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壁碳纳米管填充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动态流变行为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文春 沈烈 +2 位作者 孙晋 郑强 章明秋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9-273,共5页
对多壁碳纳米管/高密度聚乙烯(MWNTs/HDPE)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动态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复数粘度η^*随MWNTs含量φ的增大而增大.当φ〉3wt%时,η^*发生突变,在低ω区域表现为非牛顿流体行为,出现强烈的剪切... 对多壁碳纳米管/高密度聚乙烯(MWNTs/HDPE)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动态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复数粘度η^*随MWNTs含量φ的增大而增大.当φ〉3wt%时,η^*发生突变,在低ω区域表现为非牛顿流体行为,出现强烈的剪切变稀现象.将其称为流变渗流现象,对应的填料含量即渗流阈值φc.在动态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与频率(ω)关系曲线上,随φ增加出现“第二平台”,第二平台的出现表明MWNTs与MWNTs之间、MWNTs与聚合物之间存在相互缠结形成网络的结构.同时发现,在tanδ—ω曲线上的低ω区出现凹谷.认为这是由于MWNTs长链结构在低ω时伸长/收缩,MWNTs与MWNTs相互接触形成了次级网络造成的.经过不同时间热处理后的ω扫描以及动态间扫描的结果证实了这种结构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流变渗流阈值与电渗流阈值相一致(均在3%~5%之间),动态流变行为与导电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高密度聚乙烯 导电性 动态流变行为 渗流
下载PDF
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蒋林华 白舒雅 +2 位作者 金鸣 姜少博 陶德彪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1-606,共6页
为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导电性,制备了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利用四电极法测试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研究石墨烯掺量、水灰比、养护龄期和含水量对体系电导率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体系电导率随... 为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导电性,制备了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利用四电极法测试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研究石墨烯掺量、水灰比、养护龄期和含水量对体系电导率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体系电导率随石墨烯掺量的变化符合渗流理论,进一步运用Logistic函数来描述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电导率与石墨烯掺量的关系。微观分析表明体系的电导率主要取决于水泥基体中石墨烯的分布和接触情况。当石墨烯掺量超过渗流阈值后,养护龄期和含水量对体系电导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水泥基复合材料 电导率 四电极法 水灰比 养护龄期 渗流理论 Logistic函数
下载PDF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侯作富 李卓球 王建军 《电工材料》 CAS 2007年第2期28-31,18,共5页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结合近年来对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对电阻(率)测试方法、渗滤阈值、物理性能、电性能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相关结论,旨在为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碳纤维 水泥基复合材料 电阻率 渗滤阈值
下载PDF
Cu-MgF_2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的电导特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兆奇 何玉平 +1 位作者 宋学萍 孙大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55-1460,共6页
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了Cu体积分数分别为 10 % ,15 % ,2 0 %和 3 0 %的Cu MgF2 复合金属陶瓷薄膜 .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变温四引线技术对薄膜的微结构、组分及电导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 .微结构分析表明 :制备的Cu MgF2 复... 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了Cu体积分数分别为 10 % ,15 % ,2 0 %和 3 0 %的Cu MgF2 复合金属陶瓷薄膜 .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变温四引线技术对薄膜的微结构、组分及电导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 .微结构分析表明 :制备的Cu MgF2 复合薄膜由fcc Cu晶态纳米微粒镶嵌于主要为非晶态的MgF2 陶瓷基体中构成 ,Cu晶粒的平均晶粒尺寸随组分增加从 11 9nm增至 17 8nm .5 0— 3 0 0K温度范围内的电导测试结果表明 :当Cu体积分数qM 由 15 %增加到 2 0 %时 ,Cu MgF2 复合薄膜的电阻减小了 8个量级 ,得出制备的复合薄膜渗透阈qCM 应处于 15 %和 2 0 %之间 .qM 在 10 %和 15 %之间的薄膜呈介质导电状态 ,而在 2 0 %和 3 0 %之间的薄膜则呈金属导电状态 .从理论上讨论了复合薄膜中杂质电导和本征电导的激活能及其对电导的贡献 ,并讨论了Cu MgF2 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的渗透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gF2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 电导特性 射频磁控共溅射法 微结构 组分 激活能 渗透阈 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PVDF/PZT/CB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介电耗能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慧萍 晏雄 董跃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9-212,共4页
应用压电导电原理,研制了一种新型减振复合材料,通过对PVDF/PZT/CB复合体系的导电性能和动态介电性能的测试分析,探讨了该复合材料的介电耗能微观机制,认为该复合材料可通过界面极化和漏电电流两种介电耗能机制来达到减振目的。
关键词 高分子复合材料 介电耗能机制 减振复合材料 压电导电效应 导电性能 动态介电性能 漏电电流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气相生长碳纤维填充聚苯乙烯复合体系导电逾渗与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赵丽 杨红梅 +2 位作者 宋义虎 胡国华 郑强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05-1310,共6页
研究了加工工艺对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填充聚苯乙烯(PS)复合体系导电逾渗与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转速、短时间混合有利于VGCF形成较为完善的逾渗网络结构,其复合体系逾渗阈值低、导电性能好.使用作者提出的两相模型描述VGCF... 研究了加工工艺对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填充聚苯乙烯(PS)复合体系导电逾渗与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转速、短时间混合有利于VGCF形成较为完善的逾渗网络结构,其复合体系逾渗阈值低、导电性能好.使用作者提出的两相模型描述VGCF/PS复合体系的流变特性,发现低转速、短时间(30 r/min、5 min)混合条件下所制得的复合体系应变放大因子(Af)、填料相特征模量(Gf'1、Gf″0)较高.建立了加工工艺-填料相结构-性能间的关联:提高混合转速(30 r/min→120 r/min)、延长混合时间(2.5 min→10 min),有利于VGCF在PS中的分散,降低了逾渗阈值以上复合体系的导电性、填料相特征模量(Gf'1、Gf″0).研究结果证明,作者所提出的两相模型可间接反映填料相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生长碳纤维 聚苯乙烯 动态流变行为 共混工艺 电逾渗
原文传递
聚丙烯/石墨烯微片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性能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宇强 肖小亭 +3 位作者 张婧婧 洪新密 何穗华 吕朋荣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59,121,共4页
将聚丙烯(PP)与石墨烯微片(GNP)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制备PP/GN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导电和导热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导电渗流阈值为7%,GNP表现为相互接触,并形成三维导电网络结构,电导率为7.3×10^(-... 将聚丙烯(PP)与石墨烯微片(GNP)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制备PP/GN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导电和导热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导电渗流阈值为7%,GNP表现为相互接触,并形成三维导电网络结构,电导率为7.3×10^(-5)S/m,是纯PP的108倍,导热性能也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当GNP含量进一步增加时,剥离程度没有改变,出现了层状堆积的GNP,导致电性能提高不大,导热性能增幅也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性 导热性 石墨烯微片 渗流阈值 复合材料
下载PDF
ABS/石墨复合材料的交直流导电特性及流变性能 被引量:7
8
作者 魏文闵 张荣 +2 位作者 刘清亭 陈华 胡圣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5-99,106,共6页
研究了石墨填充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直流(DC)和交流(AC)导电特性和线性粘弹行为。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石墨体积分数为13.21%~16.36%时,ABS/石墨复合材料的DC电阻率突降6个数量级,说明发生电学逾渗;同时,AC电阻率... 研究了石墨填充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直流(DC)和交流(AC)导电特性和线性粘弹行为。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石墨体积分数为13.21%~16.36%时,ABS/石墨复合材料的DC电阻率突降6个数量级,说明发生电学逾渗;同时,AC电阻率在低频区不随频率而变化,且AC阻抗复平面图中阻抗实部与阻抗虚部呈现半圆弧,进一步证明导电网络的形成。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石墨体积分数为10.24%~13.21%时复合体系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出现跳跃,损耗因子(tanδ)的峰值减小且逐渐向高频移动,说明复合体系从"类液态"转变为"类固态",发生流变逾渗现象。流变逾渗阈值小于导电逾渗阈值是因为传递电子时石墨之间的距离比阻碍聚合物分子链运动时石墨之间的距离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复合材料 导电逾渗 流变逾渗
下载PDF
Electrical Measurement to Assess Hydration Process and the Porosity Formation 被引量:6
9
作者 魏小胜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8年第5期761-766,共6页
The change of electrical resistivity with time at early age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hydration process and the porosity development. Porosity reduction proces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hydration was developed by ... The change of electrical resistivity with time at early age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hydration process and the porosity development. Porosity reduction proces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hydration was developed by a proposed method. The porosity reduction is fast at the setting period. The results find that the pore discontinuity occurs faster at lower water/cement ratios than at higher water/cement ratio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results of the Percol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resistivity HYDRATION setting time percolation
下载PDF
纳米炭粉/ABS复合材料屏蔽效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熊政专 段海平 段玉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6-48,共3页
采用纳米炭黑对ABS进行填充,研究了纳米炭黑用量对ABS复合材料导电性和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黑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屏蔽效能明显增强,当炭黑的质量分数为35%时,体积电阻率达到103 Ω*cm,屏蔽效能增加到6 dB.而且体... 采用纳米炭黑对ABS进行填充,研究了纳米炭黑用量对ABS复合材料导电性和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黑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屏蔽效能明显增强,当炭黑的质量分数为35%时,体积电阻率达到103 Ω*cm,屏蔽效能增加到6 dB.而且体积电阻率的变化存在明显的二次逾渗现象,分别出现在炭黑质量分数为15%~20%和30%~35%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 炭黑 复合材料 导电性 二次逾渗 屏蔽效能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SB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渗流特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沛 姜博 +1 位作者 叶雄英 周兆英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1-235,共5页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为导电填充物,以苯乙烯-丁二烯三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SBS)为基体材料,制备了导电高分子混合物薄膜,考察了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成膜工艺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同时通过电流/电压特性的测试,得到不同的MWNTs浓...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为导电填充物,以苯乙烯-丁二烯三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SBS)为基体材料,制备了导电高分子混合物薄膜,考察了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成膜工艺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同时通过电流/电压特性的测试,得到不同的MWNTs浓度下MWNTs/SBS混合材料的电渗流特性,其渗流区在6~9wt%之间。我们还初步研究了所得混合材料的电阻值受温度的影响,发现其温阻特性具有很强的时间迟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SBS 导电高分子材料 电渗流 温阻特性
原文传递
改性炭黑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响 《浙江化工》 CAS 2019年第4期14-16,19,共4页
将改性炭黑/聚丙烯熔融共混,制得复合导电材料,研究了填充不同种类的改性炭黑及其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导电性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呈现显著的渗滤效应,渗滤阈值约为10%;复合材料中填充改性炭黑后,其渗滤阈值下降至约8%。填充的... 将改性炭黑/聚丙烯熔融共混,制得复合导电材料,研究了填充不同种类的改性炭黑及其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导电性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呈现显著的渗滤效应,渗滤阈值约为10%;复合材料中填充改性炭黑后,其渗滤阈值下降至约8%。填充的炭黑种类不同,得到的复合材料的渗滤阈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与炭黑比表面积也相关,炭黑比表面积越大,粒径越小,导电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炭黑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导电性能 渗滤阈值
下载PDF
电阻率法研究早期水泥净浆孔结构的演变过程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志勇 张云升 +2 位作者 孙国文 姜骞 张文华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8-153,共6页
采用无电极电阻率法原位连续监测3种水灰比(0.23、0.35和0.53)水泥净浆早期水化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全过程,同时结合等温量热仪测试的水化程度,建立水泥净浆随时间发展过程中浆体电阻率与孔结构发展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根据电阻率及其... 采用无电极电阻率法原位连续监测3种水灰比(0.23、0.35和0.53)水泥净浆早期水化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全过程,同时结合等温量热仪测试的水化程度,建立水泥净浆随时间发展过程中浆体电阻率与孔结构发展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根据电阻率及其微分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以把水泥水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溶解期、诱导期、加速期和减速期。水灰比越低,毛细孔隙率和收缩因子变小,曲折因子变大,致使浆体电阻率升高,而孔溶液电阻率却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水化 电阻率 孔结构 逾渗阈值
下载PDF
膨胀石墨/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性能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会新 娄雨 +3 位作者 韩兴华 张志宇 樊玉萍 岳学庆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6,共3页
对二次插层膨胀石墨进行超声波剥离和机械球磨制备纳米石墨片,采用溶液法制备膨胀石墨/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复合物的成型方法、各向异性、冷却速度和纳米石墨片的纵横比对复合物电导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模压成型和慢... 对二次插层膨胀石墨进行超声波剥离和机械球磨制备纳米石墨片,采用溶液法制备膨胀石墨/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复合物的成型方法、各向异性、冷却速度和纳米石墨片的纵横比对复合物电导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模压成型和慢速冷却,以及沿复合物平面方向,均具有良好的电导性能。此外,降低纳米石墨片的纵横比也有利于提高复合物的电导性能。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这种纳米复合材料的渗透阈值可低至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聚丙烯 纳米复合材料 电导性能 渗透阈值
下载PDF
填充型导电硅橡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晓东 逄见光 李洪春 《橡胶工业》 CAS 2021年第7期503-507,共5页
用导电炭黑EC-600JD和BP2000与石墨烯纳米片填充硅橡胶制备导电硅橡胶,并测试其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填充导电炭黑BP2000的硅橡胶的电性能优于填充导电炭黑EC-600JD的硅橡胶;在硅橡胶中填充25份导电炭黑BP2000和一定量石墨烯纳米... 用导电炭黑EC-600JD和BP2000与石墨烯纳米片填充硅橡胶制备导电硅橡胶,并测试其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填充导电炭黑BP2000的硅橡胶的电性能优于填充导电炭黑EC-600JD的硅橡胶;在硅橡胶中填充25份导电炭黑BP2000和一定量石墨烯纳米片,随着石墨烯纳米片用量的增大,导电硅橡胶的电性能逐渐提高,当石墨烯纳米片用量为1份时,导电硅橡胶的力学性能最优,电性能较好,达到电热平衡时间最短,压阻特性最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炭黑 石墨烯纳米片 硅橡胶 电性能 力学性能 体积电阻率 渗滤阈值
下载PDF
Percolation Model of Graphite-modified Asphalt Concrete 被引量:2
16
作者 磨炼同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5年第1期111-113,共3页
The addition of graphite powder in conventional asphalt mixture can produced asp halt concrete with excellent electrical performance. Percolation theor y was employe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ductivity a... The addition of graphite powder in conventional asphalt mixture can produced asp halt concrete with excellent electrical performance. Percolation theor y was employe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ductivity and graphite con tent of graphite-modified asphalt concrete.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ults of pe rcolation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values. The percolation thresho ld of graphite-modified asphalt concrete is 10.94% graphite content account for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binder phase consisting of asphalt and graphite. The cr itical exponent is 3.16, beyond the range of 1.6-2.1 for the standard lattice c ontinuous percolation problem. Its reason is that the tunnel conduction mec hanism originates near the critical percent content, which causes this system to be not universal. Tunnel mechanism is demonstrated by the nonlinear voltage-cu rrent characteristic near percolation threshold.The percolation model is able to well predi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network in graphite- modified asphalt concr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concrete electrical conduction GRAPHITE percolation model
下载PDF
二氧化硅对碳黑/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渗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红丽 张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0,共5页
通过溶剂化过程制备碳黑-二氧化硅-环氧树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并研究复合材料的导电渗透特性。当碳黑的体积分数低于15.5%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可以用经典的渗透理论来描述,并发现渗透阈值约为14.7%,这与理论预测值相接近。当碳黑的体积... 通过溶剂化过程制备碳黑-二氧化硅-环氧树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并研究复合材料的导电渗透特性。当碳黑的体积分数低于15.5%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可以用经典的渗透理论来描述,并发现渗透阈值约为14.7%,这与理论预测值相接近。当碳黑的体积分数高于15.5%时,材料的电导率与理论预测值偏离较大。这可能是因为:此时材料中的二氧化硅的用量较少,其对碳黑颗粒的空间体积排除效应较差;由于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纳米级的碳黑颗粒容易形成聚集态,这与渗透理论中导电颗粒必须是单个分布的这一前提假设相违背。扫描电镜分析及模拟计算结果支持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碳黑/二氧化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导电性 渗透特性 模拟计算
下载PDF
TiN-Al_2O_3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晓琪 蒋明学 《山东陶瓷》 CAS 2007年第3期14-17,共4页
以微米TiN和α-Al2O3粉体为原料,采用无水乙醇为溶剂湿法球磨制备了TiN-Al2O3复合粉体,在氮气气氛中通过无压烧结得到TiN-Al2O3复合材料。研究了TiN含量对TiN-Al2O3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N-Al2O3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以微米TiN和α-Al2O3粉体为原料,采用无水乙醇为溶剂湿法球磨制备了TiN-Al2O3复合粉体,在氮气气氛中通过无压烧结得到TiN-Al2O3复合材料。研究了TiN含量对TiN-Al2O3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N-Al2O3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符合渗流理论,材料的电阻率取决于导电添加剂TiN的含量,TiN含量的增加能明显降低Al2O3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在实验粒度配比下,其渗流阀值Vc为20.30%~2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AL2O3 复合陶瓷 导电性能 渗流理论
下载PDF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indium tin oxide/epoxy composite film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霞 郭春威 +1 位作者 陈宇 苏治平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7期601-604,共4页
The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dium tin oxide (ITO)/epoxy composite exhibit dramatic variations as functions of the ITO composition and ITO particle size. Sharp increases in the conductivity in the v... The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dium tin oxide (ITO)/epoxy composite exhibit dramatic variations as functions of the ITO composition and ITO particle size. Sharp increases in the conductivity in the vicinity of a critical volume fraction have been foun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ercolation theory. A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transition model is extracted by the ITO particle network in the SEM image, and verified by the resistivity dependence on the temperature. The dependence of the optical transmittance on the particle size was studied. Further decreasing the ITO particle size c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percolation threshold and light transparency of the composite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olation effect indium tin oxide/epoxy composite film electrical state transition optical transmittance
下载PDF
Fracture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electrical percolation threshold in CNTs/Polymer composites 被引量:1
20
作者 Yang SHEN Pengfei HE Xiaoying ZHUANG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3D stochastic model to predict the percolation threshold and the effec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CNTs/Polymer composites. We consider the tunneling effect in our model so that the unreal...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3D stochastic model to predict the percolation threshold and the effec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CNTs/Polymer composites. We consider the tunneling effect in our model so that the unrealistic interpenetration can be avoid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ductive paths between the CNTs inside the polymer. The results are shown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reported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percolation CNTs/Polymer composites fracture model electric conductivity tunnelling effec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