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调曲的雅派与俗派 被引量:1
1
作者 仲立斌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1期82-84,共3页
大调曲是一种较古老的说唱音乐,有雅、俗两个流派,雅派追求典雅庄重,而俗派则力求贴近百姓生活、平易近人。清代中后期,大调曲以雅派为主;清代末年,随着大调曲逐渐流入民间,俗派产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是雅、俗两派大... 大调曲是一种较古老的说唱音乐,有雅、俗两个流派,雅派追求典雅庄重,而俗派则力求贴近百姓生活、平易近人。清代中后期,大调曲以雅派为主;清代末年,随着大调曲逐渐流入民间,俗派产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是雅、俗两派大调曲协同发展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大调曲逐渐衰落。挽救衰落中的大调曲,走一条以发展俗派、改良俗派为主的道路是非常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调曲 说唱音乐 雅派 俗派
下载PDF
论“汤沈之争”——昆曲贵族性与市民性的交织
2
作者 顾聆森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27-30,共4页
发生在晚明剧坛上的"汤沈之争"是一场深刻的戏曲学术争鸣。表面上是戏剧文学性与戏剧舞台性孰主孰次的争论,其实它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昆曲兴起时,苏州城市经济业已起飞,市民阶层迅速崛起。沈璟以倡导"本色"... 发生在晚明剧坛上的"汤沈之争"是一场深刻的戏曲学术争鸣。表面上是戏剧文学性与戏剧舞台性孰主孰次的争论,其实它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昆曲兴起时,苏州城市经济业已起飞,市民阶层迅速崛起。沈璟以倡导"本色"而为市民的艺术审美代言,却又以"守律"捍卫了昆曲的贵族品质;汤显祖以崇尚文采固守典雅,却又以破律反沈璟主张而行之。"汤沈之争"显示了昆曲的社会属性—贵族性和市民性之间的对峙、互动与交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汤沈之争” 贵族性 市民性 典雅派 本色派
下载PDF
南宋雅词的推出与浙西词派的崛起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浩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4期46-51,共6页
清代初年北宋词风盛行之际,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诸家,在广泛搜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编纂《词综》推出南宋雅词。在《词综》问世之前,朱彝尊、陈维崧借助《乐府补题》推动"后补题"倡和,冲击了以小令为主的创作格局。龚翔麟随后... 清代初年北宋词风盛行之际,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诸家,在广泛搜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编纂《词综》推出南宋雅词。在《词综》问世之前,朱彝尊、陈维崧借助《乐府补题》推动"后补题"倡和,冲击了以小令为主的创作格局。龚翔麟随后汇刻朱彝尊等诸家词为《浙西六家词》,以创作实绩宣告浙西一派的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雅词 《词综》 《浙西六家词》 浙西词派
下载PDF
建设高雅、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4
作者 郑文慧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年第3期23-27,共5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建设出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努力。高雅、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提出有其雄厚背景,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建设出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努力。高雅、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提出有其雄厚背景,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均需要建设出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因此,各高校要应时代要求,为建设出高雅、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雅 和谐 高校校园文化
原文传递
舞动的清河,儒雅的书院——河北省清河县“三馆一场一校”规划设计方案
5
作者 李慧莉 张硕松 张险峰 《华中建筑》 2010年第6期54-57,共4页
该文基于河北省清河县"三馆一场一校"规划设计方案,以"舞动的清河、儒雅的书院"为线索,对用地布局、空间组织、景观绿化、道路系统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化进程中小城市文化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 河北省清河县 规划设计 儒雅的书院 “三馆一场一校”
下载PDF
濂洛风雅论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利民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74,共10页
“濂洛风雅”是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代表“濂洛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从周敦颐、程颢到杨时、陈渊等的诗歌创作,显示为濂溪范式、明道范式和道南范式的承传延衍过程。“濂洛风雅”所表现的诗歌语言风格、诗歌审美境界以及独... “濂洛风雅”是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代表“濂洛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从周敦颐、程颢到杨时、陈渊等的诗歌创作,显示为濂溪范式、明道范式和道南范式的承传延衍过程。“濂洛风雅”所表现的诗歌语言风格、诗歌审美境界以及独特文化心理意识、社会心理意识,在比较深刻的层次上反映了理学家的灵魂,它的各种范式都融入了各自的学术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濂洛风雅 濂溪范式 明道范式 道南范式 阳柔
原文传递
明代诗学论“清”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文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0-14,共5页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 ,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 ,故胡应麟论“清” ,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 ,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 ,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 ,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 ,故胡应麟论“清” ,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 ,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 ,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则是竟陵派的钟惺。从理论设计看 ,竟陵派所界定的“清” ,排斥俚俗和雄浑壮阔的风格 ,既是为了规范公安派的“性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诗学 七子派 公安派 竟陵派 艺术风格 诗歌
下载PDF
从祭祀乐到雅乐——先秦儒家乐教传统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书惠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39-42,47,共5页
在初始时期"乐"主要以"祭祀乐"的形态呈现,抒发的是一种宗教情感。随着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乐"更多的以"礼乐一体"的面貌存在。为了保持"乐"的独立性并提升其价值,儒家在&qu... 在初始时期"乐"主要以"祭祀乐"的形态呈现,抒发的是一种宗教情感。随着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乐"更多的以"礼乐一体"的面貌存在。为了保持"乐"的独立性并提升其价值,儒家在"制礼作乐"的基础上将"祭祀乐"转化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雅乐","乐"便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紧密相连,体现出儒家"乐教"理性与神性杂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祭祀乐 雅乐 礼乐一体 先秦儒家 理性与神性
下载PDF
从中国气息走向中国气派的翻译学研究——从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谈起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琳静 《济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96-98,共3页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谓是中国翻译思想发展的一个标本,通过分析严复提出"信达雅"的过程,可以窥探到中国翻译发展的成就与局限,即中国气息。仅仅具有中国气息的翻译学现状局限了其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探...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谓是中国翻译思想发展的一个标本,通过分析严复提出"信达雅"的过程,可以窥探到中国翻译发展的成就与局限,即中国气息。仅仅具有中国气息的翻译学现状局限了其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探索中国翻译学研究从中国气息走向中国气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达雅 中国气息 中国气派 翻译学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