篇文献1 4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这些试验均存在统计同质性。吲哚美辛组与安慰剂比较:两组PEP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OR=0.49,95%CI(0.34,0.71),P=0.0002],两组重症PEP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21,0.78),P=0.007]。结论吲哚美辛可以预防PEP,在ERCP中广泛预防性应用吲哚美辛能够明显减少PEP发生率,对ERCP术后重症胰腺炎预防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PEP预防性用药仍持怀疑态度,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美辛 非甾体抗炎药物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腺炎 META分析
下载PDF
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或高淀粉酶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范秀平 黄晓利 +1 位作者 李晓辉 黎涛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196例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PEPH)发生情况将其分为研究组(... 目的:观察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196例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PEPH)发生情况将其分为研究组(并发PEP或PEPH,n=41)和对照组(未并发PEP或PEPH,n=15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EP或PEP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存在胰腺炎史、饮酒史、胆总管狭窄(CBDS)、十二指肠乳头憩室(JAD)、插管困难等情况患者比例大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血WBC、PLT、Alb水平及ERCP操作时间、进胰管次数大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腺炎史、CBDS、JAD、插管困难及进胰管次数较多是影响PEP或PE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存在胰腺炎史、CBDS、JAD、插管困难及进胰管次数较多等情况将增加行ERCP患者PEP、PEPH发生风险,应加强对上述情况的重视并及时予以干预,为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腺炎 高淀粉酶血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内镜下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临床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剑青 刘鹏飞 张巧芬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1526-1528,共3页
目的:总结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均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情况置入不同支架。结果: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 目的:总结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均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情况置入不同支架。结果: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插管成功的30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从(170.84±101.72)μmol/L下降到术后1周(105.42±82.44)μmol/L,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均为3.33%。结论:全部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临床症状显著缓解,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梗阻 胆道支架 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 护理
下载PDF
ERCP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聂洲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ERCP+LC组(39例)和开腹组(58例)。ERCP+LC组采用ERCP联合LC治疗。开腹组采用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及术后并发症、胆管炎、胆管积气及结石复发情况。结果:ERCP+LC组手术时间(34.63±11.27)min,术中出血量(33.54±4.61)ml,腹痛缓解时间(1.31±0.46)d,黄疸消退时间(2.23±0.38)d,排气时间(1.19±0.21)d,卧床时间(2.41±0.36)d,住院时间(8.67±2.12)d,住院费用(1.83±0.39)万元,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IL-1、IL-6及CR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开腹组均高于ERCP+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IL-1、IL-6及CRP水平均较术后1 d明显降低,且ERCP+LC组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21%(11/39),胆管炎发生率7.69%(3/39),胆管积气发生率5.13%(2/39)及结石复发率5.13%(2/39),均低于开腹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病变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缓解术后炎症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结石 胆囊良性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