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贤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21-23,共3页
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网络语言暴力。本文认为语言暴力现象主要表现在网民对某人或某物进行辱骂和人身攻击。网... 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网络语言暴力。本文认为语言暴力现象主要表现在网民对某人或某物进行辱骂和人身攻击。网民的言论大多带有随意性、非理性和情绪化的特点。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从网民、网络、法律规范和道德自律等多方面来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暴力 随意性 非理性 情绪化 自律 他律
下载PDF
走出医学伦理困境:要规则,也要德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杜治政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6期917-923,共7页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个人权益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同时在另一方面或者说客观上也诱发了无节制的自由的产生与私欲的极大膨胀,促成了去道德化倾向的形成。而规范伦理适应了新兴市场...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个人权益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同时在另一方面或者说客观上也诱发了无节制的自由的产生与私欲的极大膨胀,促成了去道德化倾向的形成。而规范伦理适应了新兴市场的需要,能够发挥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但它的诸多弱点,需要德性伦理的补充。而推动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结合,有助于医学走出伦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道德化倾向 德性伦理 规范伦理 情感主义 道德多元 道德权威
下载PDF
基于情感化的儿童书籍形态设计 被引量:6
3
作者 李艳 曲振波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8年第5期34-36,共3页
书籍的形态是设计者在对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情感化的设计理念,针对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儿童书籍的形态进行设计,增强儿童书籍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寓教于乐,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对他们进行早期... 书籍的形态是设计者在对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情感化的设计理念,针对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儿童书籍的形态进行设计,增强儿童书籍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寓教于乐,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对他们进行早期智力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书籍 形态 情感化 趣味性
原文传递
理性与情感的张力——评休谟的道德哲学 被引量:6
4
作者 罗伟玲 陈晓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2,共6页
休谟在批判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情感主义伦理学。休谟认为道德评价导源于情感,情感通过同情心来传递,而理性不能单独影响道德行为。休谟在强调情感在道德评价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肯定了理性的辅助功能,即理性作为手段能为情感... 休谟在批判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情感主义伦理学。休谟认为道德评价导源于情感,情感通过同情心来传递,而理性不能单独影响道德行为。休谟在强调情感在道德评价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肯定了理性的辅助功能,即理性作为手段能为情感指明方向。虽然休谟提出的"超功利"的情感主义面临道德标准缺失的问题,但他关于正义和共同利益感的论述已经暗示了一种前景,即把功利与情感结合起来。对休谟道德体系的改进在于,将其"以情感为主以理性为辅"的原则替换为"以理性为主以情感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道德哲学 情感主义 功利主义 道义论
下载PDF
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 被引量:8
5
作者 蒙培元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7,共7页
情感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五四”以后 ,随着中西哲学文化的冲突与对话 ,情感问题以新的形式突显出来 ,在“科玄论战”中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此后 ,哲学家们用西方的理性主义方法解释中国哲学 ,但情感问题也有论及。
关键词 情感 理智 情感 科学 唯情主义 本情
下载PDF
探析《追寻美德》中道德分歧的解决方案
6
作者 刘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6期164-168,共5页
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是《追寻美德》一书所关注的焦点。麦金太尔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序性出发,探寻道德分歧产生的原因,并审视反思了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他认为道德分歧的基本特征在于不可公度性、预设了非个人的... 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是《追寻美德》一书所关注的焦点。麦金太尔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序性出发,探寻道德分歧产生的原因,并审视反思了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他认为道德分歧的基本特征在于不可公度性、预设了非个人的合理论辩模式和具有多种历史起源;原因在于情感主义的泛滥;解决之道在于重新回归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伦理学。他的理论虽然切中时弊,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探讨其道德分歧解决方案对于反思现代道德的碎片化趋势以及如何搭建道德共识的桥梁、缓解现代道德危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主义 道德分歧 追寻美德
下载PDF
现代伦理学中利他主义的地位
7
作者 甘绍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4,共14页
一种适用于广博的陌生人社会、对每一个人都平等有效且不受空间或情感距离影响的稳定持久的利他主义,即能够体现道德原则普遍性特质的利他主义,不能奠立在缺乏坚定性、稳定性和可靠度的情感主义的基础之上,也不能表现为行为主体纯粹单... 一种适用于广博的陌生人社会、对每一个人都平等有效且不受空间或情感距离影响的稳定持久的利他主义,即能够体现道德原则普遍性特质的利他主义,不能奠立在缺乏坚定性、稳定性和可靠度的情感主义的基础之上,也不能表现为行为主体纯粹单方面的无私付出——所谓极端理解的利他主义。在宏大的匿名环境里,善意、仁爱、团结的利他主义倾向往往并不呈现在作为个体的行为主体直接的行为动机上,而是渗透在作为社会框架性条件的有控制系统和制裁机制的制度设计里,体现在能够使善好的道德意图转化为对逐利的战略性举措的行为激励上。这样一种对等性利他主义,能够产生出人际互相的行为期待的可靠性,让道德的规范性依靠制度和激励走入现实并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他主义 情感主义 制度设计 行为激励
下载PDF
论教学民主及其实现 被引量:6
8
作者 冯君莲 魏珊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民主是在政治组织内部,人们心灵的契合程度。教学民主是在教学组织内部,师生心灵的契合程度。民主程度越高,心灵契合程度越高。教学民主具有归属体验、互动倾听与主体意识等特征。课堂教学民主的艰难性,在于其技术主义思维方式,即权力... 民主是在政治组织内部,人们心灵的契合程度。教学民主是在教学组织内部,师生心灵的契合程度。民主程度越高,心灵契合程度越高。教学民主具有归属体验、互动倾听与主体意识等特征。课堂教学民主的艰难性,在于其技术主义思维方式,即权力集中、纪律约束与程序规范,它导致存在的平庸、人格独特性的丧失与生命意义的消弭;情感主义是解决课堂教学民主艰难性的基本思想,它视教学民主是一种爱的真实体验、尊重人的存在与发现、促进生命敞开的过程。教学民主的实现主要通过重构课堂教学民主的角色、民主的讲台与民主的行为,以创造温柔的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民主 技术主义 情感主义 实现途径
下载PDF
《武家义理物语》中的武士形象分析
9
作者 张拓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5期142-145,共4页
武士阶级出现于平安时代,在镰仓和室町幕府时代继续发展,至德川时代武士的身份从战斗者过渡到统治者,在德川幕府“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下,“义理”作为规范武士行为的道德伦理,要求武士的行为必须符合“义理”。町人作家井原西鹤在《... 武士阶级出现于平安时代,在镰仓和室町幕府时代继续发展,至德川时代武士的身份从战斗者过渡到统治者,在德川幕府“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下,“义理”作为规范武士行为的道德伦理,要求武士的行为必须符合“义理”。町人作家井原西鹤在《武家义理物语》中从“义理”的角度描述了武士的形象,如重视名誉的武士、恪守约定的武士、忠君奉公的武士等。西鹤对不同形象武士的描述,反映了町人对武士的认识以及对其伦理行为的评价,并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町人的伦理观念,即通过对武士形象的描述来折射新兴町人的主情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町人 武士 义理 名誉 主情主义
下载PDF
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69,共8页
道德判断的非认知化是20世纪伦理学非形而上学化的体现。传统认知主义道德判断以自然主义即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划分特征,现代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则以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否定,以及情感主义对直觉主义的改进为标志。从价值的方面而不... 道德判断的非认知化是20世纪伦理学非形而上学化的体现。传统认知主义道德判断以自然主义即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划分特征,现代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则以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否定,以及情感主义对直觉主义的改进为标志。从价值的方面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看待道德判断的性质,是现代伦理学区别于传统伦理学的主要特点。传统自然主义由于摩尔直觉主义的批判而走向衰落,情感主义借助哲学中语言学的转向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另一方面,伦理判断是否一定表现为情感判断,由此而引起的分歧,又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情感价值主义判断取向的不完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 自然主义 直觉主义 情感主义 非认如主义
原文传递
杜博的情感主义艺术理论及其启蒙意识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颖 《美育学刊》 2018年第3期67-76,共10页
让-巴蒂斯特·杜博神父的《对诗与画的批判性反思》对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情感主义艺术理论,认为被诗画艺术唤起的激情是一种"人工激情",艺术作品带给人的愉悦是一种纯粹的愉悦。杜博还指出,诗画等艺术的首要目... 让-巴蒂斯特·杜博神父的《对诗与画的批判性反思》对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情感主义艺术理论,认为被诗画艺术唤起的激情是一种"人工激情",艺术作品带给人的愉悦是一种纯粹的愉悦。杜博还指出,诗画等艺术的首要目标在于打动我们,情感唤起愈强烈,则作品的水准愈卓越,所以公众的情感判断应该得到肯定,其有效性甚至高于专业人士的理性判断。这一观点在当时高度权威化的法国文艺界是革命性的,睿智地预言了"文人共和国"的光明前景,可以说杜博是启蒙时代的先锋。杜博美学对情感的极端强调,既构成其在美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鲜明标签,又埋下了长久的质疑与非议的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博 情感主义 人工激情 启蒙 现代性
下载PDF
情感主义的儒家伦理——再论“子为父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美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8,153,共7页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倡导的"子为父隐"、"窃负而逃"、"埋儿葬父"等孝行实践,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将事件放在中华孝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对其进行恰当的理解。应该说,儒家"亲亲相隐"的...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倡导的"子为父隐"、"窃负而逃"、"埋儿葬父"等孝行实践,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将事件放在中华孝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对其进行恰当的理解。应该说,儒家"亲亲相隐"的始点和终点都是为了维护父子之情,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为了实现孝道,而孝子的行为也是由对父亲的情感所决定的。先秦孔子对孝的规定是"隐"和"谏"是并重的,而后世的承传往往只继承了他关于"隐"的部分,因此,孝子的行为才会逐渐走向"埋儿藏父"之类的极端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主义 子为父隐 窃负而逃
下载PDF
试论张艺谋电影的情感表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叔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1-84,共4页
情感性是张艺谋电影的审美追求,从张艺谋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看,他执导的电影对个体情感的表现经历了一个从"情感主义"到"隐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再到"隐情感主义"的回归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张艺谋 情感主义 隐情感主义 后情感主义
下载PDF
东西“情圣”的合流与唯情论的乌托邦——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与“浪漫爱”的兴起 被引量:4
14
作者 耿传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0-165,共6页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小说 唯情论 浪漫爱 乌托邦 “人神”文化
下载PDF
休谟道德哲学的道义论倾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伟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4-148,共5页
休谟道德理论包含多种理论倾向以致显得较为庞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同时暗含道义论倾向。借助孔孟儒家的道义论理论,有助于澄清休谟道义论的特征和地位。儒家伦理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道义论,它与休谟的道义论旨趣颇... 休谟道德理论包含多种理论倾向以致显得较为庞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同时暗含道义论倾向。借助孔孟儒家的道义论理论,有助于澄清休谟道义论的特征和地位。儒家伦理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道义论,它与休谟的道义论旨趣颇为接近。从二者对道德根源和仁爱动机的论述展开比较,看出二者的理论交点和分歧点,从而能够加深对二者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并澄清休谟道德理论中各种倾向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孔孟儒家 情感主义 道义论
下载PDF
浪漫主义诗学的三种倾向
16
作者 杨冬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49,共5页
浪漫主义诗学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从18世纪批评传承而来的情感主义诗论;二是由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改造而来的柏拉图主义诗论;三是从亚理斯多德那里演化而来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唯有对它们进行深入辨析,我们才能系统把握浪漫主义诗学... 浪漫主义诗学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从18世纪批评传承而来的情感主义诗论;二是由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改造而来的柏拉图主义诗论;三是从亚理斯多德那里演化而来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唯有对它们进行深入辨析,我们才能系统把握浪漫主义诗学的特征,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诗学 情感主义 柏拉图主义 有机整体论
下载PDF
抒情诗中自然形象情感化的认知阐释——以松树形象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瑞敏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6-89,共4页
在诗的上下文中,指称自然物的语词同表达情感的词语通过组合或聚合,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抒情言语或抒情语境,使作为抒情描写对象的自然形象情感化。传统研究认为,这种情感化的认知本质是一种主体情感的映射,自然形象只是情感借以抒发的寄... 在诗的上下文中,指称自然物的语词同表达情感的词语通过组合或聚合,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抒情言语或抒情语境,使作为抒情描写对象的自然形象情感化。传统研究认为,这种情感化的认知本质是一种主体情感的映射,自然形象只是情感借以抒发的寄托对象,即只强调抒情主体(或作者形象)的能动作用,而忽视或忽略了抒情寄托形象的本质作用。实质上,抒情诗中自然形象情感化这一言语现象涉及现代心智科学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或意识)之关系、身心关系的研究。自然形象情感化同该形象所具备的物理性质之外的感受质相关,同抒情主体的认知随附性相关,这是一种生成认知的符号化。本文选取俄罗斯以松树形象为抒情对象的情感化表达为个案,通过分析松树形象的感受质、抒情主体的认知随附性在生成认知中的作用,阐明这一自然形象情感化的认知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形象 情感化 感受质 认知生成
原文传递
生命正义的理念与生命哲学教育的理论旨归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海涛 张添发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0-35,共6页
生命正义是一种以对具体生命关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念,它对应的是一种以抽象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以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为旨归,认为社会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感都应回应关爱生命这一具体目的。这种正义观对抗的是近代以来以... 生命正义是一种以对具体生命关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念,它对应的是一种以抽象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以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为旨归,认为社会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感都应回应关爱生命这一具体目的。这种正义观对抗的是近代以来以效用主义和法权哲学为基础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的内在基础是正义感的情感性基础,提倡仁爱精神在分配、司法等活动中的作用。而若要这种情感性主张不至于落入空泛,就需要对当代公民教育提出一种生命哲学教育要求,这种教育包括理性情感、仁爱精神、生命哲学等具体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正义 生命哲学 诗性正义 情感主义
下载PDF
古代中国和希腊幸福观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雪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1280-1283,共4页
古代的中国和希腊对于幸福观有众多相似和相异,从文化的角度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幸福的含义,幸福的构成以及幸福的实现方式。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幸福论都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两大类;古代中国人和希腊人都从身体、财富和道德三方面... 古代的中国和希腊对于幸福观有众多相似和相异,从文化的角度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幸福的含义,幸福的构成以及幸福的实现方式。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幸福论都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两大类;古代中国人和希腊人都从身体、财富和道德三方面来界定幸福。但是,幸福的观念在希腊人是生命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并一直被作为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探讨;而在中国人幸福只是衡量君子德行的工具。对于幸福的构成,中国人注重寿命的延长而希腊人则看重身体的健美。在幸福的实现问题上,中国人倚重个人内求于心,而希腊人倚重社会外求于物。虽然两者都奉行禁欲主义,但其着眼点、目的和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理性主义 感性主义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下载PDF
从生命意识到审美观念——论“直觉”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流变与融通 被引量:2
20
作者 姜智慧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22,共9页
“直觉”是英文单词“intuition”的汉译,但是这一汉译并非完全的等值翻译,它只是在传达“intuition”部分内涵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特征的一种跨文化表达。朱谦之和朱光潜等将中国的情感论渗透进“直觉”概念的意义结构之中,... “直觉”是英文单词“intuition”的汉译,但是这一汉译并非完全的等值翻译,它只是在传达“intuition”部分内涵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特征的一种跨文化表达。朱谦之和朱光潜等将中国的情感论渗透进“直觉”概念的意义结构之中,使之逐渐演变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与文学批评中的确定话语概念。“直觉”在中国现代哲学与文艺美学中的跨文化阐释,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古今中西思想文化交融的过程,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美学与文学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也印证了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思想互相阐发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唯情论 生命意识 审美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