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生态语言学初探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寅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0,共9页
20世纪70年代学界将"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文拟将其与认知语言学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体认核心原则整合,拟建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认知生态语言学"。它暂可描写... 20世纪70年代学界将"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文拟将其与认知语言学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体认核心原则整合,拟建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认知生态语言学"。它暂可描写为: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包括体验哲学、生态文明、第二次启蒙等),大力倡导"语言"与"生态"之间的互动依存关系,密切关注语言在生态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努力发现语言表达中的生态和非生态现象,并提出部分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体认原则 生态语言学
原文传递
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体认性与互动性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克定 张晓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0,共5页
本文首先将王寅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原则修补为“现实↔体认者↔语言”原则,从而强调了体认者的主体性,突显了现实、体认者和语言之间的互动性,然后,据此探讨了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体认性和互动性。这种构式的体认性在于,体... 本文首先将王寅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原则修补为“现实↔体认者↔语言”原则,从而强调了体认者的主体性,突显了现实、体认者和语言之间的互动性,然后,据此探讨了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体认性和互动性。这种构式的体认性在于,体认者运用认知想象能力把某一方位事件识解为一个位移事件,并运用不可动实体的动态化机制把可动实体的可动性特征投射到不可动实体之上,从而将不可动实体构想为可以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发生位移的实体,最终体认出非现实空间位移事件。这种构式的互动性在于,体认者虽然拥有体认现实、表达现实的主体性作用,但会受到来自于现实和语言的反作用,不可动实体的结构形状和语言的结构系统会限制体认者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体认原则 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 体认性 互动性
原文传递
体验的多维性与体认原则 被引量:14
3
作者 覃修桂 帖伊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48-56,159,共10页
体认语言学强调身体与外界现实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凸显语言研究的体验性。通过具体考察体验的多维特性,发现通过身体、感知运动与外界互动获得的体验更多地为不同语言间的认知共性提供理据,而通过社会、文化等实践获得的体验则能更... 体认语言学强调身体与外界现实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凸显语言研究的体验性。通过具体考察体验的多维特性,发现通过身体、感知运动与外界互动获得的体验更多地为不同语言间的认知共性提供理据,而通过社会、文化等实践获得的体验则能更多地解释不同语言间的认知个性。体验观是体认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因此其核心原则理应修补为"现实⇌体认⇌语言",即体认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体验多维性 体认原则
下载PDF
体认(互文)修辞学路径:互文辞格新解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兴兵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2-73,112,共13页
文章基于体认原则:现实—认知—语言,结合修辞和互文辞格的特点,对现实进一步细化,并对认知进行了具体描述,初步构建了体认(互文)修辞学路径,据此对汉语互文辞格进行了分类体认分析,得出了新的分类框架,并深入考察了不同类型互文的意义... 文章基于体认原则:现实—认知—语言,结合修辞和互文辞格的特点,对现实进一步细化,并对认知进行了具体描述,初步构建了体认(互文)修辞学路径,据此对汉语互文辞格进行了分类体认分析,得出了新的分类框架,并深入考察了不同类型互文的意义产生和理解的体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原则 修辞 互文辞格 研究路径 体认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