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ner Flow Control in High Through-Flow Axial Commercial Fan/Booster Using Blade 3-D Optimization 被引量:8
1
作者 Fang Zhu Donghai Jin Xingmin Gui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2-41,共10页
This study is aimed at using blade 3-D optimization to control corner flows in the high through-flow fan/booster of a high bypass ratio commercial turbofan engine. Two kinds of blade 3-D optimization, end-bending and ... This study is aimed at using blade 3-D optimization to control corner flows in the high through-flow fan/booster of a high bypass ratio commercial turbofan engine. Two kinds of blade 3-D optimization, end-bending and bow, are focused on. On account of the respective operation mode and environment, the approach to 3-D aerodynamic modeling of rotor blades is different from stator vane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corner flow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intensity problem for rotors, this paper uses a variety of blade 3-D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such as loading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perturbation of departure angles and stacking-axis manipulation, which are suitable for rotors and stators respectively. The obtained 3-D blades and vanes can improve the corner flow features by end-bending and bow effec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flows in corners of the fan/booster, such as the fan hub region, the tip and hub of the vanes of the booster, are very complex and dominated by 3-D effects. The secondary flows there are found to have a strong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compressor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both end-bending and bow can improve the flow separation in corners, but the specific ways they work and application scope are somewhat different. Redesigning the blades via blade 3-D optimization to control the corner flow ha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loss generation and improved the stall margin by a large am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er flow control fan/booster blade 3-D optimization end-bending bow
原文传递
某三级轴流式低速压气机零级气动优化设计 被引量:5
2
作者 柯婷凤 郑群 明玉周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0-167,共8页
基于相似理论为某一三级轴流式低速压气机增加一个高效零级使压气机流量增加了12.5%,同时达到增加压比的目的。由于流动缺陷集中在静叶上,利用三维粘性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静叶进行重新改型设计:采用... 基于相似理论为某一三级轴流式低速压气机增加一个高效零级使压气机流量增加了12.5%,同时达到增加压比的目的。由于流动缺陷集中在静叶上,利用三维粘性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静叶进行重新改型设计:采用可控扩散叶型(Controlled diffusion airfoil,CDA)控制叶片表面速度分布,控制了叶片表面附面层厚度,尾缘逆压梯度减小,很大程度减小了叶栅后半部分的三维分离;为进一步缓解端壁处的低能流体堆积,采用端弯技术,在改善端区流动的同时也很好的改善与原机的匹配,提高零级性能,最终提高新型压气机的效率,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分析加零级前后压气机特性曲线,证实喘振裕度得到了保证,分析进出口气流角表明加级后原机部分仍然保持原来的相似运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理论 零级 可控扩散叶型 端弯 匹配 喘振裕度
下载PDF
端弯控制扩压叶栅角区分离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杜鑫 焦映厚 +1 位作者 张龙新 王松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9-314,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端弯叶片技术对角区分离流动的控制机制,应用商业软件Numeca对某地面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末级静叶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对比分析了采用端弯叶片技术与弯叶片技术后对原型叶栅壁面压力场以及出口总压损失分布的影响。研究结... 为了进一步揭示端弯叶片技术对角区分离流动的控制机制,应用商业软件Numeca对某地面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末级静叶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对比分析了采用端弯叶片技术与弯叶片技术后对原型叶栅壁面压力场以及出口总压损失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端弯叶片技术与弯叶片技术均能缓解端部角区分离流动。与弯叶片相比,相同弯角的端弯叶片具有相同的驱动附面层向叶展中部的迁移能力。端弯叶片通过合理地调整弯高与弯角沿流向的变化,有效地控制了端区附面层的发展,因此端弯叶片具有更好的控制角区分离以及降低静叶总压损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压气机 端弯 弯叶片 角区分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nd-bend Cantilevered Stator in a 2-stage Axial Compressor 被引量:9
4
作者 Songtao WANG Xin DU Zhongqi W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O. BOX 458, Harbin 150001, Chin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19-125,共7页
Leading edge recambering is applied to the cantilevered stator vanes in a 2-stage compressor in this paper. Differentcurving effects are produced when the end-bend stator vanes are stacked in different ways. Stacking ... Leading edge recambering is applied to the cantilevered stator vanes in a 2-stage compressor in this paper. Differentcurving effects are produced when the end-bend stator vanes are stacked in different ways. Stacking on theleading edge induces a positive curving effect near the casing.When it is stacked on the centre of gravity, a negativecurving effect takes place. Th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flow field is redistributed when theend-bend stators with leading edge stacking are applied. The variations in the stage matching for the mainstreamand near the hub have an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2-stage compressor. The isentropic efficiency and thetotal pressure ratio of the compressor are increased near the design condition. The compressor total pressure ratiois decreased near choke and near stall. The maximum flow rate is reduced and the stall margin is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compressor end-bend blade stacking stage matching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End-Bend and Curved Blades on the Flow Field and Loss of a Compressor Linear Cascade in the Design Condition 被引量:4
5
作者 KAN Xiaoxu WU Wanyang +1 位作者 YANG Ling ZHONG Jingju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801-810,共10页
Curved blade and end-bend blade are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passive control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compressor cascade,and their applicability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A highly-l... Curved blade and end-bend blade are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passive control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compressor cascade,and their applicability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A highly-loaded compressor linear cascade in the design condition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n this paper.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se methods on the flow loss of the cascade by redistributing the vortex structures.Results show that:the curved blade could reduce the flow loss to 2.55%,while the end-bend blade and the end-bend+curved blade increase it to 10.58%and 2.19%,respectively.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curved blade weakens the strength and scale of Concentrated Shedding Vortex(CSV),which accounts for 59.2%of the total flow loss.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end-bend blade exacerbates the low-energy fluid clusters from the end wall and wake into CSV.Finally,the end-bend+curved blade can take their own strengths,but it enhances the twisting motion of Passage Vortex(PV)and CSV,which makes it fail to reduce the flow loss.Therefore,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se methods on the flow loss of a compressor cascade are much clearer.In addition,we also predict the potential danger of the end-bend blade in the negative incidence conditions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 for future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OR linear cascade flow LOSS vortex structure curved BLADE end-bend BLADE design condition
原文传递
轧制润滑和辊速差对热轧U型钢板桩轧制头部翘曲影响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升 张振兴 +3 位作者 周庆鹏 王盼盼 杨光 杨雪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3,共3页
按照1:10相似比利用铅试样在实验室轧机上对热轧U型钢板桩的轧制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改变4种轧制润滑条件、0.6~1.0的5种辊转速差等轧制条件,得出轧制条件与U型钢板桩头部翘曲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孔型轧制产生的翘曲程度初步... 按照1:10相似比利用铅试样在实验室轧机上对热轧U型钢板桩的轧制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改变4种轧制润滑条件、0.6~1.0的5种辊转速差等轧制条件,得出轧制条件与U型钢板桩头部翘曲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孔型轧制产生的翘曲程度初步由辊速差引起,但孔型轧制的翘曲程度也随轧制润滑条件不同而变化。为了改善孔型轧制引起的翘曲缺陷,在其他参数不变下可选用0.65的辊速比与未经润滑的轧辊表面参数相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钢板桩 轧制润滑 辊速差 头部翘曲
下载PDF
乙字钢端头质量缺陷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陶功明 马朝辉 +1 位作者 范红平 朱华林 《轧钢》 2014年第2期31-35,共5页
针对攀钢新钢钒轨梁厂万能线开发乙字钢初期存在端头尺寸波动及端头轧疤缺陷等复杂问题,分析了各孔型的断面延伸系数、断面压下系数,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孔型配置角度对出钢状态的影响,据此采用同时优化孔型配置角度及切深孔来料尺寸的方法... 针对攀钢新钢钒轨梁厂万能线开发乙字钢初期存在端头尺寸波动及端头轧疤缺陷等复杂问题,分析了各孔型的断面延伸系数、断面压下系数,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孔型配置角度对出钢状态的影响,据此采用同时优化孔型配置角度及切深孔来料尺寸的方法,大幅降低了切深孔中轧件端头的弯曲度,消除端头轧疤缺陷的同时,端头尺寸不合格长度由7m左右降低到2m左右,乙字钢的成材率从优化前的73%提高到优化后的8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字钢 端头质量缺陷 孔型配置角度 仿真分析 端头弯曲
下载PDF
板坯SP侧压过程中头尾部金属流动及尾部翘曲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宁宇 周成 +2 位作者 焦四海 宗在荣 谢建新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55,共5页
结合热轧板厂SP侧压调宽压力机的实际生产情况,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板坯在侧压调宽过程中头、尾部的变形规律;同时研究了板坯SP侧压后尾部翘曲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板坯侧压调宽后,头部和... 结合热轧板厂SP侧压调宽压力机的实际生产情况,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板坯在侧压调宽过程中头、尾部的变形规律;同时研究了板坯SP侧压后尾部翘曲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板坯侧压调宽后,头部和尾部在长度方向上形成"鱼尾",厚度方向上形成"狗骨";头、尾部"鱼尾"及"狗骨"的形成过程不同,尾部侧压过程中金属流动比头部复杂;实际生产的SP侧压调宽过程中,由于模块在板坯厚度方向上存在振动,从而导致板坯尾部在SP侧压后出现翘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侧压调宽 变形 尾部翘曲
原文传递
静叶端弯对某两级轴流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李秀香 徐惠坚 王泽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0-182,206,共4页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静叶采用前缘增弯对某多级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中间两级气动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近失速点处,原型静叶角区存在较大尺度的闭式分离泡。应用端弯叶片技术后,端壁回流区消除,角区分离尺寸减小,在保证设计...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静叶采用前缘增弯对某多级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中间两级气动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近失速点处,原型静叶角区存在较大尺度的闭式分离泡。应用端弯叶片技术后,端壁回流区消除,角区分离尺寸减小,在保证设计点处气动性能不变的前提下,两级压气机的喘振裕度增加了12.85%,峰值效率提高了约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重型燃气轮机 压气机 端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非对称板带热轧头部翘曲的分析与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亮 杜凤山 +3 位作者 郭振宇 张建民 吴建峰 张晓峰 《冶金设备》 2003年第2期4-7,31,共5页
建立板带轧制的非对称模型 ,分析轧制过程中轧件变形规律 ,以及热轧带钢的生产过程中板带头部弯曲的产生机理。进而通过热轧过程的非对称模型的有限元仿真 ,研究了非对称参数与板带头部弯曲曲率的关系 ,为热轧过程的自动控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非对称中厚板轧制 热轧 翘扣头 有限元
原文传递
中厚板轧制轧件头部弯曲模拟计算 被引量:12
11
作者 程晓茹 胡衍生 +1 位作者 李虎兴 宋耀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28-230,239,共4页
在建立中厚板轧制轧件头部弯曲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 ,计算分析了中厚板精轧过程上下辊转速比、压下率、来料厚度和材质对轧件头部弯曲的影响 ,并给出了轧件头部弯曲控制参数上下辊转速比和压下率的最优控制范围。
关键词 中厚板轧制 轧件头部弯曲 人工神经网络 模拟计算
下载PDF
工字梁在弯矩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稳定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波 《钢结构》 2012年第11期23-25,86,共4页
利用ANSYS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计算了5种跨度为6,8,9,10,12m的工字梁在一端弯矩和上翼缘横向均布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整体失稳。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拟合了双轴对称等截面工字梁在一端弯矩和上翼缘横向均布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等效临界弯... 利用ANSYS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计算了5种跨度为6,8,9,10,12m的工字梁在一端弯矩和上翼缘横向均布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整体失稳。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拟合了双轴对称等截面工字梁在一端弯矩和上翼缘横向均布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等效临界弯矩系数βb的回归公式,以期为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充实等效临界弯矩系数的计算公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弯矩 等效临界弯矩系数 整体稳定 回归公式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钢筋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小凯 刁波 叶英华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21,共6页
通过8根采用自密实和常温标准养护制成的试验梁的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不同配筋率受弯构件的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与相同基体强度和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相比,加入钢纤维后梁的极限承载力提高约13%,位移延性系数提高158%;加入钢纤维后... 通过8根采用自密实和常温标准养护制成的试验梁的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不同配筋率受弯构件的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与相同基体强度和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相比,加入钢纤维后梁的极限承载力提高约13%,位移延性系数提高158%;加入钢纤维后梁的初裂荷载、裂缝宽度为0.1 mm时的荷载值占极限荷载的比例较对比梁大幅度提高,但裂缝宽度为0.2 mm时的荷载值与对比梁差别不大;随着钢筋配筋率的提高,试验梁极限承载力会相应的提高,相对于配筋率为0.86%的梁,配筋率分别为1.52%、2.38%时,梁的抗弯承载力分别提高72%、113%;参照CECS 38∶2004《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提出了钢筋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梁 静载试验 纵筋配筋率 端弯与超细纤维混合 抗弯性能
原文传递
采用“差动咬入法”控制中厚板轧制板头弯曲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定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37-238,共2页
在分析中厚板轧制中板坯头部弯曲原因的基础上 ,介绍韶关钢铁集团公司二轧厂在板头弯曲控制中采用下辊电机启动时间早于上辊启动时间的“差动咬入法”。通过采用该方法 ,使板坯头部下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
关键词 中厚板轧制 板坯头部弯曲 盖动咬入法 板头弯曲控制 弯曲原因 轧件温度 轧件导入角
下载PDF
框架结构梁柱抗震内力调整研究
15
作者 汤繁华 《重庆建筑》 2024年第7期61-64,共4页
框架梁端剪力调整之前,应先计算控制截面内力,后进行梁端弯矩调幅,使结构更加安全。框架结构梁柱抗震内力调整在手算一榀框架计算中是一个难点,且容易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根据具体计算实例,归纳出框架梁柱抗震内力调整计算的基本步... 框架梁端剪力调整之前,应先计算控制截面内力,后进行梁端弯矩调幅,使结构更加安全。框架结构梁柱抗震内力调整在手算一榀框架计算中是一个难点,且容易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根据具体计算实例,归纳出框架梁柱抗震内力调整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计算出在框架梁端弯矩正负号判别、弯矩最不利组合、最大剪力设计值确定等位置容易出现错误,并结合实例予以纠正。框架柱的抗震内力调整顺序是先进行“强柱弱梁”的调整,再进行“强剪弱弯”的调整,中柱在进行“强柱弱梁”的内力调整时,因其需要同时考虑节点左右梁端的弯矩,节点上下柱的线刚度,计算量大,采用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简单明了,误差很小,对边柱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内力调整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下载PDF
国内外规范“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分析与对比
16
作者 马铭湖 许名鑫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6期95-99,109,共6页
对广东省地方标准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我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美、欧、日规范关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规定进行介绍,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楼板作用等各规范关于“强柱... 对广东省地方标准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我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美、欧、日规范关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规定进行介绍,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楼板作用等各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规定的差异进行比较,指出广东《高规》在内力调整措施上与其他规范不同,在抗震性能设计中通过构件重要性系数和承载力利用系数实现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更容易调整超强地震下引人的柱梁安全系数比指标,并给出框架梁端翼缘宽度范围内楼板钢筋的具体规定,减少梁配筋量。基于各规范设计规定,结合Pushover分析及动力弹塑性分析以6层RC框架结构作为对象进行计算分析,对梁柱钢筋用量、柱梁安全系数比、梁柱损伤及耗能情况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RC框架结构各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规定的效果,该算例广东《高规》的柱配筋量、柱梁安全系数比较大,在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方面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现浇楼板 柱梁安全系数比
下载PDF
挂面弯曲折断率仪器测定方法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松 徐馨 +1 位作者 陈章耀 赵杰文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4,共4页
为构建挂面弯曲折断率仪器测定方法,用三点弯曲法测定了4种挂面的弹性模量;用压杆法测定了挂面端部轴向位移量与端部转角之间的关系,并与挂面压杆力学模型的端部转角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端部转角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均小于5... 为构建挂面弯曲折断率仪器测定方法,用三点弯曲法测定了4种挂面的弹性模量;用压杆法测定了挂面端部轴向位移量与端部转角之间的关系,并与挂面压杆力学模型的端部转角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端部转角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均小于5°,挂面端部轴向位移量与端部转角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合格挂面弯曲折断率的端部轴向位移量应大于12mm.用端部轴向位移量的测定方法评价挂面弯曲折断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面 弯曲折断率 弹性模量 压杆力学模型 端部轴向位移量 端部转角
下载PDF
中厚板轧制板头弯曲原因分析与“差动咬人”控制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定辉 刘建彬 徐洪智 《南方金属》 CAS 2002年第5期38-40,共3页
分析了中厚板轧制中板坯头部弯曲的主要原因,介绍了韶钢中板厂在板头弯曲控制中采用的下辊电机启 动时间早于上辊启动时间的“差动咬入”法.通过采用该方法,使板坯头部向下弯曲量控制在小于50 mm范围内, 命中率达到95%以上,满足了生产... 分析了中厚板轧制中板坯头部弯曲的主要原因,介绍了韶钢中板厂在板头弯曲控制中采用的下辊电机启 动时间早于上辊启动时间的“差动咬入”法.通过采用该方法,使板坯头部向下弯曲量控制在小于50 mm范围内, 命中率达到95%以上,满足了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板轧制 板坯头部弯曲 板坯表面温差 “差动咬入”法 控制轧制
下载PDF
钛卷精轧过程头部翘曲的影响分析及控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军 于辉 +1 位作者 史庆南 彭琳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6,共6页
针对热连轧纯钛卷时影响成材率的精轧翘头问题,利用有限元法研究轧制变形区的金属流动状况,发现纯钛精轧变形区的金属流动呈"w"型,与20钢轧制变形区的"c"型金属流动不同,表明普通碳钢的头部翘曲控制工艺不能完全适... 针对热连轧纯钛卷时影响成材率的精轧翘头问题,利用有限元法研究轧制变形区的金属流动状况,发现纯钛精轧变形区的金属流动呈"w"型,与20钢轧制变形区的"c"型金属流动不同,表明普通碳钢的头部翘曲控制工艺不能完全适合纯钛卷轧制。分析了上下工作辊直径差、轧件上下表面温度差、道次压下率、氧化皮厚度、摩擦系数等对头部翘曲的影响规律,确定出轧件表面温差和摩擦系数不同是影响精轧翘头的显著因素。从温度控制角度出发制定了控制纯钛卷精轧头部翘曲的工艺措施,有效解决了钛卷精轧翘头问题,对于减少精轧切头损失、提高产品成材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钛卷 精轧 翘头 金属流动 温度 摩擦系数
原文传递
热轧钢板头部弯曲行为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晓茹 任勇 +2 位作者 胡衍生 江定辉 刘建斌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共3页
根据单机架2500四辊可逆式轧机钢板轧制的实测数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钢板头部弯曲行为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轧制过程钢板头部弯曲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当轧件上下表面温度相差较大时,上下表面温差、变形区形状特... 根据单机架2500四辊可逆式轧机钢板轧制的实测数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钢板头部弯曲行为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轧制过程钢板头部弯曲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当轧件上下表面温度相差较大时,上下表面温差、变形区形状特征和变形程度是影响轧件头部弯曲的主要因素。对于厚的成品板,减小道次压下量可减小弯曲;对薄成品板,增加道次压下量可减小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工艺 钢板头部弯曲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