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探针分析锆石Hf和Ti含量的结果意义与技术优势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小犁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1,共13页
锆石是一种重要的定年矿物,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是解释锆石年龄地质意义的重要依据。锆石微量元素分析一般采用的是在大束斑条件下(10~50μm)的质谱仪测试方法,其结果反映的是在该束斑范围内,元素的平均含量信息。相比之下,电子探针... 锆石是一种重要的定年矿物,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是解释锆石年龄地质意义的重要依据。锆石微量元素分析一般采用的是在大束斑条件下(10~50μm)的质谱仪测试方法,其结果反映的是在该束斑范围内,元素的平均含量信息。相比之下,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可以在极小微区范围内(<5μm)进行元素的定量分析,更能有效地揭示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可作为研究锆石微量元素的重要技术补充。本文以锆石定年中常用标准锆石(TEMORA、Qinghu和Ple2ovice)作为研究对象,在20kV加速电压、50~300nA轰击电流以及2~5μm束斑条件下,对其中的Hf和Ti进行了定量分析,包括常规的点和线分析(Point/Line Analysis)以及网格分析(Grid Analysis),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线性拟合并建模,对元素的面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在较长的计数时间条件下(300s),本文得到了20μg/g(1σ)的Ti含量检测限。实验结果表明:锆石中的Zr与Hf之间具有负相关性,反映了两者的类质同象替代;其次,在概率统计方面,电子探针Hf和Ti的定量分析结果明显高于LA-ICP-MS方法,反映了其在更小微区下的含量信息以及地球化学行为,须在诸如(锆石)Ti温度计的应用中特别注意。再者,测试所用标准锆石样品的Hf含量(和Zr/Hf比值)在微区下具有环带分布特征,表现为从核部到边部具有升高(降低)的趋势,这与锆石结晶生长过程中的熔体分异程度有关。另一方面,标准锆石样品中的Ti并未表现出类似Hf的分布特征,且Hf(和Zr/Hf比值)与Ti含量之间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对于前人提出的Hf具有类似Ti一样的温度计指示功能的观点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Hf和Ti Zr/Hf比值 电子探针 定量分析
下载PDF
Mark Ⅱ型机加工陶瓷与Vita VM9饰面瓷结合界面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天爽 李振春 陈小冬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研究Mark Ⅱ型机加工陶瓷基底层与Vita VM9饰面瓷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及匹配性。方法制作30mm×15mm×1mmMark Ⅱ瓷块样本1个,在底面中份预制0.5mm深的刻痕与样本长轴垂直,表面涂布烧结0.3mm厚的VM9不透明牙本质瓷。将样本... 目的研究Mark Ⅱ型机加工陶瓷基底层与Vita VM9饰面瓷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及匹配性。方法制作30mm×15mm×1mmMark Ⅱ瓷块样本1个,在底面中份预制0.5mm深的刻痕与样本长轴垂直,表面涂布烧结0.3mm厚的VM9不透明牙本质瓷。将样本从刻痕部位折断,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结合界面的形貌和构象,采用电子探针对基底瓷、饰面瓷内部及结合界面进行元素定量分析,观测元素质量分数的变化。另外制作Mark Ⅱ瓷块样本10个,做热冲击试验,计算平均耐热冲击温度。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2种材料在界面区镶嵌融合,结合紧密无间隙。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界面区Al和Ca元素质量分数呈梯度变化,由基底瓷向饰面瓷Al的质量分数下降,Ca则上升;提示基底瓷中Al和饰面瓷中Ca有越过界面相互渗透的现象。10个样本的平均耐热冲击温度为(194.0±10.3)℃,裂纹均出现于饰面瓷。结论Mark Ⅱ型机加工陶瓷基底层与VM9饰面瓷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性及热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陶瓷 电子探针 匹配性
下载PDF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被引量:42
3
作者 覃锋 徐晓霞 罗照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957-2970,共14页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斜长石成分剖面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众数成分为 An=29的更长石。但是,其成分变化范围极宽(An=14~56),晶体内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很大差别,出现正常环带的 An 值较低(14~42),内环带的 An 值较高(24~56)的特殊情况,指示斜长石结晶环境的改变,暗示具有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从岩体边部到中心,斜长石 An 牌号逐渐降低,但相邻岩相单元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表明不同岩石单元中的斜长石成分主要受控于岩浆成分的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无关。斜长石的韵律性环带、特别是内环带的发育则是岩浆混合作用机制的有力证据。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不仅改变寄主岩浆的成分,而且也控制了它的温度、定位机制和岩石的结构特征。因此,房山岩体的形成过程还包含了镁铁质岩浆多次注入的历史,并且从外到里基性岩浆的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山岩体 花岗岩 内环带 斜长石 镁铁质微粒包体 电子探针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