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起搏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及中远期导线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蔡彬妮 李琳琳 +5 位作者 黄心怡 陈巳梅 郭晋村 常栋 李强 苏茂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以及中远期导线参数稳定性,旨在评估其生理性以及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1月25日就诊我院符合起搏适应证并成功施行LBBP的患者9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以及中远期导线参数稳定性,旨在评估其生理性以及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1月25日就诊我院符合起搏适应证并成功施行LBBP的患者9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中导线单、双极参数。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随访,测试导线单、双极参数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筛选其中诊断病窦综合征(SSS)伴基线QRS时限正常的患者36例进行心室同步性分析。起搏器程控分为两种状态:(1)AAI模式:起搏器工作方式为心房起搏-心室感知,保证激动沿自身传导束下传心室;(2)DDD模式且房室间期<PR间期:起搏器工作方式为心房起搏-LBBP。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技术观察两种状态下的左心室室内同步性与室间同步性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96例患者中,男性占46.9%(45/96),年龄(67.2±7.4)岁。其中房室阻滞(AVB)占53.1%(51/96),SSS占40.6%(39/96)。术中测试导线单、双极参数均良好,46.8%的患者阳极夺获阈值<2.5 V/0.5 mV。术后3天单、双极阻抗均较术中明显下降(P<0.001),起搏阈值及感知参数无变化。中远期随访单、双极起搏阈值、感知以及阻抗参数均稳定。术中发生一过性右束支阻滞11例(11.5%),无心肌穿孔、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损伤、导线脱位等其他并发症发生。36例SSS伴基线QRS时限正常的患者起搏QRS时限较自身QRS时限增宽[(104.4±10.0)ms vs(91.7±15.1)ms,P=0.02]。TDI显示LBBP的左心室内以及左、右心室同步性指标: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Ts)之差(Ts-LV-RV)、左心室12节段Ts标准差(Tsd-12-LV)在正常范围内,且与自身下传比较无差异[Ts-LV-RV:(8.1±56.7)ms vs(17.4±52.1)ms,P=0.44;Tsd-12-LV:(27.7±14.8)ms vs(26.6±15.4)ms,P=0.60]。结论:LBBP保持良好的电学以及机械同步性,导线参数满意且中远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电学同步性 机械同步性
下载PDF
左心室心尖部间隔起搏与基底部间隔起搏的临床疗效比较
2
作者 贾莹 王云鹏 +2 位作者 王现青 张静 赵永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目的比较行左束支起搏失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左心室心尖部间隔起搏(LVASP)或左心室基底部间隔起搏(LVBSP)治疗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0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行左束支起搏失败... 目的比较行左束支起搏失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左心室心尖部间隔起搏(LVASP)或左心室基底部间隔起搏(LVBSP)治疗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0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行左束支起搏失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基线QRS时程(QRSd)<120 ms患者40例,其中行LVASP者20例为LVASP组,行LVBSP者20例为LVBSP组。比较2组术后1周右心室间隔面电极植入点至三尖瓣隔瓣距离、电极植入室间隔深度、电极植入部位室间隔厚度;比较2组术中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术中起搏状态下行12导联心电图及腔内心电图,分别记录QRSd、V5导联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术前心脏自身工作状态下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起搏状态下行12导联心电图记录QRSd,行超声心动图记录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SD)。随访6个月,记录2组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再发心力衰竭住院及生存情况。结果LVASP组右心室间隔面电极植入点至三尖瓣隔瓣距离[(37.68±8.48)mm]大于LVBSP组[(16.52±2.55)mm](t=10.676,P<0.001),电极植入室间隔深度、电极植入部位室间隔厚度与LVBS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ASP组术中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0.67±0.19)、(0.67±0.12)、(0.65±0.11)、(0.62±0.21)V/0.4 ms]、感知[(13.05±3.25)、(13.99±3.59)、(15.41±3.56)、(16.14±5.61)mV]、阻抗[(742.00±172.40)、(588.80±82.28)、(570.55±73.18)、(560.55±93.94)Ω]与LVBSP组[阈值(0.66±0.14)、(0.65±0.18)、(0.64±0.11)、(0.67±0.16)V/0.4 ms,感知(13.11±3.00)、(12.87±3.80)、(13.81±4.11)、(14.84±4.51)mV,阻抗(764.05±160.90)、(623.30±99.66)、(584.60±68.30)、(598.30±74.11)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ASP组术后3个月、术后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左束支起搏 左心室心尖部间隔起搏 左心室基底部间隔起搏 电学同步性 机械同步性
原文传递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基线QRS波时限正常患者行左束支起搏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贾莹 王照地 +2 位作者 张静 王现青 赵永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10期998-1001,共4页
目的观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伴基线QRS波时限(QRS duration,QRSd)正常患者行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术前、后电-机械同步性及术后短期起搏参数稳定性,探讨LBBP对SSS伴基线QRSd正常患者的疗... 目的观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伴基线QRS波时限(QRS duration,QRSd)正常患者行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术前、后电-机械同步性及术后短期起搏参数稳定性,探讨LBBP对SSS伴基线QRSd正常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SSS伴基线QRSd正常患者均行LBBP术治疗,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导线起搏参数(起搏阈值、起搏感知、起搏阻抗)并进行比较。LBBP术前3d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术前自身下传QRSd及3个心动周期左心室心尖四腔、三腔、二腔长轴切面二维动态图像,计算峰值应变离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术后6个月时应用起搏器程控仪调整A-V间期,保证起搏器为心房起搏/感知-LBBP,记录LBBP状态下QRSd和PSD,比较患者LBBP术前3d与术后6个月时QRSd、PSD。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BBP。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起搏阻抗[(611.58±83.30)、(609.17±84.78)、(581.86±80.03)Ω]均低于术中[(707.70±121.07)Ω](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起搏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QRSd[(103.18±9.37)ms]宽于术前3d[(91.30±14.52)ms](t=3.616,P=0.001),PSD[(39.80±7.39)ms]与术前3d[(36.54±8.38)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5,P=0.069)。结论LBBP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方式,SSS伴基线QRSd正常患者行LBBP可保持良好的电学和机械同步性,术后6个月时起搏参数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左束支起搏 起搏阻抗 QRS波时限 电学同步性:机械同步性
原文传递
左束支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
作者 黄珍珍 梁义秀 +5 位作者 汪菁峰 巩雪 肖子龙 王素华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急性电同步和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性入选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且合并LBB...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急性电同步和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性入选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且合并LBBB的心衰患者。术中随机交叉接受LBBP和BVP,对比两种起搏模式下电同步与血流动力学的指标。电同步指标为QRS时限与QRS面积,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左心室压强升高速率峰值(dP/dtmax)的增幅。结果最终1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7.00±9.82)岁,年龄范围47~81岁。LBBP和BVP与基线相比电同步和血流动力学均有显著改善。与BVP相比,LBBP时的QRS时限显著缩短(-12.83 ms,95%CI-20.24~-5.43 ms,P=0.002),QRS面积显著减小(-89.86μVs,95%CI-120.54~-59.17μVs,P<0.001),LBBP的左心室dP/dtmax的增幅显著高于BVP(6.86%,95%CI 3.11%~10.61%,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合并LBBB的心衰患者,LBBP产生的电同步性和急性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显著优于B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电同步性 双心室起搏 左束支起搏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80-82,86,共4页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