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MEC:a tool for high-throughpu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microbial functional potential in C,N,P,and S biogeochemical cycling 被引量:21
1
作者 Bangxiao Zheng Yongguan Zhu +2 位作者 Jordi Sardans Josep Penuelas Jianqiang Su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451-1462,共12页
Microorganisms are major drivers of elemental cycling in the biosphere. Determining the abundance of microbial functional traits involv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utrients, including carbon(C), nitrogen(N), phosphoru... Microorganisms are major drivers of elemental cycling in the biosphere. Determining the abundance of microbial functional traits involv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utrients, including carbon(C), nitrogen(N), phosphorus(P) and sulfur(S), is critical for assessing microbial functionality in elemental cycling. We developed a high-throughput quantitative-PCR-based chip, Quantitative microbial element cycling(QMEC), for assessing and quantifying the genetic potential of microbiota to mineraliz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 release C, N, P and S. QMEC contains 72 primer pairs targeting 64 microbial functional genes for C, N, P, S and methane metabolism. These primer pai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verage(average of 18–20 phyla covered per gene)and sufficient specificity(>70% match rate) with a relatively low detection limit(7–102 copies per run). QMEC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soil and sediment samples, identifying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tructures, abundances and diversities of the functional genes(P<0.05). QMEC was also able to determine absolute gene abundance. QMEC enabled the simultaneou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72 genes from 72 samples in one run, which is promising for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ing microbially mediated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context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current glob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genes FUNCTIONAL POTENTIAL HIGH-THROUGHPUT qPCR elemental cycling BIOGEOCHEMICAL cycle ecological process
原文传递
黔中喀斯特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N、P分布格局及其循环特征 被引量:19
2
作者 杜有新 潘根兴 +2 位作者 李恋卿 胡忠良 王新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38-6347,共10页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养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效态养含量呈下降趋势,植物营养物质通过凋落物返还土壤的比例也呈类似的趋势,而细根和草本植物等活性生物组分的生物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对应于生物量结构的变化,各组分主要养分储量也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乔木林枯落物层养分(N和P)累积量显著高于草本层和细根部分,而灌木林和灌草丛系统草本层和细根部分的养分储量超过或接近枯落物层。(3)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N和P的生物吸收率、生物返还率、生物迁移率和生物分解率出现明显变化,生物吸收率和生物分解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生物迁移率和生物返还率却表现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被退化 生物量结构 养分 循环特征
下载PDF
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聚焦水圈微生物组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力 冯雪莲 +4 位作者 杜全生 东秀珠 刘双江 温明章 戴欣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3期266-272,共7页
水圈包括海洋、湖沼、河流、冰川、地下水等,水圈中居住着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真菌、藻类、病毒等,蕴含着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组。已有的研究表明,水圈微生物在重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驱动作用。但是,... 水圈包括海洋、湖沼、河流、冰川、地下水等,水圈中居住着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真菌、藻类、病毒等,蕴含着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组。已有的研究表明,水圈微生物在重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驱动作用。但是,人们对水圈微生物组的核心科学问题,即微生物如何发挥驱动作用至今了解不多。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简称"水圈微生物计划")正式立项。该计划拟选择典型水圈环境,解析微生物群落构建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物质与能量代谢机制以及微生物代谢活动的生态学意义与贡献,从而揭示水圈微生物驱动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文章简述了该计划提出的背景与依据,以及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水圈微生物 微生物组 元素循环
原文传递
金属硫化物微生物氧化的机制和效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陆现彩 李娟 +3 位作者 刘欢 李伟洁 王睿勇 陆建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岩石露头和矿山废弃物中的金属硫化物在地表、近地表条件下的氧化作用往往导致多种环境问题,因此,金属硫化物的地表风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表生过程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对矿物的氧化在金属硫化物风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 岩石露头和矿山废弃物中的金属硫化物在地表、近地表条件下的氧化作用往往导致多种环境问题,因此,金属硫化物的地表风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表生过程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对矿物的氧化在金属硫化物风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微生物在金属硫化物表面附着并形成微生物膜,在矿物-微生物膜界面微环境中存在着强烈的微生物氧化和化学氧化作用,两种氧化作用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在此过程中,金属硫化物的S、As、Fe等元素经历了复杂的电子传递、逐级氧化的动力学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高铁硫酸盐或氧化物,并形成大量的酸性排水。该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菌种类、光照和溶液Fe^(2+)浓度等。金属硫化物的微生物氧化直接导致重金属大量释放和严重的环境危害,释放的酸性排水还引发碳酸盐矿物分解和CO_2排放,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阶段,金属硫化物氧化消耗大气氧气可能导致大氧化进程滞后。尽管关于金属硫化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金属硫化物微生物氧化的分子机制和全球尺度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还有待深入研究,原位纳米观测技术的引入和全球物质循环模型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对生物冶金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化物 微生物 氧化机制 环境效应 生物冶金 元素循环
下载PDF
华南成冰纪间冰期海洋-大气-陆地变化: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闯 孙瑞阳 +2 位作者 周汀 肖加飞 尹润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6,共12页
新元古代成冰纪地球经历了全球性的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两次冰期间存在的成冰纪间冰期,是华南锰矿和多金属黑色页岩等矿产形成的关键期,然而目前对该间冰期的形成机制和海洋-大气-陆地环境变化尚不清晰。本研究对贵州五河剖面... 新元古代成冰纪地球经历了全球性的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两次冰期间存在的成冰纪间冰期,是华南锰矿和多金属黑色页岩等矿产形成的关键期,然而目前对该间冰期的形成机制和海洋-大气-陆地环境变化尚不清晰。本研究对贵州五河剖面成冰纪地层(大塘坡组)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成冰纪间冰期的形成受到大规模火山作用驱动,除直接向海洋输送大量的火山组分(Hg、Tl等)外,还引起全球变暖,导致大陆化学风化增强并使得陆源物质(如Ta、Nb、Zr、Hf等)向海洋的输送增多。火山作用和陆源风化还可能向海洋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引起海洋生产力增大,表层海水的氧化加速海水中Mn元素的沉淀,从而对该时期大规模锰矿的形成起到重要控制作用。成冰纪间冰期与海底火山(或热液)活动相关的元素(如In、Sn、Ag、Cu、Zn、Ni、Bi等)含量普遍不高,甚至出现异常,表明成冰纪间冰期的产生不受海底火山作用驱动而更可能受陆地大规模火山作用驱动。本研究结果表明成冰纪间冰期海洋-大气-陆地系统的环境变化存在密切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纪间冰期 元素地球化学 火山作用 化学风化 物质循环
下载PDF
载硫纤维膜对锂硫电池储能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子逸 赵强 +1 位作者 罗春晖 孙艳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4,共6页
单质硫的低导电性是限制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及正极载硫量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引入负载有单质硫的玻璃纤维膜的方式在锂硫电池中引入与正极没有导电连接的单质硫。采用拉曼光谱分析电池循环后正极表面的生成物,发现玻璃纤... 单质硫的低导电性是限制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及正极载硫量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引入负载有单质硫的玻璃纤维膜的方式在锂硫电池中引入与正极没有导电连接的单质硫。采用拉曼光谱分析电池循环后正极表面的生成物,发现玻璃纤维上的单质硫能转移到正极,并参与电化学反应为电池贡献容量。进一步研究了电池容量和隔膜硫含量与正极碳含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单质硫可以通过溶液路径转移到正极表面,而正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对电池的容量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为开发高载硫锂硫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硫单质 隔膜 容量 循环性能
下载PDF
Meta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s of submerged plants on functional potential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wetland sediments 被引量:1
7
作者 Binhao Wang Xiafei Zheng +8 位作者 Hangjun Zhang Xiaoli Yu Yingli Lian Xueqin Yang Huang Yu Ruiwen Hu Zhili He Fanshu Xiao Qingyun Yan 《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年第4期405-415,共11页
Submerged plants in wetlands play important roles as ecosystem engineers to improve self-purification and promote elemental cycling.However,their effects on the functional capac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wetland ... Submerged plants in wetlands play important roles as ecosystem engineers to improve self-purification and promote elemental cycling.However,their effects on the functional capac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wetland sediment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provide detailed meta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biogeochemical potential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wetland sediments with and without submerged plants(i.e.,Vallisneria natans).A large number of functional genes involved in carbon(C),nitrogen(N)and sulfur(S)cycling were detected in the wetland sediments.However,most functional genes showed higher abundance in sediments with submerged plants than in those without plants.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annotated functional genes in the N and S cycling databases(i.e.,NCycDB and SCycDB),we found that genes involved in nitrogen fixation(e.g.,nifD/H/K/W),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e.g.,nasA and nirA),denitrification(e.g.,nirK/S and nosZ),assimilatory sulfate reduction(e.g.,cysD/H/J/N/Q and sir),and sulfur oxidation(e.g.,glpE,soeA,sqr and sseA)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correctedp<0.05)in vegetated vs.unvegetated sediments.This could be mainly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total phosphorus,total nitrogen,and C:N ratio.The binning of metagenomes further revealed that some archaeal taxa could have the potential of methane metabolism including hydrogenotrophic,acetoclastic,and methylotrophic methanogenesis,which are crucial to the wetland methane budget and carbon cycling.This study opens a new avenue for linking submerged plants with microbial functions,and has further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carbon,nitrogen and sulfur cycling in wetland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erged plants METAGENOME elemental cycling METHANOGENESIS Verstraetearchaeota
原文传递
蓝藻群体颗粒驱动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邓杰 陈雪初 +1 位作者 黄莹莹 张军毅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22-1940,共19页
在天然淡水和半咸水水体中,水华蓝藻常以群体颗粒的形态存在。在蓝藻群体颗粒中聚集着大量异养细菌,和蓝藻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基本单元。与蓝藻单体细胞相比,蓝藻群体颗粒呈现出许多独有的特性,如内部丰富的有机质、急剧的氧... 在天然淡水和半咸水水体中,水华蓝藻常以群体颗粒的形态存在。在蓝藻群体颗粒中聚集着大量异养细菌,和蓝藻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基本单元。与蓝藻单体细胞相比,蓝藻群体颗粒呈现出许多独有的特性,如内部丰富的有机质、急剧的氧化还原梯度、密切的种间互作关系等等。这些特质使得蓝藻群体颗粒在水体中成为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反应热点。同时,在蓝藻群体颗粒中也存在着远比单细胞藻类-浮游细菌之间更为密切的种间互作。本综述围绕蓝藻群体颗粒的这些特点,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蓝藻群体颗粒中的生物、生理、化学过程,讨论其驱动宏观生态现象的微观机制。未来蓝藻群体颗粒组学研究和多组学微生态数据库的构建或成为探索蓝藻群体颗粒中生命过程及揭示蓝藻水华暴发机制的突破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蓝藻 蓝藻群体颗粒 藻-菌互作 元素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131
9
作者 项文化 田大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5,共7页
对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针叶的养分含量最高 ,树干材的养分含量最低 ,凋落物的养分含量与树枝或树皮的养分... 对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针叶的养分含量最高 ,树干材的养分含量最低 ,凋落物的养分含量与树枝或树皮的养分含量接近 ,土壤中K、Mg元素丰富 ,N、P、Ca 3种元素亏缺。树叶、树枝、树皮和树根中各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K >N >Ca>Mg >P ,树干材中则是Ca>K >N >Mg >P ,5种元素含量随马尾松林分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5种元素贮存总量为 46 0 .19~ 195 0 .32kg·hm-2 ,随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树干的养分分配比随林分年龄增加呈抛物线状 ,在不同时期森林采伐利用木材所带走养分的损失量大不相同 ,应选择合理的采伐时间尽量减少森林采伐对林分的养分循环和林地的生产力造成不良影响。年积累量为 49.35~ 5 7.5 3kg·hm-2·a-1,随林分年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吸收量为 137.6 3~ 388.19kg·hm-2 ·a-1,归还量为 84.99~ 338.84kg·hm-2 ·a-1。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林的养分利用系数为 0 .0 7~ 0 .34 ,循环系数为 0 .6 0~ 0 .83,周转期为 3.35~ 2 2 .6。马尾松随年龄增加 ,早期自身养分利用率低 ,但其归还速率快 ,周转期短 ,有利于林地生产力维持 ,林分到达成熟期养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阶段 马尾松 人工林 养分循环
下载PDF
不同年龄阶段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被引量:69
10
作者 何斌 秦武明 +3 位作者 余浩光 刘运华 覃林 覃永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58-5167,共10页
对马占相思人工林6种营养元素(N、P、K、Ca、Mg、S)的含量、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以及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木不同组分营养元素含量的大小次序为树叶>干皮>活枝>枯枝或树根>干材;各组分和凋... 对马占相思人工林6种营养元素(N、P、K、Ca、Mg、S)的含量、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以及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木不同组分营养元素含量的大小次序为树叶>干皮>活枝>枯枝或树根>干材;各组分和凋落物中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其次是Ca或K,然后是S和Mg,P最低;林地土壤中,以K的含量最高,其次是Ca、Mg、N和P,S最低;随林龄的增加,0~40cm土壤N、P和S含量呈增加趋势;(2)4年、7年生和11年生林分营养元素总积累量分别为1022.08、1997.08和2633.45kg.hm-2,其中乔木层营养元素贮存量依次占73.64%、82.39%和83.65%,林下植被层依次占13.74%、8.74%和6.20%,地表现存凋落物层依次占12.62%、8.87%和10.16%;乔木层以N积累量最大,占总贮存量的53.90%~60.07%,P最小,仅占0.90%~1.23%;(3)马占相思林中不同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分配随林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由4年生以树叶和树枝占主导,逐渐转移到7年生和11年生以干材和树皮为主导;(4)林分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依次为7年生(235.06kg.hm-.2a-1)>11年生(200.26kg.hm-.2a-1)>4年生(188.16kg.hm-.2a-1);林木各组分营养元素年积累量总的变化趋势为:树干>树叶>树枝>根系>树皮,同一组分各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与各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变化顺序一致,即为N>Ca>K>S>M>P;(5)林分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分别为382.35、432.04kg.hm-.2a-1和403.15kg.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194.19、196.98kg.hm-.2a-1和202.89kg.hm-.2a-1,营养元素的循环系数分别为0.51、0.46和0.50,利用系数为0.51、0.26和0.18,周转期为3.88、8.35和10.86。可见,马占相思人工林早期营养元素利用率低,归还速率较快,林分生长到近熟期(11a)时营养元素的周转期较长,但其归还速率仍然较快,有利于林地地力的恢复、维持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占相思人工林 年龄阶段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被引量:43
11
作者 聂道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35-440,共6页
本文从养分吸收、归还和累积等方面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某些研究成果;同时综合分析和讨论了调节养分循环的一般过程。系统的营养元索生物循环速率因树种和地理环境而异,一般表现为阔叶树高于针叶树,低纬地区高于高纬... 本文从养分吸收、归还和累积等方面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某些研究成果;同时综合分析和讨论了调节养分循环的一般过程。系统的营养元索生物循环速率因树种和地理环境而异,一般表现为阔叶树高于针叶树,低纬地区高于高纬地区。在森林生产力上所表现出的类似规律性正是养分循环速率变化的反映。树体内养分的重新分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表示了树木对环境中营养元素供应不足的适应性反应。相比较而言,针叶林及高纬地区森林具有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系统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下载PDF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杉木林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杨玉盛 邱仁辉 +2 位作者 何宗明 俞新妥 黄宝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11,共9页
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栽代数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连栽代数增加,林分总生物量下降,林分净生长量及乔木层净生长量占林分净生长量比例均有明显降低,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贮量减少,乔木... 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栽代数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连栽代数增加,林分总生物量下降,林分净生长量及乔木层净生长量占林分净生长量比例均有明显降低,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贮量减少,乔木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均下降,但林下植被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则明显增加,林分的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却增大。不同代数杉木林营养元素总的循环速率为2代(0493)>1代(0460)>3代(04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连载代数 净生产力 营养元素 生产循环
下载PDF
厚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秦武明 何斌 +3 位作者 覃世赢 黄世方 莫雅芳 覃永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对1.5~4.5年生厚荚相思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人工林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大致为树叶>于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 对1.5~4.5年生厚荚相思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人工林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大致为树叶>于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Ca,然后是K和Mg,P最低;厚莫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贮存量依次为145.00~611.70 kg/hm2,随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器官微量元素贮存量的分配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1.5年生时营养元素贮量主要集中在树叶和树枝,2.5~4.5年生时营养元素贮量则主要集中在树干和树根;林分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为96.66~135.93 kg/(hm2·a),林木各组分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总的变化趋势以树干最高,树皮最低,年吸收量为116.50~258.10 kg/(hm2·a),年归还量分剐为19.83,117.21,114.83,122.17 kg/(hm2·a),利用系数分别为0.80,0.78,0.55和0.42,循环系数分别为0.17,0.49,0.48和0.47,周转期分别为7.34,2.64,3.73,5.0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荚相思人工林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下载PDF
尾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及其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朱宇林 何斌 +4 位作者 杨钙仁 罗柳娟 刘红英 刘莉 覃祚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1,66,共5页
根据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4.5 a的定位观测与分析,对1.5~4.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积累和生物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不同器官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以树叶营养元素质量分数最高,其... 根据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4.5 a的定位观测与分析,对1.5~4.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积累和生物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不同器官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以树叶营养元素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树皮和树枝,最低是树干;1.5~4.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452.19~850.54 kg/hm2,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占70.92%~80.73%,林下植被层占13.84%~22.99%,地表现存凋落物层占4.63%~6.48%;林分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为150.72~224.93kg/(hm2.a),其中干材年净积累量随林龄增加而减少,同一器官各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与各器官营养元素积累量变化顺序一致,即为Ca或K>N>Mg或P;1.5、2.5、3.5、4.5年生各林分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分别为282.62、298.81、241.46和204.95 kg/(hm2.a),年归还量分别为68.83、73.88、63.42和54.23 kg/(hm2.a),循环系数分别为0.88、0.53、0.39和0.30,周转期分别为4.66、7.61、9.83和12.51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人工林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循环速率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15
作者 肖兴翠 李志辉 +2 位作者 唐作钧 曾琴 王海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871-2880,共10页
为了提高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利用效率,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研究了湘北1667、2000、2400、3330、3900株·hm-25种不同密度11年生湿地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分配、养分循环特征及其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器官营养元素含... 为了提高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利用效率,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研究了湘北1667、2000、2400、3330、3900株·hm-25种不同密度11年生湿地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分配、养分循环特征及其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不同密度均遵循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的规律。单株营养元素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N、P、K、Ca、Mg5种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542.3—2073.7kg·hm-2,其中乔木层占70.3%~77.4%;林分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为167.5~203.1、110.3~155.0和48.1—58.8kg·hm-2·a-1,两个高密度林分的吸收量和存留量显著高于两个低密度林分,归还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略微减小。林分及各元素的周转期总体上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加长,养分循环速率总体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养分利用效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该研究结果为湘北湿地松林分密度调控、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管理等营林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造林密度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周转期
原文传递
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循环 被引量:23
16
作者 项文化 田大伦 +2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方海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共7页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树干。树枝中Ca的含量丰富 ,树皮中K的含量丰富。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含量低于树枝和树叶 ,反映了凋落时养分元素向林木体内迁移回收的现象。杉木富集N、P、Ca 3种元素。 5种元素积累总量为 85 4 6 5kg·hm- 2 ,是第 1代的 1 5倍。第 2代杉木生产 1t干物质所需养分量为 11 6 2kg ,高于第 1代 ,第 2代杉木林将消耗更多的林地养分。林冠枝叶与树皮养分积累量占林木总积累量的 75 % ,采伐利用应仅取走树干而在林地中留下其它部分 ,让其分解使养分元素归还给土壤。草本层、灌木层与凋落物层三者的养分积累量为 88 13kg·hm- 2 ,是重要的养分库。第 2代杉木中养分元素的年积累量为 93 13kg·hm- 2 a- 1 ,略高于第 1代杉木林的养分年积累量。总归还量为 89 4 9kg·hm- 2 a- 1 ,其中凋落物归还 17 4 6kg·hm- 2 a- 1 ,略低于第 1代 ,淋溶的养分量 72 0 4kg·hm- 2 a- 1 ,是凋落物的 4倍多。吸收量为 182 6 2kg·hm- 2 a- 1 。与第 1代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土壤K、P的含量高 ,而N、Ca、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代杉木林 速生阶段 营养元素 空间分布 生物循环
下载PDF
京西山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姚延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8-46,共9页
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的生物量及8种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并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同龄油松和侧柏纯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长量均大于纯林;不同林分不同树种的营养元素吸收、归还、积累和生物循环... 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的生物量及8种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并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同龄油松和侧柏纯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长量均大于纯林;不同林分不同树种的营养元素吸收、归还、积累和生物循环不同,混交林有利于营养元素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西山区 油松 侧柏 人工混交林 生物量 营养元素循环
下载PDF
黑木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何斌 韦善华 +5 位作者 张伟 唐天 罗柳娟 刘红英 刘莉 覃祚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2,29,共5页
对广西南宁市8年生人工林黑木相思9种营养元素(N、P、K、Ca、Mg、Fe、Mn、Zn和Cu)的质量分数、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木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以树叶为最高,其次是树皮、树枝和树根... 对广西南宁市8年生人工林黑木相思9种营养元素(N、P、K、Ca、Mg、Fe、Mn、Zn和Cu)的质量分数、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木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以树叶为最高,其次是树皮、树枝和树根,树干最低;各器官中大量营养元素质量分数表现为N>Ca和K>Mg>P,微量元素Mn和Fe的质量分数较高,Cu最低。黑木相思人工林养分储存量为987.17 kg/hm2,其中乔木层(749.23 kg/hm2)占75.89%,林下植被层(170.86 kg/hm2)占17.31%,凋落物层(67.06 kg/hm2)占6.79%。黑木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分别为199.05、105.41和93.64 kg/(hm2.a),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的52.96%;循环系数为0.53,不同营养元素的周转期表现为P>K>Fe>N>Ca>Cu>Mg>Zn>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相思人工林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下载PDF
油茶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谭云峰 黄建旗 +2 位作者 陈新媛 张西西 宋同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13-219,共7页
本文研究了两种优化经营措施油茶林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净积累和循环,以综合措施的油茶林作一实例,分析了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并提出了氮、磷、钾元素的循环局部动态模型。结果表明:(1)油茶林各器官的营养元素的含量呈现出氮&... 本文研究了两种优化经营措施油茶林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净积累和循环,以综合措施的油茶林作一实例,分析了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并提出了氮、磷、钾元素的循环局部动态模型。结果表明:(1)油茶林各器官的营养元素的含量呈现出氮>钾>镁>钙>磷的趋势,最高的是果或叶,最低的是树干。(2)当油茶林采取优化经营管理后,器官养分随之增高。如综合措施一年生叶氮、磷、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的32.5%、26.5%、8.6%;而一年生枝中氮、磷、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的26.5%、33.9%、1.7%。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优化措施之所以产果量高,就是因为积累了充分养分,保证了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林 营养元素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朱先进 宇万太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62-967,共6页
微量元素含量很低,但对生物却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微量元素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许多人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从农田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影响循环效率的因素及前人研究概况等方面对农田... 微量元素含量很低,但对生物却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微量元素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许多人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从农田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影响循环效率的因素及前人研究概况等方面对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养分循环 农田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