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白露 马红梅 吴琳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679-683,共5页
目的评价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及修复一科行稳定型咬合板及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咀嚼肌疼痛患者20例。分析治疗前(T0期)、佩戴咬合板3个月后(T1... 目的评价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及修复一科行稳定型咬合板及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咀嚼肌疼痛患者20例。分析治疗前(T0期)、佩戴咬合板3个月后(T1期)、咬合重建完成即刻(T2期)及咬合重建完成3个月后(T3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电图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变化。结果 T1、T2、T3期患者VAS评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均较T0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最大紧咬牙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较T0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T1、T2、T3期患者之间的VAS评分、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可有效治疗咀嚼肌疼痛,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能很好维持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咬合板 咬合重建 咀嚼肌疼痛 肌电图
原文传递
基于EEMD肌电信号的动作识别 被引量:2
2
作者 毛啊敏 仁俊 《信息与电脑》 2018年第6期109-110,共2页
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描述和模式识别这一难点,研究了基于EEMD的肌电信号的特征描述和动作识别方法。首先采用EEMD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解,而后采用分解后IMF组成特征基向量。其次根据IMF系数和肌电信号所蕴含的能量之间的内部关系重... 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描述和模式识别这一难点,研究了基于EEMD的肌电信号的特征描述和动作识别方法。首先采用EEMD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解,而后采用分解后IMF组成特征基向量。其次根据IMF系数和肌电信号所蕴含的能量之间的内部关系重构能量特征矢量。最后利用NARX神经网络对肌电信号四类手部动作进行模式分类。结果表明,由IMF系数重构的能量矢量特征可以很好地表示肌电信号的本质特征,而且进一步简化了分类器的结构,提高了平均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信号 EEMD 特征提取 模式识别
下载PDF
偏侧咀嚼的咀嚼肌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柳 邹德荣 +1 位作者 江澜 张旻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偏侧咀嚼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分析,评估:⑴偏侧咀嚼是否会影响咀嚼肌的肌功能状况,⑵这种影响与性别、偏侧咀嚼持续时间的关系。方法:用肌电图仪分别记录16例(男女各8人,平均32.4岁)持续不同时间的偏侧咀嚼组和10例正常对照... 目的:通过对偏侧咀嚼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分析,评估:⑴偏侧咀嚼是否会影响咀嚼肌的肌功能状况,⑵这种影响与性别、偏侧咀嚼持续时间的关系。方法:用肌电图仪分别记录16例(男女各8人,平均32.4岁)持续不同时间的偏侧咀嚼组和10例正常对照组在牙列轻接触、中度咬合和最大咬合时的嚼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数据,计算嚼肌的活动不对称指数(ASMM)和颞肌前束的活动不对称指数(ASTA),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偏侧咀嚼组与对照组ASMM和ASTA在中度咬合和最大咬合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2)偏侧咀嚼持续时间为0.5~2年组与5年组ASMM和ASTA无显著性差异(P>0.05);(3)男性组与女性组ASMM和ASTA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偏侧咀嚼的确会损害咀嚼肌的肌功能状况,但这种损害在5年内没有明显变化且与性别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侧咀嚼 肌电图 咀嚼肌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表面肌电信号模式识别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玲 《现代电子技术》 2011年第17期122-124,128,共4页
采用小波包变换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并提取小波包分解系数的能量值构建特征矢量,采用四种方法设计多类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分类器,对8种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了模式分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四种多类分类方法的... 采用小波包变换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并提取小波包分解系数的能量值构建特征矢量,采用四种方法设计多类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分类器,对8种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了模式分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四种多类分类方法的LS-SVM分类器对8种表面肌电信号的平均识别率在90%以上,LS-SVM分类准确率明显优于传统的RBF神经网络分类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小波包变换 LS-SVM 模式识别
下载PDF
建立运动单位数量指数技术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朔 刘小璇 樊东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119-212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运动单位数量指数(MUNIX)这一电生理技术,探讨其稳定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健康受试者50名(男25名、女25名),按年龄分为5组。均检测双三角肌(腋神经)、双小指展肌(尺神经)、双股四头肌(股... 目的通过建立运动单位数量指数(MUNIX)这一电生理技术,探讨其稳定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健康受试者50名(男25名、女25名),按年龄分为5组。均检测双三角肌(腋神经)、双小指展肌(尺神经)、双股四头肌(股神经)、双胫前肌(腓神经),相同肌肉相同健康受试者在3个月后再检测一次。分三步检测:首先表面电极贴于各肌肉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腹旁2~3 cm,同时给予超强刺激,获取相应神经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测量负峰波幅;第二步,进行表面肌电图干扰相(SIP)采集,用力共10个水平,每一次用力尽量恒定,并重复3次,最后测量整个干扰相范围;第三步,把CMAP负峰波幅与SIP值代入Excel表中,仪器通过数学函数自动计算MUNIX及运动单位大小指数(MUSIX)值。结果健康受试者三角肌、小指展肌、股四头肌、胫前肌的MUNIX均值分别为193.2、189.0、159.7、147.2,MUSIX均值分别为46.9、54.3、49.6、48.1 μV;其中四块肌肉MUNIX、MUSIX的检出率均为100%;随着年龄增长,可以看到MUNIX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USIX无明显变化;MUNIX及MUSIX在性别、侧别、3个月复检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UNIX技术能够完善上肢近端及下肢肌肉的运动单位计数,它的参数使用数学模型,基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及表面肌电图干扰相进行监测,数据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单位数量指数 运动单位大小指数 骨骼肌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表面肌电图干扰相
原文传递
基于DFC的肌电控制假肢手实时控制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平华 陈歆普 +2 位作者 李顺冲 张定国 朱向阳 《机电一体化》 2011年第4期18-23,共6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连续控制算法在肌电控制假肢手上的应用。控制系统搭载了一块TMS320F2812DSP作为主控芯片,系统通过采集人体表面肌电信号来控制假肢手完成相应的动作。重点介绍硬件系统的设计及控制算法在该平台上的实现情况。在特征...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连续控制算法在肌电控制假肢手上的应用。控制系统搭载了一块TMS320F2812DSP作为主控芯片,系统通过采集人体表面肌电信号来控制假肢手完成相应的动作。重点介绍硬件系统的设计及控制算法在该平台上的实现情况。在特征提取过程中应用了离散傅里叶变换和离散余弦变换(DFC)。Fisher投影算法(FLD)用于特征向量的降维操作,之后特征向量输入到神经网络(MLP)进行分类。FLD和MLP的相关系数南Matlab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模式识别 DSP 假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