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
19
1
作者
张朝晖
马静
+1 位作者
卢旭亚
徐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评价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引流术组和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每组50例。分别采取传统引流术和电火针洞式引...
目的评价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引流术组和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每组50例。分别采取传统引流术和电火针洞式引流术治疗,治疗后分别从血糖控制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截肢率及不同Wagner分级伤口最终愈合位置与切口之间的距离、伤口扩散范围等方面比较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与传统引流术组的差异。结果传统引流术组和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水平(mmol/L)控制均较理想(7.76±1.41比7.38±1.40,P〉0.05);传统引流术组住院时间(d:108±21比75±16)和伤口愈合时间(d:127±21比91±16)均较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明显延长(均P〈0.01);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截肢率较传统引流术组明显降低(6%比20%,P〈0.05)。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伤口最终愈合位置与切口之间距离(cm)较传统引流术组明显缩短(2级:1.26±0.40比4.27±1.02,3级:4.26±1.05比10.35±2.51,均P〈0.01);随着Wagner分级程度的提高,患者伤口最终愈合位置与切口之间的距离、伤口扩散范围均逐渐增大;2-3级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伤口扩散范围(cm^2。)较传统引流术组明显缩小(2级:1.27±0.56比7.08±2.59,3级:5.41±2.27比13.36±3.71,P〈0.01和P〈0.05),4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0±2.52比34.25±4.35,P〉0.05)。结论电火针洞式引流术不仅引流充分,而且可以在糖尿病足伤口周围形成“护坊”,为防止糖尿病足进一步恶化提供了生物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式引流术
电火针
糖尿病足
护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
10
2
作者
郭海霞
刘刚
《天津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男性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复方倍他米松与2%利多卡因混合...
[目的]探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男性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复方倍他米松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开引流、常规换药治疗,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半年,对患者的临床效果、伤口愈合时间长短、愈合后瘢痕的大小及秃发面积4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2组患者全部有效,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伤口的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的大小及秃发面积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具有安全有效、创面愈合快、瘢痕小、秃发面积少的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针
洞式引流
局部封闭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治疗疮疡疾病的再认识
被引量:
5
3
作者
曹芳
张朝晖
+1 位作者
朱朝军
彭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1期12-14,18,共4页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临床逐步应用,现有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创面周围"护场"形成,开放伤口、充分引流从而控制感染扩散,促进创面愈合。近代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火针具有清热透邪、温经通络、扶正祛邪之效。经研究后认为电火...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临床逐步应用,现有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创面周围"护场"形成,开放伤口、充分引流从而控制感染扩散,促进创面愈合。近代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火针具有清热透邪、温经通络、扶正祛邪之效。经研究后认为电火针洞式引流术治疗疮疡疾病的作用不仅是充分引流、建立护场,还可引热逐邪、将存在于皮深肉厚处的热毒之邪排出体外,更可调动机体正气,抵御外邪,以防复发,故而在加速创面愈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针
洞式引流术
疮疡
引热逐邪
扶正祛邪
创面愈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
19
1
作者
张朝晖
马静
卢旭亚
徐强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0-222,共3页
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专项资金课题(07046)
文摘
目的评价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引流术组和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每组50例。分别采取传统引流术和电火针洞式引流术治疗,治疗后分别从血糖控制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截肢率及不同Wagner分级伤口最终愈合位置与切口之间的距离、伤口扩散范围等方面比较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与传统引流术组的差异。结果传统引流术组和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水平(mmol/L)控制均较理想(7.76±1.41比7.38±1.40,P〉0.05);传统引流术组住院时间(d:108±21比75±16)和伤口愈合时间(d:127±21比91±16)均较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明显延长(均P〈0.01);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截肢率较传统引流术组明显降低(6%比20%,P〈0.05)。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伤口最终愈合位置与切口之间距离(cm)较传统引流术组明显缩短(2级:1.26±0.40比4.27±1.02,3级:4.26±1.05比10.35±2.51,均P〈0.01);随着Wagner分级程度的提高,患者伤口最终愈合位置与切口之间的距离、伤口扩散范围均逐渐增大;2-3级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伤口扩散范围(cm^2。)较传统引流术组明显缩小(2级:1.27±0.56比7.08±2.59,3级:5.41±2.27比13.36±3.71,P〈0.01和P〈0.05),4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0±2.52比34.25±4.35,P〉0.05)。结论电火针洞式引流术不仅引流充分,而且可以在糖尿病足伤口周围形成“护坊”,为防止糖尿病足进一步恶化提供了生物屏障。
关键词
洞式引流术
电火针
糖尿病足
护场
Keywords
Annular
drainage
electric
pyropuncture
needle
Diabetic
foot
Defending
field
分类号
R587.1 [医药卫生—内分泌]
R244.9 [医药卫生—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
10
2
作者
郭海霞
刘刚
机构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外科
出处
《天津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541-544,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男性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复方倍他米松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开引流、常规换药治疗,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半年,对患者的临床效果、伤口愈合时间长短、愈合后瘢痕的大小及秃发面积4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2组患者全部有效,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伤口的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的大小及秃发面积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具有安全有效、创面愈合快、瘢痕小、秃发面积少的良好临床效果。
关键词
电火针
洞式引流
局部封闭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Keywords
electric
pyropuncture
needle
annular
drainage
blocking
therapy
perifolliculitis
capitis
abscedens
et
suffodiends
分类号
R753.3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治疗疮疡疾病的再认识
被引量:
5
3
作者
曹芳
张朝晖
朱朝军
彭娟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
出处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1期12-14,18,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3972)
天津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基金项目(07046)
第二批天津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津卫中[2018]176号)。
文摘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临床逐步应用,现有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创面周围"护场"形成,开放伤口、充分引流从而控制感染扩散,促进创面愈合。近代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火针具有清热透邪、温经通络、扶正祛邪之效。经研究后认为电火针洞式引流术治疗疮疡疾病的作用不仅是充分引流、建立护场,还可引热逐邪、将存在于皮深肉厚处的热毒之邪排出体外,更可调动机体正气,抵御外邪,以防复发,故而在加速创面愈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
电火针
洞式引流术
疮疡
引热逐邪
扶正祛邪
创面愈合
Keywords
electric
pyropuncture
needle
therapy
annular
drainage
abscess
induce
heat
to
expel
pathogens
strengthen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e
pathogens
wound
healing
分类号
R246.2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张朝晖
马静
卢旭亚
徐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疗效观察
郭海霞
刘刚
《天津中医药》
CAS
2016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治疗疮疡疾病的再认识
曹芳
张朝晖
朱朝军
彭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