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pping of a new gene for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in cultivated rice introgressed from Oryza eichingeri 被引量:24
1
作者 LIU Guoqing YAN Huihuang +4 位作者 FU Qiang QIAN Qian ZHANG Zhitao ZHAI Wenxue ZHU Lihu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17期1459-1462,共4页
Wild rice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useful genes for cultivated rice improvement Some accessions of Oryza eichingeri (In = 24, CC) from Africa confer strong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BPH), whitebacked p... Wild rice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useful genes for cultivated rice improvement Some accessions of Oryza eichingeri (In = 24, CC) from Africa confer strong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BPH),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WBPH) and bacterial blight (KB). In the present study, restriction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disomic backcross plants between Oryza saliva (2n =24, AA) and O. eichingeri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O, eichingeri segments and further to localize BPH-resistant gene. In the introgression lines, 1-6 O. eichingeri segments were detected on rice chromosomes 1, 2, 6, or/and 10. The dominant BPH resistant gene, tentatively named Bphl3(t), was mapped to chromosome 2, being 6.1 and 5.5 cM away from tw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RM240 and RM250, respectively. The transfer and localization of this gene from O. eichingeri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BPH resistance in cultivated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rice ORYZA eichingeri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 mapping.
原文传递
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颜辉煌 熊振民 +4 位作者 闵绍楷 胡慧英 张志涛 田淑兰 汤圣祥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24-431,共8页
栽培品种的远缘野生种O.eichingeri (2n=24,CC染色体组)是褐飞虱的重要抗源。为了将原产乌干达的O.eichingeri两个编号材料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02428中,利用胚培养技术获得了两个组合的F.杂种,可交配力分别为0.36%和1.62%。所得F.... 栽培品种的远缘野生种O.eichingeri (2n=24,CC染色体组)是褐飞虱的重要抗源。为了将原产乌干达的O.eichingeri两个编号材料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02428中,利用胚培养技术获得了两个组合的F.杂种,可交配力分别为0.36%和1.62%。所得F.杂种生长旺盛,分蘖力强,但高度不育,其花粉母细胞中期Ⅰ二价体数为0~4个,平均1.33~1.37。F_1植株用02428回交及套袋自交产生的BC_1F_1和F_2植株形态相似,染色体组均为AAC,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12.02~12.18)Ⅰ+(11.67~11.89)Ⅱ+(0.04~0.19)Ⅲ,均表现完全不育。进一步检查了42个BC_1F_2植株和9个BC_2F_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其变幅为24~38,从中筛选到2n=25及2n=24的植株各21个,其中5个整倍体植株对褐飞虱表现抗,说明两份紧穗野生稻载有抗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已成功转入02428中。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株高及每穗粒数等明显超亲的材料,这可能与染色体组A与C上某些基因的互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紧穗野生稻 种间杂种 褐飞虱抗性
下载PDF
栽培稻-紧穗野生稻双二倍体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颜辉煌 熊振民 +4 位作者 闵绍楷 胡慧英 张志涛 田淑兰 傅强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0-35,共6页
从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杂种F1的花培再生植株H1中,筛选到E13和E24两个抗褐飞虱的双二倍体,并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研究。与杂种F1相比,双二倍体表现为植株变矮,每穗颖花数减少,穗长与花药长增加,颖花变大,并具有较低的... 从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杂种F1的花培再生植株H1中,筛选到E13和E24两个抗褐飞虱的双二倍体,并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研究。与杂种F1相比,双二倍体表现为植株变矮,每穗颖花数减少,穗长与花药长增加,颖花变大,并具有较低的自交育性,H1代的结实率分别为2.72%和3.55%,H2代分别为4.29%和4.72%。进一步对E13和E24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两者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69I+23.54Ⅱ+0.06Ⅳ和0.59Ⅰ+23.36Ⅱ+0.14Ⅳ。本研究还发现,两个材料的H2和H3植株染色体数均为2n=48,彼此形态表现相似,说明上述双二倍体具有相对高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稻 紧穗野生稻 双二倍体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间整倍体后代的RFLP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国庆 颜辉煌 +3 位作者 罗耀武 闵绍楷 朱立煌 ss10.igtp.ac.cn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用164个RFLP探针对67个栽培稻o2428(2n=24,AA)与两份紧穗野生稻材料(2n=24,CC)间的整倍体(2n=24)后代进行分析,证实其中6o个为易位系。各易位系分别带有1~6个紧穗野生稻染色体片段,很多易位系具有相同的易位发生区域。易位... 用164个RFLP探针对67个栽培稻o2428(2n=24,AA)与两份紧穗野生稻材料(2n=24,CC)间的整倍体(2n=24)后代进行分析,证实其中6o个为易位系。各易位系分别带有1~6个紧穗野生稻染色体片段,很多易位系具有相同的易位发生区域。易位的紧穗野生稻片段都很小,主要分布在远离着丝点的区域。还就整倍体后代中出现新杂交带型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紧穗野生稻 整倍体后代
下载PDF
紧穗野生稻(O.eichingeriA.Peter)控制红色果皮基因的定位 被引量:5
5
作者 赵辉 张万霞 +2 位作者 柳哲胜 谭学林 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4,共4页
将绿色果皮的紧穗野生稻与白色果皮的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中花九号杂交,在以中花九号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后代中分离出具有红色果皮的种子,自交后获得BC4F3分离群体,经卡平方测验,红、白子粒单株比例符合3∶1分离比例,初步确定该红色... 将绿色果皮的紧穗野生稻与白色果皮的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中花九号杂交,在以中花九号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后代中分离出具有红色果皮的种子,自交后获得BC4F3分离群体,经卡平方测验,红、白子粒单株比例符合3∶1分离比例,初步确定该红色果皮性状来自于紧穗野生稻的单片段代换系且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123对SSR引物对其中1个分离群体的115个隐性单株进行基因定位,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7染色体短臂上的RM1253和RM8262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是2.61cM和3.48cM,初步命名为R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穗野生稻 果皮颜色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稻属种间杂种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颜辉煌 胡慧英 +4 位作者 张雪琴 张志涛 田淑兰 熊振民 闵绍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89-692,共4页
以栽培稻02428与紧穗野生稻间不育F_1杂种(2n=24,AC)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共接种花药32688个,获得再生绿苗13株及白化苗两株,愈伤诱导率与分化率分别为0.14%和34.78%。有9株花粉绿苗长至成熟,均表现长芒、紫柱头、强感光及易落粒等野... 以栽培稻02428与紧穗野生稻间不育F_1杂种(2n=24,AC)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共接种花药32688个,获得再生绿苗13株及白化苗两株,愈伤诱导率与分化率分别为0.14%和34.78%。有9株花粉绿苗长至成熟,均表现长芒、紫柱头、强感光及易落粒等野生亲本的特性。细胞学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其中4株为二倍体(2n=24),形态上与原F_1杂种相似,花粉母细胞中期Ⅰ亦只能见到少数二价体;另5株则为四倍体(2n=48),并从中筛选到两个抗褐飞虱的双二倍体,自交能少量结实。由此推测,F_1杂种很可能产生有功能的不减数配子,并由此再生出绿色花粉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紧穗野生稻 种间杂种 花粉植株 染色体组成
下载PDF
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回交后代的细胞学与褐飞虱抗性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傅强 颜辉煌 +1 位作者 胡慧英 张志涛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5期384-386,共3页
】对栽培稻02428与原产于乌干达的紧穗野生稻的BC2F1和BC1F2世代植株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分离出单体异源附加系155份和易位系184份;抗褐飞虱特性鉴定表明,28个单体异源附加系和48个易位系表现抗虫。
关键词 水稻 紧穗野生穗 染色体数目 褐飞虱 抗虫性
下载PDF
紧穗野生稻幼胚愈伤诱导、分化及生根苗的体系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玲仙 王波 +9 位作者 付坚 邢佳鑫 肖素勤 张敦宇 钟巧芳 柯学 陈玲 殷富有 蒋聪 程在全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10-15,共6页
以紧穗野生稻幼胚为实验材料,采用N6和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紧穗野生稻幼胚愈伤诱导、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6为基本培养基,2,4-D浓度为5.0 mg/L的培养基诱导出愈率最高,达到100%。以N6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 以紧穗野生稻幼胚为实验材料,采用N6和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紧穗野生稻幼胚愈伤诱导、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6为基本培养基,2,4-D浓度为5.0 mg/L的培养基诱导出愈率最高,达到100%。以N6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为4.0 mg/L,添加NAA 0.3 mg/L、KT 2.0 mg/L、ZT 2.0 mg/L的培养基分化率最高,达到88%。较好的胚性愈伤在最适合分化的培养基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分化率,以N6为基本培养基,IAA浓度为0.3 mg/L的培养基生根率最高,达到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穗野生稻 幼胚 组培
下载PDF
紧穗野生稻组培苗的快繁与利用研究
9
作者 王玲仙 王波 +7 位作者 钟巧芳 殷富有 柯学 付坚 雷涌涛 陈玲 邢佳鑫 程在全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10-15,共6页
获得优质愈伤组织和高分化率的组培苗是离体保存和遗传转化的基础。本试验以紧穗野生稻的根为外植体,以MS和N6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组配不同的愈伤诱导和分化培养基,以建立适合紧穗野生稻的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以MS为基... 获得优质愈伤组织和高分化率的组培苗是离体保存和遗传转化的基础。本试验以紧穗野生稻的根为外植体,以MS和N6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组配不同的愈伤诱导和分化培养基,以建立适合紧穗野生稻的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2,4-D添加量少,稻根的出愈率不高,但添加量过高又抑制出愈率,以MS+11mg/L2,4-D的出愈率最高,MS+5mg/L2,4-D的愈伤增殖较好;以N6为基本培养基的愈伤诱导效果不如MS培养基。愈伤在MS+5mg/L6-BA+0.4mg/LNAA培养基中分化率最高,丛生芽多;6-BA+IAA组合的分化效果远不如6-BA+NAA好。以MS+2mg/L6-BA+0.2mg/LNAA+3mg/LTDZ作为壮苗培养基效果较理想,苗粗壮、油绿。生根培养以MS+NAA组合根露白早、主根多,MS+IAA组合远不如MS+NAA组合生根效果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5mg/LNAA。利用紧穗野生稻组培苗与栽培稻配组进行远缘杂交,获得F1代杂交种子,并调查了其农艺性状表现,表明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间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穗野生稻 稻根快繁苗 远缘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