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多糖与丙烯酸丁酯的乳液接枝共聚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魏德卿 罗孝君 +1 位作者 邓萍 陶家良 《高分子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27-433,共7页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研究了壳多糖与丙烯酸丁醋的乳液共聚合,结果表明当[K2S2O8]=[NaHSO3]=2.57×10-3mol·1-1,[BA]=0.68mol.1-1...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研究了壳多糖与丙烯酸丁醋的乳液共聚合,结果表明当[K2S2O8]=[NaHSO3]=2.57×10-3mol·1-1,[BA]=0.68mol.1-1,[Chitosan]=19.2g·l-1,在70℃下反应5小时,共聚反应的接技率和接枝效率均较高.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接技共聚物进行了表征,此外测试了共聚物胶乳成膜的机械性能,表明用丙烯酸丁酯对壳多糖进行接枝改性,可提高壳多糖的韧性,扩大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多糖 丙烯酸丁酯 乳液接技共聚
下载PDF
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产物结构表征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展云 彭惠梅 +3 位作者 蒋林斌 王东耀 刘汝锋 尚小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4,共4页
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通过正交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及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方法表征产物结构。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丙烯酸:淀粉=3.5,丙烯... 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通过正交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及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方法表征产物结构。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丙烯酸:淀粉=3.5,丙烯酸中和度=83.3%,过硫酸钾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别为淀粉用量的3.0%和0.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产物吸水率>800g/g。聚合过程中淀粉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并且接枝反应破坏了淀粉颗粒结晶结构,接枝产物趋于无定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乳液 接枝共聚 木薯淀粉 丙烯酸 结构表征
下载PDF
光引发玉米淀粉-丙烯酸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莲英 孙玉凤 +1 位作者 何辰凤 杨万泰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39-743,共5页
采用2,2-二甲氧基苯基苯乙酮、二苯甲酮及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等多种光引发剂,引发玉米淀粉-丙烯酸/水/煤油/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合,探讨了光引发剂的种类和浓度、玉米淀粉和乳化剂的用... 采用2,2-二甲氧基苯基苯乙酮、二苯甲酮及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等多种光引发剂,引发玉米淀粉-丙烯酸/水/煤油/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合,探讨了光引发剂的种类和浓度、玉米淀粉和乳化剂的用量及光照时间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多种光引发剂都可引发玉米淀粉-丙烯酸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合,30min内单体转化率达到65.31%~92.61%.将玉米淀粉-丙烯酸反相乳液接枝共聚物适度交联,可制得颗粒状高吸水性树脂,交联剂的含量和加入方式都影响树脂的吸水性能.二次聚合可提高树脂的吸水倍率和耐盐性能;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二次聚合结束时乳胶粒子的粒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引发 玉米淀粉 丙烯酸 反相乳液 接枝共聚合 吸水树脂
下载PDF
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及接枝共聚反应 被引量:14
4
作者 尹丽 张友全 +2 位作者 尚小琴 童张法 龚福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7-80,共4页
以Span8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稳定的W/O型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探讨了乳化剂HLB值、油水比、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最佳配方:乳化剂HLB值6.49、油水比1∶1、乳化剂用量3%。在此反相乳液体系中,成功进行了... 以Span8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稳定的W/O型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探讨了乳化剂HLB值、油水比、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最佳配方:乳化剂HLB值6.49、油水比1∶1、乳化剂用量3%。在此反相乳液体系中,成功进行了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 h、引发剂浓度0.0175 mol/L、单体与淀粉质量比1.5。在此实验条件下合成的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之聚合率和接枝效率分别可达95.46%和95.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丙烯酰胺 反相乳液 接枝共聚
下载PDF
丙烯酸酯接枝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7
5
作者 蔡斯让 郭宁 +1 位作者 张瑞珠 余永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34-35,20,共3页
采用原位接枝聚合方法制备丙烯酸酯接枝改性聚氨酯乳液 ,通过电镜、差示扫描量热 (DSC)、热重分析 (TG)、耐水、耐溶剂性测定等研究了接枝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证实丙烯酸酯在聚氨酯分子链上接枝。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
关键词 丙烯酸酯 聚氨酯 乳液 接枝共聚合 核壳结构 性能 改性
下载PDF
大分子不饱和单体法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及表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昊 陈广美 +3 位作者 陈炜 张明月 许戈文 黄毅萍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35-1142,共8页
采用丙烯酸酯(AC)对水性聚氨酯(WPU)进行改性,合成了接枝型丙烯酸酯/聚氨酯(PUA)复合乳液。随着共聚物中丙烯酸酯质量分数的增加,乳液外观由透明变为不透明,乳液粒径随之增大、分布变宽。TEM显示,PUA乳胶粒子呈现清晰的核壳结构,且形态... 采用丙烯酸酯(AC)对水性聚氨酯(WPU)进行改性,合成了接枝型丙烯酸酯/聚氨酯(PUA)复合乳液。随着共聚物中丙烯酸酯质量分数的增加,乳液外观由透明变为不透明,乳液粒径随之增大、分布变宽。TEM显示,PUA乳胶粒子呈现清晰的核壳结构,且形态规整,粒径分布在60~120 nm之间。FTIR测试表明,随着丙烯酸酯质量分数的增加,聚氨酯(PU)硬段氢键化作用先增强后减弱,硬段的有序度逐渐降低。DSC分析表明,当AC的质量分数低于75%时,PU、聚丙烯酸酯(PA)两组分相容性较好,只出现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并且随着PA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渐升高。PA质量分数的增加,使胶膜的最大热失重速率从363℃提高至412℃,吸水率从11.3%降低至5.7%,弹性模量从16.4 MPa提高至47.6 MPa,拉伸强度从9.0 MPa提高至23.7 MPa,断裂伸长率从365%提高至408%,同时乳液的粘度下降,干燥时间变短,胶膜的附着力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大分子不饱和单体 复合乳液 接枝共聚
下载PDF
D_4/MM_(vi)有机硅中间体合成硅丙乳液及其建筑涂料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揭阳 《化学建材》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7,共4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二乙烯基硅氧烷(MMvi)体系的有机硅中间体制备相应硅丙乳液及其硅丙涂料,考察了不同有机硅形式、不同的有机硅加入量对乳液性能和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硅中间体形式及10%有... 本文主要研究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二乙烯基硅氧烷(MMvi)体系的有机硅中间体制备相应硅丙乳液及其硅丙涂料,考察了不同有机硅形式、不同的有机硅加入量对乳液性能和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硅中间体形式及10%有机硅含量均能使乳液的稳定性、涂料漆膜的耐老化性、耐洗刷性、耐粘污性达到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中间体 硅丙乳液 建筑涂料 耐老化性 漆膜性能 加入量 耐洗刷性 乳液性能 稳定性
下载PDF
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焦亦正 尚小琴 +4 位作者 郭宇衡 潘伟昌 江德兴 颜伟贤 周勇强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57-60,共4页
以淀粉和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淀粉接枝共聚物,考察了诸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对产物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絮凝剂能使污水中颗粒悬浮物絮凝成大颗粒沉淀,达到较好的絮凝效果.
关键词 淀粉 反相乳液 接枝共聚 絮凝性能
下载PDF
硅丙乳液的合成新工艺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7
9
作者 刘玉欣 孟声 《化学与粘合》 CAS 2007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由于有机硅的低表面能和硅氧烷的长链大分子结构,难以被乳化剂乳化而进入胶束,有机硅和丙烯酸单体的共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以丙烯酸酯、乙烯基硅油为主要原料,以OP-1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复合乳化剂,采用连续滴加法,制备了有机硅改... 由于有机硅的低表面能和硅氧烷的长链大分子结构,难以被乳化剂乳化而进入胶束,有机硅和丙烯酸单体的共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以丙烯酸酯、乙烯基硅油为主要原料,以OP-1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复合乳化剂,采用连续滴加法,制备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硅丙乳液)。论述了聚合工艺,利用红外光谱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方法对乳液及其涂膜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这种合成工艺简便、经济、产率高;乳液尺寸分布窄,各项性能优异;其涂层无色透明、附着力好,并有较强的耐水性(吸水性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硅油 乳液聚合 接枝共聚 硅丙乳液
原文传递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典模 朱升干 肖晗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0年第4期372-375,共4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反相乳液体系中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规律,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丙烯酰胺单体与玉米淀粉质量比、油水体积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较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反相乳液体系中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规律,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丙烯酰胺单体与玉米淀粉质量比、油水体积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较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50℃,丙烯酰胺单体与玉米淀粉的质量比为1.5:1,引发剂浓度为3.287mmol/L,油水体积比为1.4:1,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得到单体转化率92.60%、接枝率54.06%、接枝效率79.41%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乳液 接枝共聚 玉米淀粉 丙烯酰胺
下载PDF
硅丙乳液及其建筑涂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蓁 白云兵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9,共5页
先将乙烯基有机硅单体及环状有机硅单体在碱催化下,合成有机硅预聚体,再与丙烯酸酯进行共聚制得硅丙乳液及其建筑涂料。研究了有机硅加入形式、有机硅中间体分子量、有机硅加入量等因素对硅丙乳液及其涂料性能的影响,并与相应的纯丙体... 先将乙烯基有机硅单体及环状有机硅单体在碱催化下,合成有机硅预聚体,再与丙烯酸酯进行共聚制得硅丙乳液及其建筑涂料。研究了有机硅加入形式、有机硅中间体分子量、有机硅加入量等因素对硅丙乳液及其涂料性能的影响,并与相应的纯丙体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硅中间体,有机硅用量为10%左右时所制得的乳液及涂料性能优异,对丙烯酸酯的改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丙乳液 有机硅中间体 接枝共聚 乳液聚合 建筑涂料
下载PDF
非离子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合成 被引量:6
12
作者 邰玉蕾 刘若望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8-31,共4页
研究了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淀粉型非离子型絮凝剂的方法.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分别探讨了单体配比、油水体积比、引发剂浓度及乳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物的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等方... 研究了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淀粉型非离子型絮凝剂的方法.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分别探讨了单体配比、油水体积比、引发剂浓度及乳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物的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 接枝共聚 絮凝剂
下载PDF
Starch-g-PAM絮凝剂的反相乳液合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易昌凤 周枝群 徐祖顺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175,共4页
以Span 8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尿素为引发剂,液体石蜡为油相,研究了淀粉与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通过正交实验对各因素的考察得知油水比和乳化剂用量对实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淀粉/丙烯酰胺(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但搅拌速度和温度对实... 以Span 8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尿素为引发剂,液体石蜡为油相,研究了淀粉与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通过正交实验对各因素的考察得知油水比和乳化剂用量对实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淀粉/丙烯酰胺(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但搅拌速度和温度对实验的影响不太大.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油/水=1.2(体积比),淀粉/丙烯酰胺=1/2,乳化剂用量为(占整个连续相)6%,引发剂用量为1%,反应温度为40℃,搅拌速度为350 r.min-1,可得到最高接枝率为130%,最高接枝效率为93%,固含量为34.2%的接枝物,将所得接枝物处理造纸污水时,有较好的絮凝能力,且当絮凝剂投加量为30 mg.L-1时,絮凝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乳液 接枝共聚 絮凝剂 正交实验
下载PDF
铈盐-过硫酸盐复合引发壳多糖与丙烯酸丁酯的乳液接枝共聚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国强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7-20,共4页
用硫酸铈铵盐和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合剂,考察了单体浓度、不同引发体系及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壳多糖浓度对丙烯酸丁酯壳多糖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接枝共聚... 用硫酸铈铵盐和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合剂,考察了单体浓度、不同引发体系及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壳多糖浓度对丙烯酸丁酯壳多糖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 铈盐 接枝共聚 壳聚糖
下载PDF
玉米淀粉/丙烯酸在反相乳液体系中接枝共聚反应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申艳敏 熊玉春 王天贵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共3页
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吸水率为指标,利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对淀粉接枝丙烯酸树脂在反相乳液体系中的接枝反应进行了工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工艺条件:单体与淀粉质量配比2.5∶1、交联剂用量1.75%、引发剂用量2%、油水体积... 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吸水率为指标,利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对淀粉接枝丙烯酸树脂在反相乳液体系中的接枝反应进行了工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工艺条件:单体与淀粉质量配比2.5∶1、交联剂用量1.75%、引发剂用量2%、油水体积比1.2∶1、单体中和度50%。聚合物在自来水中最高吸水率为62 g/g,且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丙烯酸 反相乳液 接枝共聚
下载PDF
机械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丙烯酸反相乳液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新玲 童张法 +3 位作者 李丽琴 黄祖强 张友全 赵秋菊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4026-14030,共5页
淀粉接枝共聚物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材料。以机械活化淀粉(mSt)为接枝母体,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研究了在淀粉/单体/乳化剂/油/水反相乳液体系中引发机械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的动力学,考察了引发... 淀粉接枝共聚物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材料。以机械活化淀粉(mSt)为接枝母体,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研究了在淀粉/单体/乳化剂/油/水反相乳液体系中引发机械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的动力学,考察了引发剂浓度[I]、单体浓度[M]、淀粉乳浓度[mSt]和乳化剂浓度[E]等因素对表观聚合速率R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考察范围内动力学关系式为Rp∝[mSt]1.5[M]1.7[I]0.9[E]0.92,单体浓度和淀粉乳液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影响显著,聚合反应速率随体系温度升高而加快,在45~60℃范围内,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9.5kJ/mol,聚合过程中单基终止与双基终止反应同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活化淀粉 丙烯酰胺 丙烯酸 反相乳液 接枝共聚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引发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升干 郑典模 +2 位作者 伍丽萍 屈海宁 陈优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32-1136,共5页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剂,研究了经球磨活化的淀粉与丙烯酰胺在反相乳液体系中的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淀粉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对接枝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范围内的...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剂,研究了经球磨活化的淀粉与丙烯酰胺在反相乳液体系中的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淀粉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对接枝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范围内的动力学关系式为:Rp∝[(NH4)2S2O4)]0.571[NaHSO3]0.571[St]0.592[M]1.18[E]0.523,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27.48kJ/mol。文章推导的该反相乳液聚合反应的表观动力学方程及反应机理与实验结果理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淀粉 反相乳液 动力学 接枝共聚 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
下载PDF
用丙烯腈接枝改性脱蛋白天然胶乳及其自修复性能
18
作者 杨玥 田晓慧 +1 位作者 孙金煜 元以中 《合成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7-303,共7页
采用乳液接枝共聚法,以脱蛋白天然橡胶(DPNR)为基体,丙烯腈(AN)和丙烯酸(AA)为单体,在叔丁基过氧化氢/四乙烯五胺引发体系下,合成了DPNR接枝AN和AA共聚物[DPNR-g-P(AN-coAA)]。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验证了AN及AA单体的接枝,研... 采用乳液接枝共聚法,以脱蛋白天然橡胶(DPNR)为基体,丙烯腈(AN)和丙烯酸(AA)为单体,在叔丁基过氧化氢/四乙烯五胺引发体系下,合成了DPNR接枝AN和AA共聚物[DPNR-g-P(AN-coAA)]。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验证了AN及AA单体的接枝,研究了单体总量及m(AN)/m(AA)对改性DPNR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修复条件对其自修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总量为10份(以干胶质量计)、m(AN)/m(AA)为10/1的条件下,DPNR-g-P(AN-co-AA)的最大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分别为9.22 MPa和1365%,分别是初始DPNR的376%和133%。此外,体系中聚丙烯酸链段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使得DPNR-g-P(AN-co-AA)兼具优异的自修复性能,在50℃时愈合2 h可达到75.3%的自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蛋白天然橡胶 丙烯腈 丙烯酸 乳液接枝共聚 力学性能 氢键自修复
下载PDF
新型酯溶性可降解港宝化学片的研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学雷 陈均志 +1 位作者 曹鹤 彭蕾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8-40,共3页
采用乳液接枝共聚方法,合成了氧化淀粉-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接枝共聚物乳液,并用该乳液制备了新型酯溶性可降解港宝化学片。试验结果表明合成共聚乳液的最佳条件为:氧化淀粉添加量为单体质量总量的15%,m(MMA):m(EA):m(AA)=... 采用乳液接枝共聚方法,合成了氧化淀粉-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接枝共聚物乳液,并用该乳液制备了新型酯溶性可降解港宝化学片。试验结果表明合成共聚乳液的最佳条件为:氧化淀粉添加量为单体质量总量的15%,m(MMA):m(EA):m(AA)=75:22:3,m(十二烷基硫酸钠):m(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2,乳化剂用量为3·0%,引发剂用量为0.6%,温度为80℃。研制出的新型酯溶性可降解港宝化学片邵氏D硬度为53,黏合强度为7N·mm-1,拉伸性能为13MPa,酯溶性为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接枝共聚 酯溶性 可降解 港宝化学片
下载PDF
丁苯胶乳-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乳液接枝共聚的研究
20
作者 赵建青 袁惠根 潘祖仁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50-352,共3页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Fe^(2+)为引发体系,硬脂酸钾和歧化松香酸皂为乳化剂,硫醇为调节剂,于600mL釜内、70℃下进行丁苯胶乳-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SBR-S-MMA)的核壳乳液接枝共聚。研究认为本体系的反应机理为:Fe^(2+)与乳化剂结合为部...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Fe^(2+)为引发体系,硬脂酸钾和歧化松香酸皂为乳化剂,硫醇为调节剂,于600mL釜内、70℃下进行丁苯胶乳-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SBR-S-MMA)的核壳乳液接枝共聚。研究认为本体系的反应机理为:Fe^(2+)与乳化剂结合为部分油溶性化合物,再与溶解在乳胶粒中的BPO反应,生成自由基与Fe^(3+),Fe^(3+)被雕白块还原为Fe^(2+)后完成一个循环。在乳胶粒相产生的自由基与单体反应或进攻橡胶链,从而引起链引发和链增长反应。S和MMA接枝聚合的初始速率(R_(PO))与[BPO]^(0.5)成正比,R_(PO)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硫醇用量的增加而减小。该体系S和MMA两步接枝反应的表观分解活化能分别为16.56kJ/mol和17.50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酯 丁苯胶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